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理論道德
⑴ 哪些行為有悖於環境倫理思想道德
1、違背生物生長規律——幫蝶破繭
一隻繭上裂開了一個小口,有一個小姑娘正好看到這一幕,她一直在觀察著,蝴蝶艱難地將身體從那個小口中一點點地掙扎出來,很長時間過去了,蝴蝶似乎沒有任何進展。
看樣子它似乎已經竭盡全力,不能再前進一步了„小姑娘實在看得心疼,決定幫助一下蝴蝶,她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
蝴蝶很容易地掙脫出來。但是它的身體很萎縮、很小,翅膀緊緊地貼著身體,她觀察著,期待著在某一時刻,蝴蝶的翅膀會打開並伸展起來,足以支撐它的身體,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出現。
2、破環環境理論中的生態平衡——凱巴伯森林的鹿和狼
人們因為痛恨兇殘的狼,喜歡美麗的鹿,而去特意盲目地保護鹿,殘忍地捕殺鹿的天敵。讓鹿得到大量繁殖的機會,鹿群的總數竟然超過了十萬只。
隨著鹿群的繁殖,森林裡所有的綠色植物都被飢餓的鹿吃光了。同時,疾病在鹿群中迅速地傳播著。僅僅兩個冬天,死去的鹿就已經不計其數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裡還剩下八千隻老弱病殘的鹿。
美國政府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1995年,美國政府從加拿大空運了一群野狼,並將它們放入森林中。從此,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腳步,它們又恢復了正常的食物鏈,凱巴伯森林漸漸地變得綠意盎然,回到了以前的生機勃勃。
3、破壞地理環境——地上懸河
在河南修了三門峽水庫,想把黃河變清,結果黃河沒有變清,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水倒灌渭河,威逼西安,只好把辛辛苦苦修起來的高高的水壩部分利用,蓄水水位遠低於設計,即便如此渭河下游也變成了地上懸河,一點小水就讓兩岸人民苦不堪言。
4、破壞水域生態平衡——水葫蘆快速繁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解決飼養生豬飼料不足,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
如今這種浮生植物已經泛濫成災,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兇」。由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水浮蓮有著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幾乎沒有昆蟲病毒和其他天敵能控制它的生長,水浮蓮的繁殖速度極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
5、違背植物的生長規律——拔苗助長
古時候有一農人,在田裡種下一片禾苗,自種下後他便成天便跑到禾田裡去觀察。觀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並沒有什麼變化,農夫便感覺很著急。他思來想去,於是找著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禾苗長高。
農夫挽起褲腿下到田裡,一顆一顆地將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著瞬間長高的禾苗,農夫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訴他家人:「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禾苗終於長高了一大節。」
農夫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⑵ 什麼叫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指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一種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緊密相關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
包括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動物與動物的和諧共生,人與植物的和諧共生,以及動物與植物的和諧共生,甚至是植物與植物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具體來說就是保護所有動植物以及其所在的環境。
目前世界各國認識到生態惡化將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不僅紛紛出台各種法律法規以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而且開始思考如何謀求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由此便產生了環境倫理觀的發展。
(2)環境理論道德擴展閱讀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貧困與環境、人口與經濟、發展與環境、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雙重壓力,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倫理就要研究如何緩解這個雙重壓力,達到雙重超越:既要加速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避免現代化的負作用。
既要維護發展主權、爭取發展機會,又要對子孫後代、對全球環境的安全承擔責任;既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又要防範西方某些國家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秩序造成損害。環境倫理原則主要有:
1、環境倫理原則
環境正義就是在環境事務中體現出來的正義。從形式上看,環境正義有兩種形式,即分配的環境正義和參與的環境正義。前者關注的是與環境有關的收益與成本的分配。
2、代際平等原則
從代際倫理的角度講,代際平等原則是人人平等這一倫理原則的延伸。權利平等是平等原則的核心要求,當代人享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等基本權利;同樣,後代人也享有這些基本權利。
3、尊重自然的原則
尊重自然是科學理性的升華。人類對自然的傷害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傷害,對自然的不尊重實際上就是對人類自己的不尊重。
⑶ 環境倫理學的特點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倫理科學,和其他倫理學比較,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徵,這就是它的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綜合性、多層次性和實踐性。 環境倫理學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之間三層關系的認識和研究不是獨立地進行的,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的組成部分而進行認識和研究的,最終著眼點還要放在三者的有機的綜合作用和關繫上。所以,環境倫理學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
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及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以及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和相互作用結果,一般是以環境系統的綜合變化呈現出來的,例如,人類對森林的失常破壞,導致的不僅僅是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減少,還會導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種動植物屬種的消亡。並由此導致原來森林覆蓋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農田、村莊損毀,人類群體生命財產的損失,最終還會造成該地區的沙化或石化,使人類最終失去繼續生存的立足之地。又如汽車尾氣排放,微觀來看是個人行為,但很多汽車一起排放就成了社會行為。個人行為只引起極局部地區的空氣質量下降,通過環境自凈可以消除,成為社會行為後就會引起較大范圍的光化學污染事件,與其他礦物燃燒排放物匯合成全球性行為以後,更可導致大氣層的整體破壞,引發地球表層空間的溫室效應,最終可能導致極地冰蓋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結局。
人類個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系以及群體行為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系,是一個綜合性與整體性的道德關系,人們絕不能站在個體行為意識立場上,認為約束個人與環境系統間的不道德行為是「小善」而不屑去為。 環境倫理學對人、社會、環境三者間的倫理道德關系研究,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實踐性特徵。傳統倫理學過去所著重研究的人類個體間的倫理關系,它的惡化一般只會導致人類群體內部人們互動行為的失范,導致社會生活和諧度的下降,一般不會導致人類群體結構(社會)的整體崩潰及滅亡。但當個體環境道德行為失范並演化成整體社會行為後,環境系統的反饋便具有了導致社會文化整體消亡的力量。古代非洲的瑪雅文化、中東的兩河文化,中國的樓蘭文化的消失就是典型的事例。所以人們絕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現在,由於科技發展引發的,人類社會作用於自然環境系統力量的加強,除了造成O3層破壞,溫室效應,給人類社會發展蒙上陰影外,國家(人類群體)間所擁有的核武器當量的威力,及生化武器的殺傷力,都已達到了足可以整個地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程度,這樣就使人們對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具有了非常緊迫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特徵。 由於現代計算機科學軟硬體的發達,主要是電腦技術的應用,環境倫理學所涉及的人、社會、自然環境系統間的道德行為關系,如「三廢」排放標准、環境自凈能力的容許度,人類對被污染環境反饋的承受能力(受傷害的臨界度)等等都達到了可以進行量化研究的程度。只要人們確立了環境道德觀念,自覺約束自己對環境不道德行為,一切都是可以在一定量的范圍內去協調好人類個體、人類整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道德行為關系。不象傳統人際關系道德學,它只建立在善、惡觀念基礎上的一切道德觀念、行為准則、規范等等,都是一種不能量化的軟約束行為,其標准、是非、得失等道德評價,還得靠另一個同樣不能量化的道德標准──「良心」去控制和量度。人們常說的所謂道德法庭,其對是非、善惡的判決常常顯得非常模糊和軟弱無力,其中原因,與傳統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現象本質上是屬於精神范疇的軟性行為有關。
環境倫理道德現象就不同了,它除了具有軟性行為特徵外,還具有物化的硬性行為特徵,特別是自然環境系統反饋的表現,大的可以達到使環境不道德行為的主體──人類發生疾病、死亡,人財兩空,甚至盪然無存的結果。所以環境倫理學對環境道德行為還必須進行量的研究,並在量的的規定性上對之進行善惡和是非的判斷,從而使環境倫理學具有了可判斷性和可操作性特徵。例如企業「三廢」達標排放和控制總量排放的「標」和「量」就是一個可操作的度量界限,超「標」和過「量」,就進入了道德范疇,屬於不道德行為。 環境倫理學既然是研究發生於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道德現象的科學,而人、社會、自然三者各自的內部運動規律又是不盡相同的,這就使環境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具有了復雜性和廣泛性。
人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行為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動目標一般地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會環境是由人類個體構成的,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和個體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標。一般地說,人類個體的生存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宏觀上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微觀具體行動上往往存在尖銳的矛盾和對立,因此而產生了人類個體為了一己私利而採取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不道德行為。怎樣協調這種道德關系,就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第一部分內容。
自然環境系統作為構成環境倫理道德現象的一方,它的內部機制運行規律服從的是更加宏觀的宇宙演化定律。在人類未完全認識和掌握這個定律之前,自然環境對人類作用於自己的種種不道德行為的反應往往是表現得相當盲目和隨機的。在人們未能駕馭這種盲目隨機反饋機制之前,人們主要是從調控人類個體和群體對自然環境系統的道德行為著手,以獲得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直到共同組成一個整體,向未來的宇宙世紀過渡,這就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第二個目的,和第二部分內容。
概括地說,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首先是作為道德行為主體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情感、環境道德信念,環境道德原則、環境道德規范等一系列人類主觀內省性的環境倫理學理論性內容。第二部分內容則包括了作為人類環境倫理是非標準的環境道德評價,環境道德教育,及環境道德行為計量性控制指標體系──環境政策、法規等的環境道德基礎研究。此外,還要掌握自然環境系統運動規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否則就無法正確理解、把握和預測人、社會、自然三者間環境倫理道德關系變化所導致的結局。
⑷ 「環境倫理」概念解析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和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兩個方面。前者是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基礎,後者是對一定社會中人類
⑸ 環境倫理觀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
王南林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是學術界研究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倫理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環境倫理理論。環境倫理學是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70年代獲得定位的一門新興學科。與環境倫理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基本相同,可持續發展戰略醞釀於20世紀60至70年代的第一次環境革命,成熟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二次環境革命。這種重合並不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因為環境倫理學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從不同的理論層面,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為解決人類社會所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而相繼產生的。二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補性。
當代環境倫理學是一個富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學科,形成了多種理論模式和學說。這些模式、學說既包括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即淺環境論,也包括非人類中心主義即深環境論,還有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在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方面與深環境論中的環境整體主義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於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更承認人類對自然的保護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責任,以及對一定社會中人類行為的環境道德規范研究。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採取了一種整合的態度。一方面,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論、生態中心論等非人類中心主義關於「生物/生態具有內在價值」的思想,承認自然不僅具有工具價值,也具有內在價值,但又不把內在價值僅歸於自然自身,而提高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性質。這樣,由於人類和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那麼,不僅是人類、還有自然都應該得到道德關懷。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整體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承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關於人類所特有的「能動作用」,承認人類在這個統一整體中佔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環境管理者的地位。這樣,就避免了非人類中心主義在實踐中所帶來的困難,使之更具有適用性。
在共同承認自然的固有價值和人類的實踐能動作用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的理論基礎。現代生態學和系統科學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是一個有機整體,生命系統表現為網路格局。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從物種層次、生態系統層次到生物圈層次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任何生物都有內在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體生態關系中實現其自然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擁有其自身的固有價值(固有價值是一種實體為獲得自身的善而獨立於人類評價者目的的價值)。生物和自然所擁有的固有價值應當使它們享有道德地位並獲得道德關懷,成為道德顧客。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把道德共同體從人擴大到「人—自然」系統,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類擴大到生物和自然。與此同時,由於只有人類才具有實踐的能動性,具有自覺的道德意識,進行道德選擇和做出道德決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體。作為道德代理人的人類,應當珍惜和愛護生物和自然,承認它們在一種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價值。因而,人類具有自覺維護生物和自然的責任。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和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兩個方面。前者是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基礎,後者是對一定社會中人類行為的環境道德規范研究。因此,研究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主要是調整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屬於社會倫理問題。在社會倫理中,正義的原則是首要的原則。環境正義是用正義的原則來規范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所建立起來的環境倫理的道德規范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評價社會制度的道德評價標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正義關注人類的合理需要、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其主要涵義:一是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公正原則,實現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二是要求確立公民的環境權。
可持續發展環境公正應當包括國際環境公正、國內環境公正和代際環境公正。(1)國際環境公正。國際環境公正意味著各地區、各國家享有平等的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利和可持續發展的權利。建立國際環境公正原則必須考慮到滿足世界上貧困人口的基本需要;限制發達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濫用;世界各國對保護地球負有共同的責任但又有所區別,工業發達國家應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建立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貿易關系以及全球共享資源的公平管理原則。(2)國內環境公正。一國國內的環境不公正現象同樣會加劇環境的惡化,造成生態危機。在建立國內環境公平原則的過程中,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消除貧困;自然資源的公平分配;個人和組織環境責任的公平承擔;在環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重視環境公正和公共資源的公平共享等。(3)代際環境公正。代際公正原則就是要保證當代人與後代人具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它集中表現為資源(社會資源、政治資源、自然資源、資金、以及衛生、營養、文化、教育和科技等的人力資源)的合理儲存問題。在如何建立代際環境公平儲備問題上,學術界提出了諸如建立自然資本的公平儲備,實現維持生態的可持續性,實行代際補償等方法。建立代際環境公正的原則應當考慮到的因素主要有:代際公正的代內解決;當代人對後代人的道德責任;滿足代際公正的條件;實現代際公正的基本要求等。
確立保護人類的環境權是可持續環境倫理觀中另一個社會道德原則。所謂環境權,主要是指人類享有的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公民的環境權不是一般的生存權,它側重於人類的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確立保護人類的環境權是社會正義的需要。環境權作為一種道德理念和法律理念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並且在一些國家的憲法中確立成一項人的基本權利。但是由於它的一些不確定性以及與傳統法律權利的交叉和沖突,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建立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由於可持續發展是在現有國際關系原則框架內達成的共識,它的基本思想不僅已為世界各國政府所採納,而且也被世界廣大公眾所接受。所以,在當前環境倫理體系尚未獲得統一的情況下,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可以提供較大的空間,容納不同的環境倫理學說,在不同層面上起到指導人類保護環境實踐活動的作用。因此,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由於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非常富有彈性,不同的人可以依據「被持續」的內容做伸展性的解釋,從而使得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在理論上有很大的空間去相互磨合;同時由於世界各國政府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難以用某種單一的倫理模式覆蓋所有情況。所以,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觀的建立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在理論上逐漸成熟,而且需要在長期的環境保護實踐中接受檢驗和獲得提高。
來源:《光明日報》 2002年1月22日
⑹ 哪些行為有悖於環境倫理道德思想
1、破壞生態平衡——引進水葫蘆等水生植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解決飼養生豬飼料不足,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
如今這種浮生植物已經泛濫成災,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兇」。由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水浮蓮有著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幾乎沒有昆蟲病毒和其他天敵能控制它的生長,水浮蓮的繁殖速度極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
2、違背生物習性——畫蛇添足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後,准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幫忙辦事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裡想:他們畫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裡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3、破環環境理論中的生態平衡——凱巴伯森林的鹿和狼
人們因為痛恨兇殘的狼,喜歡美麗的鹿,而去特意盲目地保護鹿,殘忍地捕殺鹿的天敵。讓鹿得到大量繁殖的機會,鹿群的總數竟然超過了十萬只。
隨著鹿群的繁殖,森林裡所有的綠色植物都被飢餓的鹿吃光了。同時,疾病在鹿群中迅速地傳播著。僅僅兩個冬天,死去的鹿就已經不計其數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裡還剩下八千隻老弱病殘的鹿。
美國政府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1995年,美國政府從加拿大空運了一群野狼,並將它們放入森林中。從此,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腳步,它們又恢復了正常的食物鏈,凱巴伯森林漸漸地變得綠意盎然,回到了以前的生機勃勃。
4、違背生物的生長規律——拔苗助長
古時候有一農人,在田裡種下一片禾苗,自種下後他便成天便跑到禾田裡去觀察。觀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並沒有什麼變化,農夫便感覺很著急。他思來想去,於是找著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禾苗長高。
農夫挽起褲腿下到田裡,一顆一顆地將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著瞬間長高的禾苗,農夫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訴他家人:「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禾苗終於長高了一大節。」
農夫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5、違背生物生長規律——幫蝶破繭
一隻繭上裂開了一個小口,有一個小姑娘正好看到這一幕,她一直在觀察著,蝴蝶艱難地將身體從那個小口中一點點地掙扎出來,很長時間過去了,蝴蝶似乎沒有任何進展。
看樣子它似乎已經竭盡全力,不能再前進一步了„小姑娘實在看得心疼,決定幫助一下蝴蝶,她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
蝴蝶很容易地掙脫出來。但是它的身體很萎縮、很小,翅膀緊緊地貼著身體,她觀察著,期待著在某一時刻,蝴蝶的翅膀會打開並伸展起來,足以支撐它的身體,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出現。
⑺ 人與環境的關系屬於道德嗎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和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兩個方面.前者是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基礎,後者是對一定社會中人類
⑻ 哪些行為悖與環境倫理道德思想
1、地上懸河
在河南修了三門峽水庫,想把黃河變清,結果黃河沒有變清,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水倒灌渭河,威逼西安,只好把辛辛苦苦修起來的高高的水壩部分利用,蓄水水位遠低於設計,即便如此渭河下游也變成了地上懸河,一點小水就讓兩岸人民苦不堪言。
2、拔苗助長
古時候有一農人,在田裡種下一片禾苗,自種下後他便成天便跑到禾田裡去觀察。觀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並沒有什麼變化,農夫便感覺很著急。他思來想去,於是找著一個辦法,那就是幫助禾苗長高。
農夫挽起褲腿下到田裡,一顆一顆地將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著瞬間長高的禾苗,農夫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訴他家人:「可把我累壞了,不過禾苗終於長高了一大節。」
農夫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3、凱巴伯森林的鹿和狼
人們因為痛恨兇殘的狼,喜歡美麗的鹿,而去特意盲目地保護鹿,殘忍地捕殺鹿的天敵。讓鹿得到大量繁殖的機會,鹿群的總數竟然超過了十萬只。
隨著鹿群的繁殖,森林裡所有的綠色植物都被飢餓的鹿吃光了。同時,疾病在鹿群中迅速地傳播著。僅僅兩個冬天,死去的鹿就已經不計其數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裡還剩下八千隻老弱病殘的鹿。
美國政府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1995年,美國政府從加拿大空運了一群野狼,並將它們放入森林中。從此,快速繁衍的鹿群放慢了繁殖的腳步,它們又恢復了正常的食物鏈,凱巴伯森林漸漸地變得綠意盎然,回到了以前的生機勃勃。
4、幫蝶破繭
一隻繭上裂開了一個小口,有一個小姑娘正好看到這一幕,她一直在觀察著,蝴蝶艱難地將身體從那個小口中一點點地掙扎出來,很長時間過去了,蝴蝶似乎沒有任何進展。
看樣子它似乎已經竭盡全力,不能再前進一步了„小姑娘實在看得心疼,決定幫助一下蝴蝶,她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
蝴蝶很容易地掙脫出來。但是它的身體很萎縮、很小,翅膀緊緊地貼著身體,她觀察著,期待著在某一時刻,蝴蝶的翅膀會打開並伸展起來,足以支撐它的身體,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出現。
5、水葫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解決飼養生豬飼料不足,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從國外引進了一種繁殖力極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強的水上浮生植物。
如今這種浮生植物已經泛濫成災,被稱為「綠色污染元兇」。由於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水浮蓮有著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幾乎沒有昆蟲病毒和其他天敵能控制它的生長,水浮蓮的繁殖速度極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
⑼ 環境倫理觀的內容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環境倫理觀的內容尊重與善待自然 ,關心個人並關心人類,著眼當前並思考未來。
1、從地球生態系統的進化來看待自然,可以發現,地球作為一高級的自組織結構形式是有其內在的價值的。對地球這一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並不是說要否定地球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工具性價值。實際上,對地球內在性價值的珍惜從長遠來看與人類對地球作為資源性使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環境倫理學不同於人際倫理學,當我們在討論人際倫理學問題的時候,常常涉及到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自然環境是作為為達到人類目的的有用價值來處理的。
2、地球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命物種都參與了生態進化的過程,並且具有它們適合環境的優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它們在生態價值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類應該平等地對待它們,尊重它們的自然生存權利。這方面,人類應該放棄自以為高於或優於其他生物而「鄙視」較「低」等生物的看法。相反,人類作為自然進化中最為晚出的成員,其優越性是建立在其具有道德與文化之上的。人類特有的這種道德與文化能力,不僅意味著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迄今為止能力最強的生命形式,同時也是評價性能力發展得最好的生命形式。從環境倫理來看,人類的倫理道德意識不只表現在愛同類,還表現在平等地對待眾生萬物和尊重它們的自然生命權利。
3、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交融互攝、互相依存的系統。在整個自然界中,無論海洋、陸地和空中的動植物,乃至各種無機物,均為地球這一「整體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作為自組織系統,地球雖然有其遭受破壞後自我修復的能力,但它對外來破壞力的忍受終究是有極限的。對地球生態系統中任何部分的破壞一旦超出其忍受值,便會環環相扣,危及整個地球生態,並最終禍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
4、順應自然的生活不是指人類要放棄自己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切努力,而返回到生產力極不發達的遠古原始人的生活中去,而是說,人類應該從自然中學習到生活的智慧,過一種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生活。歷史的發展證明,人類的活動可能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相適應,也可能會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由於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因此,即便是人類認識到要保育與愛護自然環境,但在歷史實踐過程中,亦會遇到人類自身利益與生態利益相沖突、人類價值與生態價值不一致的情形。為此,所謂順應自然的生活,就是要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出發,將人類的生存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系進行協調。如下幾條原則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所必須遵循的。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介於倫理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新興的綜合性科學。它的誕生,是在人類生存發展活動和生存環境系統發生尖銳對立後,為滿足協調人和生存環境系統的關系,求得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共同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的產物。人類和生存環境系統之間的矛盾──環境污染、破壞和惡化等問題,說到底,是人類行為的結果,是一個社會問題。
⑽ 環境倫理的名詞解釋 200字左右
所謂倫理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而環境倫理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道德關系,也可以說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倫理責任.倫理的內涵包括信念,態度和價值觀.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雖然它源遠流長,但是它真正的興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