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憲精義的法治原則
㈠ 憲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人民主權原則。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無一例外地承認國家的權利屬於人民。並以此作為重要的憲法原則,我國憲法也同樣接受人民主權的思想,並且體現在制度和組織上。但是這個原則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與西方有所不同。社會主義的憲法理論通常不承認「社會契約」,不認為主權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體現,其權力與西方所認為的全體國民公意的「超階級」的觀點有所區別。
2.權力的制約原則。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關之間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上述原則有一定的體現。
3.基本人權原則。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專章規定和列舉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了對公民的憲法保護。2004年,我國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它為我國憲法觀念從工具主義向憲政主義轉變提供了契機。
4.法治原則。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過的新《黨章》再次重申了法治原則這一重要原則。十五大的政治報告提出了: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特別強調」依法治國是當領導人民智力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修改憲法,在《憲法》第5條中增加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在憲法上正式確立了法治原則。
㈡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為黨的領導原則、人民主權原則、人權保障原則、社版會主義法治原則權和民主集中制原則。
我國憲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憲法精神,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憲法地位,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確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領導核心、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奮斗目標,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憲法表達。
(2)英憲精義的法治原則擴展閱讀:
我國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和國家根本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
作為人民國家的總章程,憲法是立國安邦、強國發展、長治久安的總綱領。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引領性和宣示性。
同時,作為國法體系的根本法,憲法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基礎和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明顯的法律性特徵。此次憲法修改完善了憲法實施和依法治國的重大舉措,強化了我國憲法的法律屬性。總章程與根本法相結合,政治性與法律性相融合,宣示性與規范性相統一,是我國憲法的一個顯著特點。
㈢ 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01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㈣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容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依法治國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要建立一個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體例科學和協調發展的完備的法律體系,並且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現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二)社會主義法制應當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要堅持社會主義法制的民主原則,實現民主的法制化與法制的民主化
(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
(四)要進一步推動司法改革,健全和完善司法體制,切實保證案件審理的客觀、公正、廉潔和高效
(五)建設現代法律文化,提高廣大幹部和民眾的法制觀念,推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建設現代法律文化,提高廣大幹部和民眾的法制觀念
㈤ 憲法的法治原則有哪些
憲法基本原則是指人們在制定和實施憲法過程中必然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則,是貫穿立憲和行憲的基本精神。任何一部憲法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都必須反映一國當時的政治指導思想、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憲法基本原則是對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
憲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和法治原則。
㈥ 縱觀各國的憲法以下什麼體現了法治原則
縱 觀 各 國 的 憲 法 , 以 下 的 ( ) 體 現 了 法 治 原 則
A . 司 法 獨 立
B . 國 家 制 定 的 法 律 必 須 是 良 法
C . 法 律 面 前 人 人 平 等
D . 各 國 家 機 關 的 權 力 必 須 由 憲 法 和 法 律 授 予
正 確 答 案 是 (A B C D)
㈦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㈧ 英美憲法分權原則的聯系與區別
論英、美兩國憲法的異同點
一,英美憲法的共同點
英、美憲法的共同點,性質上都是資產階級國家憲法。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反
抗殖民地壓迫和封建制度的宣言書。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同時它為後來制定美國憲法和增補人權條款打下了基礎和確定了原則。《獨立宣言》仍然有其階級的局限性,因為宣言的起草者——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傑斐遜深受洛克和盧梭「社會契約論」思想的影響,他們所主張的「民權神授論」中充滿了唯心主義和神秘色彩,它們所鼓吹的人權,並不包括北美大陸中廣大的黑人和印地安人。正如恩格斯指出:「這個理性的王國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在理論淵源上都是以西方的民主、分權等學說為基礎,在適用中都受到司法機構解
釋的限制。它們的理論基礎都是人民主權論、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美國憲法是
在長期實踐英國法律的基礎上產生的,英國採取不成文法,而美國的一切法律都是
成文法。憲法是社會的全體成員協商達成的契約。為的是「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
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在憲法中,人民只是將自己的一部分天賦人權交給政府,使之具有
必要的權威,而仍然保持了自己其他的權力。正因為憲法是高於政府的,所以它不
能由一般的議會來決定,必須由專門為此召開的制憲會議來制訂和批准。政府的權
力來自人民,目的在於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制憲的目
的是確立政府,但政府並不為自身而存在,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和最終目的。
二、英、美憲法的區別。
1、從憲法表現形式和創製程序上來看,英國是不成文憲法、柔性憲法,美國是成文憲法、剛性憲法。英國不存在專門統一的憲法法典。一般認為,一國有關國家制度、社會制度、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公民基本權利自由等內容都集中在一個憲法法典中,就是屬於成文憲法。而英國,以上這些內容是分散規定在憲章、制定法、判例、慣例之中,所以英國的憲法是不成文憲法。成文憲法和不成為憲法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界限。一部成文憲法經過若干年後,也常常附有各種慣例、判例,實際起憲法的作用。如美國的兩黨制、違憲審查制等。英國憲法中也有不少成文的憲法文件,只是不集中而已。英國憲法沒有統一的成文憲法典,而是由一系列憲法性質的法律文件構成的。英國憲法的構成也和其他國家不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憲章、議會的制定法、判例法和慣例。英國憲法的構成是多種多樣,內容龐雜而含糊不清,前後甚至存在不同而互相矛盾,這就為資產階級提供了隨意解釋,靈活運用憲法的條件,使憲法更好地為適應社會的變遷和鞏固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服務。
而美國憲法則表現為統一的成文憲法典和憲法修正案。《獨立宣言》發表後,各州紛紛宣布獨立,並相繼制定州憲法。與此同時,各州著手聯合結成聯盟。1777年11月15日,大陸會議通過《聯邦和永久聯合條例》(通稱《聯邦條例》),並於1781年3月1日正式生效。 [2]1789年,美國第一屆聯邦會議開幕,正式宣布《聯邦憲法》生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規定的修改憲法的惟一形式是憲法修正案。迄今為止,美國國會共通過28條憲法修正案,至1955年為止,完成批准程序,生效的有26條。美國憲法修正案的通過同樣有著嚴格的程序。根據聯邦憲法的規定,修正案應由國會兩院各以2/3多數議員通過後提出,或由國會應2/3多數州的要求而召開的制憲會議提出,應由3/4多數州的議會或3/4多數州制憲會議批准。
2、英國憲法保有封建殘余,美國憲法沒有封建因素。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把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建立了共和國。後來又經歷了克倫威爾軍事獨裁統治、司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和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革命最終以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的妥協而結束,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斗爭和妥協,通過斗爭和妥協又制定了一些憲法性文件,如1679年人身保護法是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國會為反對國王查理的專制統治,保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人身自由而通過的。其中規定了除叛國罪外,人民有權請求法院頒發人身保護狀,從而確立了只有法院具有審判和提審權的制度。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制定又進一步擴大議會權力,限制了王權。以上這些憲法性文件確立了議會至上,法治和公民權利自由保障等憲法原則,這不僅為英國憲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其他各國也有深遠的影響。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還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英國大量的慣例,如國王的權力和法律地位;英國內閣的建立和職權;內閣與議會的關系;首相的地位等,這些慣例使英國議會內閣製得以建立和完善,從而使君
主立憲制最後鞏固下來。
而美國則不一樣,1775年4月5日13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會上決定募集和武裝軍隊,建立海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進行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戰爭。1776年7月4日大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北美的殖民地從此「成為自由獨立的和眾國」,解除與英國的一切隸屬關系,完全廢除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關系。由於革命的徹底,故基本沒有留下封建的因素。
3、英、美憲法的基本原則不同。英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是:議會主權、分權原則、責任內閣制和法治原則。議會主權也可稱議會至上,議會至上是議會主權的體現。英國議會的權力在法律上具有最高性,永久性和權力不可分割性,具體講議會主權是指議會具有創製法律的壟斷權;法院必須執行議會通過的法律;議會以外的任何機關或任何個人都無權宣告議會通過的法律無效;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在國家機關中處於最高地位,政府由議會產生,向議會負責,並接受議會的監督。英國憲法的另一個原則就是法治。「法治」
原則的字面含義是「法律的統治」,是現代憲法廣泛採納的基本原則。它強調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政府必須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權力范圍內活動,不得濫用權力侵犯個人自由和權利。
美國憲法的主要原則是:聯邦主義原則、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則、民主原則。聯邦主義原則是在當時要建立一個單一制國家條件還不具備,但國內外的條件又要改變各州不團結,中央軟弱無力的局面,於是便採用一種折中的辦法,即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這個政府權力是有限的,聯邦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建立的。根據分權制原則,憲法中把美國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三種機關掌管,而且使它們彼此分立。三權分立原則是指立法權由議會掌握,議會成員選民選舉產生,總統無權解散議會,議會在任職期間也不能因與總統政見不一而對他投不信任票,推翻總統。行政權由總統掌握,總統由選民選出選舉人再由選舉人選出總統,總統只對選民和聯邦憲法負責,他不對議會負責,總統組成內閣,內閣成員不得兼任議員職務,不得參與國會立法問題的討論和向議會提出議案。司法權由法院掌管,聯邦法官終身任職,法官進行審時,不受總統和議會的干涉。
4、違憲審查模式不同,英國是議會至上,美國則是憲法至上。「英國可以說從來沒有嚴格實行過三權分立制度。」 [5]所以在英國,能夠監督議會的,除了理論上的人民以外只有議會自己了。這種憲政理念決定了在司法體制上,「法院的權力並不是來自一部憲法」,「法院要受議會立法的制約」,司法機關不但不能與議會分開(在英國,上議院行使最高司法權),
更不能在權力位階上與議會並駕齊驅。由此也塑造了其二元違憲審查模式,即對立法的議會監督和對行政權違憲的法院監督雙向互動模式。對議會立法,「議會至上原則決定了只能由議會自己來行使立法監督權。」對委任立法的監督英國採取了司法審查與議會監督並行的制度,這既體現了英國議會至上憲政理念的徹底遵循,
也是同分權思想相融合所進行的制度設計。
㈨ 如何理解憲法中的法治原則
現代西方的法治理論則循由兩個路徑發展:一個路徑是繼續形式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傳統,另一種則是企圖修補形式主義法治缺陷的實質主義法治理論。前者以英國學者拉茲和美國學者富勒為代表。拉茲認為,法治的字面含義是「法的統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治是指「人們應該服從法律並受法律的統治」但是在政治和法律理論中,法治應作狹義之理解。即「政府應受法律統治並服從法律。」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並且能給人們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引。拉茲還提出了法治八項原則: (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後者(既實質法治)開始於德國學者韋伯對資本主義法律合理性的探討。自韋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繼續了對形式法治轉向實質法治的觀察,並將韋伯關於現代法發展會出現反形式主義的預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720世紀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實質法治問題。1959年印度德里法學家大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實質法治價值取向。如在其關於法治三原則的主張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法治不僅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公民與政治權利,且應確保個人合法期望與尊嚴得以實現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美國學者德沃金作為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雖然沒有專門論述法治問題,但從他關於權利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形式法治的明確挑戰:他主張道德權利,強調個人可以"良心拒絕"和"非暴力反抗"國家不正義的法律;他反對孤立的形式平等,主張給予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和個人以更多保護;他要求捍衛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的法律原則等等,都含有明顯的實質法治的精神。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過法治與人治之爭,但在內容上與古希臘的法治大相徑庭,從發生學的意義而言,中國古代法家的主張也並演繹出近代和現代的法治理論。從一定意義而言,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只是西風東漸的結果。
編輯本段憲法形式體現
不論是把法治界定為治國方法、法制的理想狀態、法律運行的原則,還是把法治看作是法律制度的價值標准、社會結構狀態,那麼必須首先建構法律制度這個前提,理所當然地要以憲法作為法治的核心,因此我們可以說憲法存在本身就是實行法治的一個重要標志。法治原則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傳統和法律背景之下,有不同的憲法形式體現。在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前後,法治原則一般集中體現在政治宣言或者憲法序言之中,另有少量的內容體現在憲法正文裡面。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當時體現法治原則的內容規定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現代資本主義憲法在體現法治原則時,除了因應資本壟斷化、全球化的趨勢和社會民主化的潮流,在內容上呈現出行政權力不斷擴大,公民權利大幅增加,法治標准趨向國際化等特點外。在形式上也頗有創新。概而言之,這些形式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形式是在憲法序言中明確宣告為法治國家。如《葡萄牙共和國憲法》憲法序言便說道:「制憲會議庄嚴宣布:葡萄牙人民決心保衛國家獨立,捍衛公民基本權利,確立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確保法治在民主國家中的最高地位。」第二種形式是在憲法正文中明文規定自己是法治國家。如《土耳其共和國憲法》第2 條規定: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民主的、非宗教的、社會的法治國家。《摩納哥公國憲法》第2條第2款規定:"公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尊重自由和基本權利。"第三種形式是雖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樣,但從其它內容或者文字可以推論出該憲法以法治為基本原則。如前聯邦德國基本法不僅規定了它要實行三權分立的聯邦政體,而且在《基本法》第97章第1節明文規定:"法官應該獨立,並僅服從法律。"同時它還規定基本法是具有切實效力的最高法律。第四種形式是雖不直接宣布實行法治,也不用其它條文間接反映法治精神,而是用「基本原則」為章名或在其它各章中體現了法治的政治體制。中國1999年3月15日由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所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而從總體上確立了中國的法治體制。除此以外,現行憲法的其它不少條款也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具體內容有:(1)在序言中鄭重宣告中國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確認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政黨、團體、組織和個人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在總綱中明文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2)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3)在國家機構中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社會團體、行政機關和個人的干涉。 中國學者一般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憲法和中國憲法在體現法治原則時除了形式的不同外,還有實質的不同,資本主義的法治以維護資本主義的特權為目的,是打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旗幟」對廣大人民進行「合法侵犯」。社會主義的法治是一種消滅特權的法治,它不但要保護人民免受非法侵犯,更要消除可能出現的以國家、組織名義所進行的合法侵犯。
編輯本段原則的適用
第一,合理借鑒人類在建構和發展法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法治固然要體現國別性、時代性和階級性,但它更應體現人類在追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的共同智能,因此對那些後法治化的國家來說,如何充分吸取先法治化的國家的經驗與教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比如,早期法治都重視法律與政治分離,實行分權;將程序視為法律的中心;強調法律的普遍性、一般性;強調對法律的嚴格服從與忠誠等。上述這些無疑對培養法律的自治性和獨立性,建構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有極其重要意義,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1)它的法條主義趨向導致法律思維脫離社會現實;(2)規則的適用排除了對目的、需要、結果的考慮,規則模型帶有現代官僚政治的理性氣質;(3)程序中心主義加劇了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緊張,導致人們的公正預期受挫,從而使人們對程序正義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有鑒於此,後法治國家在追求法律發自治品格時,也應重視規則和政策的內涵價值,從而尋求法律制度自我矯正的機制,發揮法律、道德與政策的共同作用。 第二,重視習慣規則。 現代法治發展所面臨的共同環境是:國家與社會日益混同,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界限 法治原則逐漸模糊,與條文法相對應的「活法」(living law)和"內部規則"(inner law)逐漸復活。這就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審視立法者的"製法"理性。馬克思認為: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則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真正的法律規則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中發現,系統地創造一整套法律規則的任務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能力。無論是職業法律家的法律還是代議機構的立法,都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新的規則,他們只能表述、闡釋、澄清或修正既有的規則。12但在重視發現習慣規則的同時,我們也絲毫不可貶低法律制定的作用,畢竟立法不僅象徵著人類為解決特定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同時立法對補救現有規則之不足,克服習慣規則的凌亂化,並改變或者變通「那些與目前秩序相抵觸或經驗表明不便利的規定」13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第三,正確處理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現代國家在法治化建設的過程中,通常也把民主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這是因為民主在滿足社會的合法性訴求,體現正義和公平,制約國家權力和促進公民參與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主本身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她既可指一種制度形態和政體形態,又可表徵公民享受的權利和自由,還可指一種多數表決為基礎的程序操作機制。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民主並不代表一種絕對的善,她既可發揮正向度的作用,也可發揮副向度的作用。從理論的邏輯而言,民主天然地有產生「多數專制」的傾向,從實證的角度而言,民主曾多次導演「集權專制」和「群眾專政」的災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擴展民主,並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上建設法治與憲政,另一方面則要用法治的精神來質疑、否定和矯正民主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