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建設的政治責任

法治建設的政治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10 06:09:07

⑴ 為什麼要建設法治政府政治知識點

政治知識點:依法治國
1、依法治國
(1)含義: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家事務。
(2)意義:①依法治國是黨和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依法治國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
④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3)核心和主體、依據:①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
②主體是人民。
③依據是憲法和法律。
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立法)依法治國的前提。
(2)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
(3)執法必嚴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嚴肅執法、嚴格執法,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4)違法必究要求對一切違法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2)政府能否自覺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直接影響到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權威;
(3)直接關繫到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能否順利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能否實現。
4、我國在實施依法治國中存在的問題
(1)法制不健全;(2)行政執法效力有待提高;(3)司法公正有待提高;(4)公民的法律意識有待增強。
5、如何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1)國家:①要堅持依法行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政府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辦事。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②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③實施依法治國,要完善執法監督'機制,發揮群眾監督作用;
(2)公民:①要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
②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養成依法辦事的觀念和習慣。
③掌握法律武器,同違反法律和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行為作斗爭。
④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
政治依法治國相關習題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進行。全會聽取和審議了受中心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陳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力,又要敏銳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以釘釘子精神,繼續做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工作,繼續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別是幫扶困難群眾工作,繼續做好作風整改工作,繼續做好從嚴治黨工作,繼續做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工作,為明年開局打好基礎。
【跟蹤試題】
黨的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據此回答1—3題:
1.黨的以來,懲治腐敗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先後有多位副部級以上高官被查處。腐敗高官被依法查處
①體現了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推動了公平正義,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廣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權益都受到法律保護
④表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為政府部門,要「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暢通,管理百姓的人讓百姓表達自己的想法。政府這樣做的依據是
A.擴大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民主國家的本質要求
B.公民具有表達和宣傳自己思想見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論自由是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基礎
D.民主監督應該成為防治腐敗的根本途徑
3.上述材料體現了
A.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 B.我國的人民民主有物質的保障
C.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實性 D.我國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會決定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據此回答4—5題:
4.建設法治政府必須
A.轉變政府職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執政,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
C.加強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 D.加強隊伍建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5.建設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權力時,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一。這是因為
A.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權利必須依法賠償
C.對人民負責,才能科學民主決策 D.政府必須依法履行職責
6.下列有利於建設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B.轉變黨的社會管理職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C.加強政府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D.提高黨的科學立法水平.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據此回答7—9題: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
A.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保證其領導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D.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8..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體現了黨的
A.依法執政 B.民主執政 C.科學執政 D.依法行政
9.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是因為
①社會主義法治能保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②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都需要通過依法執政來體現 ③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需要以依法執政為保障來實現
④依法執政有利於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這表明
A.構建人為事物的聯系要遵循客觀規律
B.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樣的和無條件的
C.聯系構成運動,引起事物變化和發展
D.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據此回答11—12題:
11.上述觀點的哲學依據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觀性,要勇於揭露矛盾、積極解決矛盾 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規定的
④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過程啟示我們
A.要把握適度原則,坐等時機 B.要准備走曲折的道路
C.辦事情應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應抓住時機不斷促成矛盾雙方的轉化
13.《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有關原理,談談你對上述依法治國要求的理解。
政治依法治國相關習題參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認識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因此,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4)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不斷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

⑵ 誰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把本地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⑶ 黨政一把手為什麼是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

中央之所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兩年後又頒發此規定,特別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並具體規定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推進法治建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其背景和緣由在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以後,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大多予以高度重視,絕大多數黨政領導幹部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大力推進本地區本部門的法治建設。但是也有個別地區和部門,其黨政領導幹部對法治的意願不高,重視不夠,不願意或不習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雖然他們在各種會議上也講法治,在各種文件中也提出法治的種種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把法治棄之一旁,甚至完全背離法治。特別是當依法辦事可能影響他們正進行的「政績」工程的效率,從而影響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他們可能會指示或命令其下屬選擇採取違反法治或規避法律的方式行事。他們違反法治或規避法律的違法行為不可避免地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有時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定或導致惡劣的政治影響。正是為了糾正這些問題,保證依法治國目標和任務的實現,中央特別針對各地區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發布了上述規定。
之所以特別針對黨政主要負責人,即黨政一把手,而不是針對一般幹部或一般黨政負責人發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能否實現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黨政一把手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是關鍵
一個地區、一個部門,能否真正實行法治,能否不斷推進法治建設,能否將法治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具體的事業和工作中,關鍵在於該地區、部門的黨政一把手是否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願,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只有我們各級黨政一把手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願,不僅在法治有助於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相應工作的開展、推進,有助於給其「政績」、利益加分時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願,而且在法治對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相應工作形成一定製約,有可能影響相應事業、相應工作的進度、效率,無助於給其「政績」、利益加分,甚至給其「政績」、利益減分時仍然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願,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實現。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以實行法治,推進法治建設的一定「壓力」,促使他們不得不像抓其他事業、其他工作一樣抓法治,像重視其他事業、其他工作一樣重視法治,使他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法治建設有鬆懈情緒和敷衍塞責的態度。
正是基於此,所以中央特別發文,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是所在地區、部門推進法治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地位既是確立其推進法治建設的責任,同時也是將其推進所在地區、部門法治建設的情況與其政績掛鉤,其所在地區、部門法治建設取得進展,其政績自然加分,反之,其政績也就相應減分,甚至要被追責、問責。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各級黨政一把手們對其所管轄地區、部門的法治建設真抓實干,而不是光說不幹,或虛與委蛇。

(二)黨政一把手要對自己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應履行什麼職責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央發布的上述《規定》,除了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作為「推進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地位和責任以外,另一項主要內容就是確定黨政一把手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各自的職責。因為只有職責明確了,各級黨政一把手們才可能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扎扎實實去真抓實干。真抓實乾的前提首先是要明了「真抓」抓什麼,「實干」干什麼。正因為如此,中央發布的上述《規定》特別以具體列舉的方式分別確定黨委主要負責人和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
《規定》具體列舉的黨委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包括下述六項:一是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定期聽取有關工作匯報,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將法治建設納入地區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督促、同考核、同獎懲;二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高黨內法規制度的執行力;三是嚴格依法依規決策,落實黨委法律顧問制度、公職律師制度,加強對黨委文件、重大決策的合法合規性審查;四是支持本級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督促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依法辦事,不得違規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五是堅持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政法機關領導班子建設;六是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法治氛圍。
《規定》具體列舉的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亦有下述六項:一是加強對本地區法治政府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及時研究解決法治政府建設有關重大問題,為推進法治建設提供保障、創造條件;二是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公職律師制度,依法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三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推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四是督促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行政,推動完善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糾正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五是自覺維護司法權威,認真落實行政機關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六是完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組織實施普法規劃,推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
《規定》就各級黨政一把手推進法治建設的上述職責予以具體明確規定對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的實現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否則,職責不清,責任不明,何以形成推進的動力。

(三)黨規對黨政一把手是否全面和忠實履行職責應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
如前所述,各級黨政一把手對於法治的態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目標和任務的關鍵。為了保障法治機制中這一關鍵環節真正發揮其功能和作用,《規定》不僅確定了各級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的地位、責任和明確規定其推進法治建設應履行的職責,而且還創設了對這種地位、責任和相應職責進行監督的保障機制。因為,如果沒有監督保障,即使《規定》確定了其地位、責任和相應職責,也都可能只是徒具形式而難以產生實際的效果。正是慮及於此,《規定》對各級黨政一把手是否全面和忠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設定了三項監督保障機制:一是要求黨政主要負責人將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列入年終述職內容,上級黨委應當對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開展定期檢查和專項督查;二是要求上級黨委將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考察使用幹部、推進幹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據;三是要求有關監督部門對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的黨政主要負責人,依照《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有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予以問責。
《規定》確立的這三項監督保障機制:檢查督查、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追責問責,對於各級黨政一把手切實履行其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具有直接的覊束和督促作用:任何黨政一把手,作為「第一責任人」,如果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不作為,不履行「第一責任人」應履行的職責,輕則由其上級黨委找其誡勉談話,給其政績考核減分,重則追責問責,可能要求其引咎辭職或直接予以免職。這種責任的「壓力」自然可轉化為促使其重視法治,推進法治建設的動力。
當然,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的動力並非完全源於監督問責機制的「壓力」,對於大多數黨政一把手來說,在很多情況下,其重視法治,推進法治建設的動力主要不是源於監督問責機制的「壓力」,而是源於他們內心對法治的信仰,源於他們的法治理念。這種源動力應該是更根本,更有效和更可靠的動力。因此,為了保證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自覺履行其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各級黨組織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加強對黨政主要負責人的法治理念教育,不斷培植他們內心的法治信仰,使他們從「組織要我實行法治、推進法治」 逐步轉化為「我想實行法治,我要推進法治」,從源於外部壓力不得不重視法治、推進法治轉化為由於內心嚮往而自然和自覺地重視法治、推進法治。
不過,這種轉化需要一個較長或很長的時間過程,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加強教育、培訓、激勵、引導和健全、完善監督責任機制兩者都是同樣必要的,兩者必須雙管齊下。對於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增長較快的黨政一把手們,對他們也許應該更多地採用激勵措施;對於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在其內心中生長太慢或者根本生長不起來,偏好人治,習慣於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黨政一把手們,對他們也許應該更多地適用監督責任制約機制。總之,無論如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正處在進行時而非完成時的當下歷史階段,通過激勵和制約雙重機制或者其他措施促進各級黨政一把手積極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職責都是必須的,因為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是否嚴格履責關系中國整個法治的成敗。

⑷ 公民在法治建設中的責任

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會,公民的參與對社會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其包含著人民主權的價值理念。一個社會法治水平的高低有賴於廣大公民對法的信仰和介入其中的程度。因此,在推進法治建設中,公民無疑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重要主體。

⒈公民參與法治建設是公民的憲法權利。

我國《憲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法治建設作為一項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廣大人民群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參與管理某些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法制建設事業。對公民而言,參與法治建設更多的蘊涵著一種責任和擔當。

⒉公民參與可以促進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

良好的公民法治意識是法制建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律的真正活力不在於被知曉,而在於被使用。可以說,法治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人人在法制原則下去思考和行為的社會秩序狀態。公民參與的態度發揮著公民法治意識內源性基礎的作用。

⒊公民參與可以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

如果沒有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培養,很容易導致公民產生消極的法律意識。相當多的違法行為,比如違反交通規則、違反市場秩序等之所以屢見不鮮,並不是行為人不懂法,不知道這些行為的違法性,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端正自己的法治意識,沒有真正地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信任、信服乃至敬畏,並自覺將其作為行為規范的法律情感。公民參與有利於法律制度得到公民的認知、認同和信仰,從而在內心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

⒋公民參與可以推動國家法律的建立與完善。

從世界范圍來看,公民參與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已是相當普遍的國家立法方式。近幾年,我國在保證公民參與國家立法活動上也做出了切實的努力,我國《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目前,我國公民參與立法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或法律法規草案稿、立法調研、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論證會、列席和旁聽以及立法聽證等8種形式。

當前,受封建等級思想影響,我國公民仍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並未完全擺脫對國家和政府的依附意識,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社會公共活動中具有獨立、平等、自由的主體地位。公民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一方面表現為對公權力的盲目崇拜,把自身的利益和訴求寄託在國家機關和「清官」身上,而不是依法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投訴;另一方面,缺乏應有的參與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對法律制定中應有的權益不敢或不願去主動爭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人治型和專制型政治文化的頑固不化。

法治建設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環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公民參與法治建設已是必然的選擇,關鍵就是把公民有有序參與納入到良性互動的軌道中。公民參與應該成為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因素,這不僅是公民憲法權利的體現,更是一個社會走向法治的必然途徑。建設社會法治國家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創造條件,從培養文化意識、塑造法律信仰、構建體制機制入手,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機會和權利,只有這樣,法治國家的願景才能早一天實現。

⑸ 法治建設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在哪些方面

1、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這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
3、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依法行使職權。

⑹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⑺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前提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決定》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極端重要性。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決定》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發揮黨的政治保證作用的高度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徵就是黨的領導。綿延5000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決定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必須有一個主軸;中華民族要走向繁榮、富強和文明,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無可替代,就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黨始終發揮著根本性、全局性領導作用。只有把黨建設好,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帶領人民、組織人民正確制定和嚴格實施法律;只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才能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政治方向;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才能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我們要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決不能含糊動搖。

⑻ 我們黨為什麼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 政治答題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sdbzzb

⑼ 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於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關於法治的價值,強調樹立法治信仰,提出憲法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於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要以法治凝聚共識,讓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關於法律實施,要求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保證憲法和法律的遵守和執行。關於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關於弘揚法治精神,提出堅持法治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促進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等等。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已經產生了奴隸制的習慣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出現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時,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並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中華法系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法系,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熱點內容
段波民法講的怎麼樣 發布:2024-11-20 04:42:20 瀏覽:637
基層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務演講 發布:2024-11-20 04:39:41 瀏覽:221
侵權責任賠償法律規定 發布:2024-11-20 04:39:03 瀏覽:51
啟東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20 04:23:17 瀏覽:702
民法學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2024-11-20 04:07:19 瀏覽:902
河南律師查詢 發布:2024-11-20 04:00:46 瀏覽:360
青海省法律援助個人工作總結 發布:2024-11-20 03:42:46 瀏覽:271
連雲港司法拍賣公告 發布:2024-11-20 01:34:54 瀏覽:417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