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法治做好
①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② 道德與法治怎麼做好雙減
第一步、預習預讀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進行課前預習,初步梳理教材淺顯知識點,因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知識點不外乎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就注意在這方面滲透,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還有可以嘗試做基訓上面的基礎習題,通過做習題,讓學生收獲兩種體驗,一種是通過預習就能做出一些習題,讓他們活動成就感。另一種是發現一些自己預習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聽課來解決,這樣帶著問題去聽課,效率自然就高了一籌。
第二步、創設情境
在這個情境設計可以作為導入,也可以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一個活動過程的引入,還可以創設貫徹課堂始終的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特性之一就是生活性,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是對自己的生活有用的,這樣才會促發學習渴求的動力。情境教學則可以還原學生們周遭發生的現實生活,讓他們有自主探究的慾望。
第三步、合作探究
要取得高效的合作學習效果,除了課前精心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外,關鍵要做好以下幾個環節:第一是合作討論。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不能包辦解決,而是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動、合作探討,多給他們自我表達的機會,或者老師加入到學生之間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直到解決問題。
第四步、總結鞏固
課堂總結活動是發生在課堂教學結尾環節,目的是要通過總結反思活動去深化學生的知識記憶,讓學生反思課堂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多方面的變化情況,從而切實優化學生學習態度、自我認識的結束性活動,可以讓學生積極吸取學習教訓,使其自覺規避不良學習行為。
第五步、拓展提升
在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部編版教材中安排了拓展空間這一個欄目,這一部分的內容多安排在了每一框題內容的最後部分。教材拓展空間欄目中的內容我們可以分為四個方向:反思、驗證、實踐,還有理解。
表面看此類活動的開展費時費力,甚至有些活動開展起來有較大難度,也許有不少教師認為,此類活動完全沒有必要開展。其實不然,它充分體現出了拓展性的特徵,能夠更好地引導教師和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延伸,能夠開展更加廣闊的課程,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我們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③ 如何結合四個轉變做好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在工作理念上,要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
「法不阿貴,法不阿權」,「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我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呈現職工群眾權利意識強與法律意識弱並存的某種「初級階段」特徵,一方面職工群眾反映訴求和民主參與的願望日益強烈,但同時這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不足、渠道不暢,法律意識薄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再加上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導致一方面職工群眾對司法不信任,司法公信力下降,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職工群眾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人信奉「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惡不信善」、「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問結果不計手段,「以錯糾錯式」維權,採取上洋訪、攔截領導車輛、圍堵沖擊國家機關等方式違法上訪,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此,必須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識,充分認識任何組織、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牢記人民是真正的主人,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並且屬於人民,帶頭知法、懂法、守法、護法。要實現從行政強制到民主法治理念的轉變,擺脫依靠行政強制的路徑依賴,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和公平正義觀
④ 如何立足本職,全面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為法治政府建設做貢獻
1、要圍繞推進依法行政建言獻策。
2、要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積極作為。
3、要進一步強化法治思維,整合法律資源,主動對接聯系法律顧問,不斷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合法性。
⑤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一要加強幹部法制教育。組織部門作為黨的重要職能部門,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理念、倡導法治思維、引導形成法治意識。要著力發揮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職能,要全面學習、宣傳四中全會精神,組工幹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要在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上作出表率。對科級以上幹部、基層黨員幹部、區級優秀人才進行法治教育培訓,形成常態化的幹部法律法規教育培訓制度。組織部門要精心制訂學習計劃,做到幹部、人才、黨員全覆蓋,真正使法治精神入腦入心。
二要依法發揮幹部任用管理職能。組織部門要嚴格執行新制定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不斷優化幹部分析研判和領導幹部醞釀、推薦、考察、選拔、考核辦法,將依法治國的具體內容納入幹部選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內容。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並以此作為領導幹部選拔、獎懲、晉升、晉級的重要依據。
三要依法夯實基層組織建設。組織部門要著力發揮黨的建設工作職能,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依法治國的堅強堡壘。要樹牢「法治思維」,要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法形成抓基層、抓黨建的導向。深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切實抓好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轉化。切實抓好村「兩委」換屆工作,狠抓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健全落實各項黨建工作制度和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將法治建設貫穿於組織工作聯系服務群眾全過程,形成黨員幹部依法辦事新常態,真正把黨的組織活力轉化為依法治國的動力。
⑥ 如何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更好結合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⑦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做好黨建工作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作頂層設計,用法治為改革護航。根據十八大以來的中央精神,可以清晰地看到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本文旨在探討如何以人為本、以法為度,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融入機關黨建工作中,更好地推進機關黨建工作創新發展。
(一)樹立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識。將法治思維方式運用到機關黨建管理中,要著重培養「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用法治維護公平、保障發展、惠及全員,激發和調動起全員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起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使法治思維逐漸成為機關全體黨員普遍的思維模式,逐步形成法治文化。具體樹立「四意識」:
1、樹立學法意識。加強法紀規德學習。重點掌握有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規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規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
2、樹立尊法意識。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對於法律已經進行約束的內容,明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沒有超越和例外的特權,只有遵守和執行的義務,杜絕超出法律約束的隨意決策、違規決策,尊重法律權威。
3、樹立守法意識。要遵守規則,規則一旦突破,就會失去公信力,成為擺設;要按照既定的規則辦事,在兼具靈活性和包容性的同時,時刻綳緊規則的弦,不能以具體事件特殊辦理,來突破規則的界限。
4、樹立用法意識。要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方式。在開展工作時,從權利(權力)與義務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結合實際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運用法治方式推進機關黨建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規范制度。盡管我黨已經有兩萬件法規,但存在質量不高、制度老化、碎片化現象嚴重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年-2017年)》從全面規劃、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三個方面出發,進行了頂層設計。作為基層黨建機關,在黨建制度化的過程中,可以從「四方面」入手:
1、做到制度的專業系統性。我們要對相關黨建制度進行系統化梳理,按照不同類別、效力等級、發布時間先後,及時進行收錄和歸類,方便了解制度的來龍去脈。對於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已作出明確規定的,機關不再重復制發文件;對於上級作出規定的內容,要確保在不違反上級規定的情況下進行細化和完善,不能突破上級規定的界限;對於不同制度規定之間存在的矛盾,要定期進行梳理,明確解決方案。
2、做到廢改立的持續性。要堅持動態完善,繼續圍繞已經發現的法律風險點,開展與自身黨建工作相關的制度廢改立工作;要繼續實施風險點動態管理、不規范行為即時識別,持續排查、持續改進,堵上制度的漏洞;要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內容,及時上升為制度;要對不適應新的上級精神要求的,及時修改和廢止。
3、做到解釋的權威性。不同人對制度規定存在理解偏差,要加強對制度的解釋工作。由專門的解釋部門對相關制度疑問進行研究和解釋,定期與上級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溝通和研討,明確制度適用標准、統一判斷准則,避免口頭解釋和多頭解釋。
4、做到案例的示範性。「以案說法」更容易加深對制度的理解和執行。對於在工作和檢查中發現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對於一些典型的事件,可以定期進行整理,將涉及到的具體事例進行匯編,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明確權力(利)行為邊界,加深對具體事件中規定內容的理解,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⑧ 如何做好法治宣傳教育
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通過二十多年全民普法教育,廣大群眾的法制觀念,法律素質得到了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群眾能自覺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法制宣傳工作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因此,我們就如何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展深入調研。
一、法制宣傳工作在群眾眼中的基本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從我們對本縣八個鄉鎮的抽查結果來看,認為法制宣傳途徑廣、宣傳內容實用、自身法律素質有所提高、維權意識增強的有96%;認為我縣法制宣傳力度不大、宣傳內容少的有3%;認為自身法律素質沒有因為法制宣傳而提高的有1%;在調研過程中部分老百姓給我們提出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結果看,人民群眾的憲法和各類法律知識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普及,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逐步提高,法制觀念維權意識發生了較大變化,法制宣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法制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法制宣傳地點具有局限性。大多數鄉鎮的宣傳地點都僅限於該鄉鎮所在地,在鄉鎮所在地做法制宣傳一是群眾相對集中,可以使較多的人獲得宣傳知識和宣傳資料。但是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不趕集的群眾來說就不能起到宣傳作用。另外鄉鎮的村部一般也有宣傳展板或宣傳標語,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沒有幾個群眾會到那裡去看,從而使之成為了擺設。
(二)法制宣傳方式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我們的宣傳途徑一般以發放宣傳資料為主,普法播音為補。但是通過調研,目前農村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在少數民族地區能自己看書,聽懂普通話普法的人不多,這導致了宣傳工作雖做了,但在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法律素質和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沒有明顯提高。
(三)普法工作機制運行不夠有力,普法工作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表現在組織、協調、指導和檢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還不夠大,普法工作的整體聯動不足,各部門、各行業各做個的,散打的較多,沒有形成強大的宣傳氛圍和濃厚的學法氛圍,致使普法工作發展不夠平衡。
(四)法制宣傳教育隊伍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村幹部普遍年齡偏大,法律知識結構相對老化,而農村工作紛繁復雜導致沒有多餘的時間更新法律知識,從而使得法制宣傳源頭出現了問題。全縣法制宣傳教育隊伍人員不足、業務素質和組織指導能力不強,未能正常開展普法活動的現象在機關單位、部門、企業、農村還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創新普法形式,豐富載體,鞏固和擴大宣傳效果。近年來,通過深入調研,針對普法宣傳存在的問題,結合我縣的實際,我們打造「民語普法」「公交普法」「調案宣法」等普法宣傳亮點,普法效果顯著。
一是「民語」普法。針對近年來留守老人越來越多,部分少數民族鄉村百姓普通話不好,不能完全聽懂普通話普法的情況,我們將壯、漢、瑤三種本地民族語言與當地山歌民調相結合,分別融入普法宣講,通過錄音、刻制光碟,利用法制宣傳車,在圩日、重要節慶日,深入各鄉、村巡迴宣傳播放。吸引廣大老百姓前來聆聽或把普法光碟贈送給老百姓拿回家播放,深受老百姓歡迎,他們說,要在家裡經常播放
普法光碟,讓家裡所有人員都學法、懂法、守法。民語普法貼近百姓,通俗易懂,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普法效果好。二是 「公交」普法,利用公交車客流大和流動性廣的優勢,為全縣八個鄉鎮共三十八輛公交車製作普法宣傳座椅套袋七百多個。在車套椅醒目的位置印上法律宣傳標語,並在套袋裡裝上各種法律宣傳讀本。通過對五十八名公交司機的培訓,使他們成為普法宣傳志願者,及時為法律宣傳服務,拓寬普法宣傳的路子,方便老百姓在等車、乘車途中隨時學習法律條文,感受到法治文化濃厚的氛圍,從而將法治理念內化於心外踐於行。三是「調案」宣法。通過深入基層調研,積極探索群眾實際遇到的法律難題,掌握群眾缺少什麼、需要什麼,精心挑選貼近群眾生活、經常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事例,按照基本案情、調解過程、調處結果、調解依據、案件評析的格式,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匯編成《案例選篇》,製作印有普法宣傳知識的圍裙、環保袋子等普法產品,通過「法律六進」等形式,把普法產品送到廣大群眾手中,使普法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全民法治意識。
(二)進一步明確任務職責,形成強大的普法宣傳合力。按照黨委領導、政府實施、人大監督、全社會共同參與和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加強年度普法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強化法制宣傳隊伍建設,注重隊伍管理和培訓,促進「法律六進」活動的開展;強化普法工作的考核評價。
(三)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各級領導責任,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黨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在全社會形成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風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途徑。因此,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提高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切實增強各級領導抓好開展普法工作的責任意識,發揮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機構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各級普法領導機構的定期會議、聽取匯報、開展督查等工作機制,解決好普法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協調配合的工作制度,切實做到協調統籌有力、上下配合到位、橫向聯系緊密;建立健全重點普法對象定期集中學法制度,增強普法工作實效。
(四)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隊伍的作用。配齊配強法制宣傳專職人員,強化業務指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鼓勵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學校師生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活動。利用學校資源,以「小手牽大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把法制宣傳讀本送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通過學習並把法律知識帶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