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教育理論

道德教育理論

發布時間: 2022-03-11 16:22:28

㈠ 現中國的教育理論

我已學十年,觀教育之現象,窮教育之道理,愈發覺著中國教育有問題。
受教育者之現象:
低等者在市井無事生非。
中等者無所事事呆頭呆腦無實能。
高等者孤傲,勢力,實能差。
其三者之共性是道德缺失,人性缺失。
此現象因教育形式有問題。教育形式之問題:
道德教育限於紙,使少年正義感大失,人生觀差錯。
應試教育走極端,使少年死學書,不知自學,更不只學習之大義,大益!
無實踐,假實踐,(如實驗考試只是走過場,實踐課只發書不是課)
這些形式又有其原因,原因有三:
1,國家把教育與選才分置,教育由教育部管,考試由考試中心管。
2,其二者之心不同,利益不同。教育部欲造探索人才,(仿歐美)。考試中心求能力之才。故而,教育局出簡單課本,讓探索。考試中心出難題,考高能。教育只為升學率,選才只看分。
3,教育者有問題,上樑不正下樑歪。我遇先生千人,對學生負責,不求私利者,二三人罷了!一般先生只講課本,不論書好書壞,不察教育思想,只混工錢爾!更有甚者,收人好處,為人勢力,弄虛作假~~~~~~
有這樣的教育者,有這樣的教育形式,有這樣的教育思想,那教育的產物道德不低,能力不差才怪呢????少年如此,則未來人民素質降低,使未來社會人際交往惡化,使政務不興使國不強盛。何哉?其國必亡矣。
欲強國惟有重教,使教之思之德之制改。如是者,則少年之進步,人民之素質,邦國之興盛,皆未可量也!!!如是者,其國必勝哉!!!!

㈡ 德育原理的學校德育理論的主要議題

1.德育與德育理論的發展
2.現當代德育思想流派
3.德育的本質與功能
4.德育對象與德育主體
5.德育目的與德育目標
6.德育內容與德育課程
7.德育過程與德育方法
8.學校德育的社會環境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從一個道德行為的組成要素的角度,認為道德教育理論應當關注關懷(caring)、判斷(judging)、行動(acting)三個方面,主要集中在德育目標和內容上。
道德哲學家弗蘭克納·威廉認為道德教育理論至少應當關注四個方面的問題:①道德教育要培養的人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品質,換言之,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受過教育的人。 ②支持這些品質的理論基礎如哲學立場、理論前提和實驗因素是什麼。 ③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建議。 ④支持這些德育方法的理論前提與依據有哪些。
查贊·巴里則認為當代德育理論共同關心如下九個問題:①個人與社會; ②道德原則; ③倫理學中的理性; ④德育內容和形式; ⑤行動; ⑥在道德上受過教育的人的概念; ⑦灌輸和道德教育; ⑧教師的作用; ⑨教學的方法、過程、材料等。

㈢ 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 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

  • 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

  • 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

  • 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 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

  • 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

  • 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 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

  • 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 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

  • 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 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 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 「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

  • 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

  • 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

  • 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 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

  •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

  •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

  • 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

  • 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 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

  • 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

  • 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 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

  •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 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

  • 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

  • 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

  • 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

㈣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說呢么呢?只是知道「《論語》這書是支內離破碎而又誠實容坦率的一則則告誡,一則則評點,若是你是不欲復古,縱然全部精讀完畢,你也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在這個大爭之世立身;《孟子》是一種滔滔雄辯,其衰朽的政見使人窩心,其辭章之講究使人快意。」這是在《大秦帝國》中秦王的解讀,我是覺得有道理哦,要說儒家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即會嚴厲要求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然在很多方面又有點使人感到迂腐,不變通,認死理,即會對之工整華麗辭章的喜愛,也會對之思想的骨子裡的儒家之見而可恨又可氣。

㈤ 試述皮亞傑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對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㈥ 分析和評價皮亞傑道德教育理論的長處和缺陷

在皮亞傑看來抄,無論是襲兒童道德判斷、道德情感,還是對道德規則的學習和理解都要受到認知水平的制約。 2.豐富和發展了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並確定了教育的適當作用。他指出: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是一個不可跳躍的和不可逆的連續過程,把這一過程概括為「自愛——他律——自律——公道」等階段,並對各階段道德發展作了詳細論證。

將皮亞傑有關理論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第一,兒童道德認識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作為教育者應很好地理解兒童,努力使德育內容適合兒童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對兒童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第二,發展智力是提高兒童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第三,發展自我評價能力是提高道德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除可以給人們以極大的啟示外,也存在著某些不足:(1)偏重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但忽視道德行為,特別是良好的習慣行為在德育中的意義。(2)護士了不斷變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會道德標准對形成兒童道德判斷的影響。

㈦ 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是什麼

赫爾巴特的教育來理論:

赫爾巴特把教自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陳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多方面的興趣立足於社會,是可能的目的或選擇性目的,也是間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養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統一性。

在教育起點上,他尊重人的個性,「即使對人類作最純粹、最成功的描述,這種描述卻同時也始終是對特殊的個人的說明」,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盡可能避免侵犯個性,而使個性所具有的鮮明輪廓呈現出來。

擴展材料: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㈧ 概述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並舉例說明其合理性和不完備之處

㈨ 哪位教育家的道德教育理論味認知發展理論提供了理論來源

其實關於認知發展和認知方面的理論,很多的教育家都做過下面的闡述,因為教育和理論還有認知是完全不能分開的概念。

熱點內容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