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立法分享
❶ 我國財政政策實施手段有哪些
宏觀財政政策手段是近年來財政學(公共經濟學)的飛速發展,以廣義財政學的視角來看,實施財政政策的手段也已大大多樣化了。在當今的財政政策制訂與實施中,即使把注意力集中於對宏觀變數的影響方面,也往往可以通過比較迂迴的途徑以達到目標,而不復簡單地只有通過增加政府投資、減少平均稅率等手段直接地影響宏觀總需求。比如對於證券交易印花稅進行減稅這樣一種行為,它在具有微觀經濟含義的一面,同樣具有宏觀的含義。通過減少證券交易印花稅,就有可能進一步活躍證券市場,從而使意願投資轉化為真實投資需求的渠道得以進一步順暢,並進而增加宏觀投資總量和宏觀總需求。對於這樣一個經濟過程的全面的經濟含義,從廣義財政政策的觀點來理解就比較容易把握。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兩稅法"明確提出了什麼財政立法原則
「兩稅法」明確提出了量出為入財政立法原則。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時期之一,其政治、經濟、文化在我國歷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❸ 當前我國財政立法中哪些部分有狹義法律規定
❹ 財政部今年立法工作未涉及房地產稅 專家詳解原因
2月27日,財政部公布了2020年立法工作安排,不過在20多部稅收、財政法規中,並未涉及房地產稅。這是否意味著備受關注的房地產稅法草案今年不會公開徵求意見?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告訴第一財經,財政部立法工作計劃不涉及房地產稅,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因為房地產稅法並不是由財政部一家起草,它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牽頭起草,所以財政部立法工作規劃不會涉及房地產稅。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持相同看法。他告訴第一財經,與其他稅收法律有所不同,房地產稅法是由全國人大預算工委牽頭起草負責,因此財政部立法不涉及,並不能說明這個法草案今年就不公開、提交人大審議。房地產稅法比較敏感,估計本屆人大在任期內,即2023年3月之前完成立法工作。
去年3月9日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日圖表示,「房地產稅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組織起草,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完善法律草案、重要問題的論證等方面的工作,待條件成熟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
房地產稅由於涉及普通老百姓住房納稅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大家焦點。房地產稅已經被納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原則上在本屆任期內擬提請審議,完成立法工作。
雖然財政部立法工作規劃未涉及房地產稅,但明確提出力爭年內完成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等法規的起草工作,及時上報國務院。
施正文表示,這三部稅法是間接稅三大稅種,也是力爭2020年完成稅收法定任務中最難啃的骨頭。此次財政部表態力爭將三部稅法上報國務院,按照稅收立法程序,這三個稅種真正提交人大審議完成立法,可能要到2022年左右。
目前我國現行18個稅種稅收立法進程明顯加快,有些已經上升為法律。目前相對滯後的是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和房地產稅法。去年底財政部對增值稅法和消費稅法公開徵求意見。
「根據稅收立法程序,財政部一部稅法徵求各方意見修改好後,提交司法部,司法部再徵求各方意見,修改後提交到國務院審議。國務院通過後上報全國人大,全國人大預算工委會進行徵求意見修改,成熟後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一般經過幾輪審議後修改,才能獲得通過。稅收立法應該更加註重質量,由此來看估計要到本屆人大任期結束前,才能完成稅收法定任務。」施正文說。
除此之外,今年財政部立法規劃安排中,政府采購相關法規是一大重點。
財政部稱,今年力爭完成政府采購法(修訂)、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修訂)的起草工作,及時上報國務院。力爭年內完成政府采購框架協議管理辦法、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修訂)、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修訂)等規章項目。
施正文認為,政府采購法規修訂十分重要,它有利於促進政府采購市場對外開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公開透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稅收立法工作外,財政立法工作也提上研究日程。
財政部稱,對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財政轉移支付、預算績效管理等領域開展立法研究。
施正文表示,目前財政立法領域短板也很多,這方面也需要加快補短板。比如財政基本法、政府債務法、政府間財政關系法等都還沒有,財政立法工作任重道遠。
❺ 論述財政法的體系
從形式上看,財政關系可以分為財政收入關系、財政管理關系和財政支出關系三種。財政收入關系的范圍主要包括稅收徵收關系、資產收益關系、國債發行關系、費用徵收關系、彩票發行關系等;財政管理關系主要包括財政平衡關系、財政預算關系、國庫經理關系和審計監督關系等;財政支出關系主要包括財政采購關系、財政貸款關系、財政投資關系、財政撥款關系等。依照這種關系分類,結合相關法律規范的效力與功能,財政法的體系可以解構為以下幾個層次:
1.財政基本法
財政基本法主要涉及財政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對財政收入、支出和財政資金的管理都有普遍的效力。財政法的原則、財政權力的分配、政府間的財政關系,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重要的財政收支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等,都需要在財政基本法中加以規定,以體現其重要性和普適性。財政基本法本身即具有憲法性文件的特性,其內容可能以專門的法律表現出來,也可能直接在憲法中加以涵蓋,對財政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我國現行《憲法》中大多是有關財政立法依據的原則規定,如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基本制度、國家機構設置等,它們雖然沒有直接規定財政問題,但有的必須作為財政立法的前提,有的應當通過財政立法予以落實,因此對財政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憲法》中直接涉及財政的條款僅有4條,如第56條規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第62條規定全國人大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和批准國家預算調整方案;第117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自治權,等等。由於憲法缺乏對財政制度方面全面直接的規定,為保證財政領域法律的統一實施,我國宜盡快制定財政基本法,以適應現代財政法治的基本要求。
2.財政平衡法
財政平衡法主要涉及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它普遍適用於現代社會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各國財政實踐,是財政分權的必然產物。中央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的收支范圍、下級政府對上級的財政上繳、上級政府對下級的財政撥款,都通過財政平衡法予以規范。為了保證各級政府財力的真正均衡,財政平衡法必須科學測算各級財政的收支范圍以及轉移支付的標准或額度,因而使其顯示出很強的技術性。另外,為保證財力分配的公平和科學,財政平衡法宜由超越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主體加以制定,中央政府的立法權應當受到限制。
相比德國、日本、美國等財政法治國家而言,目前我國的財政平衡法的發展還處在非常低級的階段。中央與地方之間收入與支出的劃分,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轉移支付,等等,財政利益分配的權力完全操縱在中央政府手中,加之分配標准不明確,程序不完備,價值取向不甚明朗,地方財政的自主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基層地方政府因為財政無法得到保證,連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都無法提供,各地財力失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為了保證全國范圍內最起碼的財政均衡,必須將財政收支劃分和政府間轉移支付的問題納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通過制定財政平衡法從根本上加以改變。
3.財政預演算法
財政預演算法是政府財政行為科學、民主、公開、規范的重要制度保障,它主要包括預算編制、審批、執行和監督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同時也包括財政資金入庫、管理和出庫的相關內容。由於政府的所有收入都應該納入預算,所有的開支也必須通過預算,因此,預算可以成為人大控制和監督政府財政權力的重要形式,而預算立法的目的也正在於保障這種積極功能的實現。在預算方案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只要財政開支嚴格遵循預算執行,財政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另外,從體繫上看,由於國庫經理及預算會計與預演算法的聯系非常密切,因此,財政預演算法的范圍還可以適當拓寬到與此相關的內容。
❻ 財政法的特徵
財政法是調整國家財政收支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法律意義上的財政可界定為以國家為主體的收入和支出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關系。
由於財政行為而形成的財政關系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財政收入關系、財政支出關系、財政收支平衡關系;內部財政關系、外部財政關系;財政實體關系、財政程序關系等。根據國家財政活動的范圍,國家財政關系還可分為財政收支管理關系、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和財政活動程序關系。在國家財政關系中,因籌集和取得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財政資金而在國家與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之間發生的財政收支管理關系,是國家財政活動中形成的最主要、最廣泛的社會關系,包括財政收入管理關系和財政支出管理關系。這是財政法調整對象的主要方面。其次,根據憲法的原則規定,需要在中央與地方政權之間劃分財政管理許可權,從而形成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這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另外,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活動程序關系,也是財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情況下,根據立法的實際和理解的便利,依照財政收支關系內容的不同,財政法的調整對象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管理體制關系。財政管理體制關系是在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行使財政管理許可權而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財政立法許可權關系、財政收支許可權關系、財政管理許可權關系等方面。
2.預算管理關系。預算管理關系是國家各級機關在進行預算活動和預算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執行機關、中央與地方、總預算和單位預算之間的權責關系和收支分配關系及其預算活動程序關系。此外,與預算管理關系密切相關的預算外資金管理關系和國家金庫管理關系,也屬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3.稅收關系。稅收關系是國家在稅收徵收、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財政關系。包括稅收管理許可權關系、稅收征納關系、稅收徵收管理程序關系等。
4.國家信用管理關系。國家信用管理關系是國家作為政權主體在參與信用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財政關系。包括國家債務管理關系和財政融資管理關系。
5.財政監督管理關系。財政監督管理關系,是指在國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單位的財政活動和財務收支等進行監督制約過程中所發生的監督關系。
6.財政分配的形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主要是實物和力役,而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則是貨幣。
與此相關的是,國有資產管理關系僅僅是在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方面可歸入財政法的調整范圍,而財務管理關系、會計管理關系則不是財政法的調整對象。
二、財政法的作用
(一)財政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作用
1.財政法是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稅收、預算管理等方面的財政法是規范市場主體活動的重要准則。財政法為市場經濟主體創造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規范財經秩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2.財政法是調節社會分配、規范財政收支的法律依據。在國家財政分配過程中,財政法以其確定性、穩定性、規范性為調節社會分配提供法律依據。國家依法組織財政收支,以確保實現國家職能;其他分配單位和個人,也要求財政分配法治化,以使他們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處於穩定和規范化的狀態。同時,財政法依據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公平稅負、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分配。
3.財政法是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系的重要條件。吸引外資、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關系,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財政法中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立法,將我國實際情況與國際慣例相結合,成為促進對外經濟交往的可靠法律保證。
(二)財政法在振興國家財政中的重要作用
1.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規范財稅管理離不開財政法的確認和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財政法的廢、改、立的過程。
2.健全財政職能,理順分配關系,需要財政法的規范。財政職能的健全、完善及其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法的規范、確認和保障。
3.財政法是加強財政監督、維護財經秩序的重要手段。財政法規定財政監督的程序和方法,有利於國家實行多種形式的財政監督,發揮財政監督的重要作用。財政法還通過其鮮明的導向性和承擔責任的確定性來維護財經秩序。
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需要財政法的保障。財政作為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處於各種利益分配的焦點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沒有強有力的財政法作保障,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財政法的基本原則
財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財政法治建設和財政管理活動全過程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准則,是財政法本質的具體體現。財政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麵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司法、財政守法和財政法律監督等環節和一切財政活動都必須以財政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
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財政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社會公平,包括縱向公平和橫向公平。財政分配的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
公平與效率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對立性,二者必須兼顧。但在實際執行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側重於某一方面,同時兼顧另一方面。對於我國這一發展中國家來說,從總體上側重於效率同時兼顧公平,是應有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公平不等於平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應注意兩方面的傾向:一是要克服平均主義思想,二是收入差距要適度。
2.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發展國民經濟中來考慮財政收支;財政收支的方式和數量必須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微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充分運用財稅杠桿調節經濟的作用,引導企業開展公平競爭;在宏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通過制定財政政策與財政法律、法規,調整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以及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比例,制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3.財政收支平衡原則
在確定一定時期的財政分配總規模時,一方面要考慮政府實現其各項職能對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在兼顧量出為入和量入為出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財政分配規模。在實踐中,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一對矛盾,而維持財政平衡則是不同歷史時期解決這對矛盾的基本做法。
四、財政法的淵源
財政法的淵源是指財政法律規范的具體表現形式。
1.憲法中有關財政的法律規范
我國現行憲法中,有財政立法依據的原則規定,也有直接涉及財政的條款。如《憲法》第5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第6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准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第89條規定「國務院編制和執行國家預算」,第117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等。
2.財政法律
我國法的淵源中,僅次於憲法的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即狹義上的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所作的決議或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的規定,也應視為狹義上的法律。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財政法律和法律性文件共80餘件(部)。
3.財政行政法規
國務院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批准和發布財政行政法規及法規性文件,如決議、決定、命令等。這些法律文件的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但卻是財政法的重要表現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制定和批準的有關財政方面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達400餘件(部)。
此外,在國務院制定和批準的其他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中,如果其中有涉及財政的法律規范,也屬於財政法的淵源。
4.財政行政規章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國務院職能部門根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其許可權范圍內發布的有關財政方面的規定、決定、命令、細則等規范性文件,屬於財政規章,是對財政法律、財政行政法規的補充、發展和具體化,在整個財政法中所佔的比例最大,涉及面最廣,具有及時、靈活和針對性強等特點,但其效力和地位均低於財政行政法規。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有關財政工作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3000餘件(部),現行有效的仍有1000餘件(部)。
5.地方性財政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財政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中有關財政法律規范,也是我國財政法的淵源。
6.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法律包括特別行政區予以保留的原有的法律和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它們是特別行政區財政法重要的淵源。
7.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是指我國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和多邊條約及協定性質的文件,主要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財政稅收關系。
8.財政法律解釋
財政法律解釋,是指對財政法律規范的確切含義、真實意旨以及財政法律規范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所作的說明。財政法律解釋一般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能夠成為財政法律淵源的財政法律解釋主要是立法解釋。財政法律解釋中,國務院財政部門結合財政法律規范實施中的有關問題所作的解釋是行政解釋。
五、財政法的性質與法律地位
我們認為,財政法律規范中包含著一定數量的行政法律規范,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而財政政策立法的現象無疑也是客觀存在的。財政法的法律性質與地位面臨著三種選擇,第一,將其歸入行政法;第二,將其歸入經濟法;第三,將其分割為兩個部門法,行政法律規范歸入行政法,經濟政策法律規范歸入經濟法。假如選擇第一種方案,必然會導致整個宏觀調控法都倒戈行政法,經濟法的體系將難以維系。這在理論上研究尚不夠深入,在改變人們思維習慣方面也需假以時日。假如選擇第二種方案,又明顯存在著難以自圓其說的困窘。因為強行將如此眾多的行政法律規范納入經濟法,只會使經濟法失去本來的色彩,而被行政法同化。所以當務之急,第三種方案是比較現實可行的。當然,在法律的適用過程中,完全沒有必要對其加以嚴格區分,由國家財政機關統一執行即可。而財政法的研究學者也完全沒有必要將自己硬性定位於其中的某一個部門法,應該將整個財政法律現象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因此,財政法學完全可能橫跨財政憲法、財政行政法、財政經濟法,甚至包括財政債法。
❼ 我國財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財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財政法治建設和財政管理活動全過程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准則,是財政法本質的具體體現。財政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麵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司法、財政守法和財政法律監督等環節和一切財政活動都必須以財政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
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財政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社會公平,包括縱向公平和橫向公平。財政分配的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
??公平與效率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對立性,二者必須兼顧。但在實際執行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側重於某一方面,同時兼顧另一方面。對於我國這一發展中國家來說,從總體上側重於效率同時兼顧公平,是應有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公平不等於平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應注意兩方面的傾向:一是要克服平均主義思想,二是收入差距要適度。
2.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發展國民經濟中來考慮財政收支;財政收支的方式和數量必須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微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充分運用財稅杠桿調節經濟的作用,引導企業開展公平競爭;在宏觀經濟方面,國家財政通過制定財政政策與財政法律、法規,調整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以及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比例,制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3.財政收支平衡原則
??在確定一定時期的財政分配總規模時,一方面要考慮政府實現其各項職能對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在兼顧量出為入和量入為出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財政分配規模。在實踐中,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一對矛盾,而維持財政平衡則是不同歷史時期解決這對矛盾的基本做法。
❽ 衛挺生的財政立法不遣餘力
1928年秋,衛挺生以財政專家的身份,出任立法院財政委員.他以為自己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便懷著很大的抱負,著手制定一套自認為很現代化很完美的財政制度。首先是設計了一部法典,名為《 財政法》,共分通則、收支系統、預算、會計、統計、決算、公庫行政、財物經理、公債、事前審計、稽察、事後審計十二章。法典送到立法院,被認為條款太多,中國財政混亂,實施不易而擱淺。他又著手化整為零的財政立法設計,然而鑒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加之時任財政部長宋子文肚量窄小,許多法規只能胎死腹中。
其次是財務行政組織設立內部制衡機構的設計。衛挺生所設計的方案,分四個聯立的系統,第一是財務行政系統,其職權范圍為多種稅收行政、公債行政、公庫行政、財物經理行政、貨幣金融行政及對於各級地方財政指導。第二個系統為積極的財務監督系統,其機構之職權范圍為歲計會計統計之行政,總稱主計機構。第三個系統為消極的財務監督系統,即監察院下屬的審計部門,掌管事前與事後監督。第四個系統為代理公庫之銀行系統。這個方案,後來成為國民政府改革財務行政組織立法的基本原則。
南京政府建立後的財政管理大都散溫柔不羈,各省稅收機關各自為政,所收稅款,均自行處理。宋子文在1928年-1929年所作的財政報告中曾呼籲:需要「用一個預算代替現在這種缺乏計劃,現掙現吃而揮霍靡費的辦法。」但是國民黨財政的主要弱點是對軍費開去無法控制。到了孔祥熙任財政部長後,也曾針對財政弊端規定了「會計則例」和「國庫統一處理收支辦法。」但由於積弊太深,收效甚微。為了從根本上把財政納入正規,衛挺生完成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計制度設計後,又在龐松舟、雍海樓、秦蘅江等人的配合下,以較短的時間,草擬了《公庫法》。其法規定:各省市地收到屬於國家的公款,一律繳到公庫里儲存,不得擅自留成或動用。至於這些機關的開支,准其按年度造其預算,報請核准,由國庫照撥。此法草案脫稿後,當局並不重視,擱置不理。直到抗日戰爭開始後,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主為此法大有裨於戰時財政,遂於1938年公布施行。至此,國民黨政府的收支程序支逐漸趨於統一。由於此法的施行,國庫較前寬余,才保證了抗日戰爭的經費開支。
❾ 為什麼財政權利需議會掌控
財政權利說實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如果說是歸於個人的話我感覺就成了古代的那種君主式的制度所以不建議有這樣的方式
❿ 財政政策的四個手段是什麼
中國基本的財政政策其實有7個,包括:國家預算,稅收,財政投資,財政補貼,財政信用,財政立法和執法,財政監察。
拓展資料:
財政政策手段的選擇是由財政政策的性質及其目標所決定的。財政政策的階級性質和具體目標不同,所採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②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系,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③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④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⑤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內資金實行周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⑥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為(如違反稅法的偷稅抗稅行為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⑦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