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原則在立法中的作用

法律原則在立法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3-12 18:09:03

1. 如何認識法律原則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性

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本源的綜合的、穩定的法律准則。因為生活中的案件紛繁復雜,法律規則的規定並不能解決所有個案,而當法律規則沒有規定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需要用根據法律原則,根據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來定案。法律原則源自於德沃金的理論,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2. 法律原則在法律適用中的作用

1、法律原則的概念:法律原則,是為法律規則提供某種基礎或者本源的綜合性的、指導性的價值准則或者規范,是法律訴訟、法律程序和法律裁決的確認規范。

2、法律原則的適用方式:法律原則的適用不同於法律規則「全有或者全無」的方式出現,而是以衡量的方式應用於個案當中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原則是具有不同的「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於一部法律之中。

3、法律原則的適用條件:窮盡法律規則,方得適用法律原則;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適用法律原則;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2)法律原則在立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1、按照法律原則產生的基礎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公理性原則和政策性原則。

公理性原則,即由法律原理(法理)構成的原則,是由法律上之事理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是嚴格意義的法律原則,例如法律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價有償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等,它們在國際范圍內具有較大的普適性。

政策性原則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出於一定的政策考量而制定的一些原則,如我國憲法中規定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原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婚姻法中「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則,等等。政策性原則具有針對性、民族性和時代性。

2、按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之覆蓋面的寬窄和適用范圍大小,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

基本法律原則是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所適用的、體現法的基本價值的原則,如憲法所規定的各項原則。

3. 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法的概念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規則是明確的法律法規的規范行條文有規范意義。
法律原則是法律的目標和宗旨具有指內導意義。容
法律概念是就莫一個問題的法律的界定。
司法實踐中,原則知道規則,規則應以原則為基礎。同時在法律適用上應當窮盡規則才能適用原則,除非個案平衡否則明確的適用規則具有法律的可預測性。

4. 法律原則在法律實施中的作用有哪些

法律原則可以指導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
法律原則可以克服法律的缺陷,強化法律的調控功能;
法律原則可以合理地約束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

5. 在司法裁判中,法律原則有哪些功能

法律原則是基礎性的,在司法裁判中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尤其是在自由裁量過程中,具有規范性作用!

6. 簡述法律原則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來看,它應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法治國家,以人民民主專政和共產黨領導為基本政治特徵,與資本主義的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有本質的區別;它應當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具有中國優良傳統和文化特色的法治國家,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或者前蘇聯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模式;它應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國家,並隨著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而不斷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體現並堅持以下五項原則。

一、憲法和法律至上原則

在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且屬於人民。這是人民主權原則的要求,也是我們國家民主性質的體現及其合法性的依據。全國各族人民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當家作主,行使主權權力;通過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制定憲法和法律,並通過其他各種方式和途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我國憲法和法律,集中體現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憲法和法律至上,實際上是人民利益和意志至上,是人民至上。
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由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的。由於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無任何自己私利的工人階級政黨,因此黨所代表的利益與人民所要求的利益是同一的,黨的意志與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我國憲法和法律在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匯集和反映人民意志的同時,也體現和反映了黨的意志。所以,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就是堅持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的統一和至上,就是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的必然要求,是"三個代表"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應有之義。
有一種觀點認為,憲法、法律至上就是否定黨的領導。這種觀點,表面上是堅持黨的領導,實際上卻在法治領域把憲法、法律權威與黨的權威對立起來,把法律化的黨的方針政策與黨的整個領導對立起來,把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立起來,最終是把人民與黨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結果,必然是人民利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三敗俱傷。
憲法和法律至上與堅持黨的領導、維護黨的權威是一致的。我國憲法序言明確規定,實行改革開放方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我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政策的具體化、規范化和法律化。因此,堅持和維護憲法、法律的至高權威和至上地位,實際上是確認黨的領導權威、執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維護黨的權威,堅持黨的領導,推行黨的政策,實現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法治化轉變,從制度上、法治上保證黨章規定的"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原則的進一步落實。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在我國,全體人民當家作主,主要是採用"代表制"的方式,通過直接或者間接選舉人民代表,由他們在各級人大代為行使國家權力。由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憲法、法律和法規並且依法監督其實施,這是人民行使主權權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立法上,人民的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他們依法平等地享有國家和地方的立法權,以保證法律(廣義的概念,包括憲法、基本法律、法規等各種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始終體現人民的意志,但在立法上是不能與敵對階級、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講平等的,所以,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實施和遵守上的人人平等,在立法上只能講"人民平等"。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得到實施和遵守,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黨的方針和政策的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實施和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法律對其實施機關和每一個公民的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1)公民的法律身份和法律人格平等,任何公民不得因為性別、年齡、民族、種族、膚色、語言、宗教、社會出身、財產狀況、職業、職務等而被區別對待;(2)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3)公民受法律的平等保護,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任何組織和公民個人不得有超越於憲法和法律之外、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於反對特權,保障公民權利,實現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憲法和法律集中反映了黨和人民的意志,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和權威,維系著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因此保證它們得以平等地執行、適用、應用和遵守,既有利於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維護法治的權威,又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從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如果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難以實現法律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如果允許法外特權的存在,法律權利和權力就會失去保障;如果法律可以恣意妄為的實施,共和國就將沒有規矩和方圓;如果法律不能公正有效的實施,成為一紙空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無從建設。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應當依法給予諸如犯罪嫌疑人、囚犯甚至觸犯國家刑律的敵對分子以法律上的平等待遇。有人認為這樣做是放棄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階級性。其實不然。因為我們在立法時的不平等體現了它的階級性,由人民代表組成的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已經根據黨的政策和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如何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和對待各種社會主體,並用法律規范分別規定了民事、經濟、行政、社會和刑事等各類法律的不同對象、范圍、方式和結果,因此,在法律實施和遵守的時候,只要我們嚴格依法辦事,依法平等保障一切法律關系主體的合法權利,依法追究一切違法犯罪人的法律責任,就是在堅持法律的階級性和人民意志性。

三、依法行政原則

"徒法不足以自行"。行政權是為了執行法律而設立的,它的主要職能是快捷准確地執行體現為法律的人民意志。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絕大多數(80%以上)的法律是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的,因此法律在現實生活中能否發揮應有作用,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能否依法行政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的行政機關承擔著管理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城鄉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管理財政、民政、公安、安全、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劃生育等工作,行政管理涉及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社會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行政管理實際上就是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公民與公民、公民與法人、民族與民族等各種社會關系。在立法已對各種社會關系有恰當定位並對行政機關的職責有明確要求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行政,就不僅可以防止行政權力的腐敗和濫用,而且可以有效實現立法目的,保證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為了保證行政機關既有權,又有責;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它必須依法行政。一方面,憲法和法律授予行政機關充分而必要的行政權力,以確保其能夠有效履行職責;另一方面,憲法和法律又明確規定行政機關的責任和對行政權力的規制與監督,以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這就是依法行政原則所蘊涵的授權與控權相統一的精神。
依法行政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心環節,是指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據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依法行政原則主要包括以下要求:行政機關只能行使法律授予的與其職能相當的權力,對於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說,凡是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行政權的行使,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不得與法律相抵觸;沒有法律依據,不得使人民承擔義務或免除特定人應負的義務,不得侵害人民的權利或為特定人設定權利;在法律允許行政機關作出自由裁量的情況下,其決定應當合理,不得超過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界限。行政機關有違法或不當行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當事人有權申請復議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法定程序糾正其違法或不當行為,並對造成的損害予以行政賠償。

四、司法獨立公正原則

由社會關系的沖突和矛盾所引發的糾紛,是任何現代社會難以避免的。法治對此的功能在於,預防和減少糾紛的發生,並在糾紛發生以後給予公正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解決。司法權就是國家用於解決糾紛的制度設計,是一種以追求公正為價值取向的公共權力。
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其直接目的在於使出現的糾紛得以調處,失控的權力得以駕馭,侵害的權利得以救濟,紊亂的秩序得以恢復;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人民的利益、黨的領導和法律秩序,保證國家長治久安。
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就像體育比賽中裁判對競技雙方作出裁決一樣:法官(裁判)站在中立的立場,對糾紛涉及的事實進行調查,進而依據既定的規則(法律)作出公正裁斷。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立與公正是司法的主要特徵。其中,公正是司法的核心,是司法實現其社會調節器和穩定器功能的價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有的治國理念。司法公正,對於當事人來說,意味著一個人得到了他應當得到的結果;對於社會來說,意味著社會的穩定和秩序;對於國家來說,意味著由公道和正義所維系的民心。為了保證司法公正,國家就要賦予司法機關相對獨立的地位,以防止一切非法的干涉和干預。但無論如何,司法獨立必須有利於維護並實現司法公正,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司法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什麼方式獲得獨立的底線。如果由於人員素質、法治環境、物質條件等因素,司法獨立過多而有損於司法公正,或者由於司法缺乏應有的獨立及其保障,而毀及司法公正,都需要從體制予以重新審視和調整。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司法獨立並不是排斥黨的領導,而恰恰是以適應司法專業特點的方式來維護和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因為,我們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我們的司法機關是依據憲法和法律設置並在黨的領導和人大監督下進行活動的,因此,司法機關以獨立的方式保證司法公正實現的程度越高,其維護黨的領導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相反,如果各方面的"婆婆"都對司法機關的辦案活動發指示、批條子,隨意干預,使司法機關和辦案人員不能獨立地、公正地依法作出裁判,則勢必損害黨的威信和領導。

五、人權保障原則

共產黨領導建設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終目的之一是為了通過解放全人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人民、人民利益和人民主權為合理性、合法性存在的前提,而憲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和司法獨立公正等,都是從這個前提衍生出來的。相對於人民這個主體和人民利益而言,從一定意義上講,上述四項原則都可以視為手段、過程和方法,都是為了實現人――人民的主體價值及其根本利益。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權主要是人民主體價值和人民利益的法律化,是人民主權的具體化。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權,必然成為共產黨執政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之奮斗的一個崇高目標。
人權是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始終把實現和保障人權作為己任。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就是從根本上維護了人民主權,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當家作主的其他權利。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民主,實行法治,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和司法獨立公正等,也都是為了保障和充分實現各項人權。
人權是人作為人,基於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所應當享有的權利。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人權既包括公民個人的權利,也包括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消費者等群體的權利,還包括民族和國家的權利;人權的內容既包括生存權、生命權、人格權、自由權等公民權利,也包括參政權、選舉權、被選舉權、監督權、罷免權等政治權利;既包括經濟、社會權利,也包括文化、發展權利。我國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人權的實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制度保障,體現了人權保障的平等性、普遍性和廣泛性。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不斷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我們將不斷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

法律原則的作用
在法制實踐中,法律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作用。
從法律制定的角度看,法律原則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法律原則直接決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法律原則是法律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因而構成了整個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2.法律原則是法律制度內部協調統一的重要保障。
3.法律原則對法制改革具有導向作用。
從法律實施上看,法律原則也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指導著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
2.補充法律漏洞,強化法律的調控能力。
3.限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范圍。

7. 從立法的角度來看,法的要素中的法律原則要素有哪些作用() 多選題,謝謝

個人認為應該是D吧

8. 法律原則的功能

1、司法裁判離不開法律原則的指導。

2、法律原則具有彌補具體法律規則缺失的作用,當法律規則缺失的時候,司法裁判可援引相應的法律原則來對有關事件作出裁判。

3、法律原則對司法裁判中相關的自由裁量權有限製作用,是確定形式自由裁量權合理范圍的重要依據。

4、法律原則在可在特定的情況下發揮補救作用。當立法食物導致出現個別明顯錯誤法律規則或者出現突發事件只是直接使用法律規則作出處理會發生明顯不公時,需要放棄對特定法律規則的直接使用,轉而運用相應的法律原則。

9. 法律原則在法律解釋中的意義(急)謝謝

5月6日 17:29 這是按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之覆蓋面的寬窄和適用范圍大小,把法律原則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的。
基本法律原則是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所適用的、體現法的基本價值的原則。
具體法律原則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適用於某一法律部門中特定情形的原則。
而在各法律部門,又可以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的。

10. 如何認識法律原則在法的創制和實施過程中的作用

1、法律指引,2、預測作用,3、評價作用,4、保護作用,5、強製作用,6、教育作用。
法律作用分類:規范作用、社會作用、階級統治作用、社會管理作用。
法律原則貫穿法律實踐的始終
法律規則是根據法律原則制定的
法律規則規范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具體問題
法律原則通常不會直接被運用來解決具體問題
但當出現法律規則沒有規定的個別的特殊的問題時,才會運用法律原則來規范該具體問題

熱點內容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