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北京法治發展報告

北京法治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3-12 08:56:55

㈠ 「一個中國」問題上,有多少世界500強犯了錯

近來,跨國企業官網或APP將香港標注成國家或將台灣與中國並列等錯誤被頻繁爆出,企業錯誤或不當標注中國港澳台地區的問題引起輿論關注。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組織的「跨國企業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狀況觀察課題組」發布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在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58家企業涉及我國標識情況,有127家跨國企業官方網站存在對中國港澳台地區的錯誤或不當標識情況,佔比超過八成。



背「一個中國」政策的錯誤做法。由此可見,跨國企業對中國港澳台地區進行錯誤或不當標識情況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

㈡ 中國的法治發展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國民黨舊法統的滅亡。國民黨舊法統的廢除,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徹底終結,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為了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

195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誕生,奠定了新中國立國、治國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新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歷經曲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確立法律的地位和權威。1982年憲法作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地位和權威通過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與保障,並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指導下,我國現行基本法律相繼出台。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制定頒布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條,行政法規353條,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此,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一項極其重大的成就。一個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部門齊全、數量適度、體例科學、質量較高、內在統一、外在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由上可知,我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了輝煌歷程,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時毋庸諱言的是,我國法治建設也歷經曲折和磨難,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也的確程度不同地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國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把我國法治建設勝利地推向前進。

㈢ 戴玉忠的代表性成果

《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年版《法治百家談——百名法學家縱論中國法治進程》第二輯;
《我國賄賂犯罪刑法規范的演變與立法協調》,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和諧社會語境下刑法機制的協調》;
《關於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的若干問題》,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強化法律監督的思考與探索》;
《證據學研究的新探索》,《檢察日報》2008年5月29日第3版《學術》;
《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訴訟與證據運用》第四卷;
《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原則與制度的幾個特徵》,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訴訟法修改問題與前瞻》;
《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6》(2008);
《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改革完善刑事訴訟程序制度》,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寬嚴相濟視野下刑事訴訟程序改革》;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法制日報2008年3月2日第10版;
《我國刑法賄賂犯罪制度的歷史演變與特徵之評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法學的當代展開》;
《法治與和諧》,團結出版社2007年版《人權與和諧世界》;
《對現行不起訴制度的幾點看法》,《人民檢察》2007年第24期;
《新刑法典是我國刑法制度發展的里程碑》,《人民檢察》2007年第19期;
《依法治國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依法治國十年回顧與展望》;
《中國檢察權的憲法基礎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
《法學教育恢復高考30年的回顧與思考》,《檢察日報》2007年8月31日第2、3版;
《檢察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與前瞻》,《人民檢察》2007年第15期;
《網路與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管轄》,《人民檢察》2007年增刊;
《我國賄賂犯罪刑法規范的演變與思考》,《檢察日報》2007年4月19日第3版;
《懲治「買官賣官」犯罪與改革完善刑事法律制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刑事訴訟與證據運用》第四卷;
《法律專業畢業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專業畢業生求職選擇》;
《和諧社會與法治保障》,中國人權研究會《人權》2007年第2期
《官帽交易後的法律軟肋》,人民日報《人民論壇》2006年第9期;
還曾發表《依法治國:保障社會和諧》、《我國檢察機關的性質與憲法地位》、《單位犯罪若干問題研究》、《刑事立案監督與偵查監督的法律地位》、《關於腐敗的特徵、危害及其遏制》、《引渡法若干問題研究》、《健全完善我國刑事證據法律制度的幾點思考》等論文。 《中國法學30年》(1978——2008),合作編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撰寫其中的《中國刑法學30年》(1978——2008);
《中國走向法治30年》,合作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撰寫第四章《刑事正義的追求》;
《幹部法律知識讀本》,合作編寫,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本人撰寫第十三章《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與檢察監督制度的立法完善》,第一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
《和諧社會語境下刑法機制的協調》,第一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
《典型疑難案例精析》第一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還曾主編:《法律應用與檢察業務研究》(第一主編)、《黨政幹部法律顧問》(主編),《中國檢察業務教程》(副主編)、《經濟犯罪追訴標准理解及適用》(主編)、《典型疑難案例評析》(主編)、《法律應用研究》(主編)、《中國檢察年鑒》(主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常務副總編)、《檢察業務指導》(主編)等書刊。 《刑事司法體制改革研究》,2007年立項的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項目;
《法律監督制度研究》,2006年立項的司法部部級法學重點科研項目;
《刑事證明標準的層級性研究》,2006年完成的中國檢察理論研究所重點科研項目。

㈣ 林鴻潮的學術成果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保障」子課題(2009);
2.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行政緊急程序研究」(2008)。 以時間為序:
1.《行政許可法條文精析與案例解析》(參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應急法制論》(參編),法律出版社,2005;
3.《法治視野中的行政指導》(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釋義》(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5.《行政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依法行政理論與實踐》(參編),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釋義》(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8.《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8;
9.《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指南》(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0.《領導幹部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講座讀本》(合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1.《大城市應急法制建設探索》(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2.《案例行政法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3.《應急管理案例研究》(副主編),研究出版社,2009;
14.《突發事件應對法制度解析與案例指導》(參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15.《共和國六十年法學論爭實錄》(行政法卷)(參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16.《地方層面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規制》(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17.《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的法治化》(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以時間為序:
1.《論當代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法商研究》2004第5期;
2.《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報告》,《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3.《人權入憲後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4.《人權入憲後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5.《將「拍違照片」選作處罰證據何過之有?》,《法制日報》2005-1-13;
6.《行政機關藉助市民力量取證,證據是否有效》,《人民檢察》2005年第4期;
7.《試論信訪的功能收縮與制度重構》,《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8.《2003年中國行政法治發展報告導言》,《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9.《美國政府績效與結果法述評》,《行政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0.《對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的憲法學思考》,《時代法學》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輯錄;
11.《試論行政機關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可能性》,《判解研究》2005年第4輯;
12.《論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法學教育》2005年第11期;
13.《論民事責任在國家賠償中的適用——擴大國家賠償范圍的一種可能途徑》,《南都學壇》2006年第1期;
14.《行政訴訟制度改革中的焦點問題——目標、方案與理由》,《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5.《行政許可與計程車行業政府管制》,《經濟法學評論》(第六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16.《人權入憲對中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的影響》,《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我國公共應急法制及其研究的最新進展》,《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第3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8.《對計程車業政府管制政策的若干思考》,《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第9期;
19.《「執行難」就可以「不執行」嗎?》,《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11-8;
20.《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尚需跨越多重門檻》,《法制日報》2007-12-27;
21.《啟動地方執行立法 促進應急法治建設》,《今日中國論壇》2008年第1期;
22.《通往陽光政府的道路並非一片坦途》,《法制日報》2008-2-13;
23.《論公民的社會保障權與突發事件中的國家救助》,《行政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轉載;
24.《論重大突發事件國家救助的制度完善》,《中國應急管理》2008年第6期;
25.《公共應急「二次立法」應有所不為》,《法制日報》2008-3-27;
26.《論公共應急領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27.《<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准備調研報告》,《法學》200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8年第10期轉載;
28.《信息公開地方准備不足——從蘇閩川滇數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國改革》2008年第6期;
29.《政府信息公開,個別地方置若罔聞》,《改革內參》2008年第17期;
30.《反腐五年規劃18次提及「公開」的深層含義》,《法制日報》2008-6-29;
31.《消除觀念誤區和制度漏洞——法學專家專題研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檢察日報》2007-7-1;
32.《抗震救災中的公共應急法制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應急管理》2008年第7期;
33.《回顧雪災與反思公共應急「一案三制」》,《今日中國論壇》2008年第9期;
34.《公共應急「一案三制」反思》,《中國改革》2008年第8期;
35.《突發事件應對法的地方立法創新:對北京範本的解讀》,《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36.《試論危機預控的概念、功能與具體措施》,《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37.《行政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理想與誤區》,《政法論叢》2008年第5期;
38.《法治政府建設三十年回眸》,《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9-25;
39.《私車「尾號限行」合法性不足》,《中國青年報》2008-10-16;
40.《「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樓市」的法治底線》,《法制日報》2008-10-19;
41.《「尾號限行」,權從何來》,《中國改革》2008年第12期;
42.《政府信息公開的訴訟之路堵在何處》,《法制日報》2008-12-4;
43.《政府應急能力建設及其自我認知調查》,《行政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44.《論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證據科學》2009年第1期;
45.《行政規劃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理想與誤區》,《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1期;
46.《由自然災害頻發反思公共應急體制》,《法制日報》2009-2-19;
47.《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應急體制的建議》,《中國行政管理內刊 》2009年2月,清華大學《危機管理研究通訊》2009年3月(第52期)轉載;
48.《論應急預案的性質和效力》,《法學家》200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9年第7期轉載;
49.《安置+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權益》,《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4-9;
50.《經營自主權在我國的公法確認與保障》,《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1.《我國應急預案特點及建設方針探討》,《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2.《論應急預案的異化與我國預案體系的建設方針》,《中國應急管理》2009年第7期;
53.《金融危機是促進法治政府建設絕好契機》,《法制日報》2009-6-11;
54.《行政罰款信息應予公開》,《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5-28;
55.《罰款信息公開應避免損害被處罰人社會聲譽》,《法制日報》2009-5-28;
56.《論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的法治化》,《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5期。

㈤ 北京市回應群眾關切方面評分全國第一嗎

3月2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公布一項政府透明度調查結果,北京市政府在政策解讀與回應群眾關切熱點方面,得分居於全國之首。

北京3月22日訊,3月2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公布一項政府透明度調查結果,評出了全國透明度最高的10個省級政府,北京市名列全國第三。其中,北京市政府在政策解讀與回應群眾關切熱點方面,得分96.67分,居於全國之首。

據該藍皮書課題組專家介紹,2017年,全國各地方各部門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和結果全過程、全流程公開;發揮信息發布、政策解讀、回應關切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的作用;全面擴大公眾參與,使社會大眾全面深入參與到政府治理的各個環節。

㈥ 青少年法治教育發展報告已經發布了嗎

據報道,《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發展報告(2018)》4月17日正式發布,報告顯示近內年來我國青少年法治素養和中容小學法治教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若干不足。

現在培養的教師缺少既懂教育,又懂法律,同時懂學生心理的綜合性人才,大部分是兼職老師承擔。沒有專職的法治教師,很難把精準的法治意識、科學的法治教育傳達給學生,也就影響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文章來源:央廣網

㈦ 趙宏的教育背景

·1995年9月至年7月,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獲得法學學士學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獲得法學碩士學位
·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攻讀法學博士,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作為北京大學交流學生赴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ät Tübingen)法學院進修
工作經歷與實踐
2005年7月至今,工作於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講授中國憲法、中國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德國公法。並在法律教育網講授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其理論功底深厚,深諳考試規律。授課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針對性極強。擅長比較、總結行政法各部分相關理論、知識點,強調將法理、法條與案例有機結合,幫助學員深刻領會行政法精神,切實掌握考試要決,提高應試能力。授課風格清新流暢,深受學員一致好評。
代 表 性 著 作 (包括教材)
· 《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張樹義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案例教程》,張樹義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年5月版。
· 《2001年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張樹義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2001年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配套練習·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張樹義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岳志強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行政訴訟證據判例與理論分析》,張樹義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 《行政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李洪雷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論 文
· 《立法與行政——從行政立法角度思考》,載於《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3期。
· 《行政合同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載於《行政法學研究》2005年第5期。
· 《2004年文化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發表於《中國行政法治發展報告》(白皮書)。

㈧ 國務院部門透明指數的法治報告

中國社科院發布法治藍皮書,內容涉及司法政府透明度報告等,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在省級檢院中透明度排名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12(2014)》(以下簡稱「法治藍皮書」);內容涉及2013年查處的公職人員統計,對2014年反腐敗行動障礙的預測,以及司法和政府部門透明度指數的報告。
雖然三大內容里提到了不少數據,但最突出的還是國家鐵路局的透明指數為「0」;被查處貪官過半栽在了「59」歲;2014年兩個月就查了腐敗官員「79」個。
81個法院司法透明度的平均分為42.1分,及格率為18.5%。上海高院排名第一,最高院排在第21位。而在檢察機關評測中,最高人民檢察院(53分)表現優異,居2013年度全部測評對象之首,重慶次之;在省級人民檢察院中,重慶(52.5分)則高居榜首。
省級人民檢察院透明指數
重慶 52.5
湖北50
廣東49
湖南44
山東42.5
不少法院不敢公開或滯後公開信息
報告稱,有些法院對公開與穩定關系的認識還不到位,對群體性案件未能脫敏,不敢公開,認為公開影響穩定。同時,法院信息公開存在滯後現象。本年度預算和上年度決算以及「三公經費」公開也面臨類似問題。法院聯系電話的有效性也較差,與公眾的互動渠道不暢通。
報告顯示,公眾旁聽案件庭審的權利未得到有效保護。旁聽是公眾監督案件庭審最為直接的方式。可法院普遍對公眾旁聽權的行使設置門檻,如要求攜帶身份證,甚至要求聯系主審法官;還有不少法院的工作人員對旁聽事宜不熟悉,有的甚至直接拒絕公眾旁聽。
不少部門以落實保密規范自保。報告提到,在申請國務院部門公開人事方面信息的時候,項目組遇到眾多部門以涉及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的情況。這些部門所依據的保密規范為《人事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該文件出台於20世紀80年代,已完全不能適應當前國家推行人事編制信息公開的政策和做法。 被查處貪官,「59歲現象」明顯
據中紀委公開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其2013年查處的公職人員中,共披露有123人的詳細信息。其中,51歲至60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3.7%。而以往官員「裸退」就「平安著陸」的慣例正在被打破。
部分公職人員希望在離職前撈一把
藍皮書指出,公布信息的123人中,有31名涉嫌違紀違法的中管幹部已結案處理和正在立案調查。而這31名落馬官員中,「59歲現象」明顯。「59歲現象」是指公職人員在臨近退休年齡之際,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貪腐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主任、《法治藍皮書》主編、研究員田禾告訴記者,由於在職和退休待遇相差較大,部分公職人員具有心理落差。另外,「臨近退休,部分掌握權力的公職人員往往希望在離職前撈一把。」
不少官員為晉升追求高學歷
藍皮書指出,被查處公職人員的最低學歷為大專,最高學歷為博士。其中,研究生以上60人,佔48.8%。
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劉鐵男,官方簡歷稱其是經濟學碩士、工學博士,還曾獲名古屋市立大學「修士學位」,但後被指涉嫌偽造。在當前,確實也存在不少官員把高學歷作為仕途晉升的砝碼。
田禾表示,貪腐與受教育程度無直接關系,關鍵在於權力是否受到了有效的監督制約,是否有效防止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
腐敗公職人員中廳局級官員最多
在被查處的123名腐敗公職人員里,廳局級(含副職)人數最多,為70人,佔56.9%;省部級(含副職)、縣處級(含副職)位列第二、第三位。此外,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人民團體中涉案人員比例越來越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副主任、法治藍皮書工作室主任、副研究員呂艷濱表示,從實際權力結構來看,廳局級官員是公職人員中堅力量,其直接掌握著大量與市場和資源有關的行政審批權,權力如果不受約束,貪賄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被查處人員年齡分布
31-40歲1人
41-50歲21人
51-60歲66人
61-70歲13人
不詳22人
被查處人員文化程度
大學(含大專) 36人 29.2%
研究生及以上 60人 48.8%
學歷不詳 27人22%
被查處人員所在單位性質
事業單位 15人12.2%
黨委 26人21.1%
政府 48人39%
人大 6人4.9%
司法機關 2人1.6%
國有企業 15人12.2% 兩月查處79官員,裸官監管需加強。
根據中紀委網站披露的數據,進入新的一年,反腐勢頭依舊未減。2014年至今,僅兩個月的時間,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就公開了約79名公職人員被查處的信息,涉及18個省份。但藍皮書專家組認為,2014年,反腐敗仍然會遇到諸多障礙。
由於中國相關的法規和管理體制尚不完善,加上中國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引渡、罪贓移交等方面存在制度差異,使得腐敗公職人員外逃後能夠得到某種庇護。田禾表示,需加大對「裸官」以及其他可能外逃公職人員的監管。摸清裸官的數量,加強裸官監管,要求其申報海外資產;要加強公職人員出入境管理,防止公職人員的非正常出境。
田禾指出,有關部門在2013年底就出台了申報海外資產的規定,將對貪官隱匿財產、規避制裁是一個沉重的打擊。2014年還將明確財產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的途徑。此外,網路將繼續成為反腐敗的重要渠道。
藍皮書預測,2014年繼續對腐敗行為保持高壓態勢,並將就如何進一步鞏固反腐敗工作的成果,研究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的體制機制。田禾分析,隨著中央懲治腐敗力度的不斷增大,持續推動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的加快形成。

㈨ 胡敏潔的主要書籍

1 .胡敏潔:《福利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胡敏潔等譯:《何謂法律——最高法院中的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3(200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撰寫《2004年社會保障行政法治發展綜述》部分)。
4.《 法治發展報告No.3(200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撰寫《2005年行政法治狀況(社會保障與民政行政法治狀況)》部分)。
5.朱新力主編:《法治社會與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則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
6.朱新力、宋華琳等著:《彩票業的政府管制與立法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合著)
7.余軍主編:《憲法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合著)

㈩ 《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顯示,多少人參與的群體性事件最多

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源頭:1事件出來沒有及時的跟進答復處理,造成處理版滯後事件惡化 2 群眾受到權蠱惑 3大的事件項目沒有暗中充分徵求社會意見 4沒有一整套處理的方案,事件出來產生慌亂 5小部分群體製造混亂沒有及時的監控 6群眾的想法心思不了解 7做事以家長式的行事方式 8脫離群眾比較遠,活在不現實中 9 項目或行事時脫離常規和道德底線。10腐敗造成的事件惡化。怎麼避免啊,只要用心處理就好,考慮一下哦

熱點內容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
印刷廠裝訂車間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9 19:03:11 瀏覽: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 發布:2024-11-19 18:48:34 瀏覽:987
24條婚姻法北京電視台 發布:2024-11-19 18:48:29 瀏覽:373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