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彭宇案

道德彭宇案

發布時間: 2022-03-12 21:32:23

㈠ 南京彭宇案是怎麼回事

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之後,爭議的焦點是雙方是否相撞。徐壽蘭指認撞人者是彭宇。徐壽蘭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

「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1)道德彭宇案擴展閱讀:

案件影響:

「彭宇案」在一審期間,由於媒體的高度關注和連續報道,包括原、被告及法官等當事人均不堪其擾。徐壽蘭老人因摔傷行動不便,在家養病的她不斷接到陌生人的謾罵攻擊電話,指責她「誣陷好人」;蹲守在她家門口的記者,一次次強行將話筒遞進來要求采訪。

彭宇面對一撥又一撥的記者和來自各方的詰問,也深感煩惱。因而雙方在南京中院二審組織的庭前調解中,均提出了不再向媒體披露此案信息的要求。

對此,雖有相關司法解釋可以允許當事人不公開民事調解協議的內容,但對及時公布、解析已被誤讀的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缺憾。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並沒有足夠重視並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對判決之後可能出現的輿情也沒有充分的預計。

當此案形成輿論熱點後,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既有辦案部門操作環節的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

㈡ 道德兩面性是指什麼,在一篇文章中,通過彭宇案,李凱強案說道德兩面性,這個兩面性指什麼

簡單說就是善與惡。

㈢ 從彭宇案看,如何建設社會道德

一是南京彭宇案,以及後來又發生的幾起類似案件重慶的萬鑫案、南京彭宇案、鄭州李凱強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道德風氣起到了一種負面作用。

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老幹部肖雨生在小區跌倒,無人上前攙扶,20多分鍾後死亡。保安說不是冷漠,怕承擔責任。跟帖中許多人都提及受彭宇案影響很大,怕好心沒好報!該案正讓全社會付出慘痛代價,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二是當前社會風氣確實存在著正氣不彰的歪風。「好人沒好報」、「壞人橫行」,投機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淚」。大學生救人英勇獻身,卻遭到無良撈屍者「挾屍要價」……一個個極不健康的現實標本,讓人與人之間充滿隔閡和漠視。

三是「濟危扶困」和見義勇為成為稀缺品,相對應的表象是道德的淪落,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公民契約理性力量薄弱導致的社會信任紐帶斷裂。

㈣ 彭宇案---就道德與法律的問題作評述

從事後來看,這樣的信仰模式當然適合於後來的城市的陌生人社會之生活。道德對於陌生人社會的正常運轉其實更為重要。在熟人社會,人們會進行重復博弈,每個人為了自己未來的利益,必得在與他人合作交易時克制當下的貪婪。而在陌生人社會,個人之間的合作、交易活動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個人有極大激勵採取機會主義策略。要使彼此不相識的陌生人放心地進行合作、交易,惟有依賴一種普遍的道德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必須依賴於個人的「慎獨」:剋制自己的貪婪、遵守既有規則,變成個人的一種文化、道德本能。西方幸運的是,在城市化、在人們普遍進入陌生人社會之前,完成了這一精神——社會約束機制的大轉型。或許任何社會要順利地從精神、社會層面上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都必須通過某種途徑形成這樣一套普遍的道德與社會約束機制。 打破計算道德得失的方程
但中國卻未能及時地生成城市化生活的這一精神與社會基礎。東亞其他國家晚近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固有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組織結構完全能夠實現西方宗教改革式的創造性轉化。但二十世紀以來的啟蒙知識分子致力於打破固有道德規范體系,這種文化批判後來更演化為十分徹底的社會改造與破壞運動。結果,固有道德規范體系未能實現創造性轉化,文人們所想像的新道德終究是海市蜃樓。90年代以來主宰公共空間的經濟學,更把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論假設,普及成一條倫理戒律。
凡此種種前因後源,推動中國跌入一個倫理道德空白的深淵: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機制無從發揮作用,陌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機制也蹤影全無。普遍的道德規范體系不存在,人們回復到了哲學家們所說的「自然狀態」:每個人把所有人當成不可信任的敵人,與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讓人們普遍焦慮、恐懼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用斷章取義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自我安慰。據說,倉廩實了人們就自然知禮節,或者,必須先有倉廩實,然後才談得上知禮節。所以,發展經濟是最重要的,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現實已使人們認識到,倉廩實後,人們未必知禮節。
今天,人人都渴望重建道德。也許人們的這種渴望太強烈,現實又太醜陋了,所以,有些人把五十年代想像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烏托邦而心嚮往之。大多數人則都有一點憤世嫉俗,聽到、看到他人的道德行為,總是本能地表示懷疑,並且試圖揭露該人的虛偽。在公共汽車上無人為老人孕婦讓座,人人會咒罵這個社會已然道德淪喪。但假如有人讓座,很多人又會懷疑讓座者是在作秀。人們不相信,在這個時代竟然還會有人做好事。
這正是彭宇案法官寫判決書時所依據的常理。反過來,時評家和網民們則義憤填膺地指責、咒罵法官及那位徐老太太。在那些放肆的話語、充滿仇恨的言辭背後,依稀可以看到同樣缺乏道德滋養的心靈。這些人近乎本能地把徐老太太想像成壞人,把法官想像成糊塗蟲,而不願稍予寬待——在很多事件中,人們都能看到這種苛酷的心態,這也許是道德飢渴綜合症的一種症狀。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絕望的無道德與反道德的陷阱中:人人都對社會之道德匱乏表示痛心,希望社會道德起來。但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包括表達道德渴望的言辭,其實就在繼續惡化社會的道德氣氛,而沒有多少道德方面的建設性價值。人們不自覺地成了庸俗經濟學的精神俘虜,為自己的道德行為設置了很多前提條件:如果社會的體制、法律比較壞,那就不要指望我遵守道德。無數人都是精於計算的「經濟人」:最好讓別人先道德起來,以此作為自己對他人道德的前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運地成為道德的搭便車者。人們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參與者、行動者的身份表達自己的道德飢渴之感。
可以說,藉助於每個個體的理性計算,是不可能走出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的。相反,走出我們這個時代之根本困境的唯一出路,是作為一場精神運動的社會建設與道德重建過程。以某種或多種普遍性宗教為載體,將適合於陌生人社會的一般性道德規則體系嵌入人們的心靈中,變成人們的文化本能。惟有藉助這樣超理性的精神提升,人們才可能放棄搭便車心理,不管他人對方如何,自己把信守規則當成自己的道德義務。只有經過這樣一場精神運動,陌生人社會內部才可能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人們才能夠節約計算的負擔,相對輕松地與他人合作、交易。
(作者:秋風)

㈤ 彭宇案受害者誰

下面的同志已經說了事情經過。我要回答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如果有一天我們同樣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我認為我們想問題的角度只站在彭宇是被訛詐的角度上。是非常不理智的,打個比方把如果你讓人撞傷了,他就停下車把你扶起來。然後你們去醫院鑒定傷情,結果非常嚴重,那你想讓他賠錢,可他卻不想承擔,說他是做好事,反倒被你反咬一口,你會怎麼辦?所以我們看問題要全面。網友都一致認為是「以怨報德」說明了我們的社會道德已經嚴重讓大家懷疑。發生了事總是朝最壞的方向認為。如果我們堅信人們都是以怨報德。那麼我們的社會道德底線將會造成威脅。所以在我們不明真相的時候。我們不可以妄下結論。當然彭宇或許真的是被「以怨報德」。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會嚴重譴責老太太!而我們民眾在這個弄不清事情真相的時候應該做什麼呢?我們應該考慮怎麼樣才能更大程度保護我們的「雷鋒精神」。像我們一味的宣揚這件事。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且不說我們並不明白事實真相。你們都看到了,很多人不做好事了,甚至看到老人摔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認為,他是壞人,會訛我的!我才不管他呢!盡管大家都懂的「以怨報德」的人是極少數。我們扶老人一把,會百分之九十以上就會一個慈祥善良的老人!但是很多人也不做了。我在這不禁要思索。我們中華民族優秀道德,難道是說做好事必須有回報,或者說做好事首先要考慮自己是不是有風險!不是的!做好事就是不求回報,做好事就是首先考慮別人!所以彭宇案帶給我們的不是「不可以做雷鋒了」,而是我們更應該做雷鋒了。很多的事情說明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已經受到了威脅,我們要挺身出來挽救我們的道德,我就我們的人性,挽救我們溫暖的人間!我們救人不圖回報不怕被訛!就算我們救回了一個惡人,我相信那惡人也不會絕對無動於衷,他訛你或許是因為他沒錢拿不起醫療費,或許是因為他是窮人需要錢。。。我們如果被冤枉我想我們可以坐下來和他談談,問問他有什麼難處,讓他還自己的清白,盡量的幫助他。或許結果就會出人意料,或許他會良心發現,改邪歸正,我們救回一個人的良心也說不定,人心都是肉長的。不會有絕對的惡人!那也許有人會問那這么做值嗎!我認為值,我人為助人是最快樂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感受過被人幫助溫暖,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幫助別人,天天等著別人來幫,那可能嗎?!還有就是彭宇案帶給我們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給「肇事者「逃避責任提供了機會,當然大家不要過分擔心,絕大多數的事故是可以鑒定。但是也有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故,比如說是「許雲鶴」案,真的難以搞清楚是非,我是說假如許雲鶴真的撞到了老人,那老人豈不是要蒙受冤曲。大家不要打我,也不要偏激,這種可能不是不存在。所以在不明是非之前 我們不要妄加評論。我們所要做的是什麼,是防止我們的社會道德受到威脅!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社會公德,不然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使更多的人收到傷害。在不明事情真像的情況下,我們不要收到影響,也幫助更多的人不要收到影響。我們要做我們該做的事!我們不要背棄我們的信仰!我們要呼籲更多的人做好事!我們要努力健全我們的法律體制,我們要讓好人們得到應有的回報!動員更多熱心群眾為是非挺身而出!我其實不相信「許雲鶴」案就沒有一個目擊證人,真的不信!我們的有些人民究竟怎麼了??!!!我們怕這怕那,我們怎麼就不想想那些為了我們今天的生活而流血犧牲了的烈士們,他們死都不怕,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有何臉面面對他們。我覺得,我們要相信每一個人 ,愛每一個人,關心每一個人,樹立高尚的 社會主義情操,如果真的那樣我們的社會就會真的成為一個溫暖大家庭,向社會上的「彭宇案」就不再有,而且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親愛的人們,請醒悟把,我們不要再迷失了,我們不要受到影響,繼續做我們該做的事,我們棄惡從善把,願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美好!!!!!

㈥ 彭宇案為何造成這么大影響

彭宇何造成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首先,應高度重視「彭宇案」反映的辦案人員的職業素養問題,切實加強政法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案情經過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

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6)道德彭宇案擴展閱讀:

為什麼一起經法院審結、當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在公眾輿論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並被斥之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靶?追蹤「彭宇案」的演化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㈦ 誰能告訴我「彭宇案」對於道德與法律關系有和認識

南京彭宇案起初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這種情況在當時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至少在媒體的宣傳下,大部分人都傾向於認為彭宇是被誣陷的。因為也沒有證據證明彭宇撞人,但也沒有證據直接證明他是無辜的,所以最終裁決還是要判定彭宇有賠償的責任。按理說既然無過錯就不應該被判賠償的,這在道德上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們姑且不論誰的話是真的,但是彭宇案對公眾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直接並且巨大的,在道德上應該被稱贊的扶人行為卻得到這樣的結果。法律講究的是證據,道德更多與人情相關。但是這一案件也充分反映出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對於無辜者的判定,以及對於誣陷者應有的處罰,這都沒有做到。

㈧ 彭宇案涉及了什麼道德內容

從彭宇案開始有了扶不起的老太太。。。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
勞動合同法教程 發布:2024-11-19 14:12:48 瀏覽:669
大幾能考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19 14:06:33 瀏覽:403
道德模範的主要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19 13:51:59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