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信
Ⅰ 老子《道德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一個關系呢
最後,我們看看第三個問題:
如何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
人與社會似乎自從出現,就是一對矛盾體。矛盾主要原因在於對物質索取、給予的觀念。
人自化生就與生俱來帶著一顆自為心,當然一定的物質基礎是我們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但越往後似乎曲解了這句話,演變成了囤積居奇,直至後來在利益分配中廝殺。
這種惡性循環必然導致人性扭曲、社會冷漠。
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變得奢侈,一個燦爛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後在冷漠的發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廣賢文》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那麼是否有一個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會的冷漠。
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經常保持盈滿反而會失去更多,經常與人相爭,得到了也不能長久,堆積在多財富,也會有守不住的時候。
白話就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度。
可能有人會想,現在生活節奏快、好的物質本來就很稀缺,搶都不一定得到,還要適可而止,那不是等於束手待斃嗎?
大家請看!
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質!
水杯里的三種情況:滿的、半杯、無。
當你端著滿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別人搶水的時候,最後會發現本來已經有的半杯水也沒有了,最後只能是懷著憤怒去搶別人的水,最後水灑在了地上,誰也不會得到。
因為一個杯子所裝的總量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有了必要的物質,是否可以短暫的停歇,讓已經得到的不會因為自己的貪婪再次失去。
回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意思是:盡全力給予他人自己獲得愈多,盡全力幫助他人自己越來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會發笑,世界上有這種傻子嗎?誰會願意做這種傻事!!!
大家記得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總有一天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被別人冰冷的拒絕,那時誰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們要懂得不是我被愛所以才愛人,應該是我愛人所我被愛的道理,這樣社會不再冷、人性不再貪,確實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路寬了、心暖了很多困難也就不在了,自然會左右逢源、立於不敗!
人在社會本不難,莫讓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間處處是仙壇!
樹無根凋零,人無根落寞,這個「根」就是我們的知足心、包容心、博愛心。
道祖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減法,才能積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謹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閃光,才能成為生活的贏家。
Ⅱ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經》智慧:為什麼老子排斥聰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該看看
在《道德經》中,智與愚是老子經常提及的。「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謂的有遠見,能夠提前對事情有所預測的人,其實是「道」的一種虛華,正是愚蠢的開始。
顯然,這聽上去與我們通常的常識相違背,有遠見怎麼會是愚蠢的開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說,其實與他對智與愚的理解行關。在老子看來,許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聰明的行為,其實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為,其實卻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謂的大智若愚。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對於智巧的排斥態度。而老子之所以對「智」、 「愚」抱著這種與世人不同的態度,乃是因為他認為世人所謂的愚笨正是一種順應天道並且人們自己也沒有察覺的一種無為的大智,這種大智使人們保持著天性的平靜和快樂。
而所謂的智慧,則驅使著人們的貪欲,使人們總想去獲得更多的東西,最終變得越來越貪婪、詭詐,進而使人們失去自己純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簡單、平靜而快樂的生活。
Ⅲ 不讀《道德經》,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才是自信
《金剛經》,《道德經》,長點的還有《楞嚴經》,《楞伽經》,《論語》,《中庸》,《孟子》,《莊子》,《大學》等等很多傳統經典,對您是絕對有益處的,阿彌陀佛
Ⅳ 中華文明的自信究竟來源於何處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長遠的歷史中誕生了各種文化、到了現在我們去吃糟粕取其精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中華文明的自信究竟來源於何處?首先我們的文化是傳承性的、幾千年每一代人的傳承、就足以證明這個文化優秀、我們自身對自己文化的認同、這就是中華文明的自信。
Ⅳ 德者無邪 敏人 自信。。。 道德經原話是什麼
這個不是道德經里的話,思無邪,語出《論語•為政第二》,思無邪,原是《詩經·魯頌·駉》中一句詩:「思無邪,思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無意的語音詞,孔子在此借用為「思想」解。
Ⅵ 《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呢
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老子所寫的一本書籍,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受到歷朝歷代思想家們的統一尊崇。老子的道德經是傳統文化中的第一位,就相當於西方的聖經一樣,指導著其他思想的誕生以及國家的發展。所以道德經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就是,傳統文化是按照道德經的脈絡而發展下去的,道德經就是傳統文化的首腦。
三、引領世界文明綜上所述,關於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以說因為道德經的存在,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源遠流長。改革開放後的現在,只有重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建造中華民族強大的自信,給人民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
Ⅶ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7)道德經自信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Ⅷ 《道德經《》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道德經是用來修行的,如果說對中國法制的建設的話,那麼就是他的陰陽的思想,能夠為中國的法制建設起到作用,也就是說凡事都有兩面,能夠只從一面去判斷,要多聽經聽才能夠明白。
Ⅸ 關於自信的名言名句
擁有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聃《老子》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跡,學人言語。——陸九淵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Ⅹ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什麼啟示
現在人對於自己是不是很自信,很自我?不會計較自己的過錯得失,他明白了自身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么?對於別人,又了解么?僅限於酒桌之上么?看到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就認為對方很幸運或者很無能,這算是知曉對方么。 凡事勿要停留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