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依賴輿論
❶ 輿論是否應當成為導向法案之因素
不應該。輿論是非常容易被操縱的,典型的如葯家鑫案,一旦輿論稱為法案的導向,法官的獨立性會受到強烈的干擾。沒有統一的、固定的司法標准,而以主觀而易變的人的因素為導向,更容易導致司法不公。法律是法官判決的唯一依據。
❷ 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第三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版,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權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二條第三款:公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七條第7款:法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八條第6款:檢察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察法》
第三條:人**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❸ 如何讓立法真正體現民意
所謂「開門立法」,即在立法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讓群眾積極參與,實現立法版民主化。具體而言,就是采權用公開徵求立法建議、立法聽證等方式,使民主立法延伸到最起始階段,讓民眾的意志從立法的最初就得到體現,從而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體現民意、符合民心。
❹ 立法部門如何加強立法輿情建設
法者,天下之准繩也。」依法維護網路信息安全,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專建設網屬絡強國的有力保障。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路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從法律角度上講,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已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均以網路運營運行管理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又先後頒布和實施了《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法律法規。
隨著互聯網應用向縱深方向發展,網路問題也日益凸顯,現有的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存在定義界定不清、認定過於籠統、法條使用困難、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
面對新的形勢,依法治網要用法制思維來引導,用法制方式來加以規制,要加快我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法制建設的步伐,建立一套標准化、規范化、社會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促進依法管網、依法上網、依法用網,才能確保網路治理事半功倍,維護國家安全,建設網路強國。
立法部門在進行立法輿情管理時,可以藉助蟻坊軟體類的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實時獲知網友對立法的建議和反饋,以便更好的管理立法輿情
❺ 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影響有多大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任何事情都要遵紀守法,但在某些情況下,社會輿論也會對法律的判決有一定的影響。輿論代表了大眾的思想,而法律本身就是依據人民來制定的,所以如果最終的法律判決順應了輿論的發展,就會得到民心,相反則會引起公憤。那麼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作用有多大呢?
社會輿論的弊端雖然說社會輿論能夠影響到法律的判決,但是這種影響也有負面的。由於有許多看客無法清清楚地了解到案件的緣由和經過,只是發表了自己主觀的看法,所以在法律上來講,這種看法並不具有判決效應。但是若是在判決上不符合社會輿論的發展,那麼將會引起大眾的聲討,有許多案件也因為社會輿論而得到了錯誤的法律判決。所以,在對一個事件進行法律判決時,雖然要參考社會輿論,但是也要理性分析。
❻ 面對輿論,司法如何進退有據
司法者應該以包容、開放的姿態來面對輿論。在具體的方法上,一要注意提高公眾對司法的參與性,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二要適當、適度地對輿論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立法上的規范。要將輿論的消極作用降到最低,那麼必須把握住兩個關鍵因素:大眾媒體和新興網路。無形的輿論也是通過有形的途徑傳達至裁判者的。抓住這兩個關鍵,實現對其的法律規范,就能夠使得輿論揚長避短。
❼ 為什麼社會輿論會妨礙司法獨立
各國的司法獨立的內容存在很大差異,不過,作為共同的司法原則,它還是存在基本回的要求,否答則就不是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司法不獨立的社會其制度化程度必然低,因為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礎——程式化的運行容易被任意所打亂。亨廷頓對司法獨立的表述是很有見地的,「司法機關的獨立表現在它只遵守自己特有的司法規則,表現在它的觀念和行為不被其他政治機構和社會團體的觀念和行為所左右。」
司法獨立要求做到:
(1)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干預,公民個人或非國家機關的社會團體更不能幹預。
(2)司法系統內部的互相獨立,即一個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不受另一個司法機關的干預。
(3)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
(4)這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方面保障法官無所顧及的捍衛法律。
例如:陪審團在行使權力時,被要求隔離,不看電視、報紙,就是為了司法不受社會輿論的干擾,獨立作出判決
但是在我國,社會輿論經常會干擾司法。很多案件就是因為輿論而發生改判,這是違背死法原則的。
❽ 全國人大立法與民意互動的意義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國家堅持民主立法的價值取向,使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為保護人民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良法。
民主立法途徑
第一,立法規劃、立法計劃要公開。編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是立法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通過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按照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對立法項目的輕重緩急作出統籌安排,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把基本的、急需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先制定出來。社會需要哪些法律,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起草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必須開門納言,採取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可以直接向人民群眾徵求立法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代表提出的議案,選擇出社會需要最迫切、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優先安排起草和審議。經廣泛徵求意見後形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要向全社會公開。
第二,法律草案的起草要公開。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由相關部門承擔的同時,應當更多地發揮科研院所、有關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專業性強或者涉及的利益關系比較復雜的法律,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和科研院所在立法機關的組織和指導下起草建議稿,避免有的部門通過起草法律草案不適當地擴權諉責,防止「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法律草案起草階段就應當允許公民、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團體以適當方式發表意見,以便及早地更廣泛地匯集民意。起草單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廣泛聽取意見。還可以就立法過程中存在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公開召開專題聽證會,直接聽取爭議雙方的相反意見,做到兼聽則明。
第三,法律草案的審議要公開。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的會議,可由委員會決定向新聞單位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法律草案,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法律,安排電視或者網路進行直播。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審議情況。
第四,徵求意見的情況要公開。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需要設定普遍性的公民義務的重 要法律案,要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通過電話、信件、傳真、網路等多種方式,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提出了哪些意見,也要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對於人民群眾和代表的意見,不但要廣泛地「聽」,更要認真地「取」,以保證制定的法律充分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
第五,立法文件和資料要公開。除需要保密的以外,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委員發言的記錄、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相關的立法資料等,可以摘要在新聞媒體上發表;代表大會和常委會審議法律草案的簡報等資料,應當允許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查閱。要通過立法信息的公開,保障和促進立法民主。
第六,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人大代表是人民選舉出來行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代表,立法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從提出立法議案建議、參與研究起草、列席參加審議等環節,使人大代表更多地參與立法。確定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項目,應當主要以代表提出的議案為基礎和依據;法律草案起草過程中,要徵求提出議案的代表和相關領域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和進行調查研究,應當適當吸收代表參加;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可以根據情況將草案發給有關代表徵求意見,常委會審議時邀請相關領域的代表列席會議;常委會審議法律的情況要向代表通報。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起草單位和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要及時向代表提供多方面信息,讓代表知情知政,既了解當地民意,又了解全局情況,為代表依法履行職權,更有效地參與立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