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道德
⑴ 物化女性是什麼意思
物化女性,是指將女性當做物品來看待的一種思想。
這種情況分為男性將女性物化看待和一些女性的自我物化。現代世界的女性,很難逃避被物化的困擾。即使到了2019年,為了不被視為商品,女性們依然要為自己的平等權益作戰。
女性的存在價值不是為了取悅他人。物化女性把女性當做物品來看待而不是當做人來看待的一種態度,也就是指單純以物質上的指標(例如身材,皮膚)來評價好壞而不是從精神上的指標(道德,性格)來評價。這主要是一些男人的主張,被一些女權組織極力反對。
圖為反對物化女性的呼籲者
(1)物化道德擴展閱讀:
相關知名人物
2015年11月15日,英國媒體報道,英國藝術家阿依達·埃默爾楊諾娃(AidaEmelyanova)拍攝了自己與諸多動物的裸體合影,以此抗議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表示女性「並不僅僅是一塊肉」。
埃默爾楊諾娃說:「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看到女性承受的各種壓力。女孩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整容手術,或者面對厭食症的困擾,這種感覺令人擔憂。」埃默爾楊諾娃年輕時曾想成為模特,但模特公司認為她太胖,要求她進行鍛煉並一周內不吃東西。
身材並不胖的埃默爾楊諾娃對此感到很抑鬱,陷入長達5年的厭食症。如今,埃默爾楊諾娃決定改變之前的生活,她開始吃健康食物,並勇於對性別歧視說不。
參考資料:網路—物化女性
⑵ 道家的物化是什麼意思
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一種泯除事物差別、彼
我同化的精神境界。《莊子·齊物論》中說:「昔者庄
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
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庄
子在這里用寓言來形象地說明他的「物化」意境。
莊子認為,生和死、醒與夢,以及一切事物間的差
別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都是由「道」變化出來的不同
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它們之間的生死差
別、彼我區分沒有必要去追究了,就象沒有必要去搞清
楚究竟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一樣。聖人
就是根本取消了萬物間的差別、對立,而任之自然、隨物
變化,從而進入「物化」的境界。郭象注《齊物論》說:
「愚者竊竊然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
之謂也。」認為不懂「物化」道理的愚者,才去區別生
與死、苦與樂的不同。莊子的這種思想,片面誇大了事
物差別的相對性,從根本上取消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必要,
「物化」是莊子「萬物一齊」相對主義哲學的論點。
後人往往將「物化」解釋為事物的轉化。揚雄作《甘
泉賦》說:「事變物化,目駭耳回。」杜甫作《天育驃
圖歌》說:「年多物化空形影,嗚呼健步無由騁。」清
代宣穎作《南華經解》,以佛教唯心主義觀點解釋「物
化」,他說:「物化則一片清虛,四大皆空虛,真淡之
至也。」這類解釋已不合莊子原意。
(馮契)
物化是中國古典文藝學、美學關於審美創造的獨特范疇,它發端於老子哲學,成熟於莊子哲學。莊子的「心齋」奠定了物化的心理機制,審美移情是它的表現特徵。物化移情不同於西方的移情美學,它是一種物我互為主體的移情,是「天人合一」。物化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互化,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物化顯現了中國古代審美創造理論的巨大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在中國古典文藝學、美學發展史上,「物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創造現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生成。它發端於老子哲學,成熟於莊子哲學,引起了後世文學藝術家和理論批評家的高度重視。他們從具體的文藝創作實際著手,描述「物化」的現象,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深刻的理論意蘊,給後世以很多啟迪。「物化」所昭示的文藝創造主客體渾一的忘我的精神境界,表現了中國古代審美創造理論的巨大價值。它不同於西方美學的審美移情理論,而有自己的理論品格。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體系,完善我們自身的文藝學、美學的今天,「物化」論更值得認真總結。
⑶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核心提示】道德在促進自身的完善與人際關系和諧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在推動、民主建設、文化建設、國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 人與社會為什麼需要道德?我認為,在社會生活中,道德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首先,通過研究道德,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問題就能深一個層次,所以,倫理道德是一門能讓人更聰明的學問;其次,要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和諧,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需要弄清楚應然的問題,道德就是在講應該怎麼樣。 不懂道德就是不懂生活,也就不會生活。為什麼這么說呢?不講道德,人當然也能活,但是,講道德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道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我們注意到了,比如,在公共場合不應穿著太隨便。有些我們不太注意,比如,出門在外住賓館,浴室里的浴簾要怎麼擺放?是放在浴缸外面還是裡面?按照國際慣例,應該放在裡面,這是為了防止沐浴的時候往外濺水打濕地面,給室友和打掃房間的服務員帶來不便。再比如,在火車的卧鋪車廂里,旅客應該怎麼躺?頭應該朝窗口還是朝過道?理論上說應該頭朝過道,因為如果頭朝窗口,腳對著來來往往的人,是很不禮貌的;但是這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要求穿行的旅客都能自覺用遠離床鋪的那隻手拎行李,防止碰到躺卧旅客的頭部。也就是說,在理想的和諧狀態下,大家都有相同的道德自覺,躺卧者能得到安全,穿行者也能得到尊重;但現在穿行者沒有這樣的自覺,所以躺卧者為了安全,大多會把腳對著穿行者。 我們現在亟需進行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研究,過去繁復的禮儀如今已經七零八落,許多人不懂得該怎麼說話怎麼做事,這是形式上的道德欠缺。還有事實上的道德。現在有所謂建築倫理學,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宅者,人之本也,房子是住人的,要符合人性需求,這個理念就是一個道德理念。現代工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比如,一個有把手的三層保溫杯,就比一個光禿禿的單層玻璃杯具有更高的道德含量。 道德就是要讓人作為人來存在,活得有尊嚴有質量 什麼是道德?可以有品性方面的理解,例如中國傳統中的道德包括智、勇、勤、儉、廉、恥、正、恭、忠、孝等等;當代國外的道德包括自由、公正、人道、慈善等等。也可以有道德關繫上的理解,就是人和群體應該怎麼處事,比如集體主義、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等等。從道德的本體意義這個方面來談,就是基於價值取向上的行為方式,道德即人立身、處世之應該,也就是說,我們該怎樣做,才是好的。這涉及到一個問題,人是什麼?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自覺性,簡單地說,人是理性動物,中國儒家說仁者人也,人是講道德的,能自覺地認識到人是社會關系之人,離開社會關系,人就不成為一個正常意義上的人。正常意義上的人必須維護和發展正常意義上的關系,要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質量,必須關注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講和諧,這需要理性程度的提高、道德覺悟的提高、文化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質的完善等等。馬克思有一句話,把人和人的關系回歸人本身,這是道德要求,也是道德目的,就是要讓人作為人來存在,要讓人活得有尊嚴,要讓人的生活過得有質量,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互相關懷、和諧相處的關系。 什麼是道德力?道德力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從一個層面來說,道德存在就是一種力。有人說,要賺大錢,就不能講道德,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是這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不可能持久,因為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存在會使社會倒退。從人力、物力、財力的角度來講,人力的加強說到底是人綜合素質的提升,離不開人的道德,因為人是需要一定境界的,所以,人力當中有道德力的存在;物力當中,也需要道德力的支撐,即物品設計是否符合人性,體現在實用和耐用上;財力中的道德力,體現在投資是否理性和正當,比如一個富人怎樣利用自己的財富,是搞慈善,還是花天酒地,道德力大小一望而知。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道德力也是道德的作用力,這是我接下來要著重闡述的問題。道德的作用是和道德的目的聯系在一起的。關於道德目的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我們可以說,道德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但是,精神境界提高的依據是什麼?我認為,這個依據應該體現在它的行動效果上,應該體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說句玩笑話,如果不承認這一點,那倫理學家都該餓死了。 我把道德的作用概括為四種形態:主體自覺、理性關系、道德制度、物化道德。主體自覺就是人覺悟的提高,單位覺悟的提高,民族、國家覺悟的提高;理性關系就是說關系和諧了,事情就好辦了;道德制度是說在規則和約束上,制度要道德化,要符合應然,才能合理,比如醫療保障制度如果充分,是可以減少一批慢性病人的,因為有這樣一種合理的、道德水準很高的保障,能夠反作用於人,大大減輕人的心理負擔,有利於人體健康;物化道德是說產品中的道德含量提高,有利於人們提升行動效率,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 道德於經濟,它是一種資本;道德於文化,它是一個靈魂 下面我談談道德作用。 首先是道德的經濟作用。核心的觀點是,道德是一種資本。 道德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說生產力有兩個主動能,一個是物質生產力,一個是精神生產力,道德是精神生產力的內涵,勞動者的道德覺悟,會影響他的勞動態度。所以,解放生產力首先要解放人,解放人首先是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要解決人的道德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道德覺悟的提高。有人說,改革開放以後坑蒙拐騙到處都是,怎麼能說道德進步了呢?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一直在進步,用小事件來以偏概全,是看偏了社會的發展趨勢,比如,人的主體意識加強了,關注自身、發展自身,認可人為自己考慮的正當性,這是道德的進步;鼓勵競爭也是道德進步,因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還有,我們更加關注現實的道德典型,而不是不切實際的高大全,這也是社會道德的進步。生產力的三個要素,除了勞動者,還有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工具跟道德有什麼關系?我曾經跟一個工廠的廠長聊天,我問他怎麼更新固定資產,他說:我才不做這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情!因為他在這個廠待不了幾年就要調走,投資更新固定資產對他來說不劃算,他的境界和覺悟影響了微觀層面上的生產力水平發展。再來說勞動對象與道德,比如礦產資源,不是所有礦產都被允許開採的,這里有一個礦產資源的生態平衡問題,不能為了現在的GDP而胡亂開采,影響後人的利益,這也是一個包含道德意義的理念。道德影響或制約著人力資本的效益的獲得。人的創新能力的提高、勞動技能的加強等,都有賴於人的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無處不在,道德無時不有,它是精神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影響著產品質量,決定著管理的效益,制約著產品銷售和資金流轉,又是民主政治建設的保證和文化建設的靈魂。所以說,生產力三要素,哪個要素都離不開道德。其次,道德影響產品質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產品質量的競爭。產品質量與道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人製造的產品都是人精神的物化體,滲透著兩種精神,一是科技理念,二是道德理念。產品從設計到製造的過程中,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性需求,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市場佔有率。這些年一些企業垮台,垮就垮在不講道德,對人沒有關愛之心。此外,道德還影響服務態度,進而影響社會信任,也就影響產品銷售和資金流轉。道德還會影響管理效益。現在強調人本化的管理,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也牽涉到道德理念。 第二,道德是文化建設之靈魂。文化即人化,是對人和人際關系不同視角的解讀。道德是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的核心科學和基礎科學,離開道德這一塊,這些學科就不完整,馬克思講商品經濟,看到的是兩個對立階級的矛盾,這是一個道德視角。道德是文學、藝術、音樂之靈魂,名著無不充斥著道德矛盾和人際關系的沖突,藝術作品都反映了藝術家的精神境界。道德也是物質文化之精神,物質文化是否合理,要看它的道德含量,我舉個例子,現在道路都有盲道,這是道德含量的上升,但是現在有些盲道的設計和施工並不完善,把盲人引到樹坑裡去,這就是沒有理解盲道的道德含義。九十年代我去美國,對美國的道路環境印象很深,到處都是無障礙通道,電梯的按鍵上有盲文,難道是因為美國的殘疾人比較多嗎?不,而是物質文化中的人文關懷,也就是一種道德體現。 道德與社會進步以及我們的生活、工作等諸方面都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對提高生活質量,尤其是對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進人自身的完善與人際關系和諧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在推動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國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⑷ 為什麼物化人類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擬人化作品卻沒有
因為被物化的人類會有反對意見,而被擬人化的物卻沒有反對意見。順便說一句物根本就沒有道德觀念好不好,用物沒有的東西來衡量物,這樣道德嗎?當然它們也不會在意的,畢竟它們也沒表達出反對意見啊,攤手。糾結的只是我們人類自己而已。
⑸ 什麼叫醫患關系出現物化趨勢
具體表現為:醫師對醫學設備的依靠性逐步增強;醫療機器隔閡了醫患之間的聯系,制約了醫患之間在感情、思想上的交流;醫師重視的只是疾病本身;疾病和患病的人被分割開來,自然的人與社會的人、生理的人與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被割裂開來。 醫患關系物化趨勢對醫師的道德要求 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應用高新技術時誇大關心病人、尊重病人、融洽與病人之間的關系,克服「高技術——低情感」現象。
醫師「見病不見人」,忽視了病人是一個社會的小型有機體
解決的辦法,
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和監管力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這不僅可以規范醫療行業的行為,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及其家屬過高的醫療期望值
其次,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是密切醫患關系的重要前提。讓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轉及健康指導,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
再次,轉變「醫者至上」的觀念,加強醫患雙方的溝通。用真誠的微笑去緩解患者沮喪無助的心理,用人性化的關懷為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這樣才能有效的防範醫療糾紛的發生。
最後,加強法制建設和新聞媒體的正確輿論引導。完善法律法規為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提供法律保障。新聞媒體以公正、客觀地角度,推動衛生部門醫德醫風的建設
其次,
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到的「自我物化」是什麼意思
物化是指單純以物質上的指標(例如身材,皮膚)來評價好壞而不是從精神上的指標(道德,性格)來評價。自我物化是指過度注重自身物質上的指標。
⑺ 道德可以被物化嗎
首先,我們應該在社會化中考慮這個問題,離開社會化,我們無法想像道德和物化的概念是否還會存在。
在社會化中,道德是可以物化的,這樣不是扭曲了道德觀念,而是很多人扭曲了物化的概念。物化是一種激勵概念,或是簡單理解為調節措施,其實道德的形成何嘗不是物化規范的結果:起初,不道德就要受到相信懲罰(物化的懲罰,如罰沒利益,10下鞭笞,砍掉1個手指),所以,道德的形成也是物化規范的結果。
以上是我的想法,我的建議就是,客觀理解物化的概念,不可偏執。
⑻ 物化女性是什麼意思舉幾個例子
物化女性是指將女性當做物品來看待的一種思想。這種情況分為男性將女性物化看待和一些女性的自我物化。
現代世界的女性,很難逃避被物化的困擾。即使到了2017年,為了不被視為商品,女性們依然要為自己的平等權益作戰。女性的存在價值不是為了取悅他人。
(8)物化道德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
1、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2、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3、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
4、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
⑼ 道德內化的結果
所謂道德內化,是指學生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需專要。通俗地說屬,就是學生對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腦、入心,從而變成自己的行動。
簡言之,社會道德標准轉化為個人品德就叫道德內化。也就是說,社會道德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它是社會集體向人們提出的種種政治要求、思想規范、道德標准 、行為准則等的綜合體現,社會集體的每個成員都必須認真恪守。如我國提出的「三觀」(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道德。但這些道德不是人們生來就會具有的,也不是人們對它們有了某種認識之後就能「據為已有」的,只有外部的客體的社會道德通過心理活動轉變為個體品德之後,才會使它們成為與己一體的「同化物」,即成為內部的主體的東西。
⑽ 什麼是物化女性
所謂物化女性是指將女性的人格屬性從其個人的整體中剝離,僅僅以其身體屬性,尤其是與性功能相關的身體屬性來看待她。在廣告中,體現在暗示女生妝前妝後差距大,素顏就連叵測之人都「敬畏」三分。本來是主打女性及母嬰領域的品牌,卻如此明目張膽地嘲諷女性外貌,令人感到不齒。與正常的營銷方式相反,有些廣告更樂於踩著女性群體的底線以吸引注意,以低俗為娛樂,把冒犯當流量。
這樣的事件並不能以缺乏靈感創意進行掩蓋,廣告方的主觀惡意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回顧之前很多引起爭議的廣告案例,有一部分廣告投放完全是奔著「差評」而去:標題低俗、內容不堪、為抓眼球不擇手段……諸如這樣的套路早就不是新鮮事,這其中還不乏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他們似乎摸透了消費者的心理——因惡俗廣告產生的不良情緒會在短時間被消解,大眾卻因此增加了對該品牌的印象,日後就很可能會進行選購。這樣的做法,不僅致使優秀創意的空間被擠壓,更會在消費市場帶來不良營銷的習氣,低俗不雅的內容將會充斥消費者的視野。對於這樣的現象,必須引入必要的監督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