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立法進程
『壹』 ppp項目是否必須採用資格預審
PPP項目采購按照財政部的相關規定,需要全部強制性實施資格預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PPP項目並未實施資格預審。
『貳』 ppp項目是否必須採用資格預審
PPP項目采購按照財政部的相關規定,需要全部強制性實施資格預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PPP項目並未實施資格預審。
『叄』 加快PPP立法可以明確糾紛爭議解決機制嗎
PPP立法有望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個熱點。全國人大代表、佳都集團董事長劉偉日前表示,建議全國人大為PPP制定專門的特別法。他說,在PPP項目中,政府與投資者是平等的主體,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來解決爭議,以立法保證政企之間長期和高效的平等合作關系,為PPP項目選擇最佳投資者提供法律依據和可行操作方法。
對於PPP立法,九三學社在提案中建議,要明確法律制定的主導部門,從較高層次立法層面上,以法律或行政法規形式,明確推行PPP的主導部門,由該主導部門制定統一的PPP操作指導性文件,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打架。同時,完善PPP法律內容,修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將政府采購服務、股權合作、服務外包類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各種合作模式納入調整的范圍。
另外,明確PPP糾紛的爭議解決機制,投資人可以選擇以民事訴訟或約定仲裁作為爭議解決方式。對PPP項目土地使用及綜合開發予以松綁,盡快修訂《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增加PPP項目收益權質押登記方式等。
『肆』 PPP模式推進不了怎麼辦
推進PPP模式應注意的問題和對策
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網
作者:鄒士年 時間:2016-10-08
PPP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既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效應的有效途徑,又能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最重要的在當前我國地方債壓力較大,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巨大,如何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一模式從制度建設到運營管理,在中國都還不足夠成熟,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PPP模式在我國的推進
PPP在我國並非全新的事物,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PPP項目。1997年竣工的福建泉州刺桐大橋是我國最早採用引入國內民營資本的BOT方式建設的項目。當時是以彌補基建投資資金缺口為主要目的,由於新的模式缺乏好的制度性環境,使得該項目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效應。2004年,建設部頒布並實施了《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26號),將特許經營的概念正式引入市政公用事業,並在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及燃氣供應等領域發起大規模的項目實踐。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以126號令為模板,先後出台了大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及政策性文件,用於引導和規范特許經營項目開發。中國式PPP進入新一輪發展浪潮。但是,此時的PPP項目仍然缺乏頂層設,地方政府實用主義推動下的PPP問題仍然不少。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處於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還需要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同時,很多關系民生的公共基礎設施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短板,需要加大投資力度。但是我國有些地方政府財政債務負擔嚴重,政府財政資金吃緊,經濟發展需要保持適度公共投資規模與地方政府短期償債壓力過大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於是,融資需要創新,制度也需要創新,新一屆政府開始從頂層設計上加大對PPP模式的支持。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2014年5月,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領導小組正式設立,特許經營立法工作重新啟動。2014年以來,國家各領域更是將PPP模式的研究和應用推向高潮,國務院和財政部更是頒布多項支持PPP開展的文件和指南。2015年5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鼓勵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如此廣泛地推廣PPP模式,是前所未有的。
二、我國大力推進PPP模式的原因
PPP模式當前在我國的推進是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進行的,國家通過制定各種支持性的政策文件,積極推動PPP模式在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運用,這既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體制改革的需要。第一,這一模式能有效解決我國基礎設施投資中財政資金不足問題。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計的議案顯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一類債務余額15.4萬億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8.6萬億元,三類債務共計24萬億。預計2015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率為86%,雖未達警戒線,但不乏有地方債務率遠超過100%。目前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針對具體項目重新選擇適合化解債務的PPP具體操作模式將債務盤活,有效緩解政府債務壓力,降低地方融資平台的融資風險。第二,PPP模式的運用是國家財政制度創新發展的內在需求。PPP模式注重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平滑年度財政間財政支出,符合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的現代財政制度要求。第三,這一模式的創新有助於激發經濟活力。通過PPP模式,引入市場機制,讓社會資本有機會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形成經濟新增長點,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全面改革過程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解放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第四,促進公共服務效率的提高。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PPP模式,能夠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准入限制,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本方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來提升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
三、推進PPP模式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雖然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項政策文件,以推動、引導PPP項目實施。各級地方政府也都積極響應,並紛紛推出PPP示範、試點項目。但PPP在中國大規模推進的時間畢竟還不長,相關規章制度還不夠成熟,相關部委政策也不盡統一,加上PPP本身環節比較多,涉及專業領域比較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注意到問題。
第一,制度體系還跟不上一哄而上的項目。當前的新常態下,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中堅力量,PPP成為重要抓手,PPP已經變成了國家意志。尤其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新型城鎮化推行的資金從哪裡來?PPP無疑將成為基建投資重要抓手,解決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萬億資金的來源問題。但是,當PPP變成國家意志後,地方政府便一哄而上。而現在PPP的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PPP模式的運作機制和管理經驗還不足,需要在實踐中去總結完善。只有當政府和企業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機制和模式,PPP模式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功效。從地方政府方面來講,在項目發起環節,沒有嚴格地進行項目識別與篩選,這是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幾乎所有項目都想做PPP,這些項目的推出幾乎沒有嚴格的標准,事實上其中很多項目並不適合採取PPP模式,有些項目對社會資本方缺乏吸引力。
第二,如何建立公平的風險分擔機制。PPP模式強調公私部門的全過程合作,項目投資額大、經營期長、合作方眾多,各方關系復雜,涉及的風險因素眾多。當前,地方政府推廣PPP模式的熱情高漲,被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切不可認為風險轉嫁給企業,而是共擔。如果缺乏透明、嚴格的監管體制機制,盲目推廣PPP項目有可能引發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膨脹,帶來新的風險隱患。另外,由於我國當前沒有成熟的PPP理論和系統的法律規范,專業人才缺乏,實踐經驗不足及操作程序較復雜,我們還無法確定PPP項目風險分擔比例究竟多少是合適的,風險分擔的合理性邊界還比較模糊。而且風險分擔的偏差有可能導致某個參與方獲得暴利,但我們卻很難判斷風險分擔的偏差是技術性的,還是有意識的利益輸送。
第三,如何建立合適的利益分攤機制。私人資本參與PPP項目解決政府財政困難,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理應獲取合理的收益回報,否則,PPP項目最終對私人資本失去吸引力。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提升政績,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通過過高的固定投資回報率,過高的收費標准,過長的特許經營期以吸引民營資本,但最終又因公共機構缺乏承受能力,產生信用風險。還有一些PPP項目建成後,政府或其他投資人新建、改建其他項目,與該項目形成實質性競爭,損害其利益。此外,政府對一些PPP項目承諾特定原因造成的虧損進行補貼,但補貼額度與方法無具體規定。
第四,地方政府的信用影響PPP項目的推進。在PPP問題上,社會資本本來就相對比較謹慎,雖然很多社會資本覺得投資有政府保障,但是地方政府的信譽以及地方政府換屆,都讓社會資本擔心簽的協議時間久了不被新一屆政府認同。確實有個別地方政府為加快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會與社會資本方簽訂一些脫離實際的合同以吸引投資。項目建成後,政府難以履行合同義務,直接危害合作方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跟社會資本方簽BT協議,但政府後來要求把協議廢掉,重新簽PPP協議,這就是政府違約的現象。再加上PPP項目合作年限長,一般是10—30年,增加了風險系數,投資回報難以預期。
第五,後期的運營和管理往往受到忽視。PPP項目有長達10-30年的運營期,從建設到運營維護是PPP項目持續時間最長的兩個階段,是成本大量投入到貸款逐步收回的階段,是還款風險的主要發生期,也是各種風險因素識別較難的階段。做好後期的運營和管理往往是PPP雙贏的關鍵,因此,PPP項目需要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比如,在國際上,BT本來也是PPP的一種模式,但是在國內被濫用,BT最大的功能成為解決短期資金缺口,忽視了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並不能帶來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績效的提升,屬於「假PPP項目」,所以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示範工作的通知》強調的PPP不包括BT。
四、推進PPP的政策建議
作為一種還未足夠成熟的社會融資模式和經濟建設方式,PPP模式無論是從頂層設計和風險控制及管理能力提升等,都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是加強PPP項目的頂層設計。中國現階段應遵循「頂層設計和摸石頭過河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在實踐的基礎上,為PPP運用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當前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項目的識別和篩選,項目選擇需要兼顧典型性和可行性,項目要符合國家行業政策導向,具備運用PPP模式的條件等,進行PPP模式的成功試點。建立標准化管理流程,探索解決制度障礙,增強政府和社會資本信心,選擇等。長期目標應是培育一個高效、規范、透明的PPP市場,做好制度設計及規制安排。同時,建立PPP的制度體系,解決「各自為政」問題。建立PPP協調管理機構,制訂制度框架、采購流程、標准合同,提供技術支持、知識共享,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項目規劃、設計和監管能力,加強公眾教育,及時總結PPP的經驗教訓,對傳統模式和PPP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等。另外,政府部門應該努力創造適宜的政策法律環境,健全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等相關機制,加強項目運作的規范性,並減少推行PPP模式的制度摩擦,降低私人部門的參與風險。
二是建立公開透明的風險分擔機制。針對PPP不同類別的風險和不同階段的風險,建立透明合理的分擔機制。國家級風險和最低需求風險應盡量由公共部門來承擔。市場級風險可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承擔,但要分配好比例。項目設計、建設、財務、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原則上由私營部門來承擔。在PPP項目准備階段,最好由獨立的專業機構來承擔風險的調查和評估,公共部門需盡力根據調查和評估的結果,將風險分解為哪些是自留的,哪些是需要移交給私營部門的,制定招標文件並公布。在招投標和合同組織階段,公共部門和項目公司通過談判,確定各自的風險分擔比例。融資方面,國內項目建議選擇大銀行組建的銀團貸款等渠道,簡化資金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國外項目建議內外結合,通過設立SPV,鼓勵利用國際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吸引國際金融機構、項目東道國金融機構參與,降低融資成本,分散匯率等風險。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為了防範盲目上馬PPP項目帶來的風險,應該努力完善監管體制,防範財政風險。
三是制定法律、法規保障私人部門利益。公共品與服務項目通常前期投資額高,回報周期長,影響項目的因素多,收益不確定性大,私人部門在參與這些項目時會考慮進入後的風險。如果沒有相應法律、法規保障私人部門利益,PPP模式難以有效推廣。通過立法等形式,對私人部門利益予以保障,方能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
四是建立政府投資信用約束機制。PPP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地方政府不要僅僅看到他帶來的優勢,也要正視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PPP項目作為公私合營的載體,不只是政府融資的手段,更應該是政府信用的體現,地方政府對於項目的可持續性應該有完善的長效機制建設,尤其是要建立地方政府的信用約束機制。制定統一的基礎設施計劃,通過相應的措施,對政府換屆之後對特許協議的貫徹執行做出相應保證。完善政府信用的監督體系,將政府信用作為對政府官員業績考察時的重要因素,成為對其政績評價、官職升降的重要依據,有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持續性、透明性和操作性。
五是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作為長達20—30年的項目,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實施動態的管理。政府在項目遴選、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維護這樣全生命周期來考慮財政的可持續性,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中長期的財政規劃和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財政支出,對於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的論證來防控風險。這樣既解決了建設期資金籌措困難問題,也控制了進入運營期後建設資金還本付息以及運營資本的保障的風險。最為重要的是政府在選擇社會資本方時需要把對方的運營能力作為重要考察標准。同時,政府自身要提高對合同的管理能力。而對於社會資本來說,重點要解決的是如何使得資本與技術緊密結合,達到技術引進與管理提升雙重發展。
『伍』 財政部第二批EOD試點項目已經啟動,請問對EOD項目投資平衡渠道有什麼見解和建+
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批試點通知指出,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EOD項目需納入財政部或國家發展改革委PPP項目庫。不少專家認為,EOD 理念越來越成為PPP項目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應進一步積極探索並實施「PPP + EOD」模式 。財政部PPP專家宋義武公開表示,所謂 EOD 理念本質上就是生態發展的理念,強調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著眼未來,是相對綠色發展更高層級的發展理念,也是新時代重要的發展理念。 PPP 是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建設的重要手段 ,也必須遵循 EOD 理念,只有這樣 PPP 項目才能符合生態環保要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有生命力。
『陸』 ppp模式在我國進程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系,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公私合營模式(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PPP模式比較適用於公益性較強的廢棄物處理或其中的某一環節,如有害廢棄物處理和生活垃圾的焚燒處理與填埋處置環節。這種模式需要合理選擇合作項目和考慮政府參與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圍與程度,這是值得探討且令人困擾的問題。
參考新聞:財政部力推PPP模式
http://www.ahcz.gov.cn/portal/czdt/gncj/1390797134596633.htm
參考新聞:
發改委財政部同出PPP操作指南 均沒有強制性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1128/023420942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