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道德底線
❶ 朋友圈中如何堅守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
看自己的意志力了,你只要想堅持,有足夠的毅力就可以。
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可言的,也不會走的長久。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們主動去遵守行為規范,法律永遠只能是使人們被動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規范人們行為和實現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人才與道德應該是相對應的兩個范疇,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養應該與知識的培養、能力的塑造同步進行,而其中若是出現道德的滯後,最終的結果可能會給社會、國家帶來嚴重的損失。
首先,重塑道德不能自下而上,只能自上而下。作為上層建築的
道德表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立法與執法上要做到公平正義,二是上層人物的思想要高尚,道德操守要規范。假如我們的執法人員克己奉公,政治官員恪盡職守,就不可能出現民怨沸騰、道德淪喪的狀況。而現在的問題是,上層建築改革滯後恰恰為有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而現在,在一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社會,在一個體制改革尚不完善、執法環境尚存問題,媒體導向崇尚媚俗的時代,並且可怕的政治\\\"雙重人格\\\"又流行於世,這樣的社會環境道德的滑坡在所難免。
其次,可以通過道德立法來解決。道德立法的實質是通過法律手段來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是法律成為道德建設的權力支柱。通過法律規范來強化道德約束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思想的混亂、理想失落、信念動搖、信仰迷失等現象,能夠促使人們普遍的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面對如今現實社會遭遇的道德困境,道德立法顯得尤為迫切。
單靠某個人某個群體的道德自省是不可能有什麼效果的,必須把這個當做一個全民的工作來做才會有效果。真心希望,以後我們的的國民素質會提高,道德的力量會戰勝人們心中的貪欲,那樣,中國才真正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真正讓人尊敬的國家。
❷ 道德底線,廉恥綱常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看底線和顧忌這兩個概念。
底線是屬於什麼的呢?底線是屬於內心的。就是我不作惡,決不作惡。我做事情再怎麼樣,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條底線,不能突破。比方說,我偷東西,但我不殺人。就算被人看見了,也不能殺人滅口。或者說,我偷東西,但我不姦淫。就算女主人國色天香,也不能見色起心。再比方說,我偷東西,但我只偷富人的,不偷窮人的,或者決不偷人家的活命錢,救命錢等等。這叫做「盜亦有道」。這個底線從哪裡來?從自己來,只能來自每個人自己的道德觀和道德感。所以底線是由道德來負責的,我們也稱之為道德底線。
那麼顧忌是什麼呢?顧忌是外加的。就是說,不是我不想作惡,不是我不想干壞事,也不是我不會干壞事,也不是我不能幹壞事,是我害怕。害怕什麼呢?恐怕是老牛先生說的「社會規范」。這當然不錯。但我還是要再問一句:什麼規范呢?老牛先生沒有說。不過看他的意思,似乎也是道德。他的原話是「偽君子至少還對某些社會規范懷有畏懼之心,廉恥之心尚存」。所謂「廉恥之心」,當然就是道德了。
於是我們就要問:道德真正能夠使人有所顧忌嗎?我的結論是不能。
我們知道,道德是和良心聯系在一起的,而良心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什麼叫道德?什麼叫善?善不是說沒有惡。一個人,為什麼沒有惡?怎麼會沒有惡?天生沒有嗎?這就講不清、靠不住了。因為我們無法知道人的天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所以我們只能把這個問題掛起來,而且要把下面這個道理講清楚,那就是:善,不是沒有惡。善是什麼?是我本有惡,我也會作惡,我也想作惡,我還能夠作惡,但是我不作惡,我發自內心地不願意作惡,這才叫善。這是「真善」。我本來也想作惡,我也能作惡,我裝一個不作惡的樣子,我用一個不作惡的樣子去作惡,或者等到能夠作惡的時候再作,那叫「偽善」。「真善」就是明明可以卻偏偏不做,我發自內心地不願意。我一想到作惡,我的良心就受不了。或者一旦突破底線,自己就先不能通過,甚至恨不得給自己一耳光。這個底線就來自道德。它是內在的,不需要別人監督的。
道德的底線也是別人監督不了的。因為底線來自良心,良心屬於每個人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講良心,別人是拿他沒辦法的。孔子的學生宰予問孔子,三年之喪有什麼道理呢?一年也就夠了。孔子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白米飯,穿那花緞衣,心裏面覺得安不安呢?宰予說,安呀!孔子也只好氣呼呼地說,你良心上過得去,你就做嘛!一個君子,之所以守孝三年,是因為在這三年中,他吃好飯不覺得香,聽音樂不覺得美,住在舒服的房子里心裡不安。你既然心安理得,那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可見,良心不需要監督,也監督不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心不是顧忌。
良心為什麼不是顧忌呢?因為第一,良心不是「不敢」,也不是「不能」,而是「不肯」。第二,良心發自內心,不靠別人管著。實際上所有的道德,真正的善,都是不要別人管,也是別人管不了的。由此可見,道德一旦成為顧忌,那就一定是偽善。這個道理,老牛先生其實是清楚的,因此他把因「道德顧忌」而不敢胡來或者有所忌憚的人稱之為「偽君子」。不過他認為,有所顧忌總比無所顧忌好,所以「偽君子」也比「真小人」好。
這就又需要討論了。
有所顧忌總比無所顧忌好,這話對不對?也對也不對。何以言之故?因為要看是什麼顧忌。如果是「道德顧忌」,就未必。為什麼呢?因為「顧忌」二字與道德精神相悖,道德也不可能真正讓人有所顧忌。為了說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妨問一下:出於道德上的顧忌而不敢作惡,究竟怕什麼?無非是怕人家說,即所謂「道德譴責」。我們知道,道德不是法律,沒有刑律之類的「硬控制」或「硬懲罰」手段。它是一種「軟控制」,其常規手段也就是「口誅筆伐」。那麼請問,如果沒人說呢?或者說不了呢?或者不在乎呢?一個人,在他還覺得「人言可畏」的時候,道德的譴責是會有約束作用,讓他有所顧忌的。但是,一旦他成了某種人物,誰也說他不得時,那就恐怖了。天知道他會干出什麼事情來!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就是這個意思。未篡位時,是謙恭的。篡到了呢?那就對不起!其實,即便成不了王莽,也總有別人看不見、說不了的時候,比方說「背地裡」或者「私下裡」。所以,一介草民,自不妨「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大惡大奸,更可以「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總之是平時夾起尾巴做人,一有條件就原形畢露。請問,這種顧忌,靠得住嗎?
當然,要說道德的譴責一點作用都沒有,也不是事實。作用還是有的。比方說,說的人多了,會有輿論壓力;說的時間長了,會有心理壓力;對於其他的人,會有教育意義;對於整個社會,則能夠營造道德環境和道德氛圍。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但不能天真地認為,那一定能使惡人顧忌。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說的「道德顧忌」,不是怕別人說,而是怕自己說。很好,我們要的就是這個。但對不起,這是「良心」,不是「顧忌」;是「真善」,不是「偽善」;是「真君子」,不是「偽君子」。前面已經說過了,道德原本應該發自內心,不能是外在的監督。因此,一旦成為顧忌,就有作偽嫌疑;而一旦作偽,就突破了道德底線。道德的底線一旦突破,老牛先生(還有其他女士和先生們)期望的東西,恐怕就沒有希望了。
這里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說真話,不說假話;做真人,不做假人」這個原則,是道德的底線嗎?是。道德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是人的幸福。幸福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因此,一種道德如果違背了人的本性,或者逼得人們去作偽,那就一定是「偽道德」。同樣,一個人如果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真去做人,去說話,那就一定是「偽善」。當然,有時候我們也得說點假話,或者不說真話。比方說,為了保護別人,我們可能要說假話;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可能不說真話。但必須指出,「保護別人」和「保護自己」不能混為一談,「說點假話」和「不說真話」也是兩個概念。為了保護別人,可以說點假話(比如一個歹徒追殺一個弱者,問你見他跑到哪裡去了,你就應該朝相反的方向指)。為了保護自己,你也可以不說真話,但決不能說假話。或許有人要問,既不能說假話,又不能說真話,那我說什麼話?很簡單,不說話。如果不能不說,那就說不會傷害自己的真話。根據道德原則,一個人所說必須真實,但他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
那麼,一點假話都不能說嗎?除非為了保護別人和幫助別人,一點都不能說。而且,即便是為了保護或者幫助別人,也不是什麼假話都可以說。為什麼呢?因為說假話就是作偽,而作偽本身就是不道德。而且,今天你敢說一句假話,明天就敢說十句,後天就可能是彌天大謊。今天你可能只是有所顧忌,明天就可能是習慣性作偽,後天就可能是竊國大盜。
這樣看來,「真小人」就比「偽君子」更可愛,也更可靠,因為至少他不裝,不假,不作偽。我們知道,「真小人」和「偽君子」在本質上都是惡。「真小人」是小人,「偽君子」就不是?也是。那麼,區別在哪裡呢?也就一個字:裝。「偽君子」裝(偽裝),「真小人」不裝(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小人」反倒更接近於善。
這個觀點,老牛先生(還有其他女士和先生們)可能會不同意。他們會說,不對。「偽君子」和「真小人」的區別,在於一個廉恥之心尚存,行事尚有顧忌,另一個則肆無忌憚無法無天,想怎麼胡來就怎麼胡來,所以後者更可怕。這話其實似是而非。首先,「廉恥之心尚存」就不是「偽君子」,至少也是「半君子」,或「半君子,半小人」。其次,「行事尚有顧忌」固然好,就怕他一旦沒了顧忌便變本加厲,因為他的「善」原本就是裝出來的。他付出了「裝」的代價,自然要設法「賺」回來。不但要「扳本」,還得有「紅利」。第三,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固然可怕,但在「真小人」,卻是明著來,我們至少有所警惕,可以防範。「偽君子」就相反。什麼是「偽君子」?就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廉恥之心早已盪然無存,卻裝出一副還有的樣子。這就更加厚顏無恥,也更麻煩。因為你既不知道他是真是假,又不知道他是善是惡。請問,你是防他呢還是不防?再說了,誰都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如果滿世界都是偽君子,那你可是防不勝防。請問,誰更可怕?
所以,不要以為偽君子們「行事尚有顧忌」,我們就可以放心,我們這個社會就安全。也不安全吶!
或許有人會問,那我們難道就不要顧忌了嗎?要。但不是靠道德,或主要不靠道德。靠什麼?法律。為什麼是法律而不是道德呢?因為道德是「軟控制」,法律是「硬控制」。前面講過,什麼是「顧忌」?就是我想作惡,我能作惡,我會作惡,但我不敢。為什麼不敢?因為有人管著,而且一定要管,一定會管,一定管得了。顯然,這里說的這個「人」,不能是個人、私人。個人和私人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這個義務,還沒有這個能力。一個人作了惡,我們可能譴責,也可能不譴責。可能因為正義感而義憤填膺,路見不平一聲吼,也可能因為礙於情面或懾於權威而噤若寒蟬。就算管,被管的人也未必聽。所以靠不住。
靠得住的只有法律。因為第一,法律代表的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全民的意志,社會的意志,國家的意志,不會因為個人的親疏好惡而左右搖擺寬嚴皆誤。也就是說,法律是鐵面無私的。第二,法律依靠的是國家力量,使用的是公共權力,力大無比。一個人,如果作了惡,哪怕你躲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你捉拿歸案,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就有威懾力。第三,法律有切實可行和實實在在的懲罰手段,不像道德只能進行譴責,這就比道德更能讓人畏懼。第四,法律的本性是執法如山,人人平等,不會出現「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情況。所以,只要是法治國家,是法制健全之時,那麼,哪怕你是天王老子,如果膽敢作惡,自然會有人來管你,而且管得你不敢再犯!
當然,以上分析,都是理論上的,實際情況也並不都盡如人意。但我們現在也只能做理論分析,對不對?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法律並不萬能,法治也是會有問題的,這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因此,我們不能求「最好」,只能求「最不壞」,不能求「絕對可行」,只能求「相對可靠」。相對而言,如果要讓人心存畏懼心生顧忌,法律要可靠得多。
看來,老牛先生「打包」提出來的問題,是要分析的。人,確實需要社會規范,但不能只有一種;人,也確實需要底線和顧忌,但不能都交給道德。社會規范應該有兩種,一種是道德,一種是法律。它們也應該有所分工,那就是道德管底線,法律管顧忌。
❸ 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根本手段,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對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確的方面,又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錯誤的內容。
❹ 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道德底線的看法
不管是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考慮自己看法,都要尊守法律,也要尊守社會主義的法則
❺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5)法治道德底線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❻ 為什麼要把道德底線教育與法制教育結合起來
因為道德和法律密抄切相關。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❼ 依法治國只為捍衛道德底線嗎
別鬧了。
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太明白的。
法律、軍隊、公檢法等等都是國家機器。
❽ 來片關於道德底線的文章(一千字)
道德底線
——有關食品安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期曝光的幾個假食品,不是在市場上橫空出世,而是滋生蔓延已久,甚至已經形成產業鏈,頗具規模。像「合成豆腐」,外包裝袋上還有其仿冒的正宗產品獨有的激光防偽標志,原來制假者專門配備了價值800萬元左右的激光製版機,捨得下如此血本,可見其規模之大,銷路之廣。俗話說,蒼蠅不盯無縫的蛋,以假豆腐之「軟」,竟然能在市場上獲得如此強勁的生命力,監管的長期乏力甚至缺失,難辭其咎。更有甚者,在生產假葡萄酒廠家的車間里,都安裝著監控攝像頭,直接連通當地質監部門,並有專人監控。但就是在這些攝像頭底下,造假者毫無顧忌地灌裝假冒的名牌葡萄酒。這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背後,恐怕還不只是失職瀆職那麼簡單。監管的眼睛是閉上了,而利益的眼睛則可能睜得賊亮。
出了事,要麼說「不歸我管」,要麼說「管不了」。其實,這些「說法」本身,就已經能說明食品監管存在問題。一則,造假手法不斷翻新升級,食品安全挑戰變幻莫測,確實存在制度不完善、職能不健全的問題,相關部門「心有餘而力不及」;二則,恐怕還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或者「為」起來也不那麼給力。
工業文明的技術和成果,如果在不良的法治和道德環境中,將會發生怎樣可怕的異化,其威脅的,還不僅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更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公序良俗。假雞蛋、「合成豆腐」等假食品,在制假技術上可能還很「初級」,但其技術化、產業化的危險傾向已經值得引起全社會的警覺。
有鑒於此,我們既需要提倡行業道德,凈化市場環境,構築隱形的防線;更需要有關部門更加負責、更加主動、更加常態化地開展工作,變事後推責為事先履職,變「踢皮球」為「打組合拳」,變感嘆空白為填補空白,構築起堅實的監管防線,食品安全問題才會逐漸冰消瓦解,百姓才會真正放心。
❾ 人應不應該有紀律,法律和道德底線辯論文
法律具有強制實效性,是一種極高的「聖人」標准,對方辯友你還敢上街嗎,正是法律把人們的行為納入同向一律的軌道,必將受到法律嚴懲最終落得應有下場,保護。15. 道德是「言義而不言利」的,並且在國家的強制力作用下發揮作用來維持社會的安定。不領情倒也正常。轉3,改善社會風氣。用法律維系社會能夠標本兼治,預防三大特徵、存在道德價值體系對立,而道德卻望塵莫及,社會物質財富不夠豐富,而許多西方國家通過法律不僅強調了義務。理性而無情的法律,造成社會混亂。10. 法律具有的明確性。對方辯友不知道嗎?這樣,水火不融的,比如殺人搶銀行等等、利益的沖突愈加顯著,就願意去冒坐牢的危險,道德只能形同虛設,我們運用類比,怎能相互強加給對方呢,但法律並非是萬能的,編織善良,對社會風氣的改善都起重要作用;法律是傘,「坐而論道,彼此效力卻不同的根本所在,這不是靠思想道德教育能夠改變的,懸崖勒馬。但我方主張以法為主? 對方辯友也許一直期望站得高看得遠!如果這個問題讓對方辯友更加糊塗,有一段時期正是因為忽略甚至否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和作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法律比道德能更有效,義利兼顧、思想文化。這就使法律比道德在維護社會安定中具有的更重要的作用,但是:1.法律的服務范圍是社會秩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今天的辯論會自動產生結果、和設問。(被統治階級)真是笑話,但那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國家,雙方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從而維持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並非能夠觸及到社會的所有角落,我們做到了不厭其煩,而道德連「亡羊補牢」都無能為力呀,輔之以德,那麼。這是極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它又怎能起什麼維護作用,所以法律是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可變性:南丹礦窟透水特大事故主要負責人莫壯龍涉嫌貪污被判入獄、經常的。在我國,誰能療救貪官!12. 在市場經濟利益,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更靈活地改善社會風氣,如何用道德去懲治「張君」。 「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法律較之道德必然起著主導作用,我也只能隨你說去。法律不僅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在一辯陳詞中。
首先、普遍性特點。6.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基礎?轉3,又有強大的威懾力。辯題本意就是對少數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應付。
當然。11. 建國以來,它不可能成為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迫不得已,法律具有權威性,你真讓他們敢怒不敢言,是無法強加的。這樣的話,升得越高。你看是道德重要還是法律重要,以辯題涉及的范圍為戰場,耐心而細致。2. 從階級狀況和階級斗爭形勢來論,相得益彰,或者說道德的真正作用單純是預防性的,對方辯友還是未能吸取馬,你們所說的道德合不合適解決這兩大矛盾,要是可以強加給對方,需要我們去改善,因為他們不是蓄意的。法律由國家制定頒布,人們可以去做類似的事情了.(2)3.(1)從剛才對方辯友的話語中我明白了一點,不同階層:「1. 法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那麼我想再打一個比方.(1)(統治階級)轉3,我方完全有理由相信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來維持. 請問對方辯友,當親情,使文明的演變百尺竿頭,行動的矮子」,才追回31,我們依據道德譴責的最多的是那些「施救者」,要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對法治的依賴和法制在道德建設中起的決定性作用,兩者的關系豈不是倒過來了,而如何改善,法律規范是最高的行為規范,而道德規范不能凌駕於其上,這是商品社會的異化帶來的,主次分明,網路罪惡,雖然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各位評審!7.道德在判斷善惡是非時,理性而內心的道德你卻是那麼的無奈,他們要為此承擔起責任。16. 在此我要奉勸對方辯友應該吸取民法精神,對方辯友是否有不......<a class="a" href="/question/1987809352372011347.html?c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