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與道德經有關的論文

與道德經有關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3-11 12:27:05

Ⅰ 為何《道德經》是人類高心靈的燈塔1000字論文

  1. 道可道,非常道。
    常道可為道也,亦不可為也,
    無道為有道,有道亦無道
    既然常道都非道,又何必去尋道呢,無為自然不是更好?

  2. 《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

  3. 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4. 先寫一個「首」,再寫一個「走之」。「首」就是腦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動和步伐。有想法,然後付諸行動;有行動,也要伴之以思考。

  5. 因此,「道」字的結構已經說明了它的含義。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明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規律。

  6. 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認為,這是老子寫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經典。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

  7. 荒漠化嗎?從《道德經》到《資本論》的崛起!

  8. 各家演說,匯入保衛資本論洪流……

  9.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我讀《道德經》——
    是一種政治邏輯。但不是從所謂現代的「生機系統論」觀點上領悟,而是從周易的社會實用的方向領略得到。道德經是講邏輯的,是第一部關於中國邏輯的著作。這里的邏輯,不同於西方的科學邏輯,歸根結底是人的行動的規范。是以人之行規范人自身,從而為後世的家文化奠了基。它說明中國沒有抽象的「哲學」,只有實踐哲學,沒有純(科學)邏輯,只有實用邏輯,政治邏輯和生活邏輯。這個邏輯是和行動裹在一起的,構成了中國實踐哲學。中國學術和文化之根在《易》和《道德經》,正確解讀這兩本著作卻是很重要。

  10. 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

————————————————————

《道德經》與經濟學欄目寄語:


經濟學的懂和不懂


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


——————————————————————


之所以選擇《道德經》為標題和開局:


一,經濟學的源頭是《道德經》

二,《道德經》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道」「德」,是經濟形態社會理論的總綱。

三,《道德經》總覽了《資本論》的邏輯。



《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

——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



該著全名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



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項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編號:15YJA790073)


閱讀關注,交流提高。凡讀《道德經》者,明《資本論》邏輯也,中國經濟學入門也!

P16-P36



摘 要: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其首篇則是對以上邏輯的一個「導引」以及「總括」。將歷史發展過程說明為由這些「史」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規定所構築,乃是升華了《資本論》的工作邏輯。這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和行動主義,自然是對「結構主義」、「科學主義」、「形式主義」的最大反動。進一步又可以說,《道德經》和「《資本論》的「研究同構」乃是確立了社會科學的根基。


關鍵詞:《資本論》;《道德經》;邏輯;辯證法;發生學;歷史;理論;批判;事的科學

Ⅱ 關於老子、道德經以及道教的論文選題

近日,廣州道教抄協會舉辦的「道教與星斗信仰學術研討會」剛結束,有近百名海內外學者和道長參加此次研討會。本人有幸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僅僅星鬥文化一題已經引出了眾多精彩的論文和發言。
北斗七星、北極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經典、學術文章也容易找,此外這方面論文還可在天文、地理、君臣關系等等方面發揮。
要不你也嘗試一下?
一己淺見,僅供參考。

Ⅲ 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我發表的文章《解老子之道》是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Ⅳ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您好,從負面評價:老子與《道德經》本身沒什麼問題。

Ⅳ 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關道德經的論文 謝謝 急求!!

《道德經》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是最好的態度。大自然經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像。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政者只為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境,至於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充沛表現出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這與眾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群眾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著眼於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里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機遇來開展事業。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為這裡面蘊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為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系。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又或展現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肉體桎梏,以自我肉體為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為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徵,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於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

Ⅵ 關於老子與道家 的高中論文(800字左右 要求引用道德經的內容)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Ⅶ 求關於《道德經》研讀的一篇論文

「笛孔非笛」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 鄧華強
《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 」
三十年音樂人生,忽得頓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一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若在一節竹管上鑿數孔洞則為笛,可以有多元振動與調節(內氣外氣,整合,控制)功能者也。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 而成就竹笛之作為此竹哨更具豐富演奏功能的樂器。正好印證老子《道德經》「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形而上下,道本為一」的哲理妙義:有會相生,虛實結合。「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鑿去幾處小小的圓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為笛孔,這部分物質殘屑,雖已不屬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換來笛與樂,曲與氣,指與孔,人與竹……在新的精神層面結緣;使笛子因為有了符合音樂演奏功能和讓樂手發揮情感需求的形 構架「而會之以為用」,當然絕非簡單對「有之以為利」的補充……笛孔,不僅造就中國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彌新)放之四海而皆響的樂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諸多,諸派演奏竹笛者駕隊、掌握手中實在的笛與孔洞周遭抽象的「氣」:辟,按捺、控制、調諧……發現和發展了「用氣」或「氣用」的學問;創作出全數妙的樂曲和卓絕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傳,使民族音樂精華宏揚光大的演奏家、樂師、作曲家等音樂人才……小小一管物質之普通竹管,竟能發掘人的靈魂深處潛古之藝術創造力、審美觀、音樂文化生發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與創造 ,資源的激情和天賦「會之以為用」新密結合,一氣和德;或為讓大眾 嘗能力不斷豐富與升華和橋梁;成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進道之階」。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僅有七根 向排列的弦子,並會橫向音程引進的如西方現代鋼琴那般在工業技術基礎上錘煉更新,精良製造,以鋼絲為依託,音準規范的琴鍵;但在東方樂師神奇指掌之下,留著縱情揮灑,恣意施展藝術想像力,音準把握度,在音與音縫隙「天馬引出」的廣闊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馳騁,上下在階梯可循的線條上 中生有,神出鬼沒的能力;特別是差不多迄今為止唯我地道中華樂人才可能達到的在《道德經》「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虛而不屈」。「大音希聲」那般模糊的深邃,圓通卻傑靈之特殊意境,特殊韻律中狂舞與沉翼的能力……凡此種種奧妙、精諶手法,手風、指動、指力。乃至與人之內在、內涵、內蘊相應的氣度、氣顫、氣脈 言以 之琴之「道」會令冗多歐美大師,交響高手、音樂學者瞠目結舌、百思未解啊!單說「流水」,水聲 狀豈一個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極拳功夫在外家實力拳腳交加,橋馬撕拼,以強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爭鋒里,獨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化凈自身拙力,乘馭敵手僵勁,「全有入於全間」,蹈虛、搗虛之空化空間。讓「意氣君來骨肉臣」成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再往上一步說:諶諶國學參禪,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慾橫流, 紅塵中,觀照出一線小隱於林,大隱於市的請虛道境而「了自性空,得大自在」嘛!當然,對於廣大華語人群來講,更為神秘又通俗不過的是,人體「穴位」之全形孔竅在 生,修為,康復,治病方面的大葯,大用 任何現代醫學人體解剖、物質結構、組織系統中「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數百處歷經億萬年生態進化,選擇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體經穴孔竅 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在數千年中華養生、優生與醫療歷史長河中,古往今來,千秋萬代依然葆有「全之以為用」的道行,功果!不過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終與人的智慧覺悟、生態境界、導引程度乃至氣質根蒂密切關聯……一段時期,人們奉之為「氣功」並火促功來,倒是與古人創造氣功的「 」字相去甚遠的了!
據稱,不少國人在物質文明發展基礎日益提升時,自覺不覺以物質文明發展「先軀」之西方為追摹准繩。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補,由多頭、多元之補,而不知其過,由此之過而達彼之失。於是,有酸鹼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數典忘祖者,有破壞生態者;就連以「美食王國」稱世的餐飲菜餚,也忘了產生它的「人與自然相互平衡」之華夏根脈,熱衷在大花樣、大製作、大排場中炫迷,與演藝市場平分春色!古典文獻曾有「食光服氣」,「天人合一」之種種「陰陽平秘」功夫的教導,那也許正如「笛孔」命題啟示的廣闊天空,可以讓「龍的傳人」幸福徜徉與健康留連的吧!古代 藝大師庖丁,對於牛體物質結構出間想像的功夫,可謂「技矣進手道」,不亦妙手!
在將要打住本篇拙論時,想到文以載道,妙用在心,虛懷,留白,風流,氣宇,底蘊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橫一豎的方塊「王」字,三歲蒙童臨帖書寫,不過是個中規、中矩的漢字而已;若讓耄耋書家,聖手下筆,則龍飛鳳舞,五采風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譜,同樣樂器,經不同學識稟賦技能、才華、樂手演奏,會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樂效果,會創造不同氛氤的藝術境界,會培養不同層次的鑒賞者和新文化;同樣的「聲帶、氣息、共鳴」三要素,在不同水準與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駕馭下,會出現不同的演唱結果與風韻。於是乎,我又想到東西方物質文明發展進程可能會有時空與歷史的差別,但中華之「道」始終高高自立於世界音樂眾器之林而洞徹萬籟。氣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某個「黃金時段」,古賢、大師們早已悟出「有 相生」,過猶不及之理,而及時剜去那些多餘的「笛孔」殘屑;促而常葆決決華夏文明, 器進道,由玩物至於觀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復歸人文、人性至妙素樸,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康莊大道!

Ⅷ 求一篇小論文,論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

《道德經》給我們的智慧啟示
《道德經》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寶藏。從如何更好地保持好、發展好、實現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態之和來看,《道德經》給了我們這樣的智慧啟示:
第一,保持和發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雖然天地萬物都根源於「道」,但「道」對萬物卻是「生而不有」,絲毫不幹涉萬物的自然發展過程,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反而傷生。
第二,保持和發展見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經》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人生之初是自然純朴的,但隨著年長而身強,由於情慾的滋生和外物的牽纏,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離純朴真道愈來愈遠,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教導人們應追求素樸純真的生命方式,感知樂道安貧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發展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
《道德經》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謂柔弱不爭,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既能堅韌不屈又不爭強好勝的精神與品格。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誡我們,要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亦將促進宇宙萬物的繁榮生息。
第四,保持和發展清靜無為的生命狀態
《道德經》說:「清靜以為天下正。」清靜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清靜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長,清靜還可以助人正確地立身處世,實踐宏願。保持清靜的生命狀態,要在無為而任自然,亦即寡慾而不妄為,身處塵世而不染不著,心以應物而不滯不留,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順物而自然,和光同塵。
第五,保持和發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懷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具有處下不爭、無形無色、能方能圓、洗滌濁垢、應期而動、清明空虛、利濟群生的上善情懷,它普濟天下萬物而不求索取,它無形無色卻又能堅持自己的品質,它真而無偽,朴而無華,清而無雜,靜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體現。
第六,保持和發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者當知有福不能享盡,有勢不能用盡,有力不能使盡。知止者當知當止則止,適可而止,樹立起正確的成就感,才不會遭到亡身之災。這就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
第七,保持和發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經》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老子告訴我們,要像道一樣虛無清靜,無所不容,猶如海納百川,不拘細流。在現實世界來說,不同人群和種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們能虛懷包容,就能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Ⅸ 求一篇論文,關於《周易》《道德經》的

誠信為本!

熱點內容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