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
㈠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㈡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說呢么呢?只是知道「《論語》這書是支內離破碎而又誠實容坦率的一則則告誡,一則則評點,若是你是不欲復古,縱然全部精讀完畢,你也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在這個大爭之世立身;《孟子》是一種滔滔雄辯,其衰朽的政見使人窩心,其辭章之講究使人快意。」這是在《大秦帝國》中秦王的解讀,我是覺得有道理哦,要說儒家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即會嚴厲要求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然在很多方面又有點使人感到迂腐,不變通,認死理,即會對之工整華麗辭章的喜愛,也會對之思想的骨子裡的儒家之見而可恨又可氣。
㈢ 儒家傳統道德主要包括什麼儒家傳統道德
【儒家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同屬儒家【位置道德】理論派生產物。
【位置道德】是專【儒學】的【五屬臟六腑】。
【儒家傳統道德】是【儒學】的【身體】
【儒家文化】是【儒家】維系【儒家傳統道德】的外延文字(或稱:皮下脂肪)。
【傳統道德】涵蓋【諸子百家】
㈣ 儒家道德的完美境界是指什麼
當然是儒家意義里的君子。君子之德乃儒家道德上的追求,但如果非要說到極致 也就是什麼完美的話 那我覺得儒家人生境界的至高標准叫內聖外王。好了 回答完畢 加油
㈤ 儒家道德標准體系
三從是未嫁抄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㈥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6)儒家道德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㈦ 儒家文化對道德有哪些影響
「仁」「德政」的主張對鞏固和延續封建統治、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了重要作用。儒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注重氣節、品德,凸現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仁政愛民和任用賢才,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在現代企業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價值。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華文明寶貴遺產的重要部分。現在倡導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教育」,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都與儒家思想有一定關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時代的要素與內容,與時俱進,批判繼承,理性揚棄。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7)儒家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
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依據《結構論》的系統綜合理論,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約幾百年幾乎同期發展的希臘(自然)文化、猶太(律法、波斯時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華夏(儒家、倫理)文化奠基了人類至今以來的核心文化模式。
㈧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什麼
「內聖外王」說是盂子人治思想「聖人治世」和「賢能政治」的理論基礎,用現代的概念來表述,孟子的社會發展史觀是天才史觀,或曰英雄史觀。
孔孟都贊揚聖人治世。「聖人」這個概念,春秋以前指有高尚道德修養和聰明智慧的人。孔子把「聖人」理想化了,稱聖人是具有天賦的「不學而知,不慮而成」的智慧,又有極高道德的天才人物。在孔子言論中被稱許為「仁人」的已經很少,所謂「仁人」是能夠「博施濟眾仁民」的人,而聖人又比仁人高一格;他稱許的聖人只有堯、舜、禹、湯、文王、周公這幾位治世的政治領袖,稱頌他們一生自奉儉朴而全心全意致力於天下太平、萬民安樂。孔子慨嘆自己未見聖人,只能在夢中得見周公。他謙稱「若聖與仁,則我豈敢」?聖人,實際上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他把聖人神化了;用天生的非凡品德和智慧來理政,就是聖人治世。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聖人治世」論。但他把「聖人」從神座上拉下來,說「人人可為堯舜」,也就是人人可以學堯舜,成為聖人。
「內聖外王」實際上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思想,也是儒家信奉的價值觀。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它一方面以修身為本,引導人們提高自身的品德智慧去施行開明政治,一方面又在道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權的作用。
㈨ 儒家關於道德名言
多聞,擇其善者來而從之;多見自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人無信不立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爛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