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道德的看法
『壹』 請你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談談你對社會道德問題的看法,如何看待道德滑坡與道德爬坡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這里我們不妨通俗點說,就是物質水平決定精神水平。當然這個說法可能不貼切,不過主要意思應該是一樣的。
道德的滑坡與爬坡是與大眾的實際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
社會發展了,經濟增長了,百姓的生活水平進步了,精神需求也增加了,但是實際的物質發展程度跟不上精神需求的步伐,這就導致了民眾不斷逐利,在這過程中,道德的滑坡就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我們還看到許多人表現出很高的道德水準。那麼這些人一部分是經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另一部分人是——說實在點就是簡單的人。經過高等教育特別是其中收入可以滿足精神需求的人,會表現出一種向上的道德風貌;另一些人就是物質條件不高,精神需求也不高,只是簡單地按照社會道德和傳統道德去行事,反而在大環境下表現出特別積極的效果。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同時要普及好教育,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為追求經濟而出現道德滑坡,也會有一部分人因為已經達到滿意的經濟水平而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當然,例外總是有的,我們不能總拿例外去對待全部的人。
『貳』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叄』 聯系實際談談,對當前社會道德狀況的看法和認識,你認為大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品
論大學生品德培養方法
如何成才?這是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熱點問題。然而,大學生們在追求成才的過程中往往忽視自己品德的完善。殊不知品德乃每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試想,如果一個大學生品德敗壞,即使他才華出眾,又有哪個單位能錄用他呢?所以品德修養實在是大學生成才諸因素之首,而樹立優良道德風尚無疑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那麼,應當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品德培養呢?眾所周知,品德培養方法包括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道德教育是社會對個人的品德培養,是社會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德,從而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方法。社會對個人品德的培養,說到底,也就是人們相互間的品德培養,是他人對自己和自己對他人的品德培養。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養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反之,道德修養是個人的自我品德培養,是自己對自己的品德培養,是個人將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自己內在品德從而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方法。因此,道德修養是品德培養的內在方法,內在因素。針對大學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為言教、獎懲、身教、榜樣四種方法;道德修養可以分為學習、立志、躬行、自省四種方法。
一、道德教育方法
因為道德認識是品德的指導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學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1.言教。所謂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過語言向受教育者傳授道德知識的道德教育方法。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為了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人際行為事實如何和社會創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際行為應該如何,從而使他們懂得什麼行為是道德的,什麼行為是不道德的,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使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是否道德;最終使他們樹立道德信念。學校可通過講授有關道德方面的課程進行言教,教師可通過撰寫論文、著書立說等方式進行言教。由此看來,言教是提高道德認識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與指導。然而,真正講來,言教只能使大學生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們想做、願做、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使大學生願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獎懲。
2.獎懲。獎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為給以獎勵、不道德行為給以懲罰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分為物質獎懲、社會獎懲、精神獎懲。獎懲的作用,在於使大學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樂——長遠的、恆久的、真正的快樂,於是大學生們便會產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慾望、願望。所以,獎懲是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范成為學生自身內在需要、慾望、願望的教育方法,是培養學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慾望、道德願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學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不過,獎懲只能使大學生願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證他實行道德、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保證大學生實行道德,從而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3.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過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實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在大學,引導學生實行道德應主要通過身教達到。因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僅對學生實行言教、獎懲,而且還進行身教,那麼,我們不但要求學生實行道德,而且要求我們自己(學校領導、教師、全體職工)也實行道德。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同感,認為學校公正、言行一致:讓別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於是學生就會自覺自願地實行道德。反之亦然。可見,身教重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所以,身教是引導學生實行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學生確定道德行為動機、執行道德行為動機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鍛煉學生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只有言教、獎懲、身教,雖可以使學生實際成為有道德的人,但這些教育方法卻都是片面的,不能給受教育者以完整的影響。完整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某些品德高尚者品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即「人只能用人來建樹」,這種以人教人的方法就叫榜樣。
4.榜樣。榜樣是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綜合道德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基於人的模仿本性。眾所周知,每個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現實和歷史中的某些人為榜樣而模仿他們。從此出發,學校便可樹立某些品德高尚者為道德榜樣,引導廣大學生模仿,逐漸使學生的品德與榜樣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榜樣對於大學生的品德培養具有巨大作用,因為人的模仿本性決定了:「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進言之,榜樣與學生相似的方面愈多,這個榜樣的作用便會越大。所以,一方面,我們所樹立的道德榜樣,必須是可遇可求的真實的人,而不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化的人;另一方面,學校應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樹立他們自己的道德榜樣。
總觀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可以得出結論:言教使學生知道為什麼應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提高他們道德認識的教育方法;獎懲使大學生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是陶冶其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身教使學生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鍛煉其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榜樣使學生接近榜樣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綜合方法。
二、道德修養方法
一個學生在他能夠進行道德修養之前,必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進行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這個問題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解決。
1.學習。學習是獲取道德知識的道德修養方法。學習的形式很多,如讀書、聽課、學習道德榜樣、參觀調查、社會實踐、反思社會生活等。對於一個大學生,他的道德知識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識,主要來源於倫理書籍和課堂教育。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道德知識,分別說來,學習一方面主要是為了達到正確認識人際行為事實如何和社會創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際行為應該如何,從而懂得什麼行為是道德的,什麼行為是不道德的,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則主要是為了達到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是否道德;最終樹立道德信念。
所以,學習是提高道德認識的道德修養方法,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前提與指導,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他便會進而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這就是立志。
2.立志。志是願望,立是樹立,立志就是樹立願望,是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的道德修養方法。願望是行為的動力和開端。一個學生只有產生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他才會自覺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從而,他的品德才會形成。所以,立志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開端和動力。立志是學習的結果。一個學生反思社會生活,閱讀倫理書籍,接受道德傳授,他便會逐漸懂得:人生在世,確實必須遵守道德;於是他便會逐漸愛美德、欲求美德,終於使美德由手段變成目的。而當他把美德做為手段或目的時,他便有了自己遵守道德、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需要、慾望、願望、理想。這便是立志。所以,立志過程,便是學生通過道德認識而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范(他律)化為自己內在需要、慾望、願望、理想(自律)的過程。
立志方法也就是學生如何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范變為自己內在欲求的修養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變為自律的修養方法,也是激發道德需要、喚醒道德慾望、樹立道德願望、確定道德理想的修養方法,說到底,也就是陶冶道德感情的修養方法。一個學生通過立志,有了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他便會去從事符合道德規范的實際活動,實現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這就是躬行。
3.躬行。躬行即實習道德、實行道德、實踐道德,是按照道德規范做事、從事符合道德規范的實際活動的道德修養方法。一個學生如果僅僅學習、立志而不躬行,那麼,他便只可能知道為什麼應該具有高尚品德和樹立具有高尚品德的願望,而決不可能真的具有高尚品德;他便只可能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和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而決不可能真的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因為品德屬於個體的行為心理,是個體進行倫理行為的心理特徵;所以,只有通過躬行、只有在行為中,品德才能形成。躬行是品德形成的唯一途徑、過程,而立志不過是品德形成的開端,學習不過是品德形成的指導。躬行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在不但自己知道,而且他人也知道的情況下,即在自己與他人共處,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按照道德規范做事;一是在他人不知自己獨知的情況下,即在自己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仍舊按照道德規范做事,後者便叫做慎獨;慎獨是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仍舊按照道德規范做事的修養方法。
不難看出,學生難於做到的,不是在與他人共處有監督的情況下,而是在自己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仍按照道德規范做事。一個學生如果能做到慎獨,那麼,他在任何情況下便都能按照道德規范做事了。所以,慎獨是最難做到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
躬行、慎獨與學習、立志不同。一個學生在學校,他總是通過各種途徑在學習,同樣,一個學生如果堅定地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志向,那麼,不到實現之日,他的志向也總要存在下去:學習與志向是恆久存在的。反之,躬行、慎獨則可能時有時無,時斷時續,可能是偶爾的,也可能是恆久的。
偶爾的、時有時無、時斷時續的躬行和慎獨,所表現的是偶爾的多變的心理;只有恆久的經常的習慣的躬行、慎獨,所表現的才是穩固的心理。品德是穩定的心理特徵。所以,品德雖然只有在躬行、慎獨中形成,但偶爾的躬行、慎獨還不能形成品德,只有經常的、長期的、一系列的從而成為習慣的躬行、慎獨,才能形成品德。
只有學習、立志、躬行,一個學生雖可能實際成為合乎道德的人,但卻不可能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不是一個合乎道德的人。這樣,他的修養便沒有依據,便是無的放矢。修養必須依據於自己的品德實際,必須依據於自省。
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的道德修養方法,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所表現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也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及其所表現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道德價值之自我檢查。所以,自省即自己與自己打官司:原告是自己所理解的社會道德規范;被告是自己的品行,也就是自己的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及其所表現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法官是自己的良心。這樣,自省便可以使學生知道自己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之實際情況;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不是合乎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哪些不道德的惡的品行,有哪些道德的善的品行。這樣,修養便有了依據,便可有的放矢地去惡從善、改過遷善,從而自覺地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
所以,自省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依據,是涉及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綜合修養方法。不過,一個人的自省與躬行一樣,既可能心血來潮偶爾為之,也可能經常進行持之以恆。能夠形成品德的是後者而非前者。合觀大學生道德修養方法,可以得出結論:從邏輯上看,最先有的是學習,因為學習使學生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前提與指導;爾後有立志,立志是使自己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開端;爾後是躬行,躬行使自己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途徑和過程;最後是自省,自省使自己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不是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依據和終點。自省既是修養的相對終點,又是修養新的起點。如此循環往復,成為習慣,品德遂成。
『肆』 我對道德的看法300字
在當今這個社會上,對於學問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東亞的教育制度回,很死板,只看重成績,答從而忽視了道德。
學問高道德就一定好嗎?對於學問,我們不能說不學,也不能一味的不講究方法的死學,所謂不講究方法,指的就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我們為什麼而讀書?現在我們讀書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成績,為了更好的前途,很少再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響起,這種教育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束縛了我們的心靈。一些知識太不切合實際,為了學而去學,只去追求所謂的成績,而最重要的道德卻被淡視。
一個從北大畢業的學生到動物園,將一瓶濃硫酸喂一頭狗熊喝下去,硫酸將狗熊的胃腐蝕,當別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時,他很平靜的說:「我就是想看看它那種痛苦的死去的表情。」他對於死這個詞語完全就不知道是什麼概念,又何談道德二字!同樣,一個考入清華的學生,對其父母大打出手,一個個真實的事例,直接反映了現在教育的不足,我們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我認為,我們應該糾正教育的方法,畢竟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就算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沒有道德,又有什麼用呢?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又何談什麼強大繁榮呢?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爭取做到一個學問與道德並存的人!
『伍』 關於道德的看法.
道德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詞,道德高尚的人是多麼令人景仰啊!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吧。
「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已在全國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這項活動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際出發,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動員全國城鄉未成年人,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當代未成年人將承擔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把廣大未成年人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任務,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少年時期是長身體時期,也是思想道德觀念形成時期,要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長不可或缺。「德者才之帥」(司馬光語),思想道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主導,關繫到他們將來成為什麼人,走什麼路,能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就要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一代。
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要貼近未成年人的實際,按照簡單易行、切實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則,組織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在家庭、學校、社會參加針對性、參與性、實效性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道德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打牢道德基礎。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億萬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願。億萬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關繫到億萬家庭幸福。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而僅僅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們提高鑒別力,增強免疫力,養成自製力,防止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蝕,抵制色情、暴力、賭博、毒品等丑惡現象的誘惑,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危險,避免危害。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僅僅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學會做人,與他人和諧相處,適應市場競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自立於社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家庭幸福了,社會才安定和諧。
全團帶隊是共青團的責任,服務青少年是共青團的職能。各級團組織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大力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要圍繞「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一主題,充分發揮團組織的組織動員優勢,積極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和社會各方面踴躍參與,使「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成為影響和號召廣大未成年人的響亮主題,成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活動品牌。
當我遇到你
『陸』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柒』 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解300字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這是因為: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說到底,道德建設的核心就是為誰服務的問題.不同類型的道德,其核心也就不同.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都是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務的,因此,其道德建設的核心就只能是為個人謀私利;而社會主義道德是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道德,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服務的倫理體系,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都是來自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因此,客觀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而不能以為別的什麼為核心.
『捌』 關於社會公共道德有什麼看法,為什麼呢
社會公共道德,又稱善良風俗,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准則。公共道德觀,核心是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這是度娘給的。
說白了社會道德就是人類社會逐步發展出來的限制人類由於過多私慾而引致的社會問題。但是社會道德並不能「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因此社會道德的內容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社會道德是出於變動中的。
並且社會道德在一個社會(朝代)的末期會抑制個人發展,這個你看看歷史就知道,最簡單的就是對於同性戀的看法、女性解放等等。社會道德的抑製作用越是在封閉的環境越是深刻。比如封建社會,一方面知識被壟斷,另一方面沒有什麼真正的國際交流,而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當然會選擇不斷加強對思想的控制,以此來維護社會穩定,這個又有點暴政的意思了,因為專制最大的敝處是壓制了人們思考的能力。在某一時期內社會道德主要起積極作用(這是對大眾、整體而言)當然也可能引起個別人的不滿和壓抑(這些個別的人主要指哲學家、瘋子),但總的來說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社會道德最初的形成也是由於個人的私慾(這是個人觀點),因為最原始的人類有保有自己生命的基本慾望,也可以說是生命沖力,他們哪有什麼道德而言,只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發現這樣做有利於自己的存活,而恰好由於各種原因人類是群居動物,為了保有自己這個生命,為了保有自己這個種群,便逐漸形成了某種「契約」,這個便是最初的公共道德了。
如果你想問為什麼個人的道德總和社會道德產生矛盾,上面那一段話大概可以解決。因為人類發展幾十萬年,就是靠這種私慾存活下來的,能活下來的可以說是最自私的(不要嫌難聽),這種特點在基因中也會遺傳,試問幾萬年的「教化」又怎麼能和十幾萬年比。社會道德就是用來抑制過多的個人道德(也可以理解成私慾)。
也不要認為私慾是什麼不好的東西,這是本性,私慾並不會妨礙社會發展,甚至有利於社會發展。科技的發展,探索外太空等等都是因為人的私慾,藏書是私慾,思考人生,閱讀也可以說是私慾。「物極必反」,如果你是哲人當然就無所謂了,哲人是個人道德,自我實現是最大的道德,如果是一般人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雖然傷害人是難免的,但是不要太過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玖』 人們對社會公德的看法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當今中國的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道德修養已經嚴重缺失。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公序良俗,精神文明建設等受到嚴重挑戰。必須形成全民抓教育,開展人人共參與的道德文明建設活動,從兒童抓起,培養好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