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法治共識
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不懈探索
知道社會主義民主的特徵和優越性。
2.了解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形式和意義。
3.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建設法治中國的關系。
4.知道法治政府的作用和性質,會依據依法行政的要求解決現實矛盾。
知識框架
考點速查
生活在民主國家
1.民主的內涵。(P30)
一般來說,民主在價值上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民主價值的實現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個國家選擇走什麼樣的民主道路,取決於它的具體國情。
2.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不懈探索的歷程。(P31~32)
(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爭取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己任,不斷探索適合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民主實現形式,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人民民主的勝利。
(2)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大地上得以真正確立。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和教訓,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的不懈探索。
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是什麼?(P33)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越性是什麼?(P33)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人民的意願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實現,人民的合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助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5.社會主義民主的特徵是什麼?(P33)
(1)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
(2)社會主義民主是真實的民主,人民的意願可以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實現,人民的合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社會主義民主,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6.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具體形式是什麼?(P34)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我國實行人民民主,既要發展選舉民主,保障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又要發展協商民主,推動人民內部各方面在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7.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制度保障有哪些?(P35)
(1)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從來就不是一句口號、一句空話,而是落實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的。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強調通過充分協商,求同存異,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獨具中國特色的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5)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
參與民主生活
8.什麼是公民參與?(P38)
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規,通過各種途徑,以不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民主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9.如何保障公民參與民主生活?(P38)
公民參與民主生活,需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隨著人民民主實踐的不斷探索,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形式會愈加豐富,民主參與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也將不斷增強。
10.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形式有哪些?(P38~40)
(1)民主選舉。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民主選舉的形式多種,如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等。不管採用哪種形式,民主選舉都要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同時,公民要積極、主動、理性地參與民主選舉。
(2)民主決策。民主決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的有效方式。民主決策的過程,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各方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的科學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等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有力保證。
(3)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的具體體現。實行民主監督,有利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實行民主監督,有助於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11.增強民主意識的必要性。(P41~42)
(1)在現代社會,民主應該成為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與公民的民主意識密切相關。
(2)一個國家擁有什麼素養的公民,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增強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有利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12.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要求有哪些?(P41)
我國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分析判斷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
13.如何增強民主意識?(P42)
塑造現代公民,需要增強民主意識,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為公民的自覺信仰,體現在日常言行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首先,公民要自覺遵守憲法,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其次,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最後,公民要通過依法參與公共事務,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民主意識。
夯實法治基石
14.對法治的理解。(法治的作用和要求。)(P45~46)
(1)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2)「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追求並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程序正當,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秩序、增進人民福祉。
(3)有法律制度不等於就有法治,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5.中國法治的歷史進程回顧。(P47)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1840年以後,一些仁人志士逐漸認識到中國落後的根源在於封建專制制度。變法改制,成為救亡圖存、國家振興的必然選擇。直到新中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走上了一條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黨和政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法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努力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進程。
16.為什麼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主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P47)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什麼?(P48)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18.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是什麼?(P49~50)
(1)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2)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引領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凝聚法治共識
19.政府的作用。(P51)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20.政府的性質。(P51)
在我國,政府的權力來源於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求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
21.法治政府的提出和內涵。(P51)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項權力都應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22.依法行政的要求。(P52)
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並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23.如何建設法治政府?(P52~53)
(1)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並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2)我國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3)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依法行政,防範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
24.厲行法治對全體社會成員有什麼共同要求?(P53~55)
(1)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2)現代社會的公民,要學會在法治狀態下生活,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培育法治精神,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樣,帶動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實現社會的有序、公平、正義。
25.建設法治中國,為什麼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P55)
(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3)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開放設問
1.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是不是必須按照政府的要求進行政治參與?
繼續閱讀
B. 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努力以什麼凝聚改革共識
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C.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校鬧"等社會矛盾,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監獄是國家的刑罰執行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保障,是社會發展的平衡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充分顯示出「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法治國家、法治、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中,法治監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著法治監獄建設總目標,研究提高監獄人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監獄人民法治思維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當前改革已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改革的成效將更加體現在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凝聚法治共識的根本。只有通過法律的形式,形成社會共識,才能成為推動改革的根本力量,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
(二)法治思維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們所面臨難題的根本途徑。當前,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對生態環境的敏感,以及享受發展成果的強烈願望等,都在挑戰著粗放式的發展理念。建設法治、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已經成為共識,只有以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才能凝聚共識、排除干擾,才能使發展穩定全面推進。
(三)法治思維是維護穩定的根本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穩定,是監獄人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社會穩定,必須充分發揮在解決糾紛、化解矛盾中的主導作用,必須充分發揮確保監獄安全穩定大局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保證作用,為平安中國建設做出應用貢獻。
D. 提升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運用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學習什麼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求領導幹部在對法治的認識上,更加註重法治的本體性價值;在行為模式上,更加註重法治的基礎性作用。可以預見,這將是法治理念、法律知識、法治信仰以及法治自信循環往復和不斷攀升的過程,構成一個由思維到實踐更為完整、更為統一的領導幹部推進法治的工作體系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表明,法治能力將成為領導幹部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重要內容,事關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論斷的提出,也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指明了方向。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組織實施部門,司法行政機關應充分履行職能作用,在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上進行思考與探索,努力取得新的成效。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體現了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時代要求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起點,以公平正義為中心的一個邏輯推理過程。具體講,是指人們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和形成決定的思想活動的過程,法治思維強調思想轉變,突出黨對法治的理念和態度。而法治方式作為方法論,是一種行為准則,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在執行層面提出的明確要求。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指明了具體路徑,體現了加強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建設的時代性和必要性。
從黨的執政歷程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體現了黨的治國理念。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始終並愈加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這一大背景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成為全黨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視的進程,體現著我們黨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於擔當,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這也意味著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幹部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提升執政水平、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從推進發展的要求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著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識。當前,我國仍然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深化改革成為中國加快發展的迫切要求。但是面對如何改革,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領域內改革路徑選擇等重大課題,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十八大報告強調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改革設計了法治的最優路徑,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則是凝聚法治共識的根本。區別於30年前的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為當今時代的鮮明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使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建設都基本納入法治化軌道。從這一層面來講,改革的成效將更加體現在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實保障改革沿著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進。因此,運用法治思維,學習法治方式應當更加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自覺需求。
從維護穩定的大局來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順應社會管理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大量凸顯,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與此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存在,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尚未完全樹立,少數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時有發生,阻礙了群眾正常的利益訴求,損害了群眾的合法權益,成為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部分誘因。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將利益訴求、糾紛解決納入法治軌道,為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法治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是領導幹部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強化這方面的能力建設,顯得更加緊迫和必要。
E. 為什麼要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A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為什麼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這既是在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勢下,對深化改革開放、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的新要求,也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起點上,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新要求。
目前,中國的改革步入「深水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就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以憲法和法律為至高行為准則的良法之治。與道德規范、宗教倫理、政治說教、行政強制、社會習俗等方式相比,由於法治具有明確的社會價值的主導性、社會行為的規范性、社會利益的包容性、公共權威的至上性、國家意志的強制性等特徵,由於現代法治是與現代民主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共為一體的,因此,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通過法定程序等來表達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體現民利,同時規范制約公權力,防止公權力的腐敗和濫用,這樣更有利於構建社會共識的民意和法理的基礎,更有利於發揮法治價值對社會共識的引領與整合作用。
改革共識是當下中國社會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試驗性改革,必然會挑戰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權威,出現所謂「良性違憲、良性違法」的改革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識。一方面,全社會應當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盡可能達成為什麼要改革、改革什麼和怎樣改革等的共識,從而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難關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另一方面,全社會與立法機關以及立法機關內部應當努力達成改革共識,減少改革「個識」和反對意見,及時通過法定程序推進相關法律的立改廢,從而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與合法性保障。
如何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法治的引導功能和教化作用。通過依法治國和法治的全面實施,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人們中國改革的性質、方向、原則、目標、底線、邊界、方式等等,提示人們在改革過程中哪些合法權益應當去依法爭取,哪些法定義務和責任應當自覺去承擔,哪些非法行為和方式應當避免,進而為凝聚改革共識提供指引、提出要求。在重大利益調整的改革過程中,人們表達或主張這些概念的相關訴求時,可以也應當遵從法治的指引,符合法律的規定,做出法律上的預測和評估,在法治的框架下求大同、存小異,努力達成改革共識,依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實體法治「分配正義」的作用。推行實體法治的分配正義來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自由原則。立法所要分配的利益涉及全體人民、部分群眾或者某些群體時,應當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訴求,尊重他們選擇自己利益的方式和結果,變立法的「為民作主」為「由民作主」,保障人民意志得以充分自由地表達。二是兼顧原則。當不同改革涉及的利益出現一定矛盾時,立法者的價值選擇應當兼顧平衡利益分配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盡管其中應當有輕重、主次、先後之別,但都應對各種利益給予合理的兼顧和平衡。三是公正原則。立法者應當努力在價值選擇的方式和結果中給予公平地對待,既維護法治的形式公正,也維護法治的結果公正。四是必要的差別原則。在價值選擇的分配中,如果確有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如為了國家安全而限制公民的某些自由,也可以適用差別對待的原則。但在保證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同時,要對利益受損的處於少數的一方予以適當救濟。只有通過法治對各種利益做出合法、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和處置,才有可能在法治的基礎上真正達成改革認同,凝聚改革共識。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重視發揮程序法治的「游戲規則」作用。在一個不斷深化改革的多元利益的社會中,利益的沖突或者失衡在所難免。在利益博弈過程中,利益各方代表有時會相持不下、難以達成利益妥協或者讓步,在這種僵持的情況下,如果利害關系人認同程序法治的規則,通過論證、聽證、協商、調解、仲裁最後是投票表決等方式,一般就能夠解決問題。如果仍然不能形成多數意見、達成改革共識,還可以選擇暫時擱置、冷處理或者繼續協商調解等方式。
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應當更加註重培養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中國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矛盾凸顯如何妥善處理?利益多元如何實現公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我們黨是執政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努力培養並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執政能力,努力掌握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的執政本領。尤其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努力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治能力,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通過法治程序去凝聚全社會、全民族的改革共識,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