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血性立法

血性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3-09 20:26:52

1. 在中世紀時的英國,國王和首相,議會,內閣有什麼聯系 。

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國家,雖然擁有最高政治權力的個人是內閣首相,但是實權握於議會手中。

1、國王:作為虛君共和國家,英王擔任國家元首作為國家的象徵,對內擁有簽署法令權——僅僅負責「簽署」而已——不持有實際權力。

2、議會:立法機構。但是由於首相是由議會「選舉」(慣例上的多數支持者),並且議會可以自由彈劾包括首相在內的任意閣員,故議會實際上也是行政機構。

3、內閣:行政機構,首相為行政首腦,內閣諸大臣為國家政府各部門長官。由於是由議會選出(須國王簽署任命),所以內閣要對議會完全負責,等同於議會下屬部門。 首相有解散議會之權,但是由於其對議會完全負責,這項權力等同於沒有——議會慣例每五年由首相宣布解散,實質是主動解散;首相主動提前解散議會的情況只有一種,即政府被議會彈劾成功時首相解散議會,並提前大選。

簡而言之:議會最大,內閣跑腿,君王擺設。

英國的國會分上下兩院。上議院是貴族院。沒有真正的實權,最多隻能代表貴族拖延一些議題。下議院是平民院代表人民真正的實行立法的權力,而下議院多數黨(如果沒有一黨過半,則有可以聯合幾黨而過半數的集團)組織行政的政府。政府的首長是總理(或稱首相),有多數黨的黨魁出任。
因此,英國實際的政府就是下議院多數黨所組成。

英國國王(現在是女王)是國家的元首,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對外代表國家。對內可以有有限的權力任命新的貴族成員。此外,要按照總理所寫的政府報告到國會去照本宣讀。國王有任命首相的「權力」。但是。不可能不任命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2.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1、羅馬時期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盎格魯撒克遜: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諾曼征服: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瓦特.泰勒起義: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起義雖遭失敗。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3、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

4、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6、工業革命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倫敦的金融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來此利用英國的商業契機。

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2)血性立法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3. 英國近代史

17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我國史學界一般以17 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作為英國近代史的開端。

因為海外的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資產階級崛起為一支新興且強大的政治力量,17世紀中後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斯圖亞特王朝的沖突日益尖銳。

1658年爆發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資產階級革命,1688 年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拓寬了道路。

18世紀中葉英國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從19世紀30年代起,他們憑借藉助工人階級的支持,通過一系列改革,如1832年、1867 年和1884 年擴大選舉權的國會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等,最終在20 世紀初使英國建立起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3)血性立法擴展閱讀:

17世紀中葉,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血腥立法,海外掠奪,不斷向外擴張,在隨後的300多年裡,英國由一個僅僅幾百萬人口的島國,成為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

到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經過工業革命洗禮後的英國,成為國際貿易和世界金融信貸中心。

英國愈發不斷擴大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中國香港,還有美國的一部分領土,共有50多個殖民地。

英國成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大的國家,因為英國的領土橫跨七大洲,四大洋,24小時任何時間內,太陽都能夠照到英國的部分領土,因此英國人自豪的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

4. 血腥立法的經過

15世紀末至16世紀英國都鐸王朝頒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由於圈地盛行,大批無地農民流離失所,淪為流浪者,從而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並影響國家的稅源和兵源。為此,都鐸王朝從亨利八世開始頒布了一系列迫害破產農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這些法令以各種手段懲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賣為奴隸乃至處死。法國、尼德蘭等國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也曾頒布過類似的法令。馬克思形象地稱這些法令為「懲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血腥立法的頒布,引起英國農民的不斷反抗。

5. 血腥立法的影響

在國內,都鐸王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高壓政策。政府頒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迫害在圈地運動中被拋出的失業流浪者,對他們施行鞭打、烙印、割耳和降為奴隸等刑罰,甚至處死。「血腥立法」最充分地體現了封建專制王權的階級本質。16世紀英國工人的生活狀況也是不堪忍受的,政府頒布勞工立法,把工人的工資強制地壓低到有利於企業主賺錢的界限內。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但是壓低工資的法令仍然有效。處在都鐸王朝專制統治下的工農群眾不斷反抗,1536年林肯郡和約克郡的農民首先暴動,此後反抗斗爭接連不斷,其中以1549年由小貴族凱特兄弟領導的諾福克郡農民起義規模和影響最大,起義波及全郡,攻下了郡首府諾里季城,城內工人、幫工、學徒、破產行東響應,壯大了起義的聲勢,擊潰了一支1200人的政府軍,但是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下去了。農民起義雖然屢遭失敗,但有重大的意義,它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農民以武裝斗爭的方式維護了自己對土地的權利,使農村中保留了許多自耕農,這些自耕農成了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中新模範軍的主力。

6. 血腥立法的介紹

15世紀末至16世紀英國都鐸王朝頒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

7. 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嗎

不是,英國是1640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後才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荷蘭。資本主義國家是指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個體生產,生產力比封建社會有極大提高。商品生產和交換成為普遍的形式,勞動力也成為了商品。

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

(7)血性立法擴展閱讀:

社會制度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國家。它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勝利後建立起來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以取代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生產資料的資本家佔有制。

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用以剝削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經濟與生產關系中占統治地位的行政當局和受管理的人民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雖然在兩大階級內部的階層有所變化,

但它們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是資產階級專政。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在不同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有不同的特點和某些制度的變化。

(一)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二)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從無產階級中獲得利益,生產的目的是獲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三)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

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

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8. 圈地運動是否並不血腥殘酷是否合法合理

圈地運動很殘酷的,政府直接強買或沒收土地,不管你是農民還是農奴。
國王把沒收土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因為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所以大量耕地改為牧場。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
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9. 英國歷史上曾大規模處決小偷小摸等輕罪者和流浪漢

1536年和1537年,林肯郡(Lincolnshire)和約克郡(Yorkshire)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0. 西班牙對中國做過什麼壞事么

西班牙也算歐洲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國家,在歷史上似乎沒有直接侵略過中國(好象曾經佔領過台灣),一直在對華問題上顯得比較低調,這也使得它成了近代史上唯一一個與中國關系較好的歐洲強國.
至今兩國沒有出現過較大的摩擦,這個國家基本沒有比較突出的反華行為.

但西班牙可不是不想染指中國,當菲律賓在它手中的時侯,它就開始想著組織侵略軍對中華搞侵略,但是後來因為在與英國的1588年海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以及荷蘭對西班牙在遠東勢力的挑戰,從而使得侵略中國的計劃流產。

158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國王曼諾爾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國王,組建「無敵艦隊」,使西班牙成為歐洲第一海上強國。在亞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據點,佔領了馬六甲,並征服了菲律賓群島。這時的西班牙殖民者打算利用菲律賓為基地來征服中國。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爾上書國王說:「如果陛下樂意調度,只要不到60名優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夠征服和鎮壓他們(指中國人)。」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駐菲總督桑德在給國王的信中說:「這項事業(指征服中國)容易實行,費用也少。」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是西班牙要侵略中國最重要的原因。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賓之後,即開始積極考察、分析中國國情、民情,並對福建沿海進行偵察,熟悉航道並繪制地圖。1576年,桑德在給腓力二世的一份報告中詳細闡述了他的侵華計劃:「這項遠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備矛、槍、船、炮和所需要的彈葯」;「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佔領所要佔領的省份,用那裡的港口和艦隊,組成海上最大的強國,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後,便足以征服全國。」

計劃書內容詳盡,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駐馬尼拉殖民政府首領、教會顯要、高級軍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開馬尼拉大會,專門討論征服中國的問題。與會者草擬了一份包含有十一款九十七條內容的備忘錄,由菲律賓總督和主教領銜,糾集51個顯貴聯名簽署上報西班牙國王。

計劃書首先強調作好戰爭動員。由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派代表前往西班牙向國王詳細介紹中國的情況,力促腓力二世對侵略中國一事作出決定。

對國王游說成功後就准備好充足的兵力。侵華遠征軍計劃由1萬到1.2萬名西班牙士兵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遠征軍總司令由菲律賓群島的總督擔任。軍隊由槍手、甲胄兵和毛瑟槍手等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員,以及三四名鑄炮者,還有12名武器和拋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瀝青的手工藝匠以及能造高舷側大帆船的船匠。此外,腓力二世命令印度總督送來500名奴隸,並派1名軍官到日本,通過日本的神甫招募軍隊。遠征中國最好有葡萄牙人參加,因為葡萄牙人在這一地區有經驗。對葡萄牙軍官委以重任,雙方協同作戰,互相配合。

進攻中國以菲律賓群島為軍事基地,西班牙遠征軍尋找了四條進攻中國的路線,並認為最佳航線應取道麥哲倫海峽。

計劃書還提到戰爭中應注意的問題。西、葡兩軍的數量不能太少,否則會被包圍。同時謹慎地選擇遠征的人選,改變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中國人口減少,人口消失意味著財富的消失。侵佔中國後,保留中國政府,以保持它的繁榮和富裕。讓參加遠征的人知道這次遠征並不是去對付敵人,而是為了能在中國自由傳教。侵入中國應採取謹慎和溫和的方式,不能對中國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計劃書強調侵略成功後,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國獲得的物資打擊自己的敵人。中國還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員,西班牙可獲得金、生絲、綢緞、精美的手工藝品。西班牙國王可以從中國獲得大量租稅和利潤。征服中國後,西班牙官兵可得到升遷,許多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國並得到封爵。

計劃書最核心的部分是戰後西班牙如何統治中國。計劃書首先強調建立大量學校,對中國人灌輸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傳播天主教,並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撫農民,使他們皈依基督教,阻止回教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建立58個大主教、主教和一個總主教;建立一個新的有關稅賦的軍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中國委任4到6名總督,如同十五省的巡撫,擁有與其他殖民地總督一樣的權力;與北方蒙古族和解,打擊土耳其。在陸上建立自中國到西班牙的郵傳路線。腓力二世成為中國的主人後,他將成為柬埔寨、暹羅等中國屬國的君主。征服中國後,可保障印度從來自中國的商品獲得利潤,這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很重要。在中國的附屬國中建立統治權,以建立聯盟和通商,傳播基督教。中國人屆時可航行至秘魯及西班牙等殖民地,中國人和西班牙人的關系將進一步鞏固。西班牙可利用中國人作為他們的殖民勞力進入菲律賓,開發菲島。佔領中國還可防止法國、英國及不同宗教和北方國家前來中國。

計劃書還建議西班牙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西班牙人和中國婦女結合,便會有適宜作神甫和傳教士的人以及擔任政府官員和擔任軍事職位的人。這些人組成的親屬集團和利益集團將會鞏固西班牙在中國的統治。

侵華計劃流產

1587年,殖民主義者讓桑切斯到西班牙向國王面呈計劃書。腓力二世對該計劃大加贊賞,並積極准備採取行動。

16世紀中葉,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奪,獲得迅速發展,同時強烈希望向外擴張。這種擴張與西班牙的利益發生激烈沖突,導致雙方兵戎相見。

1588年5月末,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揚帆出航,遠征英國。這時「無敵艦隊」共有艦船134艘,船員和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船上滿載2.1萬名步兵。8月8日,兩軍在法國加萊東北海上進行了激戰。由於西軍組織不力,「無敵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到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

「無敵艦隊」的慘敗是西班牙國力衰敗的轉折點。更為嚴重的是,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獲得獨立後,國力不斷上升,與西班牙在各領域進行較量。它來到亞洲後,成為西班牙的第二大競爭對手,從而牽制了西班牙的力量。荷蘭殖民者斯佩伊貝格在描繪荷蘭在亞洲的戰略輪廓時談到:「依我的看法,建立我們在東印度的事業和成為摩鹿加群島(今印尼)主人的最好和惟一方法,就是派遣一支艦隊和武裝力量,直接到菲律賓,進攻在那裡的西班牙人。」與英荷的戰爭使西班牙自顧不暇,腓力二世不願意再在亞洲陷入與中國的長期戰爭中。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侵華計劃只得一擱再擱,直至最後流產。

熱點內容
道德不良行為 發布:2024-11-20 07:10:00 瀏覽: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規 發布:2024-11-20 07:02:52 瀏覽:683
刑法懲罰說 發布:2024-11-20 05:48:45 瀏覽:984
對民法典的實施 發布:2024-11-20 05:47:20 瀏覽:934
民法典對婚姻財產的規定 發布:2024-11-20 05:23:51 瀏覽:970
段波民法講的怎麼樣 發布:2024-11-20 04:42:20 瀏覽:637
基層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演講 發布:2024-11-20 04:39:41 瀏覽:221
侵權責任賠償法律規定 發布:2024-11-20 04:39:03 瀏覽:51
啟東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20 04:23:17 瀏覽:702
民法學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2024-11-20 04:07:19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