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朴
1. 道德經里的 朴讀什麼
朴,應為璞,歸真反璞,與返樸歸真皆通;朴、璞應為通假。未雕琢的玉也。
道德經里它可以解讀為帶皮子的玉石,可以解讀為原石的皮子,可以引伸為朴實無華的東西,可以引申為朴實。
以往的解釋在基本點上都是錯誤的。
2. 老子提過朴是什麼意思,出自幾章
「朴」是衡量個人自然平衡狀態的標志,是用於表達一個人無智無欲狀態的概念。如:
1、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譯文: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
2、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譯文: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3、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譯文:「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朴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
(2)道德經朴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3. 道德經·復歸於朴的出處
《復歸於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版道德真經》、《老權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4. 道德經·復歸於朴的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5. 朴在道德經中怎麼解釋
樸素的品質
6. 道德經·復歸於朴的介紹
道德經·復歸於朴,作者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
7.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 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的意思是:
1、見素抱朴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
2、少思寡慾的意思: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
3、絕學無憂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實,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 心 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8. 道德經·復歸於朴的譯文
深知自己的剛強,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甘為天下的溪澗。甘做天下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去,又會復歸於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狀態。深知潔白,卻安守污黑,成為天下的範式。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出差錯。永恆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復到宇宙的初始。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恆的德就充足。永恆的德充足,就會回復到純真狀態。混沌的原始狀態演化成宇宙萬物,聖人懂萬物治理法則而成為領導者,完善的統治制度是一個體系,不能割裂。
9. 道德經的朴身什麼意思
我的理解是:干凈,淳樸,真實,純粹的人。當我在田間看到鋤地的人,或是看到一個小兒麻痹的人,竟然出奇的有這種感覺,做到這樣有多難呢?比如當你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但你覺得獎項是外在的,不領也可,去領也可,這樣可能會是朴身吧
10. 誰知道:道德經上的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是什麼意識
朴實的道理和為人雖說貌似很微小,但是天底下去無人能夠降伏它違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