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修改地方
① 立法法擬修改了哪些
嚴格規范地方政府許可權
草案二審稿第82條對制定地方政府性規章的范圍限定為「城市專建設、城市管理、環屬境保護等方面的事項」。明確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為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修正案草案同時還規定,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更加註重保障公民權益
只要關繫到公民合法權利和義務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要於法有據。通過對地方政府規章與法規的許可權劃分,也進一步釐清地方政府權力的邊界。
體現對法律的尊重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嚴格按照一定的層級關系,立法法的修改就是要用法律確定這種關系。
② 最新立法法比上一部立法法修改了那些條文
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深入專推進科學立法、民主屬立法,完善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加強備案審查,對司法解釋的規范和監督等。其中,對立法體制的規定作了如下修改: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對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進行規范。
修改後的立法法分為「總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適用與備案審查」「附則」6章,共計105條.
③ 如何評價這次《立法法》修改中的地方立法擴權
從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來看,《草案》在擴大地方立法權方面所作努力,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其一,有利於我國立法體制的完善。
其二,有利於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④ 《立法法》修改前沒有立法權的是哪一個城市
設區的市除直轄市外一般就是指地級市。
2015年《立法法》修改後,282個設區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省級以下),但有立法范圍限制。《立法法》修改前只有22個省會、5個自治區首府、4個經濟特區、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⑤ 立法法修改後哪些地方法律法規自動失效和廢除
一、立法法抄修改後,以下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應予廢止:
凡屬越權設定的超越地方規范允許設定的立法許可權之外的地方法規自動失效;
凡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公民義務的地方政府規章自動失效;
凡沒有法律依據而制定政府規章後滿兩年沒有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法規的自動失效。
凡沒有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把地方立法許可權限定在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幾類事項,同時要求必須遵守「不抵觸原則」,並在報省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方可實施,「最後一道防線是備案審查制度,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規定,沒有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其義務的規范。「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草案允許先制定政府規章,但是滿兩年必須要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規,否則就要失效。
⑥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市,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市
縣級市沒有地方立法權
⑦ 2015年立法法修改的立法主體是什麼機關
立法主體有以下機關:
法律: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常委會
行政法規:國務院
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規章:國務院的部、委、行、署;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市的政府
⑧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是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是沒有地方立法權的市
有什麼用
⑨ 立法法修改時對名族區域自製立法做出了什麼新的規定
最主要的區別是對原立法法第63條做了修改,即新法第72條。內容如下:
原《立法法》第六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新《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⑩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三、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四、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五、將第十條改為兩條,作為第十條、第十二條,修改為: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九、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十、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