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提到道德經

提到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3-10 11:03:38

1. 《道德經》哪一章解讀提到立品

《道德經》第八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2. 道德經

《道德經》

老子 著

最享盛譽的在公元前四世紀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 「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教徒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眼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

對個人來說,通常應提倡純朴和自然;應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為一樣。人們不應該尋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敬世界。對政府來說,稍有消極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規章繁冗,通過更多的法律或嚴厲施行舊法律通常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稅賦,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和發動戰爭,這一切都是與道教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按照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據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比孔子年長。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么早期的作品;有關該書的實際創作日期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道德經》本身未提到一個具體的人物、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個靠得住的估計——與實際日期的誤差在八十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范圍還要小得多。

這個問題引起了對有關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對有關其人的真偽的許多爭論。有些權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這個傳說,因而斷定他沒有寫《道德經》。其他學者指出他只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個人的觀點僅為少數學者所接受,我認為:(1)老子實有其人,是《道德經》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3)老子是孔子較年長的同時代人的傳說純屬虛構,是後來的道教哲學家為給老子及其著作塗脂抹粉而編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

由於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下列的說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過婚,有個兒子,叫聰;聰後來成為魏國的將領。

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麼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教哲學家都用此書來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以上內容節選於《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邁克爾.哈特 著)書。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一章》)

更詳細的參看http://bk..com/view/16516.htm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16516.htm

3. 《道德經》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歡哪個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里有這樣一段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從管理的角度看,這段話蘊藏了老子哲學里的四重管理境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諄諄告誡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麼,老子認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麼呢?下面讓小編一一詳細解讀。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釋義: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觀念里,最好的統治者是「無為而治」的,君王隱身於背後,從來不幹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個君王而已,從來不會有什麼交際,個個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進。

如上所述,賢明的君王真的就是「無為」嗎?什麼也不用做嗎?當然不是,在老子看來,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規律,依道而行,不悖於道。

因此,賢明的君王在「無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還應做三件事:一是不會因為個人慾望破壞制度叨擾百姓;二對於偏道者予以糾正,但適可而止;三則是「功成而不居」。

歷史上的隋煬帝就屬於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層面,隋煬帝昏庸無道,只為自己享受不為百姓謀福利。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在位十餘年間征夫千萬人次大興土木,役死者過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在「德」的層面,隋煬帝荒淫無度,酗酒好色,為人所不齒。在「法」的層面,史書記載隋煬帝「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濫用法令,賞罰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煬帝最終眾叛親離,被自己的親兵弔死,遺笑千古!

分享國學經典,學習古人智慧。《道德經》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學書院,卓越企業家國學智慧研修平台。通過與大家習閱這些國學經典,一起感受聖哲先賢思想和心靈的脈搏,助力個人和企業獲得更大發展。

4.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5. 道德經提到的哲理,哀兵為什麼必勝

《道德經》是我國流傳千百年的一部哲學經典,極受國人推崇,其中所蘊含的哲學知識讓我們屢屢都被先人的智慧所折服。其中,《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驕兵必敗嗎,哀兵必勝”,為什麼說哀兵必勝呢?因為當士兵受到強大的壓迫的時候,必然會開始反抗,這個時候的軍隊,必定能夠得到勝利。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讓自己維持一顆平常心,面對再弱小的敵人的時候也不能驕傲,輕視敵人,面對敵人或者困難的時候,都滿懷必勝之心,必定能夠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6. 《道德經》哪一章提到立品

道德經,其實你仔細去讀的話有一張專門在講五善法門的,這就是人的要立,樹立自己的品德的五善法門,善行無轍跡這一章。

7.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的「谷」是什麼意思

谷是古代道家用語。谷和神本分用,後多並稱。《老子》:「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又:「穀神不死.」《列子·天瑞》引「穀神不死」句,謂出自 黃帝 書.諸家解釋歧異,主要有三說:(1)谷,山谷;神,一種渺茫恍惚無形之物.穀神即指空虛無形而變化莫測、永恆不滅的「道」.《老子》「穀神不死」 三國 魏 王弼 註:「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宋 司馬光 《道德真經論》:「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2)谷,通「 谷」,義為生養.穀神謂生養之神,亦即「道」.「道能生天地養萬物,故曰穀神.不死言其長在也.」說見 高亨 《老子正詁》卷上.(3)谷,通「 谷」,義為保養.神,指五臟神.《老子》「穀神不死」 河上公 註:「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也.」引申指導引養生之術.《太平廣記》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 若山 嘗好長生之道,弟 若水 為 衡岳 道士,得胎元穀神之要.」清 趙翼 《竹初用導引之術面有少容》詩:「英雄晚歲例修真,一寸丹田守穀神.」

8. 老子德道經(道德經)中那一章節提到、強調了【無為】思想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9. 道德經提及幾處德

《道德經》與《德道經》所指同相同。《道德經》較為常見,但由於其上篇《德篇》、下篇《道篇》,又有《德道經》一說。《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全本中論述了老子關於宇宙觀、人生論、價值觀、政治觀、知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內容,字字珠璣,富含哲理。

10.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熱點內容
連雲港司法拍賣公告 發布:2024-11-20 01:34:54 瀏覽:417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