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的道德
① 道德之士是什麼意思
就是指那些十分有正義感,道德癖的那些人,有些人很喜歡有些人很討厭
② 儒林外史揭露了什麼的腐朽以及當時士人的丑惡靈魂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系和整個社會風氣。
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洩了大多數心有同感的讀書人對人性卑劣、社會黑暗的控訴。
③ 春秋時期的士人道德標准除了讓、忠、信以外,還有什麼
春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文化現象就是「士人」的興起,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學術下移」促使士人階層不斷發展壯大。一大批士人把握時機,奔走相告,掀起了一股思想浪潮。本文我們將從敬、仁、讓、忠、信五個方面來闡釋春秋時期士人的道德標准。
一、 萬事基礎敬,其本義是恭敬、端肅。敬,肅也。敬,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態度。我們經常將「敬」與「恭」相聯系。正所謂「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敬的對象十分廣泛,尤其是在古代等級社會更看重敬,它與君臣關系、其他德目有著密切的聯系。
《說文》中:「忠,敬也,盡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具體表現。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有夷狄,不可棄也。」平時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竭盡全力,不懈怠,待人處事都能真誠相待,這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在現實生活中對忠最好的踐行方式。
忠,社稷之固也。無論何時何地,忠都是最重要的。士人忠心無私地為為國家、百姓服務,國與民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縈繞在士人心頭的情結,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應該拋棄國家、拋棄人民。心中有忠義之情,便有信在支撐。
五、 心中信念「欲信大義於天下」,信是人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一種道德修養,更是國之瑰寶。一個忠君報國、有仁有義、謙恭禮讓、誠實守信的人會受到尊敬,受到重用,更會在史籍上留下光輝事跡。君主要對臣民講信,臣要對君、國、民講信,相互立信,國將昌盛。
我們一提起信,最先想到就是誠信。《說文》曰:「信,誠也」,「瑞:以玉為信」,誠信人的言語就像玉一般真實。誠信,是每個人都必須的品質,也是每個人最容易丟掉的。「信以守器」、「信以守禮」、「信以守物」。毋忘立信,當必有成。
④ 什麼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
所謂庸人,心中沒有任何嚴肅慎重的概念,信口胡言。與人結交,不予選擇。不是老老實實做人,而是見小利忘大義,隨波逐流,把持不住自己。有上述表現的,就是庸人。
所謂士人,心中有信念,有原則。雖不能精通天道與人道的根本,但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使任何事盡善盡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士人並不追求具有多少智慧,但只要是他知道的,就務必要徹底明了;不追求能言善辯,而追求言之中肯恰當;不追求做多少事,但每做一件事都務必了解其緣由。士人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確,言語既然中肯恰當,做事既然有根有據,這些就猶如人的生命和形體一樣和諧統一,那他就是一個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獨立的知識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難改變他的。所以,富貴了也不會對他有什麼增益;貧賤了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損害,這就是士人的品格特點。
所謂君子,說話必定誠實守信,心中對別人沒有忌恨。秉性仁義而不向人炫耀,通情達理,明智豁達,但說話從不武斷。行為一貫,對自己的信念始終不渝,自強不息。旁人認為君子平平常常並無特別出眾之處,但要真正趕上他卻很難做到。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說:「君子可以使自己尊貴,但不一定能讓每一個人都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信任,但未必能使每個人都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能讓別人一定重用自己。所以,君子恥於不加強自身修養,但不恥於被人誣陷;恥於不講信義,但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恥於無能,但不恥於不被別人任用。不為榮譽所誘惑,不因被人誹謗而怨恨,自然率性地做自己的事,端正地約束自己,這就叫君子。」]
所謂賢人,品德合乎法度,行為合於規范,其言論足以被天下人奉為准則而不傷及自身;其道德品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影響自身;使天下富有而又不積壓財富;樂善好施,普濟百姓,使民眾沒有疾病與貧困,這就是賢人。
所謂聖人,是指道德品性與天地的自然法則融為一體。了解世事,通達一切,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世間一切事物融洽無間,自然相處。在施其大道於天下的同時修煉自己的情性,使其達到光明如日月,造化若神明。芸芸眾生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麼崇高偉大,即使了解一點,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深遠浩渺。達到這種境界的才是聖人。
⑤ 君子和士人有什麼區別你是君子還是士人
士人是特殊時期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的文化人,君子是特指道德品質崇高的人。
具體解釋如下
1、士人—士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以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為主的私學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不僅培養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2、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說話誠實守信,思路清晰,明達事理、說話謙虛和善,行動他是,堅守原則,自強不息。
(5)士人的道德擴展閱讀:
士一方面是禮樂制度下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禮樂傳統的維護者。
士人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追求目標。
《孟子·盡心上》:「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士人的情趣往往反映了這些中國文化的屬性。 君子的部分德行可以說和文人情趣有關,比如彈琴,要正心,要修養性情;
此外,如書法、繪畫,都強調書為心聲、畫為心聲,有其人必有其畫。可以說,士人的情趣反映了他們的思想心態。對於士人來說,他們的美學觀就是「雅」,雅就是美,俗就是粗鄙。追求雅,本身就包括性情的陶冶,比如溫柔敦厚。
⑥ 梅花意象與傳統士人的人格操守有何聯系
梅花一般象徵著堅強樂觀、吉祥如意的意義,代表著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勇往直前樂觀的面對一切事情。梅花還象徵著高雅忠貞、清冷美人,形容一位女子高雅、清冷的氣質。
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卧、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
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6)士人的道德擴展閱讀:
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
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⑦ 士指什麼人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獻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級貴族。《左傳》桓公二年:「卿置側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隸子弟。」《國語•晉語》:「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說明士屬於低層貴族。所謂「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祿田,與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質不同。西周時代禮不下庶人。《儀禮》記載先秦名物制度甚詳,其《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士喪禮》、《士虞禮》五篇,皆冠以「士」。姚際恆指出:「其實多通大夫以上而言,蓋下而為民,上而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士是處於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個低層貴族等級。作為貴族,士要具備當時貴族所必需的一些專門知識。學習的科目是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顧頡剛認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學「表面固為禮節,為娛樂,而其主要之作用則為戰事之訓練。故六藝之中,惟書與數二者乃治民之專具耳」②。強調士之訓練以射、御為主是對的,但認為禮、樂訓練是表面文章,「惟書與數二者乃治民之專具」,這個說法似難以成立。作為低層貴族,禮、樂訓練也是治民必備之知識。《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禮記•王制》說:「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於「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這些「執技以事上者」,除了因為他屬於低級貴族之外,他的文化素養也遠非後者所能比擬。如果只會射御而不懂禮樂書數這些道藝,那就不成其為合格的士了
士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范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過秦論中有的:
謀士:寧越、徐尚、蘇秦、杜赫;
相: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
將: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越奢;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死士:荊軻、專諸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
、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戰國時期,從王廷到社會底層,到處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討這個階層的活動,對深入了解戰國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與文化,很有裨益。
一、士的類分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復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游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里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1]。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斗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於道。」[2]《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游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游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一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閑居之士」等。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商君書•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韓非�子•�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范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方術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葯之類的士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戰國時期這一類的士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庄王見而問焉。」[3]秦始皇統一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4]。
(三)低級官吏。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里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註:「庶士,府吏之屬。」
還有一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復雜和在社會上分布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
二、士在社會中的地位
士的組成既然十分龐雜,其社會地位也就不可能相同。因此對士的社會地位只能從不同層次進行考察。
(一)士與等級的關系
春秋時期,士基本上是等級制中的一個層次。到了戰國,等級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秦朝在舊等級制基礎上制定了二十等軍爵,使等級更加繁雜周密。山東六國的情況不甚清楚,但大體上也是向繁雜周密方向發展。
有商鞅(衛鞅) 申不害 吳起 孫臏 龐涓 田忌 管仲 樂毅
晏嬰 孫武 吳子胥 文仲 范蠡 蘇秦 張儀 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 屈原 還有各個子(老子 孟子 。。。。)白起
⑧ 世說新語德行一門里主要描寫了士人的哪些品德
《德行》是《世說新語》中間很重要的一個門類,這是第一章, 記述了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認為值得學習、可以作為准則和規范的言語行動的美好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