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二十

道德經二十

發布時間: 2020-12-21 10:04:51

『壹』 解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遐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駕車的人,不會在路上留下絲毫的車輪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的破綻;善於記數的人,不要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不需要機關,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於打繩結的人,不需捆起,別人也無法解脫。 所以聖人總想拯救每一個人,所以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的人;聖人總想愛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做內藏的絕頂的聰明。 所以,聰明的人是不聰明的人的老師,不聰明的人也可以成為聰明人的後事之師。如果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後事之師,即使絕頂聰明也會辦下糊塗之事,這叫做為人處世的訣竅。 大意: 本章闡述了「無為」的妙處。「無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處,待人接物也能使人盡其才,物盡所用。因為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不以偏見對外界事物。

『貳』 20.背誦道德經是不是特別的難

我是贊同背誦《道德經》能提高人的智商這種說法的。以下的回答是基於我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所謂道德經的背誦能提高人的智商,第一位的是取決於背誦的內容。
首先,由於道德經本身便是一本奇書,其中沒有一個專名,言簡意賅,辭朴意深。能以區區五千言講述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恐怕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其次,道德經獨特的語言表述方式、概念的模糊性、語詞的多意性,都使得道德經一書內涵更加豐富。因此,如果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道德經,本身是對我們的一大挑戰;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每個讀老子的人對道的解釋必然不同,道德經必將豐富我們的學識,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思維。由於道德經目前最古老的版本是郭店楚墓竹簡本,其次是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甲本和乙本兩本《老子》帛書,再次是由東漢時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三國時王弼的《老子注》和唐初的傅奕的《道德經古本篇》演變而來的世傳本。要想真正懂一點道德經,恐怕對先秦的典籍和中國哲學、訓詁和考古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有一定的歷史、政治、古典文學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亦是一個提高思維水平的過程。
第二位要點明的是背誦這種學習形式。讓我們退一步而言,哪怕只是死記硬背,也能有助於我們的思維水平的提高。這種提高有可能是明顯的,也有可能是潛移默化的。這是因為背誦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且背誦必然能讓人學習到哪怕一點點的東西,讓知識在人的大腦中留下痕跡——只要學的東西是有意義的;而顯然道德經並不是一堆羅列的數字,而是一篇有內在邏輯的古漢語文章。
本人上中學時就很能夠死記硬背,可以完全不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內容而把它背得滾瓜爛熟,像道德經這么短的文章更是不在話下。然而我能夠深刻感受到,死記硬背也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特別是古漢語中有些詞句和現代漢語差別不大,背誦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理解記憶的過程;更別說道德經中俯拾皆是朴實易懂的道理,比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等句子,雖然我當時背的時候並不去記它們是什麼涵義,但我還沒傻到看不出來其中蘊含有大道理的程度。很多東西背誦時未必理解,但只要還有印象,未來的某一天說不定你會一拍腦袋恍然大悟。
不知道你是怎麼理解智商的,如果你把智商定義在通常所說的狹義的思維層面上,背道德經也是有助於提高智商的。所以第三位要說明的是:道德經中蘊含有辯證法思想。對辯證法這個東西,我現在也還有很多地方弄不清楚,也不好跟你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個很有用的東西;不理解、不懂得運用辯證法的人,往往嘲笑辯證法是一種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的邏輯,是詭辯。那些人簡直就像是睜眼瞎,忽視歷史事實,否定我們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辯證法對人的思維是有深刻影響的,能讓人突破二元邏輯的局限,更全面的看問題;近代數學已經證明,在「是」和「否」為基礎的二元邏輯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用「是」和「否」不能表達的東西。非歐幾何以及測不準原理等的橫空出世、二元邏輯支撐起來的近代哲學的終結、當代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使得我們的思維必然要朝著並且已經朝著非二元邏輯的方向深刻發展——辯證邏輯、現代數理邏輯都屬於非二元邏輯的范疇,都在當代社會有著廣泛應用。背了道德經,便難免會受到一點(樸素的)辯證法的影響,這對人沒有什麼壞處。
最後想說明的是,道德經本來就是一門哲學,而哲學一詞在古希臘語中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先賢們果然用語精妙——你說學習這門老子的哲學,你能不更聰明些、更有智慧些嗎?

『叄』 關於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應解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版。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權。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緣由:
嚴可均曰:「輕則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謙之案:此文當作「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與上首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相對成文。遂州本、傅、範本「失臣」均作「失本」。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范應元曰:「『本』字,嚴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與前文不相貫,宜從古本。」馬敘倫曰:「老子本作『根』,『根』寫脫訛成為『木』,後人改為『本』以就義。」又永樂大典王弼本作「輕則失根」,吳澄、焦竑、李贄及釋德清諸本同此。俞樾曰:「當從之。蓋此章首雲『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故終之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言不重則無根,不靜則無君也。」至「君」「臣」對立之文,則為後之尊君者所妄改,當非老子本文。

『肆』 《道德經》第二十章<而貴食母>有幾個不認識的字,請教字的正確讀音

轉摘參考: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陳鼓應先生把此句翻譯為:「我卻獨個兒淡泊寧靜啊,沒有形跡,好像不知嬉笑的嬰兒。」(《今譯》)並對「孩」字進行了注釋(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皆如此注釋):「『孩』、『 咳』古字相同,即嬰兒的笑。」(《今譯》,P.153)筆者認為,「獨泊」應理解為「孤獨地停留(泊)在那裡」,針對的是眾人「享太牢」、「春登台」的「熙熙」(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春心盪漾,為欲奔競),我不為此動心,也沒有行動的徵兆。「未孩」,應理解為渾蒙未開的狀態,並非指「不會笑」或「不知笑」。河上公注為「未能答,偶人時也」幾近老子原意。笑與哭一樣,是嬰兒一生下來就具有的,大凡哺育過、觀察過嬰兒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不會笑的嬰兒還是正常的嬰兒嗎?!《老子》文本中多處提到嬰兒(見第十、第二十、第二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五等章),有時還以嬰兒喻道,可見,老子曾對嬰兒有過細致深刻的觀察,應該不會犯諸如「嬰兒不會笑」之類的低級錯誤。把此處的「孩」理解為「笑」,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常識,無論有多少條訓詁上的理由,也應堅決舍棄。
嬰兒渾蒙未開,「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而「無所欲」(王弼語)。馬敘倫先生曾提出,「我愚人之心也哉」句後的「沌沌兮」當在「如嬰兒之未孩」句前,「以形容嬰兒渾沌未分」並與「『儽儽兮』對文」。(轉引自《老子全譯》,沙少海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P.32)「馬說」言之有理,可資採納。
「儽儽」,憔悴頹喪、失魂落魄之意。「有客有客何累累!國破家亡無所歸。」(元·伯顏《七哀》)
「昭昭」,指精於算計;「昏昏」,指昏庸(聵)糊塗。陳鼓應先生把「昭昭」理解為「光耀自炫」、把「昏昏」理解為「暗昧的樣子」(《今譯》),似與本章邏輯不符。
「飂兮若無所止」句,河上公本、廣明本、景福本等皆為「漂兮若無所止」,根據本章邏輯及上下文的意思,應為「漂兮」而非「飂兮」,意指聖人「若無所歸」,似不系之舟,不知何處停泊、靠岸,與有明確目標(「享太牢」、「春登台」)的眾人俗人形成鮮明對照。
在所有分章的《老子》文本中,幾乎都把「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一句作為《老子》第二十一章的首句,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第二十一章除本句談到「德」以外,其他內容所談皆為「道」,且與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等明顯屬於同一主題。若「孔德」一句放在第二十一章,既「孤立無援」,又唐突難解,更顯得不倫不類。
筆者認為,該句應屬於第二十章即本章的內容。「孔德之容」其一是指大德的容貌和狀態,其二是指大德何以具有如此容貌和狀態。得道者的容貌、狀態正是大德之容貌、狀態的真實寫照。本章所談與第十五章屬於同一主題,都是描述得道者的容貌和狀態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獨昏昏……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二十章)
我之所以「獨異於人」,是因為「貴食母」;我自所以有如此容貌和狀態,是因為我有「孔德」,而「孔德之容」,是「惟道是從」的,即為道所決定、以道為轉移。從文本實際來看,「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前後相接、上下相連的兩句話,若把「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移入第二十章放在「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句後,既避免了文字調整的「跨度」問題,又體現了邏輯上的一致性。
基於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訂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校訂文:「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譯文:減少私心,抑制慾望,拋棄那些陷人於憂患的所謂「智術」之學。應諾與呵斥相差多少?美善與丑惡又能相差幾多?聖人唯失道是畏,我也不能例外。這種風氣開始於洪荒、延展到現在並指向未來沒有盡頭。眾人興致勃勃,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盛宴,恰如登高賞景。我卻孤獨地停留(泊)在那裡,(不為所動)沒有行動的徵兆(打算)。敦樸無知啊,如嬰兒般渾蒙未開;失魂落魄啊,若無家可歸。眾人收獲有餘,獨我無獲且遺(失)。我有一顆「愚人」之心啊!俗人精於世故,獨我昏庸(聵)糊塗;俗人精明嚴苛,獨我敦樸寬厚。澹泊安然啊,像海面紆緩的水波,又如不系之舟任由漂浮。眾人皆有本領、有作為,獨我愚頑鄙陋、無所事事。我與眾人、俗人的差別是:他們皆注重感官慾望的滿足,而我卻貴重得道的生活。得道意味著擁有大德,而大德之容貌、狀態、動作是為道所決定、以道為轉移的。
(2014年9月3日發表於《文化藝術報》)

『伍』 道德經第二十章怎麼理解

碎花鉛筆來褲620:你好。自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此篇是講【價值取向】:貴、賤、善、惡、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的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
本章旨在說明老子與世人不同之處。世人都表現聰明有能,而老子卻表現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聰明的地方。而眾人的聰明,正是他們的糊塗處。只是一般人思想淺薄,眼光短近,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處。於是就把「愚公」,當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當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是人們學習《道德經》後。經常念叨的。願與共勉。

『陸』 老子道德經二十章

「唯」可以來理解為「唯唯源諾諾」的應承;「阿」理解為「阿諛奉承」的諂媚。兩者表面上看有區別,但是本質上卻都是一樣的。所以老子反問「相去幾何?」

「眾人皆有以」這句的關鍵在於「以」字的理解上。一般來說,這里「以」是有所憑借的意思,亦即,眾人(尋常人)都有藉以生活的東西(財富、目標、信仰、自尊…………)。「而我獨頑且鄙」可獨獨只有我不懂變通、性情粗鄙。「而貴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從的「道」,《道德經》第一章謂「有名萬物之母」。
其實這一章是《道德經》中最長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羅列出老子和眾人的對比,藉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道」。用通俗點的話說,也體現了老子「不走尋常路」的自信……雖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為大哲學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樓主還可以參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柒』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里的很多字字義豐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這與人們對「道」的理解取迴向密切相關,個人認為這答里的「彰」字有「贊揚、表揚」的意思,因為「不自是」而受到人們贊揚,進而獲得人們尊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理解,實則殊途同歸,將「彰」理解為「顯露、顯現」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顯現」出符合「道」的正確道理.

『捌』 哪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德金》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原文:

《道德金》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玖』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拾』 小學20個道德經成語

助人為樂zhùrénwéilè
[釋義] 把幫助別人作為一種快樂。
[正音] 樂;不能讀版作「權yuè」。
[反義] 乘人之危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見「一臂之力」(1143頁)。
[例句] 我們要學習雷鋒同志勤奮學習、~和艱苦奮斗的崇高品質。
[英譯] begladtohelpothers

熱點內容
天津法官套改 發布:2024-11-20 17:29:29 瀏覽:655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