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反映法治

反映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3-12 00:13:51

1. 簡述 法治的基本含義

(一)法治意指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對立的治國方略.
(二)法治意指依法辦事的原則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1)「有法可依」是依法辦事的前提.
(2)「執法必嚴」是依法辦事的中心環節.
(3)「違法必究」是依法辦事的保障.
(三)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1、無論是作為治國方略,還是作為依法辦事的原則,法治最終要表現為一種良好的法律秩序.
2、達到某種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標和結果,也是檢驗是否厲行法治的一個重要指標.
3、法律秩序是法律規范實行和實現的結果.
4、法律秩序是各種法律關系的總和,它表現為:
(1)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法律化和制度化.
(2)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
(3)每個法律主體都忠實地履行法定義務,積極而正確地行使和維護法定權利.
(四)法治代表某種具有價值規定的社會生活方式
1、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2、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3、就現代社會來說,法治的價值基礎和取向至少應包括:
(1)法律必須體現人民主權原則,必須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並且是以維護和促進全體人民的綜合利益為目標的.
(2)法律必須承認、尊重和保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法律 敎育 網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法律承認利益的多元化,對一切正當的利益施以無歧視性差別的保護.

2. 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是什麼

其中反映的就是對於一些其他內在和外在的外延和內涵的反應。

3. 從身邊的小事反映出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摘要 因為有了法治才能對一些不法行為進行打擊和規范,才能保證人民安居樂業。

4. 說說社會生活中反映在依法治國方面的進步

實行「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方略,只有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從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具體說來,實行「依法治國」的必要性為以下六點:

一,為了堅持黨的領導,把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就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在中國,如果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如果不能堅持貫徹實施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那麼我們國家勢必出現混亂的政治局面和不安定的社會環境,勢必極大的影響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發展,極大的損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顯然,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從法律和制度上保證黨在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從而維護國家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如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民個人都無視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各行其是,那麼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事業的有序發展,勢必損害和影響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為了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正確處理各民族和社會各個階層的關系和利益,從而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增強人民之間的團結,改善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以保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四,為了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懲治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掃除社會丑惡現象,切實做到不狂不縱,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各項合法權益,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五,為了處理好我國與各國及國際社會的對外關系和交往,增強同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從外部創造有利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和平環境,同時依法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促進和保障國內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必須實行「依法治國」。

六,為了在新形勢下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不斷改善黨的領導,使各級黨組織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避免和制止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必須實行「依法治國」。同時建立和健全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防止濫用職權,不斷消除黨政機關的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5. 從法制到法治的變化,反映了我們怎樣的認識變化

法治與法治的區別
「法治」與「法治」是我們共同的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兩個詞,人們有時會亂用。事實上,「法治」與「法治」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但內容是不完全一樣的兩個詞。與「法治」,「法治」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對產品的某一階段。其中,「法治」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在「法治」是一種相應的治理理論,原則,理念和社會的方法「人治」的。總之,法律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法律文化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是法律文化的層面的概念。當地規則或法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治是一個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律和人治的法治是反對兩個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在法律規則的形式)的普遍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它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意識,主動性和變性的權利。雖然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法律不拒絕人的主觀能動性,但發展規律,實施規則,按照法律本身必須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能在發揮作用限制由法律規定,而不是凌駕於法律之上,這是固有的法律訴求的規則的性質。法律和人治的
規則都有過在古希臘社會治理共存的理念。柏拉圖曾經的「政治哲人」的熱心倡導者實際上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比人治更好。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是不是哲學家統治者,法比人治好的規則。然而,法治只能被稱為「二等好」政治,畢竟不如一個良好的政治聖人。亞里士多德建立法治的人對批評柏拉圖的理論規則的基礎上。他明確指出:「法治是比一個人應該排除。」應該說,法律在西方社會的傳統規則發軔於法律對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然而,法治與現代西方社會中,奴隸制亞里士多德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甚至沒有人身自由,更談不上法律和奴隸主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對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經典定義英國的家庭戴雪法則:「首先,任何專制權力的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之外還包括范圍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包括政府;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遵守普遍實行在普通法院的法系國家;三,權力不是基於抽象的憲制性文件,但在實際的法院判決,「很明顯,這個規則只是因為啟蒙運動不斷發展。
產生的法律面前,當然,沒有法治,法律沒有規定,條例,限制人們的社會行為是習俗,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類社會的規則。只有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在國家出現後,法律已經產生。然而,產生的法律制度,法治並不意味著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並不必然排斥人治,法治只能與法治相結合,它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治和人結合法律權威的規則是第二個,政府機關(在封建社會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服務於人治的觀念。目前,國家政府機關的主要監管機構的行為規范的私人行為,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的權威只能起到補充和輔助作用。當法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超越一切權威,包括政府機關,道德權威,包括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和個人行為。其中,政府機構的法律權威,服從法律的權威,道德權威只能起到補充和支持作用。法治,從廣大身份的法律界「合法性」的成員得到法律的權威。所謂合法性,是人們對法律或制定規則或制度,其權力的態度,以確定生產或有關規則的規則。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說,「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德義務的遵守時,有可能符合法律規定的法律。」因此,法治是法治不僅是一種意識和法制結合的產品也常常民主相結合的產物。

6. 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法治的基本內涵為: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5、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6)反映法治擴展閱讀: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

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

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7. 什麼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我覺得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應該還是非常明顯的,畢竟一個是主動一個唄。

8. 孫志剛事件反映了我國法治建設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第一,通過真正公開的審理,揭露與案件有關的制度性罪惡,揭露異化的制度如何縱容乃至強制釋放人性中的邪惡,以此促成全民的反思、推動制度的未來變革。盡管制度性的罪惡並非刑法意義上的罪,法院在刑事訴訟中也沒有法律上的義務去揭示之,但一個負責的司法體系、一個公開的審理過程、一個不避諱制度醜陋的權力部門,應當把對制度性罪惡的思考與對當下被告的定罪量刑勾連在一起。
第二,結合罪行發生的具體情境,調查每個被告不同的主觀惡性,從而懲罰甚或加重懲罰當罰者,減輕對制度受害者的懲罰。制度性罪惡的存在,絕對不是具體犯罪的理由,尤其對於那些有能力、有選擇餘地不去從事犯罪的人;「制度受害者」也不是一個大帽子,讓每個犯罪的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戴上它。二戰以後,盟國組成的國際法庭在德國的紐倫堡對納粹的戰爭罪犯進行審判,確立的紐倫堡原則是:「奉命行事的個人不能免責。但是,只有那些有很大的選擇自由的人所犯下的罪行,才可能受到懲罰;只有那些有很大的選擇自由的人,才應該被傳喚來為自己的行為作辯解。在起訴戰爭罪犯的過程中,私人、未被任命的人或職位較低的官員,是不會因為其執行命令而被判犯有戰爭罪的。」借鑒這一折射人性關懷的原則,我們也可以對像喬艷清那樣有選擇自由而故意行凶的人,施以重罰;也可以對像張明君那樣被強迫犯罪的人,減輕懲罰。當然,在技術上,我們沒有「制度受害者」的法律術語,但刑法上關於脅從犯可以減輕或者免於處罰的規定,也是可以為判決提供法律支撐的。
擺脫仇恨、報復的情結,擺脫以重刑掩蔽制度醜陋的遮羞心態,在道德倫理上譴責異化的具體制度,在定罪量刑上懲罰主觀惡性深重的人、適當地寬宥被迫犯罪的人,讓我們擁有博大、寬仁的胸襟,讓我們直接或間接締造的、也生存其中的制度環境在整體上放射人文關懷的光芒。我所嚮往的,不會是一個善良、美好的夢吧?

9.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10. 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強調法治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熱點內容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