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雅稱
『壹』 古代怎麼稱呼你我他
古代稱呼你:女(汝)、爾、若、而、乃。
古代稱呼我: 有以代詞稱的,如「余、予、吾、我」等等。還有以代詞「之」、「其」來反稱自己的。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在先秦,一般人自稱也可用「朕」。
古代稱呼他: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兼職。
試舉在詩詞中的稱呼:
1、汝
《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兩漢:佚名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釋義:
阿母聽到了這番話,淚水隨著語聲往下落:「你是大戶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閣。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貴賤不同你將她遺棄怎能算情薄?東鄰有個好女子,苗條美麗全城稱第一。做母親的為你去求婚,答復就在這早晚之間。」
2、吾
《吾富有錢時》唐代:王梵志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釋義:
當我境況富裕,有很多錢的時候,妻子兒女都待我非常好。如果我脫下衣裳,他們就會爭著幫我把它們疊好。我如果出門去經營求財,他們就會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我帶著錢進入家門,他們見到我馬上滿臉堆笑。像白鴿一樣盤旋在我的周圍,像鸚鵡一樣一呼百諾。
有時我偶然暫時貧窮,他們看到我就不給我好臉色看。人有多次貧困的時候,也還有多次富裕的時候以相報償。如果只圖錢財而不顧念親人,那就等著看來時的報應吧。
3、彼
《何彼襛矣》先秦:佚名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釋義:
怎麼那樣穠麗絢爛?如同唐棣花般美妍。為何喧鬧不堪欠莊重?王姬出嫁車駕真壯觀。怎麼那樣地穠麗絢爛?如同桃花李花般嬌艷。平王之孫容貌夠姣好,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什麼東西釣魚最方便?撮合絲繩麻繩成釣線。齊侯之子風度也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夠嬌艷。
4、爾
《竹石》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 一作:韌)
釋義: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5、余、予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代: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愁余 一作:愁予)
釋義: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貳』 關於文明禮儀的別稱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叄』 古代對你的稱呼
古代對你的稱呼有:汝、爾、公、君、子、閣下、足下等。
1. 汝,拼音為:rǔ
意思是:你,多用於稱同輩或後輩。
2. 爾,拼音為:ěr
意思是:指人稱代詞。你,你的。
3. 公,拼音為:gōng
意思是:你,是指對人的尊稱。
4. 君,拼音為:jūn
意思是:相當於「您」,是對人的尊稱,通常對品行道德良好的人稱為君子。
5. 子,拼音為:zǐ
意思:指你,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6. 閣下,拼音為:gé xià
意思:是對為「您」的敬稱,古代多用於口語中,現代多用於書籍信函中。
(3)道德的雅稱擴展閱讀
古代的其他常用稱呼:
1、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9、覲見:(書)朝見(君主)
10、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11、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12、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13、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14、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15、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16、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17、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18、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肆』 古代如何稱呼老者
古代老人稱謂:
1、杖家之年:五十,
2、杖鄉之年:六十,
3、杖國之年:七十,
4、杖朝之年:八十。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4)道德的雅稱擴展閱讀:
古代老人稱呼自己為:
稱呼自己的一般都用余、予、吾、愚、某、我、本人、在下、鄙人、小生、不才、老人的話,平輩就用老朽等等。
後人把德馨壽高的老者尊稱為「絳老」或「絳人」「絳生」。唐代劉長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詩曰:「天清婺女出,土厚絳人多。」宋代秦觀《代謝歷日表》曰:「宣布詔條,預識金穰之歲;省觀風俗,不疑絳老之年。」
參考資料:網路-年齡稱謂
『伍』 道德經正確的叫法是什麼
正確叫法:《道德真經》
還可以叫做:《道德經》,《老子》,《五千言》(因為《道德經》全文大約有5000個字)
『陸』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柒』 中國古代稱謂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
一般古代人不叫名,而稱呼別人的表字,顯得親切。
『捌』 傳統文化是以人倫道德為本,請問什麼是「五倫、十義」,「無常、八德」並對「十義」和「八德」做簡要的
古人認為玉有五德,以玉比人,人愛玉,就應該在把玩玉的同時,修生養性,以玉養人,以人養玉。
(1)玉仁——潤,指細膩光滑、濕潤、潤滑;潤澤:指玉石斷口的油脂光澤。比喻施恩澤;溫指溫和柔和。「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是說,顏色,質地,光澤溫潤柔和,滋益萬物或恩澤萬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現。
(2)玉義——理是指玉石的紋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據玉石的外部特徵可以了解它的內部情況,表裡如一,內外一致,這是玉石富有正義感,堅持實事求是的表現。
(3)玉智——優質玉可製作樂器,因玉質地堅硬細膩,故擊之聲音舒展清揚,散播四方,聽起來和悅,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遠謀的表現。
(4)玉勇——玉雖硬度不算太高,但韌度在自然寶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寧折斷而不彎曲,顯堅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斷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5)玉潔——廉即廉潔,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潔。銳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後,斷口雖然銳利,有能力嫉恨報復於人,或求得好處,但玉能保持廉潔而不為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孔子言: 「君子比德於玉」。君王無德,不可陪葬玉器.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對玉的評價是至高無上的,認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備了玉的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為君子,實現人的最高境界。所以玉的一個定義除了是「石之美者」,還應具玉的德,古人關於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的種種論述,更將玉石的人文內涵提高到了一種神聖的地步,在諸多寶玉石品種之中,可以說是一個極為突出的"中國特色"。這里就玉的「五德」進行說明。
春秋齊國國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藏華光澤並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團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孔子曰玉有"十德":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不貴者,道也。
孔子是儒家學術的創始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教文化為主體演繹發展而形成。自古以來,儒人們便遵守"君子比德如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君子必佩玉"等傳統觀念。
許慎撰文、段玉裁注的《說文解字》中,"玉"原為"王"。在封建帝制出現後,帝王的"王"與"玉"為同形字,為了區別開來,便在玉的"王"字旁加點作"玉"。由此看來,玉字的演化,是封建文化的體現。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潔白、美好、善良、高雅、華貴的象徵。含玉的詞多為褒義詞,如贊美女人的詞有玉女、玉人、玉容等;稱贊住處的有玉府、玉堂、玉房、玉樓等;對月亮的雅稱有玉兔、玉宮、玉蟾等;對衣食的贊詞有:玉衣、玉帛、玉冠、玉食、玉實等;稱人之情操高雅為"冰清玉潔";稱人之堅守美德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什麼是玉的「五德」呢?「仁」、「義」、「智」、「勇」、「潔」。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
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
不撓而折,勇之方也
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溫和滋潤具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
「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外部可以看出來其內部 具有的特徵紋理,表明玉竭盡忠義之心;
「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如果敲擊玉石,會發出清亮悠揚悅耳的聲音,並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並傳達給四周的人;
「不撓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極高的韌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氣;
「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玉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並不傷害他人。 望採納!
『玖』 古代人把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稱為
碩士
名稱起源於五代,《五代史》記載:「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碩士,古代指品節高尚,學問淵博的人
『拾』 《老子》的別名除了叫《道德經》之外還有什麼別名
南華經
《道德經》
道德經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