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3-13 00:03:46

『壹』 怎麼看待領導接訪和依法治國的關系

領導接訪和依法治國沒有太大的關系。
在過去這些年裡,積累的社會矛盾太多,很多矛盾並非一時可以用法律可以解決的。而「領導接訪」很大程度上也是「和稀泥」: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些事情如果真的上升到法律原則,很多行政機關都可能涉嫌嚴重違法。
所以,現實和政策總是有一些差距。

『貳』 法治可以脫離一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所提供的社會條件,對嗎

不對,因為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所以法治不可以脫離一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所提供的社會條件

『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和法、黨和法治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根本問題,必須科學認知和正確把握。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相同、目標一致,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憲法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全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必須加快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協同互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只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話語形態,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

(3)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法治道路的選擇也自然如此。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獨特的法治道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依法治國行穩致遠,大踏步向前邁進,法治建設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肆』 什麼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

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

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措施。法律是法治的前提與基礎。究法律之本質,它同政治一樣是從人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法治與政治存在共生性。法治意為法律的統治,核心是通過良法實現善治,實現權力的有效制約與權利的可靠保障。政治是權力主體在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中,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政治為法治提供依託和環境。法治總是同一定的政治制度相聯系,沒有脫離國家和政治制度的法治。法律存在的重要實體依託是國家及其組織機構,是對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關系規范化、法治化的表達,政治變化會引起法律的相應調整。

政治為法治提供方向。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相應地,法治同國家的制度屬性相聯系。



黨和法的關系

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我們黨正確把握政治和法治關系得出的規律性認識。

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本質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要通過法治的形式將黨的執政地位、執政主張和人民當家作主地位通過法律加以確定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離開人民主體地位,依法治國就無法落實。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法治與政治辯證統一

『伍』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5)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陸』 學法學和政治歷史有沒有必然聯系

在歷史上,法學和政治學曾長期結合在一起。歐洲中世紀,天主教會居於主導地位,政治學和法學都從屬於教會的神學。17~18 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學和政治學都擺脫了神學的桎梏,但還是一些哲學家的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中的兩個環節,而且,兩個學科也很難分開。直到19世紀,法學和政治學才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各自成為獨立學科。法和國家、政府、政黨以及政治家的活動等現象是密切聯系的。法學要研究政治,政治學也要研究法律,而且兩者都要研究國家,只不過研究的對象和重點不同而已。政治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學。而政治在本質上是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特定利益,藉助於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因此,政治學就是研究這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即政治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法的產生、本質、特徵、形式、發展、作用、制定和實施以及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法學、法理學與政治學的關系更為緊密。一方面世界上沒有脫離政治的法律,也找不到脫離政治學的法學。研究法學不談政治,這是剝削階級騙人的說教,這種騙人的說教,其實正是它們的政治。另一方面,在現代國家中,很難找到與法制毫無聯系的政治學,也很難找到與法學無關的政治學。政治學是以國家、政府、政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國家、政府的組織與活動,各政黨在國家中的地位等等又脫離不開法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學實際上是一門如何根據一定社會生活需要組織和運用國家權力的學問。所以,法學、法理學與政治學以及比政治學的范圍稍窄一些的國家學(國家的理論),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學習法學必須學習政治學;學習政治學也必然涉及法學;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就很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法律理論;同樣,弄懂馬克思主義的法理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研究所要求的。 法學與政治學具有天然的聯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被總括在政治學領域之中。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就開始了政治學研究,直至政治學被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知識領域,即被普遍認可為為政治學的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而法學雖然也萌生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但是與政治學相比較,還是相對較晚。只是由於法學的細密化發展,法學知識和法學理論的不斷累加,以至政治學無法完全囊括的時候,法學才從政治學中分離了出來。盡管法學從政治學中分離了出來,這也只是人類在自己知識領域的變化,對於法律現象的政治性質或政治現象的法律性質並沒有任何改變,對於分離出來的法學的研究對象與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之間的交叉重疊並無改變。因此,也就使得從古及今,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或人文社會科學家,既是政治學家又是法學家,他們的著作既是政治學著作,也是法學著作。首先,許多法律現象都是政治現象。 重大法律問題,都是政治問題。在任何時代,國家的政體和國體問題,都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國體問題直接關涉一個國家的階級本質與階級歸屬。是從階級劃分意義上對於國家的本質定性。政體問題關涉統治者組織政權的基本方式,以及政治運作的基本體系。而這些重大的政治問題無不是法律問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號稱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內容首要解決的就是國家的國體和政體的問題。它首先規定的就是誰掌握國家政權和怎樣組織國家政權。 其次,許多政治現象都是法律現象。 特定的政治現象或特定的法律現象未必具有雙重的屬性。但是大量的政治現象都與法律現象是交叉或重疊的。就權力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政治現象,但是隨著政治民主的發展,所有的權力的獲得都必須有法律上的根據,並經過法定的程序。所有的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具有法律的依據。依法行使權力,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權力被正當行使的標志和標准。 由於政治現象與法律現象的這種密切的關系,使得法學與政治學的聯系十分緊密,基於政治現象與法律現象,政治學科與法律學科的密切關系,由此而產生的法政治學,既屬於政治學的范疇,也屬於法學的范疇,是法學與政治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並在政治學和法學中獨樹一幟,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和學術空間。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柒』 什麼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我覺得政治和法治的關系應該還是非常明顯的,畢竟一個是主動一個唄。

『捌』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有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建立不起來。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體現的是「為子孫後代計、為長治久安謀」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

意義:

從理論層面講,世界上從來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我們要堅持的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

從實踐層面看,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是我們黨的高度自覺,也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我們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不是別國的憲法;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首先就要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在這里,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

『玖』 在審判實踐中如何把講政治和講法治

在審判實踐當中。應該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官在刑事審判權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公平正義依據法律。

民法治網訊2020年6月15日,河南省靈寶市人民法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兩個堅持」教育專題學習研討會。黨組書記、院長白旭春主持研討會並作總結講話。全體黨組成員參加學習,辦公室、政治部等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

會議集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於加強人民法院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意見》。黨組成員對照兩個堅持」專題教育有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如何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在審判實踐中如何把講政治和講法治有機統一起來等十個方面,逐一談了如何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能力,自覺抵制司法領域西方錯誤思潮影響,始終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確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



(9)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擴展閱讀:

我們黨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以來,人們愈來愈關注法治建設並紛紛為之點贊。但也有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模糊認識,比如認為提倡法治就要弱化政治,講政治與講法治是矛盾的。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理論和現實都表明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法治與政治是辯證統一的。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措施。法律是法治的前提與基礎。究法律之本質同政治一樣是從人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表達和貫徹自己的意志、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

法治與政治存在共生性。法治意為法律的統治,核心是通過良法實現善治,實現權力的有效制約與權利的可靠保障。政治是權力主體在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中,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現代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民主政治,強調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其主要途徑就是實行法治。因此,就法治與政治的實質而言,二者存在共生性。法治存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證民主政治順利運轉。

『拾』 如何理解「只有從政治上分析問題才能看清法治的本質,只有從政治上解決問題才

摘要 政治為法治提供依託和環境。法治總是同一定的政治制度相聯系,沒有脫離國家和政治制度的法治。法律存在的重要實體依託是國家及其組織機構,是對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關系規范化、法治化的表達,政治變化會引起法律的相應調整。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共同的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都獲得了政治形式。西方學者也直言不諱:「法律的蒼穹不是獨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沒有政治,法律的天空隨時可能坍塌。」政治還為法治的實現提供環境。試想,在一個政治動盪、社會混亂的國家,怎麼可能有法治?可見,法治建設依賴於政治文明的發展與政治環境的穩定。

熱點內容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
勞動合同法教程 發布:2024-11-19 14:12:48 瀏覽:669
大幾能考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19 14:06:33 瀏覽:403
道德模範的主要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19 13:51:59 瀏覽:701
違反徵信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9 13:42:13 瀏覽:262
中國民商法年會 發布:2024-11-19 13:34:56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