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慰其心其立法之初

以慰其心其立法之初

發布時間: 2022-03-13 06:45:28

『壹』 明哲保身的事例

1、西周宣王在位期間,朝中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領兵打退過西北方狁族的進攻,還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一帶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

仲山甫,因被封在樊地,所以也稱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敢於直諫,朝中的大臣們個個對他敬重有加。

當時,魯國魯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括,次子名戲。周宣王僅憑自己的一時喜惡,武斷地立戲為魯國太子。這種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內部的動亂。仲山甫極力諫阻,但周宣王不聽,堅持要立戲為太子。後來戲繼位為魯懿公,魯國百姓個個憤憤不平,不久魯懿公就被人刺殺了。

在位期間曾制定中國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師討伐楚國之後,又西征少數民族犬戎,將俘獲的一批少數民族部落遷到了太原地區。國人暴動後即位的周宣王,不知與民休息,仍不斷地發動戰爭,命尹吉甫擊退犬戎的進攻,並反擊到太原地區,將太原地區納入了周王朝的版圖。

周宣王為了防禦西北各部族的進攻,還命令尹吉甫到齊地去築城,最早的平遙古城相傳就是尹吉甫所築。

這時,尹吉甫寫了一首詩送給仲山甫,詩中贊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對周宣王任賢使能,使周朝中興進行了一番歌頌。

這首詩就是《詩經大雅》里的《烝民》,詩中道: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說:天子之命很嚴肅,山甫奉命就啟程。國家社會好和壞,山甫眼裡看得清。聰明智慧懂事理,高風亮節萬年長。晝夜操勞不懈怠,竭誠輔佐我周王。

2、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原本是戰國末年的韓國人。秦朝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張良為報國仇,圖謀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張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隱居下邳,偶遇黃石公,得其傳授《太公兵法》。

張良長期追隨劉邦,作劉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漢爭霸的戰爭中,張良為劉邦屢獻奇謀,為劉邦平定天下創建漢朝立下了奇勛。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賞功臣。因為張良從未單獨領兵作戰,因此沒有具體的戰功。但是,劉邦對張良的功勞有著准確的評估。劉邦對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子房(張良)的功勞。你自己挑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回答說:「當初我起兵下邳,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交付給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計策,僥幸有時能夠成功,我希望受封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封張良為留侯,將留縣授給張良作為封邑。

後來,張良對人表白自己的意願說:「我家幾代相韓,到韓國滅亡時,不惜花費萬金的資本,為韓國向強大的秦國報仇,天下震動。現在憑三寸不爛之舌作帝王的軍師,封賞萬戶,位至列侯,這是平民百姓能到達的極點,對於我已經足夠了。希望拋棄人間俗事,想跟隨赤松子(秦漢時期傳說中的上古仙人)去邀游。」

劉邦在封賞功臣時,認為張良雖然沒有具體的軍功,但他運籌帷幄,屢獻奇謀,為漢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劉邦決定對張良進行重賞,讓他在齊地挑選三萬戶作為封邑。齊地瀕臨大海,物產豐饒,人民富庶。

在齊地優選三萬戶作為封地,意味著擁有巨大的財富。可是,張良卻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漫則應,月滿則虧」的道理,因而對於權勢和財富不作過多的追求。張良認為留縣是自己當年與劉邦相逢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一步步走向輝煌

因此,張良對留縣有深厚的感情,他放棄選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要求劉邦將留縣授給自己作為封邑。留縣是一個小縣,人口不多,物產也不夠豐富,其能夠出產的財富遠不能與齊地的三萬戶相比,但張良並不計較這些,而是以擁有留縣而滿足。

漢朝建立後,張良不爭功,不爭權,不爭利,遠離權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為樂。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因為懼怕功臣造反而殺戮了很多有實力的功臣,而張良卻因為無權無勢而始終無憂,得享天年,這正是張良知足不貪的生存智慧使然。

(1)以慰其心其立法之初擴展閱讀:

明哲保身古時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屬於褒義詞。如今也比喻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斗爭的處世態度,現多作中性詞使用。

出處

《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庸》第二十七章,「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在這里,有道言興、無道默容是 「明哲保身」 的具體體現。

『貳』 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翻譯: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仲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好建功。

出自:

先秦的《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於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纘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於外,四方爰發。

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

四牡騤騤,八鸞喈喈。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譯文:

老天生下這些人,有著形體有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臨視周王朝,昭明之德施於下。保佑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輔佐他。

仲山甫賢良具美德,溫和善良有原則。儀態端莊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負責。遵從古訓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禮節。天子選他做大臣,頒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諸侯的典範。繼承祖業要弘揚,輔佐天子振朝綱。出令受命你執掌,天子喉舌責任重。發布政令告畿外,四方聽命都遵從。

嚴肅對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來推行。國內政事好與壞,仲山甫心裡明如鏡。既明事理又聰慧,善於應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

有句老話這樣說:"柔軟東西吃下肚,剛硬東西往外吐。"與眾不同仲山甫,柔軟東西他不吃,剛硬東西偏下肚。鰥夫寡婦他不欺,碰著強暴狠打擊。

有句老話這樣說:"德行如同毛羽輕,很少有人能高舉。"我細揣摩又核計,能舉起唯有仲山甫,別人愛他難相助。天子龍袍有破缺,獨有仲山甫能彌補。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馬力強勁。車載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馬奮蹄彭彭響,八隻鸞鈴聲鏘鏘。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齊城赴東疆。

四匹公馬蹄不停,八隻鸞鈴響叮叮。仲山甫赴齊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仲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好建功。

(2)以慰其心其立法之初擴展閱讀

鑒賞。

這首詩;《毛詩序》謂「美」,郝敬謂「諷」,二說視角不同,自然見解相反,然也有共同點,那就是皆著眼於此詩的言外之意,非詩中的基本內容。見仁見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論,如果就詩說詩,當以朱熹說為勝。

此詩首章起句不凡。開頭四句鄭重提出「人性」這一命題,哲理意味甚濃。前人多認為這是最早的「性善論」,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與孔子的闡釋作為論「性善」的理論依據。但從全詩考察,似乎詩人並不是倡導什麼「性善論」,他只不過是借天賦予人以善性,為下文歌頌仲山甫張本。

第一章頌揚仲山甫應天運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總領全詩。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遺餘力贊美仲山甫的德才與政績:首先說他有德,遵從古訓,深得天子的信賴。

其次說他能繼承祖先事業,成為諸侯典範,是天子的忠實代言人;再次說他洞悉國事,明哲忠貞,勤政報效周王;繼而說他個性剛直,不畏強暴,不欺弱者;進而回應前幾章,說他德高望重,關鍵靠自己修養,不斷積累,因而成了朝廷補袞之臣。

詩人對仲山甫推崇備至,極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備、身負重任、忠於職守、攸關國運的名臣形象。七、八兩章才轉到正題,寫仲山甫奉王命赴東方督修齊城,尹吉甫臨別作詩相贈,安慰行者,祝願其功成早歸。

全詩基調雖是對仲山甫個人的頌揚與惜別,但透過詩中關於仲山甫行事與心理的敘述,從中大體能體察到處於西周衰世的貴族,對中興事業艱難的認識與隱憂,以及對力挽狂瀾的輔弼大臣的崇敬與呼喚。

不難理解,此詩對仲山甫的種種贊美,是真實的、現實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著詩人所代表的這一階層的期盼。有人斥此篇為「諛詞」,似乎過苛。

此詩主要以賦敘事,開篇以說理領起;中間夾敘夾議,突出仲山甫之德才與政績;最後偏重描寫與抒情,以熱烈的送別場面作結,點出贈別的主題。全詩章法整飭,表達靈活,為後世送別詩之祖。在《詩經》中此篇說理成分比較濃厚,在詩歌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後世「以理為詩」當溯源於此。

此詩語言也很有特色,盡管多用說理、議論,卻不迂腐呆滯,這除了詩人的激情之外,還在於語言運用獨具匠心,詩人多以民間俗語入詩,如表現仲山甫扶弱鋤強的性格特徵、贊美仲山甫重視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語來襯托,這比直說簡潔、形象,又有理趣,說理中注進了詩味,故姚際恆稱此為「奇語」(《詩經通論》)。

詩中一些形象生動、富有哲理的語言,有的經後人使用或提煉,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愛莫能助」、「穆如清風」等。

善用虛詞與疊字詞本是《詩經》的語言特點,此篇獨特之處是「之」字的運用,全詩十二個「之」字,用於句尾的有九個,其中第六章連用五個「之」字收句,娓娓道來,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際恆指出「多用『之』字,見纏綿之態」(《詩經通論》)。

第十、八兩章連用「業業」、「捷捷」、「鏘鏘」、「彭彭」、「騤騤」、「喈喈」等疊字詞,鋪敘送行場面的壯觀和行動的迅捷,繪聲繪色,增強了詩的形象性與節奏感。

此詩押韻復雜,除五、六兩章用一韻外,其餘各章皆用兩韻,韻腳也變化不定,如第一章則、德為韻,下、甫為韻;而第二章德、則、色、翼、式、力為韻,若、賦為韻;第三章考、保為韻,舌、發為韻;幾乎無規則可循,後五章也是如此。

『叄』 古典女詩人 謝道韞

謝道韞,魏晉時期才女,其父是晉安西將軍謝奕,其夫是江州刺史王凝之。她自幼聰識,有才辯。在東晉士族中王謝兩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謝安以軍功和才能立身,王導則以中庸安命,王謝間明爭暗鬥,但畢竟盤根錯結,才女謝道韞成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媳,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謂門當戶對,才女配才子。

人物生平
謝道韞(349—409),詠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於晉代王、謝兩大家族中的謝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成人後又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謂是出身於詩書富貴之家、禮樂簪纓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後一直寡居會稽。
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贊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
謝道韞長於詩文,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言語》引《婦人集》說:謝道韞有文才,所著詩、賦、誄、
訟, 傳於世。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
謝道韞的書法也為後世所稱道。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法「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書後品》則稱其書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歷史評價
墨客筆下的謝道韞
詠史八首·謝道韞
年代:宋 作者:蒲壽宬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綉口。
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
為小叔子論戰 為丈夫打仗 謝道韞讓眾神喧嘩
晉代多風流名士,狂狷有之,瀟灑有之,不羈有之……讓有些女人恨不得生在那些時代,和那些風流才子共度餘生。其實,晉代的女子亦佳,絲毫不輸男子。換句話說,在晉代亦有不少女名士,謝道韞就是其中的一員。
謝道韞出生名門望族,為贏得「淝水之戰」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則雲:「王凝之妻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嘗內集,雪驟下,叔謝安曰:『何所擬也?』安兄子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眾承許之。」因此,後世稱贊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謝道韞的文才氣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獻之折服。相傳謝道韞曾為王獻之論戰過。
書聖王羲之的三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頗得其真諦,被後世合稱「二王」。晉代的名士多喜清談,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談論不休。王獻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頂尖的人物來家裡相聚,在高手如雲中論戰,不亦樂乎。
一次,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時,窘於應對,一時間處於下風,被此經過的謝道韞得知窘境,欲為之解圍,就差了丫鬟悄悄遞給他一張紙條,上書「欲為小郎解圍」。
魏晉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雖有大家閨秀偶爾參與清談,但會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與之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面。
當時的謝道韞便在垂下的一方青簾後,接著王獻之他們的話題,從容不迫地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讓在座客人無言以對,理屈詞窮而甘拜下風。讓謝道韞順利為小叔子論戰解了圍。謝道韞之中「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質不僅體現在論戰中,更體現在她為自己的丈夫的突圍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難時刻,丈夫都寄希望於神佛之時,她臨危不懼、挺身而身,帶領家丁突圍。
謝道韞嫁到王家數十年,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無人不認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婦。十年間,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從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榮升為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兩晉雖不少人醉生夢死,看似灑脫飄逸,實則東晉是個因外頻頻而搖搖欲墜的朝代。就在王凝之在擔任會稽內史時,發生了「孫恩之難」。
《晉書·列女傳》載:「(道韞)及遭孫恩之難,舉措自若,既聞夫及諸子已為賊所害,方命婢肩輿抽刃出門,亂兵稍至,手殺數人,乃被虜。其外孫劉濤時年數歲,賊又欲害之,道韞曰:『事在王門,何關他族!必其如此,寧先見殺。』恩雖毒虐,為之改容,乃不害濤。」
賊兵孫恩造反,殺到門前,王凝之還在求神拜佛,每天閉門默禱,以為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靈。倒是一介弱女子謝道韞在勸諫無效的情況下,學她叔父謝安「但盡人事,各憑天命,」親自招募了數百家丁天天加以訓練,組成一支突擊隊伍。
孫恩大軍長驅直入,王凝之倉皇出逃,在城門附近被對方截住,糊里糊塗地被砍了腦袋。謝道韞鎮定自若,帶領隊伍乘亂突圍出城,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沖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綾幕幢後的談笑風生,其膽識與謀略不由得令人嘆服和心折。
後雖勇而力不能敵,終成賊兵的俘虜,但其言行令賊兵孫恩也大為心折,對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後,謝道韞一直寡居會稽。
家破人亡寡居會稽的謝道韞,並沒有因此難而自艾自憐地幽怨生活,心性也並沒有因世事之變故而改變,她依然那麼地淡定和從容,為聞名而致的學子們傳道授業解惑,使受益者眾。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綉口。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宋蒲壽宬《詠史八首·謝道韞》)如謝道韞這般的女子,被後世才子佳人的筆墨不斷追訴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1]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晉代王、謝兩族,世代替纓,朝廷倚之為柱石。既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又有所謂「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盪晉書」的說法。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又狀寫出人事滄桑,令人不勝感慨。
「袒腹東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鑒在晉室東渡以後,派遣門人到丞相王導府中為女兒都璿提親,對王氏子弟來說,這是一個婚嬅高門的難得機會,一個個神氣端肅,扭捏作態,唯獨王羲之毫不在乎依舊袒腹而卧在東窗床上,不料郗鑒選中的就是這個「袒腹東床」的 少年郎,從而為後人留下「東床快婿」的佳話。
王羲之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個個都成了東晉社會的名流。王羲之更以書法冠絕古今,稱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功力雖然略遜其父也頗得真諦,後世合稱「二王」。
謝道韞叔父就是「淝水之戰」中東晉政權中,措國家如磐石的謝安。晉室東渡之初,謝安與王羲之同寓居在風光明媚的會稽,游山眺水,飲酒賦詩,放情丘壑,興寄煙霞。謝安在謝氏諸子弟中,似乎特別欣賞侄女謝道溫的聰穎與才情。有一天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 謝道溫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吉甫就是周朝的賢臣尹吉甫。「吉甫作誦」是指的尹吉甫寫的「丞民之詩」,這詩贊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詩,辭清句麗,傳誦不衰。謝安也不無同感,稱贊謝道韞頗有雅人深致。還有一次,在北風怒吼 ,雪花紛飛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圍爐閑談,謝安問大家:「大雪紛紛而下,象是什麼樣子?」謝朗應聲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為之擊掌贊嘆,因此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找到一個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為侄女擇婿,最理想的對象當然是王家的兒子。最初本來頗為屬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爾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謝安打消了這個念頭。在一個雪夜,王徽之獨自飲酒,突然渴望會一會老朋友戴逮,於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興闌珊,又立即駕舟回府。有人問起, 答道:「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怪!」謝安認為他恐怕不是那種貫徹始終的人,因而選擇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稟性忠厚,文學造詣極深,草書隸書也寫得很好,篤信道教,行止端方。當時王羲之正擔任會稽內史的職務,全家大小都住在這個遠離戰火,風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春暖花開的時候,名流雅集。在一次蘭亭集會中,大家即景賦詩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嘆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嘆,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謝道韞嫁到王家以後,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樣樣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媳婦。
但剛剛嫁過去的時候,還有一段歸寧抱怨的軼事。
《 世說新語》還有段記載:「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太傅慰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惡,汝何以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謝道蘊的意思是:「我們謝家,從老到少,個個都是傑出人才,俊雅不凡。可是我沒想到,天底下竟然還有像王凝之這樣平庸的人啊。」其中「遏」便名震青史,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統帥謝玄!想她家世如此耀眼,自己又才可比天,竟然嫁給這樣一個窩囊之人,委屈之情難以言喻。王凝之的確不是一個才華高妙的人,也不是個魏晉風流的代表者。就算跟他的弟兄相比,也只能算是平庸者,考其一生,更是迂腐無比。黃長睿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獻之)書具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渙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他的詩文,說不上佳,在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中,更是毫無出色。譬如其蘭亭詩:「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僅此而已。
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熾,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大家閨秀有時也參加討論,由於漢代以來儒家地位獨尊,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所以大家閨秀參與清談,常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正處在下風,被經過的謝道韞聽到了。她躲在屏風後聽了一會,然後叫婢女告訴王獻之,她願出來為小叔子解圍,王獻之與客人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聆聽的她的高論。
謝道韞端坐在青綾幕樟之後,將王獻之的前議加以肯定,然而引經據典圍繞主題進一步發揮,立意高遠,頭頭是道,客人詞窮而甘拜下風。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理直氣壯,淡然處之,常能使艱難困苦的局面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剛毅氣質,謝道韞是受 到她叔父謝安極大的影響,謝安的臨危不懼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戰時,他端坐家中與人下棋,前方捷報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晉穆帝永和三年,桓溫鎮守長江上游,曾在藍田大敗秦兵,後又收復京師洛陽,可惜都因後繼不足而功敗垂成,留下:「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嘆。桓溫兵多將廣,這年他率兵入朝,當時都城沸沸揚揚,相率猜疑,都說桓溫無故入朝,不是來廢幼主,就是來誅王、謝巨族。當時謝安、王坦之都在朝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溫,百官隨行出都,個個惶驚不已。桓 溫在新亭大陳兵衛,延見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溫遙拜。謝安這時是吏部尚書,從容走到桓溫面前,謝安見到帳後羅列甲士,坐定後即對桓溫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帳後置甲士乎?」
桓溫只好答道:「恐有猝變,不得不然。」於是揮退甲士,掬誠歡談多時,方才動身,同入建康。
謝道韞深受叔父謝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後的會稽城破時,就表現出臨危不亂的豪雄氣勢,贏得一致稱贊。
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曾出任過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作到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
一年,海盜起家的匪首孫恩率眾攻打會稽,書獃子氣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設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靈,每天閉門默禱,第二天對諸將佐說:「我已請得道祖允諾,派遣天兵天將相助,城池可保無虞,賊兵一定會自取滅亡。」這樣,由於毫無防備,賊兵 長驅直入,王凝之及諸子都被賊兵殺害,謝道韞舉措鎮定,命令婢僕執刀仗劍,組成一支小小的突擊隊伍,乘亂突圍出城,她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來到大街,賊兵如潮水般涌來,終於成為賊兵的俘虜,謝道韞抱著小外孫被送到孫恩的面前,孫恩看到這個剛剛三歲的小孩 兒,以為是王氏子孫,即命令左右將他殺死。謝道韞厲聲說:「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孫恩早聽說謝道韞的才名,及見她義正辭嚴,毫不為眼前的態勢而有畏懼之意,不免大為心折,於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殺她的小外孫,而且 命屬下為善加保護,送她安返故居。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
會稽文風鼎盛,莘莘學子時常前來向謝道韞請教。此時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設一素色簾幃,端坐其中,款款而談,雖然未曾設帳授徒,但實質上從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學子不計其數,都以師道尊稱她。
孫恩之亂既平,新到太守劉柳素拜訪謝道韞。事後劉柳素常對人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世說新語·賢媛》)
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論家世自然不及謝家,論才情卻差堪比擬,張彤雲嫁到顧家。朱、張、顧、陸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張玄也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 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好一些,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風;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長,大家都認為還算公允。
「縉無文章,唯《歸去來兮辭》而已」。西晉因「八王之亂」而國力大傷,東晉更因外頻頻而搖搖欲墜。兩晉人物醉生夢死,過著有了今天沒有明天的頹廢生活,使謝道韞的情致和事跡更力出色無比。在離亂交織的晉代,謝道韞稱得上是一個「人中之鳳」式的人物。

『肆』 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為何人民就記住了郭子儀

如果單論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第一功臣不是郭子儀,而是李光弼。郭子儀從相州之戰後,受到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剝奪了兵權,由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全程領導了平定安史之亂,被譽為“中興第一功臣”。

『伍』 一代名將李光弼,為什麼他的名氣沒有郭子儀大

如果單論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第一功臣不是郭子儀,而是李光弼。郭子儀從相州之戰後,受到魚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剝奪了兵權,由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全程領導了平定安史之亂,被譽為“中興第一功臣”。

『陸』 謝道韞陳紀的品行

謝道韞(約376年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贊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松詩》二首。《擬嵇中散詠松詩》借歌詠松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謝道韞《泰山吟》: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復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雲:「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其中「詠絮才」用的是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王凝之妻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嘗內集,雪驟下,叔謝安曰:『何所擬也?』安兄子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眾承許之。」後世常稱贊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可惜謝道韞的詠雪佳作有句無篇。這首《泰山吟》雖不及她的詠雪句著名,亦差可見其文才氣度。

詩詠泰山,一開始就大氣磅礴。巍峨泰山屹立神州之東,與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遙相對峙,故有東岳之稱。作者描寫它雄偉蕃秀,高聳入雲,第二句中的「沖」字,極寫泰山逶迤而上,直刺雲天的氣勢,既傳神且有動感。接著四句描繪山中景觀,「岩中間虛宇」的「間」作分隔解,表現天際空明,雲橫崖間的景色。「雲構」指山中岩洞,「非工非復匠」句,作者贊美了造化之功。這四句描寫泰山勝景,作者未事藻繪,只贊以「寂寞幽以玄」,「雲構發自然」,似偏於質朴無文。孰不知,此正是東晉土族文人審美品評的最高標准。據劉義慶《世說新語》,魏晉時期人物品藻就是強調「沖靜」、「玄遠」、「曠淡」、「自然英發」。當時的詩風,亦崇尚質木玄勝。這種質朴審美觀的思想基礎是老莊之學,如《莊子·天道篇》雲:「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刻意篇》中又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東晉時期老莊之學在士族中廣為流行,這不僅成為人物品藻的尺度,亦成了詩歌美學的准則。所以謝道韞贊泰山以寂寞無言幽玄自然,看似質木不文,而實質表達了作者對峨峨泰山的最高贊美,包含著作者面對巍巍東岳的無比景仰之情。

才女在高山仰止之際,也觸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因景動情,作者質問時運造化,何以使她屢遭遷謫流離。謝道韞生平行事已難詳考,此二句應有所指不是泛泛之筆。查《晉書》本傳,道韞夫王凝之及諸子均喪於亂臣孫恩之手,此後失親流離之苦,不難推想。但是,作者並沒有由此歸結為自傷身世的哀嘆。「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面對雄峻壯偉的泰山,詩人表達的是置身山川天宇,樂享天年,將有限之生命融化於無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懷。

我國古代名媛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這首《泰山吟》,卻充滿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須眉。《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正可見其一斑。

墨客筆下的謝道韞

詠史八首·謝道韞
年代:宋 作者:蒲壽宬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綉口。
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

晉代王、謝兩族,世代替纓,朝廷倚之為柱石。既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又有所謂「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盪晉書」的說法。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又狀寫出人事滄桑,令人不勝感慨。

謝道韞是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謝家風范,在她身上表露無遺,長大後嫁給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門當戶對,傳為佳話。
「袒腹東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鑒在晉室東渡以後,派遣門人到丞相王導府中為女兒都璿提親,對王氏子弟來說,這是一個婚嬅高門的難得機會,一個個神氣端肅,扭捏作態,唯獨王羲之毫不在乎依舊袒腹而卧在東窗床上,不料郗鑒選中的就是這個「袒腹東床」的 少年郎,從而為後人留下「東床快婿」的佳話。

王羲之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個個都成了東晉社會的名流。王羲之更以書法冠絕古今,稱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功力雖然略遜其父也頗得真諦,後世合稱「二王」。

謝道韞叔父就是「淝水之戰」中東晉政權中,措國家如磐石的謝安。晉室東渡之初,謝安與王羲之同寓居在風光明媚的會稽,游山眺水,飲酒賦詩,放情丘壑,興寄煙霞。謝安在謝氏諸子弟中,似乎特別欣賞侄女謝道溫的聰穎與才情。有一天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 謝道溫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吉甫就是周朝的賢臣尹吉甫。「吉甫作誦」是指的尹吉甫寫的「丞民之詩」,這詩贊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詩,辭清句麗,傳誦不衰。謝安也不無同感,稱贊謝道溫頗有雅人深致。還有一次,在北風怒吼 ,雪花紛飛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圍爐閑談,謝安問大家:「大雪紛紛而下,象是什麼樣子?」謝朗應聲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溫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為之擊掌贊嘆,因此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找到一個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為侄女擇婿,最理想的對象當然是王家的兒子。最初本來頗為屬意王羲之的長子王徽之的卓爾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謝安打消了這個念頭。在一個雪夜,王徽之獨自飲酒,突然渴望會一會老朋友戴逮,於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興闌珊,又立即駕舟回府。有人問起, 答道:「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怪!」謝安認為他恐怕不是那種貫徹始終的人,因而選擇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稟性忠厚,文學造詣極深,草書隸書也寫得很好,篤信道教,行止端方。當時王羲之正擔任會稽內史的職務,全家大小都住在這個遠離戰火,風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春暖花開的時候,名流雅集。在一次蘭亭集會中,大家即景賦詩為文,王 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嘆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嘆,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謝道溫嫁到王家以後,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樣樣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媳婦。

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熾,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大家閨秀有時也參加討論,由於漢代以來儒家地位獨尊,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所以大家閨秀參與清談,常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對談的男性客人,只聞其聲而不見其 嬌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正處在下風,被經過的謝道溫聽到了。她躲在屏風後聽了一會,然後叫婢女告訴王獻之,她願出來為小叔子解圍,王獻之與客人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聆聽的她的高論。

謝道溫端坐在青綾幕樟之後,將王獻之的前議加以肯定,然而引經據典圍繞主題進一步發揮,立意高遠,頭頭是道,客人詞窮而甘拜下風。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理直氣壯,但然處之,常能使艱難困苦的局面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剛毅氣質,謝道韞是受 到她叔父謝安極大的影響,謝安的臨危不懼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戰時,他端坐家中與人下棋,前方捷報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晉穆帝永和三年,桓溫鎮守長江上游,曾在藍田大敗秦兵,後又收復京師洛陽,可惜都因後繼不足而功敗垂成,留下:「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嘆。桓溫兵多將廣,這年他率兵入朝,當時都城沸沸揚揚,相率猜疑,都說桓溫無故入朝,不是來廢幼主,就是來誅王、謝巨族。當時謝安、王坦之都在朝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溫,百官隨行出都,個個惶驚不已。桓 溫在新亭大陳兵衛,延見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溫遙拜。謝安這時是吏部尚書,從容走到桓溫面前,謝安見到帳後羅列甲士,坐定後即對桓溫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帳後置甲士乎?」

桓溫只好答道:「恐有猝變,不得不然。」於是揮退甲士,掬誠歡談多時,方才動身,同入建康。

謝道溫深受叔父謝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後的會稽城破時,就表現出臨危不亂的豪雄氣勢,贏得一致稱贊。

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曾出任過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作到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

一年,海盜起家的匪首孫恩率眾攻打會稽,書獃子氣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設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靈,每天閉門默禱,第二天對諸將佐說:「我已請得道祖允諾,派遣天兵天將相助,城池可保無虞,賊兵一定會自取滅亡。」這樣,由於毫無防備,賊兵 長驅直入,王凝之及諸子都被賊兵殺害,謝道韞舉措鎮定,命令婢僕執刀仗劍,組成一支小小的突擊隊伍,乘亂突圍出城,她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來到大街,賊兵如潮水般涌來,終於成為賊兵的俘虜,謝道韞抱著小外孫被送到孫恩的面前,孫恩看到這個剛剛三歲的小孩 兒,以為是王氏子孫,即命令左右將他殺死。謝道韞厲聲說:「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孫恩早聽說謝道韞的才名,及見她義正辭嚴,毫不為眼前的態勢而有畏懼之意,不免大為心折,於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殺她的小外孫,而且 命屬下為善加保護,送她安返故居。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

會稽文風鼎盛,莘莘學子時常前來向謝道溫請教。此時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設一素色簾幃,端坐其中,款款而談,雖然未曾設帳授徒,但實質上從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學子不計其數,都以師道尊稱她。

孫恩之亂既平,新到太守劉柳素拜訪謝道韞。事後劉柳素常對人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

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論家世自然不及謝家,論才情卻差堪比擬,張彤雲嫁到顧家。朱、張、顧、陸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張玄也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存人間濟尼, 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好一些,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風;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長,大家都認為還算公允。

「縉無文章,唯《歸去來兮辭》而已」。西晉因「八王之亂」而國力大傷,東晉更因外頻頻而搖搖欲墜。兩晉人物醉生夢死,過著有了今天沒有明天的頹廢生活,使謝道韞的情致和事跡更力出色無比。在離亂交織的晉代,謝道韞稱得上是一個「人中之風」式的人物。

陳紀

〔公元?年-二00年前後〕字元方,潁川許人,陳實之子。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建安上半期(公元一九六-二0七年)中,年七十一歲。與弟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

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於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紀於遭黨錮後,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在《世說新語》里,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音為「實」)曾經是那裡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裡簡陋到連拉車的僕役都沒有。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著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么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裡,要老爺子下結論。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贊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復何求!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並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難」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一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里,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陳元方自幼就非常出色,《世說新語》里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後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作者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陳元方小小年紀,說話行事鎮靜沉著,面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並以拂袖進門表明自己的態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嘆服。

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僕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干米飯煮成了稀粥。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只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陳老爺子於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麼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復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夙慧》之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這么愛學習,內心非常欣慰,對於一些因勤學導致的細小疏漏並不責糾。相信那天的賓客,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水準應該也是非常高的,也斷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沒准還在吃飯的時候,將兩個孩子都喊過來一起吃,一邊吃一邊繼續談論學問品行的話題。這個故事是《世說新語》的《夙慧》門的第一條,可見作者的推崇程度。陳元方兄弟後來均以博學多才而天下聞名,這和他們從小所具有的良好學習氛圍,以及他們自身勤學苦練積極學習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大家世族,父親又是政府官員,對人情世故官場狡詐自小就看得非常清楚。曾經有人千方百計用言語誘導他評論當朝和自己的父親,陳元方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會在對方用心險惡的情況下說出來,而是改評論古人,既不違心,又使對方抓不住什麼把柄(見《言語》之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其機智應變可見一斑。他11歲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評論他父親陳老爺子在太丘的政績,陳元方以非常驕傲自豪的語氣評論父親的功績,認為父親很了不起。不想袁公聽了,微微一笑,說:「我以前曾經也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呀,是你父親學了我的做法了,還是我效仿了你父親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不想小小的陳元方脫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為官方式的做法一樣可以理解,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見《政事》之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孩子,但是所歸屬的門類既不是在專門說早慧兒童故事的《夙惠》門,也不是在一般言論記載的《言語》門,而是在專門記載官員施政方式的《政事》門,可見後人對此事評價是如何的高了。

故事四:陳元方也是性情中人,父親去世後哭到死去活來,因哀傷過度而瘦得形銷骨立,母親可憐他,用錦被為他捲住身體。正好朋友來吊喪,見到陳元方這個樣子,指責他父喪而被錦,有失倫理道義。(見《規箴》之3、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俊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於汝安乎?』吾不取也!」奮衣而去。自後賓客絕百所日。)顯然對親人孝不孝,不能以當時是不是被錦而斷定,那種講究形式忽略真情的虛偽做法,一直就是陳元方所不齒的。捧卷讀到此處,無端地想起我所見到過的附近的農村,尤其是那些至今苦寒的小山村,多少年來因為窮困,老得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人有很多被兒女推來擋去,不肯養「吃閑飯」的人。老人在世的時候大多衣食不周全,物質精神缺乏良好照顧,一到去世,兒女們披麻帶孝痛哭流涕,請戲班,請和尚道士輪番做法事,做紙扎元寶,買豬頭蒸祭供(祭祀用的面點),如此驚天動地大鬧幾天乃至半月個把月,花費數萬。鄉人樂得大看幾天熱鬧,亦以喪事是不是大辦了,來評價做兒女的是不是孝敬。儒家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是一個「孝」字兩千多年來卻被折騰得面目全非,很多的虛偽假借著所謂的「道義」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由此導致了許多人性禁錮許多的心靈扭曲,也導致了許多虛偽甚至刻毒的故事,甚至成了民族劣根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柒』 《世說新語》中謝道韞

謝道韞(約376年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贊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松詩》二首。《擬嵇中散詠松詩》借歌詠松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捌』 在謝道韞那個時期還有哪些名人和有名的事件,以及當時的朝政怎樣

五胡亂華,東晉北伐,淝水之戰,等等……

名人有:三次北伐的桓溫,聞雞起舞的祖狄,晉朝第一美男子衛玠,謝道韞的牛逼謝家親戚有謝安,謝石,謝玄,她親弟弟謝玄和她感情很好,也是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謝道韞的公公王羲之,小叔子王獻之。
還有畫家顧愷之
還有葛洪。寫抱朴子的那個牛人。

政治方面:偏安一隅,四分五裂,皇權中落。
基本都是門閥大族掌權,那會兒也是中國歷史士族掌權的最高峰,王謝恆庾陸這幾家就是社會上流主流的代表。東晉一直想北伐,都很徒勞。

『玖』 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是第一功臣,人們為啥只記住了郭子儀

因為李光弼沒有郭子儀二次再造大唐的功績,也沒有郭子儀對大唐的忠心耿耿。

一、李光弼簡介

從那以後,李光弼的威信一落千丈。對一位立下殊勛的將軍來說,沒有什麼比在部下面前抬不起頭更羞恥的事,從此李光弼在自責和羞辱中度過,不久就在抑鬱中病逝。

郭子儀一生遭受的陷害遠比李光弼嚴重,他兩次被解除兵權,甚至連自己的祖墳都被魚朝恩挖了。但是郭子儀始終沒有改變對皇帝的忠誠,這份赤誠之心,遠非李光弼可比。

熱點內容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
勞動合同法教程 發布:2024-11-19 14:12:48 瀏覽:669
大幾能考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19 14:06:33 瀏覽:403
道德模範的主要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19 13:51:59 瀏覽:701
違反徵信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9 13:42:13 瀏覽:262
中國民商法年會 發布:2024-11-19 13:34:56 瀏覽:553
2014民法段波 發布:2024-11-19 12:32:28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