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制一念之差
Ⅰ 法律和道德的辯證關系
法律是對人行為的約束,道德是對人思想的約束
Ⅱ 底線和道德一念之差什麼意思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Ⅲ 道德和法律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是什麼
聯系:
1、在發生學上,都由原始習慣脫胎而來。
2、都屬於社會規范,只是在規范的程度上有所不同。
3、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且在很多方面二者是相互轉化和滲透的。
4、都是社會控制的手段,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
區別:
1 、產生和變遷不同。法律的產生和變遷更多具有人為的特點;道德的產生和變遷具有自生自發性。
2 、兩者表現的具體形式不同。法律是具體的、規范的表現形式,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或認可,是成文的。道德體現在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中,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一般沒有特定的表現形式。
3、 兩者的實現方式和約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國家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各環節中體現,道德不依靠強制力,依靠內心信念,習俗、教育力量來維持。
4 、調整的范圍不同。可以說大多數的社會關系既可以由法律和道德共同調整,也可以由他們各自調。
5、表現形式不同。法意國家意志形式出現,主要表現在規范性文件中;而道德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社會輿論。
6、違反的後果不同。道德制裁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統一性;而法律制裁則是十分確定的;道德制裁無須經特定程序;而法律制裁必須有特定機關按一定程序進行。
(3)道德和法制一念之差擴展閱讀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Ⅳ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
Ⅳ 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1、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諧的靈魂,道德是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力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思想保證。)
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就是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嗎?而佛教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就是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嗎?老子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不就是和諧社會的依據嗎?可見,構建和諧社會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所以,推進和諧社會,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才產生法律,進而才有法制。我們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律的時間先後互補性,漢代思想家賈誼曾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則在事後.其次,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養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約束因素,它對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內的。而道德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法律的實施要靠人們的自身修養,如果放棄道德那麼人們就不會自覺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強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說服力、勸導力、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法律只是對違法的行為進行懲處,而對「缺德」不違法的行為是不幹涉的;道德則是通過社會輿論對「缺德」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弘揚正氣,抵制歪風,減少犯罪。
由此可以說明,推進和諧社會,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規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標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道德則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寬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會過時,它有它的階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所以,相對於法律而言,道德這種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這樣,又談何而來推進和諧社會呢?)
6、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社會成員的道德能力。沒有全社會成員共同的道德努力,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在最後,我想說的是,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空氣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們血液里靜靜流淌著的精神!
Ⅵ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
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國家就是法治國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一切行為都要按照法律進行規范,一切行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
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手段,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制性。它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了後有
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它對人的行為和行動的規范,是通過限制人的某些具體行為,來達到目的。
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規范人的行為,只要人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法律,沒有違反法律的某些條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們平常所說的,我沒有違法,你對我如何辦。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從法治的角度來講,人們如果都不違法了,都能夠按照法律的規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為也就規范了。如果從市場經濟來說,也就運行有序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要求人不應該做什麼,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所以沒有違法,是因為害怕法律的追究,害怕承擔法律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行為盡管沒有違反法律,法律不能追究,卻都違背了常理,違背了公眾心理,違背了感情接受程度。而這些行為,比起法律所制約的范圍、內容,要更加廣泛、更加繁多。
能夠對這些行為起到制約作用的,只有道德。
由於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規范,不是依靠強制手段,而是通過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道理、准則來激發人的內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覺接受社會公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品德操守,達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能力、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整體素質的目的。
盡管我們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但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除了要遵守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的規律外,還必須突出社會主義這個特點,要讓我們的國家在法治的同時,還必須德治,既要依法辦事,也要以德治國。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乘座公共汽車時,按照法律規定,誰先上,誰可以先佔有座位,其他站著的人,就無權要求他讓座。但是,我們每輛公共汽車上,都要求乘客給老人、孕婦、病人等讓座,這就涉及到法律與道德兩個概念。按照法律,沒有必要讓座,按照道德,當然應該讓座。所以,從這個例子上看,如果大家僅僅執行法律,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法律只規定了人們不應該做什麼,一般不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是一種必然王國,是要求人被動地成為守法人。而道德主要是要求人應該做什麼,是一種自由王國,是發自人的內在品格的行為。
目前,我們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胡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所謂榮辱觀,說到底,也就是要求人們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如何增強集體觀念、大局觀念、公共觀念、他人觀念,如何多想著為他人做些好事,多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有利於國家形象的事,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事。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僅僅能夠做到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操守的人,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公德的人,一個具有較高品行的人,一個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強,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畢竟法律是對哪些沒有道德、沒有職業操守、沒有社會公德並且其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接受程度的行為的懲罰。
所以,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至少,中國應該是這樣的。
Ⅶ 法律和道德的根本區別在於
A項我認為道德是具有階級性的,因此不選.原因在於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階級觀,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觀.雖然很多道德觀各階級基本一致,但是也會有區別的.
B項道德也屬於上層建築,不解釋
C項道德也是一種行為規則,但是不具有國家強制性而已
排除法 我選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