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死刑道德

死刑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08 17:33:48

1. 論述死刑的利弊,兩面作答

你好, 內容提要:死刑作為一種古老的剝奪公民生命的殘忍刑罰,其功利性未必象人民想像那麼大,而其正當性倍受普遍質疑,其非人道性和嚴整侵害人權的特性反映出人性中殘忍、野蠻和悲情的一面,死刑的主要基礎是報應,而非預防。就預防犯罪而論,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和其他刑罰更有效能。在此意義上,通過普遍使用死刑來預防犯罪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找到死刑的替代刑罰。從正當法律程序的角度來看,死刑永遠剝奪了罪犯對新的證據和新的法律所可能享有的利益,在此意義上,死刑絕對是不公正的。死刑作為一種嚴重、殘忍的刑罰應當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和越來越寬松的救濟時間和途徑。在人權已成為普世性價值觀念的今天,應當逐漸廢除死刑或嚴格限判死刑的適用。關鍵詞:一 死刑的概念;二 死刑的目的;三 、死刑存在之利弊剖析。四、死刑刑罰的歸宿一 死刑的概念
死刑,又稱為生命刑,是統治階級所主宰和控制的政權的司法機關以法律的名義剝奪犯罪人生命的刑罪方法。
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罰,它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在歷代統治階級刑罰體系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統治階級自以為用於維護政權穩定的一把利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資產階級理論家所提出的自由、民主理論的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對死刑存在的意義,產生了極大質疑,人們以生命的價值,對死刑的目的、其與人道的沖突及死刑威懾力等等展開廣泛的探討。十八世紀後,限制或廢除死刑的實踐在英、法、德、美等三十多個西方國家展開,死刑的廢除和限制勢必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
二 死刑的目的
一)刑罰的目的
刑罰是為了防止犯罪行為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而由刑法所規定的、由法院對犯罪人所適用的、建立在剝奪性痛苦基礎之上的刑事處罰措施。
使犯罪人承受相應的剝奪性痛苦,是刑罰作為懲罰性措施的根本目的。刑罰作為打擊和懲罰犯罪的手段,其從一開始採取殘酷的、野蠻的刑罰方式來摧殘、折磨犯罪人,逐漸發展到一種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嚴重處罰形式,刑罰對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精神、財產的剝奪性痛苦,相對於其它強制措施是非常嚴厲的,其教育性是寄於懲罰性之中的,是次要的。因此,對犯罪人所實施懲罰行為所產生的剝奪性痛苦才是刑罰的本質屬性。
刑罰的目的在於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對犯罪人本人及其社會產生的影響,達到預防犯罪的結果。預防犯罪當然為刑罰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國刑法第2條關於刑罰「在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①的規定,直接為刑罰的目的提供了法律依據。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特殊預防是為了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顯然,特殊預防的對象為現行犯,就故意犯而言如不對其採用刑罰措施,他們可能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再次犯罪。就過失犯罪而言,他們可能再次放鬆自己行為和注意義務而再次出現過失。任何犯罪行為都表明行為人有敵視、蔑視或無視社會規范和合法權益的傾向,如不加以懲罰,他們都可能故技重施。而刑罰作為剝奪行為人生命、自由、財產、權利從而使行為人不能、不願及乃至其不敢犯罪,而達到預防犯罪之目的。一
般預防是指刑罰對尚未實防犯罪的人而產生的預防效果,其對像為:1)危險分子,即具有犯罪危險的人員;2)不穩定分子;3)犯罪行為的被害人及其親屬。一般預防通過對犯罪人處以相當刑罰而向社會宣告:任何人犯罪都將受到處罰,必將受剝奪性的痛苦,對有犯罪傾向的人起到警戒和抑制的作用,使其不敢或不願去實施犯罪。
二 ) 死刑的目的
死刑是刑罰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從個體角度講:死刑懲罰和報復罪大惡極者,安撫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心靈,使其內心得以平衡,從社會角度講:懲罰罪犯的目的是為了殺一儆百,發揮威懾作用,預防和遏制犯罪進而實現所謂的社會正義,然而實施死刑真的是那麼有效和合理嗎?筆者的看法是相反的,理由如下: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已由統治階級的剝削和鎮壓人民的統治工具,逐步演變成文明、民主的為民眾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政府。一個文明的政府,對罪犯執行死刑時,它又在做什麼呢?它是不是和被執行死刑的人一樣殘酷、野蠻的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呢?其所提倡和標榜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從何體現?
其次、死刑是嚴重不人道的刑罰,它也是最野蠻、最殘暴、最落後的刑罰種類。從殺人償命的個體角度看,它是原始社會血腥復仇習俗的沿襲和變形,是以暴制暴的報復觀和報應觀的現實再現是人性中最悲愴的劣根性在現代社會中的曲光反射。因此,死刑不是基於人類理性的思考和文明要求可以容忍的。從國家的角度講,不論是鼓勵以牙還牙報復的方式,以因果報應的態度尋求個體心理平衡,還是用殺一儆百的方式威懾余眾以應維護社會穩定,以求政權的延續,都只能表現出其政府的無能和殘暴。理由在於死刑求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反而產生負面的社會反應。死刑的適用對象大都是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心理和抑制動機的人,其中一部分存在精神障礙。
再次、死刑的威懾力對這些人是不起作用的,而其對大部分善良人群的影響卻是負面的;犯罪人當然是缺乏人道主義情感,其心靈殘酷,而這不應僅僅歸咎於個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可能引起更大的作用。死刑的存在本身就意味政府縱容流血,以暴力鎮壓暴行,以致形成惡性循環。聯合國公布的1961年至1965年間各國所發生的謀殺案和死刑存廢的關系表明:(1)謀殺案發生率高時,死刑的廢止並沒有促成其增加之作用。(2)謀殺案發生率低時,死刑的廢止沒有阻礙其降低。(3)沒有國家因恢復死刑而使謀殺率發生不可理解之降低。(4)沒有國家因廢除死刑而使謀殺案發生不可理解的提高。因此,死刑之威懾力不僅達不到遏制犯罪的作用,反而惡化社會環境,與文明、發展、進步的社會潮流格格不入。

三 、死刑存在之利弊剖析
死刑不僅是原始和野蠻的,它同樣也是嚴重不人道的,是誤殺、錯殺草菅人命的根源,其存在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會象野草「春風吹又生」,中國人認同「上天有好生之德」,西方人強調「生命誠可貴」,任何有意識地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不人道的。而死刑之存在,不僅可能有意識的剝奪罪大惡極者的生命,同樣也有可能將無辜的人當作有罪人的處死。因為大家都知道:法院通過刑事訴訟認定某人有罪,只能達到認知的真實,而沒有可能達到「存在的真實」,認知的真實只是一種「高度的蓋然性」,錯誤認定是在所難免的,一旦這種錯誤適用了死刑,一個無辜的生命就被含冤處死,任何一種說教或昭雪或補償均對其沒有了意義。另外,被處死刑的人,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由於司法精神鑒定可能出現的錯誤極易造成誤殺。有資料顯示:英國1900年至1948年共有4077人因謀殺罪被捕,其中1003人因證據不足或系無辜而被釋放,其餘的3074人中有1241人被確定患有精神病,這樣高的精神病比例,如果沒有可靠的精神醫學鑒定,錯殺是不可避免的。
死刑不僅使一個國家的政府的形象顯得殘暴和野蠻,且不能達到預期的威懾力和遏制犯罪的作用,它的不人道性和足以造成誤殺的非科學性,都只能讓我們對其說不。
從法理角度的解釋來看:第一,近幾年犯罪學方面的經驗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死刑的主要基礎是報應,而非預防。就預防犯罪而論,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和其他刑罰更有效能。在此意義上,通過普遍使用死刑來預防犯罪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找到死刑的替代刑罰。第二,從正當法律程序的角度來看,死刑永遠剝奪了罪犯對新的證據和新的法律所可能享有的利益,在此意義上,死刑絕對是不公正的。
從倫理角度的解釋來看:一是認為死刑旨在剝奪人的生命,因此,它是一種比挖眼、斷手、去足等肉刑更殘忍的、更不人道的刑罰,為文明社會所不容;二是認為死刑是由國家授權通過精心安排的程序來殺人,是通過殺人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作為國家的一項政策原則,死刑是不道德的;三是死刑給社會傳達了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即,人是手段,不是目的,可以出於某種實用主義的需要而剝奪人的生命。
從歷史的角度,可以把限制死刑看作人類進步的一個標志和結果,尤其是看作人權意識覺醒的一個重要方面,看作推進國際人權的一個必要過程。
四、死刑刑罰的歸宿
死刑作為一種刑罰的最終歸宿應當是:廢除死刑。
我國政府加入(而待人大批準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第六款1款規定:「人人擁有固有生命的生命權」 ②。第七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③。該兩條規定蘊含著死刑作為一種殘忍的剝奪人命的酷刑應當廢除的價值指向。
但是,死刑政策在我國政府和民眾中根深蒂固,諸如民間「殺人者償命」、「壞人殺好人,好人為什麼不能殺壞人」,政府「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施政策略,以及我國刑法中動不動就適用死刑的現實都表明現階段在我國取消死刑是不可能的。
然而死刑作為一種嚴重、殘忍的刑罰應當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和越來越寬松的救濟時間和途徑。
首先、死刑僅應適用於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如財產犯罪、經濟犯罪和政治犯罪不得適用死刑。
在暴力犯罪中沒有致人死亡的犯罪,不應適用死刑。
其次、取消省級高院的死刑終審權和死刑復核權,為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提供三審救濟途徑和充分的上訴時間,都可以減少死刑的錯誤適用。
人權至上,人的生命權尤其至高無上,以剝奪人的生命權(以人為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觀念應當休矣。 參考文獻: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②《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③《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

2. 從死刑犯身上摘移植用器官合乎倫理道德嗎 別的國家是怎麼處理這事的

別的國家死刑很少。這事不能說的太細。拒絕不拒絕沒什麼意義,家屬除了盒子,拿不到這些東西。我的一個醫生同學,經常出差,原因你懂的。
麻煩採納,謝謝!

3. 死刑的意義是什麼

死刑的意義是保護所有的生者。

以前曾看到一個故事,說人死之後萬事皆空,那又何必舉行葬禮呢,找個地方一埋,塵歸塵土歸土。

然後有人回答,人死之後萬事皆空,死人看不到他自己的葬禮,但是還活著的人能看見。葬禮不僅僅是死人的葬禮,也是對生者的告慰和撫慰,使逝者安息,生者不再悲罔。

死刑其實也是如此。當罪者犯下大錯,即使給予死刑但是其實也挽不回損失。但是對罪者的死刑卻是對旁觀者的勸誡,死刑告誡者諸多旁觀者莫行惡事,行惡必有報。少一個人行了惡事,死刑就多了一分意義。

死刑的目的不在於懲罰罪者,死刑的意義恰恰是保護所有的生者。

刑罰特點

懲罰性: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剝奪一個犯人生命的刑罰。

威懾性:威懾和教育有犯罪企圖者。

安撫性:安撫受害者遺族。

針對性:現代的死刑一般針對罪大惡極、嚴重危害他人和社會安全的犯罪分子。

維護性: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以及人類倫理道德底線等。

殘酷性:最古老也是最嚴厲的刑罰。

階級性: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4. 死刑道德嗎

死刑不道德,這點毋庸置疑。任何說死刑道德的人,都沒有資格去評論法律。
因為,法律從來就不是純粹以道德為基準進行判斷的,法律判斷的基準,是利益,是對於統治階級的穩定以及被統治階級的穩定方面有利的利益。

關於死刑道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學過法律的人和沒學過的人想法肯定是會很不一樣;經常和罪犯打交道的人和只能在新聞里看到罪犯的人的想法也是會有很大差別的。他們想像不到,有些罪犯沒有道德沒有人性,以犯罪為職業,他們的存在只能給社會帶來危害和傷痛。

唯有死刑才能讓罪犯敬畏生者,死刑既是對犯罪分子的震懾,也是對受害者親屬的告慰,所以,在法律上不要談道德。

5. 「75歲以上罪犯不適用死刑 」有什麼道德觀方面的依據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75周歲的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回處罰;過失犯罪的答,應當從輕減輕處罰。為體現對犯罪的老年人的寬宥,《刑法修正案八》對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作出特別規定: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如法條所述,是附條件的對犯罪的老年人不適用死刑:如果不是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死亡(如肢解、毀容、烹煮等惡劣手段折磨被害人死亡)的,對審判時滿75周歲的老年就不能判處死刑,哪怕他犯罪時不滿75周歲審判時滿了也不能判處死刑。

6. 死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死刑,也稱為極刑、處決、生命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行刑者基於法律所賦版予的權力,結束一個犯權人的生命。

積極作用
死刑,依據法律相關規定,是行刑者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剝奪一個犯人生命的刑罰,是最古老也是最嚴厲的刑罰。
死刑對罪大惡極、嚴重危害他人和社會安全的犯罪分子予以處決,在嚴懲犯罪者、威懾和教育有犯罪企圖者,安撫受害者遺族、保護公民的各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以及人類倫理道德底線等方面,擁有特殊作用,其效果也非常顯著。在各類階級(或私有制)社會,作為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它必然將像法庭、監獄、警察等國家機器一樣,擁有長期存在的合理性。
適用死刑的罪名(不同國家以其具體規定為准):謀殺、叛國、嚴重的故意傷害、強奸、暴力搶劫、劫持、綁架、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情節極其嚴重的各類普通刑事犯罪、數額巨大的貪污受賄等。
在中國,死刑分為死刑並緩期2年執行(死緩)與死刑並立即執行兩種死刑判決。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了解更多法律知識,可以點擊關注廣州張律

7. 死刑的存在是道德的嗎

一般來說是道德的,因為只是為了為了完善法律是人民的的生活更加文明

8. 死刑與謀殺倫理道德區別

您的問題,牽涉到刑罰根據的理論,依目前被廣為接受的理論,可做如下:
1、自然人內謀殺,剝奪了容他人生命權,不具有正當性。如果是因為復仇,可以認為具有了正當性,但是允許自然人私力救濟,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故而由國家實施刑罰。
2、廢除死刑,由很多條理由,如威懾的無效性、生命的至上性、損害的不可彌補性等,故而死刑的廢除成為世界的大趨勢,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志。
3、國家教育感化的依據,在於兩方面的基礎:(1)人是可教育的,通過體驗、習慣養成、接受知識等,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達到不再危害社會的效果;(2)依據社會連帶理論,犯罪的發生,屬於社會的責任,社會應當通過投入給予矯正。人之初而無異,是社會教育的忽略導致了個體的犯罪,故而社會應當承擔起責任。
希望能促使您的進一步思考。歡迎交流探討。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