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的論文
❶ 關於傳統美德的議論文
孝敬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它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句子.{禮記}里有「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等描寫孝敬的句子孔子還說過: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而在這文明的社會里,新一代的少年兒童似簡把這些全都淡忘,全都忽視了.勞累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我們還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一些同學甚至把父母當作僕人,奴隸來使喚.父母親為了我們時刻操勞.他們成為過我們的啟蒙老師;他們成為過我們的避風巷;他們成為我們遮風避雨的大翅膀.他們對我們的教育,對我們的愛護又讓我們用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不去尊重,孝敬他們?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
所以孝敬是最值得發揚和提倡的傳統美德
❷ 論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和如何弘揚傳統道德的論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哺育了無數的中華民族傑出的人物,並且在促進社會的進步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因此,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道德。中國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的主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思想,人格價值觀念,以和為貴,肯定和諧的價值以及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個人對於社會應負有一定的責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高尚的傳統美德。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它產生於國與家的唇齒相依關系。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為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報國」體現了古代愛國者岳飛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師夷長技以制夷」體現了近代愛國者魏源,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理性愛國精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則體現了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成為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著許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標。
「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愛國的知識分子的理想。
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關心國家的興衰,關心人民的疾苦,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有著無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而在今天,葉落歸根,回歸祖國,是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願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並隨著社會的前進,將賦予新的內涵。
2、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在義利關繫上,強調為民族、為國家的優秀道德品質。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這「約之以禮」,就是以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孟子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概括成五類,並提出了調整這五類關系的准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義利關繫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認為重義者為君子,而重利者則是小人。「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人生不能無群」,「善群則生」。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因民之利而利之」這是一種值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准則。唯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仁愛」思想實質上是對人類原始人道主義的發揚。孔子主張薄賦輕刑,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老百姓,盡可能減輕人民負擔,反對過分地壓迫和剝削。孟子則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身體力行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並認為身體力行進行修身養性。是「修齊治平」模式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注重個人心理品質和人格價值的修養,做個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友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撫貧憐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會的穩定,盡到自己的義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市場經濟使我國的青年從舊的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強化了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青年滋長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國家觀念、集體觀念、社會的主人翁精神日趨淡漠,產生了負面效應。
我們應該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強調的「以義統利」、「以義制利」的思想,自覺地調整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的榮譽感。使年青一代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增強實現自我人格價值的價值觀念。年青一代要時刻關心國家的進步,並立志把自己的忠誠、拳拳報國之心和聰明才智,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年青一代,要懂得尊重和愛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尊重和愛護他人的人格和價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堅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❸ 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議論文
人作為肉體凡胎投生到這個世界,總會遇到不盡如人意之事,這就需要用一種心態去面對,那就是寬容。
曾經,由於受生存環境的影響,漸漸養成了愛憎分明的個性,對什麼事有自己明確的判斷,對與錯、美與丑、好與惡、黑與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分明,眼睛裡容不下一點沙子,還感覺自己很了不起。
然而,生存經驗的積累,讓我又漸漸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不可能獨立存在,也就自然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於每一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學識修養不同,在為人處世方面,也自然都會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時時處處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別人的喜好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當然,也會有你不喜歡卻需要接受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寬容。
寬容,能化解不必要的誤會。由於每個人行為習慣不同,對於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同,有時候,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令自己不開心的事,甚至是難以接受的言行,每當此時,心中的不快自不必說,往往會很不開心,對於偏激的言行,如果小不忍,還會造成不良的難以想像的後果。其實,當事人也未必就希望對方不開心,有時候是無心之過,如果站在言者的角度去體會,寬容一點兒,就不會去追究細節,誤會可以消除在萌芽狀態,自然也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寬容,會讓人心中充滿快樂。對於別人的不當行為,如果時刻牢記在心,自己會很生氣,感覺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然後,越想越生氣,心情自然也好不起來。也許別人真的有負於你,但對於無法挽回的事實,如果緊追不放,再想著怎麼去對付別人,心裡的壓力可想而知,每天心事重重的,怎麼能夠快樂的起來呢?曾經看過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其中依萍對於父親的行為很是生氣,對於陸家給她以及母親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諒解,而她媽媽則對她說,心中如果充滿仇恨,是難以開心的,也就談不到幸福。深愛著依萍的何書恆也希望他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依萍,而不是充滿仇恨的依萍。其實,每一個人都如此,對於別人的過失,在適當的范圍之內,給予寬容和理解,那麼,心情自然會好起來,日子也會過的更快樂。
寬容,顯示出一種高雅的風度。當人與人之間遇到一些小摩擦時,往往也是考驗一個人的休養的關鍵時刻。有的人可以冷靜地面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往往會頓失前嫌,化險為夷,一切風平浪靜;而如果不依不饒,得理不讓人,往往會火上澆油,小事變成大禍,後果難以設想。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大打出手,甚至陪進身家性命,往往都是一些小事引起的,如果雙方遇事時能夠冷靜一些、寬容一些,都讓一步,那麼則會海闊天空,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寬容,顯示出一個人良好的休養,更顯示出一個人一種高雅的風度。
寬容,可以讓社會變的更加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往往都是因為有的人不遵守社會的各項規則,做出了有損於別人的事,從大到小都是這樣。人與人交往,若能夠在事情發生時,對別人寬容一些,別大事小事都得理不讓人,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就不會有不應有的後果發生,也不會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了。可以想像,社會將會因此而變的和諧、美好,生活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人們的心情也會更加舒暢,當形成良性循環的時候,構建和諧社會也將成為現實。
當然,寬容是相對而言的,這里所說的寬容,應當是指在可以寬容的情況之下應有的態度。如果說別人嚴重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那麼,在人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會拿起相應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不會逆來順受,不分清紅皂白地一味去寬容。
寬容是一種美德。當可以寬容時,請多一些寬容吧,為了他人,為了自己,也為了社會。相信多一份寬容,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❹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論文
現代化與中國優秀倫理道德傳統的繼承 人類社會正在走向現代化的時化,在此過程中,一些國家,特別是某些發達國家,高度發達的現代化、信息化的物質文明和相對落後的道德文明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呈現道德水平嚴重下降的趨勢,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狀況更令人擔憂。 因此,研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倫理道德文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一、中國古代優秀倫理道德傳統的現代價值。 倫理道德做為社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僅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歷史性和共同性。在反映統治階級意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類共同肯具有的某些社會生活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具有歷只的繼承性,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時,是可以吸取其許多寶貴的精華,具有重大的現代價值的如:1、整體主義和愛國精神。2。「仁愛」精神。3、重視家庭的地位和家庭倫理。4、積極的人生哲理。5、「天人合一」的環境道德觀。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與繼承優秀倫理道德傳統。 1、在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2、在加強青少年人生價值觀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等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哲學,培養育少年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3、在加強愛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仁愛」精神。4、在加強社會主義家庭觀念教育中繼承和發揚「重氛庭倫理」的道德風尚。5、在加強熱愛大自然環保教育中,繼承和發揚「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 總之,在貫徹實施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的條例,圍繞著我們規定的德育目標和內容,應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大膽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優秀倫理道德傳統,大膽借鑒、選取我國古聖先賢闡述的許多深刻的倫理、格言和人格典範,特別是那種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形式。在美國,林肯步行三英里退還人家六分錢的故事可以家喻戶曉,為什麼我們的孔夫子、孟夫予以及成千上萬的古代先賢的那麼多崇高的道德言行,不可以向兒童青少年廣為宣傳呢?參考資料: http://hi..com/51lunwen/blog/item/d628abc298f8451b0ff477c7.html
❺ 如何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 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
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
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
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國的傳統藝術發展到今天,一些門類正在或多或少地隱退於邊緣化的地位,陷入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有的門類發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認為這些門類已失去生命力,應該送進博物館。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形態的日趨多元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在西方的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如潮水般涌進的情況下,我國傳統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戲劇,無論是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是各地歷史悠久的地方劇種,它們的市場都在日益萎縮;再例如美術,國畫等純中國傳統的藝術科系,則越來越不被看重。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為何只對國外的傳統文化感興趣?例如年輕人喜歡咖啡而不喜歡喝茶,喜歡聽國外的民謠而抗拒中國戲劇,而在國外,咖啡是傳統的,但照樣流行,甚至連搖滾樂也是傳統,但現在也依然能讓年輕人狂熱。國外的年輕人沒有太重的前衛與傳統的區分,很多時尚的東西都是由傳統演變過來的。
中國傳統藝術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缺乏深入的了解,對它們的文化精神內涵以及多方面的價值缺乏大眾化的有規模的宣傳,許多年輕人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對我們的傳統藝術是知之甚少,如此下去,中國廣博的傳統藝術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
從文化欣賞的角度來說,傳統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從文化特性與保護的層面上看,傳統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藝術當然只能由中國自己來保護。傳統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離不開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光榮的使命。
我們的心願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向大家展示中國傳統藝術的悠久、深厚、綺麗和多姿,讓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讓這些藝術瑰寶發揚光大,流傳下去。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戲劇,沒有了中國結,沒有了元宵粽子,沒有了茶道,沒有了國畫,那樣的中國還會是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嗎?但是相信有了我們共同的努力,這一切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❻ 看待傳統論理道德議論文800字
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
「倫理」或「道德」之謂(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與西文中均可作兩個層面上的解釋,即:內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范。而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碰撞中,由於「至簡、至圓」、「陰助教化」的本土傳統之引導,這兩個層面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就其總體情況而言,行為規范意義上的 「倫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終是漢語基督教的主要路向。這種「單向度」的闡釋框架,使「倫理化」的漢語基督教與基督教所應當包含的倫理資源之間,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錯位。不解決這一問題,基督教倫理便無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實現其潛在的可能性。[1]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❼ 求一個與中國道德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有關的論文。
淺談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中國道德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論文關鍵詞]榮辱觀 儒家道德傳統 道德自覺
[論文摘要]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儒家道德傳統和泰州學派向民間傳播儒家思想的風格,是對於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和創新。八榮八恥榮之兩分法劃分道德與不道德的分水嶺,也顯現出道德評價的標准或尺度,在道德評價過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標准應該是統一而明確的,而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於個人「自恥 」,即應該具有知恥的道德自覺。
一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儒家的道德傳統延綿不斷成為維系社會道德風尚的思想資源,在儒家的倫理規范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最為根本,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規范。儒家的五常倫理觀包含著許多合理的道德內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當儒學思想發展進入明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以儒家民間化為主旨的學派:泰州學派。該派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儒家倫理向民間、向大眾傳播,使儒家理論生活化、通俗化,為社會風俗的改善,為民間社會之穩定起了積極作用。儒家倫理本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可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尤其經過漢儒和宋儒的詮釋後,逐漸精緻化以至成為一個社會的精英文化而與大眾文化脫節,泰州學派的貢獻就在於將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民眾的社會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規范。將儒家理論化為民眾的生活,其難度不在理論而在於「應用」,在於創造一種民眾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層理論」,為此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樂不是學」的中層理論。所謂「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間的當下心或曰「當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應該隨順良心而行,如此無不合乎倫理道德;所謂「不樂不是學」這里「學指道德修養,意謂道德修養與心情之流暢或愉快聯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過去儒家倫理修養使人感到束縛覺得枯燥,經過泰州學派王艮的詮釋或改造則一變而為一種自然的人人皆能為的愉快的事,一種人們樂於而為的事。如此一來,泰州一帶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每當泰州學派講學歸來,則「歌聲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氣象。」泰州學派以儒家民間化為宗旨,以通俗、自然、快樂為特點,將儒家的理論與民眾生活聯系在一起,既為儒家文化的傳承找到了載體,又為民眾生活提供了精神動力,為儒家道德理論向社會民眾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嘗試①。正是由於儒家思想家的創造和在民間的推廣與應用,儒家倫理思想才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道德,才為古代社會風氣的維系和改善提供了保證。
應該承認,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思想,泰州學派民間化的理論特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具有永恆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當然由於儒家的「五常」規范和泰州學派的中層理論產生於封建時代,自然也帶有一些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印記或封建糟粕,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既吸收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合理內涵和泰州學派向民間傳播的簡捷、通俗、明了之特點,又拋棄了其中的消極內容,諸如封建綱常之類,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榮八恥觀又是對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倫理學體系是由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所組成,社會主義倫理的基本原則有三:集體主義原則、人道主義原則、社會正義原則,而道德規范可分為公民道德、社會公德、交友道德、職業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裡,道德規范是體現道德基本原則的,即具體的道德規范應該而實際也是從各個角度或方面體現這些基本原則的。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應該說是屬於道德規范范疇之下而非原則范疇之下。具體而論,「八榮」是當代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重要體現和具體表述;「八恥」則是危害道德規范,危害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的具體表現。需要指出,八榮八恥是從社會主義建設和道德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倫理規范,是對社會主義倫理論道德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主要為五熱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社會主義,而現在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既承續了「五愛」的基本要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生動地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而「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四榮四恥」又體現了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社會效益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原則,強調了在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同時,又堅持了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豐富、完善和發展。
總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於中國古代道德傳統和當代道德規范的繼承與發展,是當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
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這種榮恥一一對應的提法,實際是劃分道德與不道德的界線,也是區分社會成員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嶺。中國古代思想家朱熹說:「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所系甚大。」②陸九淵說:「不善之不可為,非有所甚難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於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無恥也。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③朱熹與陸九淵雖然屬於不同流派,但是都認為有恥與無恥是人與禽獸區別之根本,當然也是分辨君子與小人的界線。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兩分的區別方法顯示出了一個社會的道德評價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為君子乃至聖賢;而在尺度之下即為小人或禽獸。八榮八恥觀就其內容講當然不同於古代,但是它也顯示出社會主義的道德尺度,凡是八榮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恥者則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這一點必須明確而不可含糊。換言之,若是希望成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應該以八榮為准則,自覺地將其落實到社會工作與社會生活之中;反之,則難於成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社會價值體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些多元化的趨勢,諸如對於私有制和民營企業的討論等,影響所及,在道德評價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即在道德評價中評價之依據也產生了偏重:或是以動機來評價道德言行,認為動機好就是善,動機壞就是惡,認為行為善惡全在於動機是否合乎「義」;或是以行為結果來評價善惡,認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壞就是惡,一切皆以效果來評價;或是從動機與結果動態相統一的角度來評價,認為動機事是主觀而效果則為客觀,道德行為就在於主觀見之於客觀等等。對於歷史人物海瑞的評價的分歧就是一例。傳統的評價偏重動機,以為其人行事為人一生正氣,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歷史人物。而現在偏重效果評價的學者,則認為海瑞雖然為人正直但是為官多年,對於社會、民眾貢獻不大,是一萬年草。諸如此類。筆者認為,在道德評價的依據上雖然以前或以後還會存在著這樣的分歧,但是無論偏主觀動機還是客觀效果或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評價的根本尺度或評價的標准應該是統一的,尤其在當代對於涉及道德言行的評價,應該有一個公認的客觀的標准——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即八榮八恥為標准。這是確定而明確的。不然,道德評價就會出現混亂。例如在前一時期,社會上有人以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為獃子,以違法亂紀為有本事;認驕奢淫逸為瀟灑、為派頭,以艱苦奮斗為寒酸等等,嚴重破壞了社會道德風尚,導致了越軌、違法行為不斷而社會輿論導向不力。為此,胡錦濤提出了八榮八恥觀,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確立了一個的評價標准或尺度,使社會道德評價有了客觀的准則而人們的行為有了一個准繩,如此堅持下去,堅持多年,社會就將出現一個道德風尚蔚然成風的大好局面。
在八榮八恥觀中,不僅知榮而且知恥,從某種意義上看知恥更重要。孔子說::「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可以為士矣。」④孟子也認為:「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⑤孔孟皆認為人不可無無恥之心,孟子並指出無恥之恥是最大的恥辱。當然,知恥重要在於自恥,也就使說,知恥是人應該有的道德自覺。由於人皆有羞愧之心,所以當然具有自知其恥之心。從一定意義上看,人只有自恥,才為知恥,故欲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厭惡上述那八種不道德的行為,並能時時反省自己,時時想及歷史上的一切先烈英雄,就知道雖然小恥也足可羞,以自己言行不及英雄而可恥。古人雲,知恥而後勇。就是說,人應該自知其恥而後才能奮起改正,這樣下去,雖然達不到聖賢境界,起碼也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注釋:
①具體可參考拙著《泰州學派新論》,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版。
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③陸九淵:《陸象山全集》,中國書店1992年版,第239頁。
④楊伯峻譯註:《論語·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0頁。
⑤楊伯峻譯註:《孟子·盡心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02頁
❽ 傳統道德該不該守的議論文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篇一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道」指的是道理,「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的道理,都出現在「德」的身上,「德」的「品行」都產生於在「道」。所以,沒有「道」,也就沒有「德」,沒有「德」,也就看不見「道」的存在。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道,就是「道德」。自古以來,沒有那一位偉人是沒有「道德」的,也沒有一個壞人有「道德」。道德,然而,今天我卻看見了一件有損「道德」的事情。
雨初停,我去買一塊五的豬肝,然而,店主在秤豬肝的時候說一塊五的豬肝,卻給我一元錢的豬肝。我是第一次出去買東西,也不懂怎麼看夠不夠量,拿著豬肝就急匆匆地回家了。回到家,媽媽說我被騙了,我氣憤至極。難道,這就是中國人的道德?
道德,關乎人民的素質,民族的興榮。然而那家店主,卻損了中國人的素質。想想看,他們連中國人都騙,何況外國人?如果外國人來買東西,他們豈不是獅子大開口?他們連國人的五毛錢都要騙,何況外國人的幾塊錢,幾十塊錢,甚至幾百,幾千塊錢?為了利益,他們居然不惜丟掉我們的祖先辛辛苦苦換來的顏面!中國人的良好品德快被他們這種人給丟盡了!他們這是給我們中國,中國人民的臉上蒙黑!想想錢學森,鄧稼先這些的老一輩出色的科學家用生命,幸福,犧牲自我利益換來的中國人的顏面,中國人的尊嚴,即將要被類似店主這種人,為了那小小的利益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小小」的「騙術」,所丟盡,被外國人指著罵著我們中國人沒道德,不厚道,我就痛心。(中國作文網)
現在,已經有外國人在罵我們中國人了。看看。在美國珍珠港,可以看見只用中文寫著的「垃圾桶在此」;在泰國皇宮,可以看見只用中文寫著的「請便後沖水」;在巴黎聖母院,也可以看見只用中文寫著的「請保持安靜」。難道現在,還要外國人只用中文寫「請不要騙錢」嗎?醒醒吧,那些有損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道德的人。
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好的道德,改變這一個局面。我們的「德」要體現在「道」的身上,讓外國人知道,我們是有「德」有「道」的人,中國不是那種素質低下的人!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讓外國人時時刻刻豎起大拇指對著中國。「道德」關乎人民的素質,民族的興榮,沒有一個良好道德的民族,是不可能興旺起來的!中國人要想不被別人欺負,不被別人恥笑,國土不被別人蹂躪,就得有一個良好的道德!記住,你永遠不是代表著你自己,你而是在代表著整個中國,十三億的中國人民!你可以使外國人贊揚中國,但也可以使外國人恥笑中國。贊揚的條件與道路,永遠比恥笑的條件還要復雜與艱難。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篇二
剛剛開始看到「次道德」這個詞,就要我想到了一些話,「人之初,性本善」總有一些人還是心存善念,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在善和惡的兩極中進行道德思維,殊不知,善中可能帶有某種程度的惡,惡中也許有某種程度的善。次道德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我們不能不面對的道德問題,善與惡是道德矛盾的統一體,且如影隨形同時存在。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一切矛盾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從道德層次上來看,次道德是次於完美道德的。相對於完美道德而言,它是不完美的,是次等的,是帶有瑕疵的道德。
完美道德是人人應當追求的高尚道德,是我們的道德目標。而次道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真實存在的道德。有一位犯了受賄罪的公安局長,他「往往是先辦事,後收錢」,「而且從不主動索要,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做到」,這個人的行為就有別於那些收了人家的錢又不給人家辦事,甚至對有求於他的人敲詐勒索的貪官,所以「他收受了賄賂,別人還說他是個『好官』」。我們不少人從小就接受了關於「好人」和「壞人」的說法,並認為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二者永遠是涇渭分明。
但客觀上,真正的絕對好人幾乎就不存在。就連毛澤東都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盧梭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他年輕時不僅有過偷盜的毛病,甚至還與一個被他稱為媽媽的貴婦人私通,並且他因慣於坦言,當時人際關系也不怎麼好。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有勇氣在他的《懺悔錄》里把自己善良忠厚的一面和卑鄙齷齪的一面都寫了出來,「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您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您把那無數眾生叫到我的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吧,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以同樣的真誠暴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說:我比這個人好!」注1看過《懺悔錄》的人可能覺得盧梭實在不是一個正人君子,但遺憾的是至今仍沒有一個人敢對盧梭的這句話提出挑戰,沒有人敢把自己的真誠和卑鄙、善良和齷齪統統用文字表述出來,並加上一句話:我比盧梭更好一些!這就說明,符合二元論者關於好人標準的地道的好人並不多見,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品行都處於次道德的地位。
在一個社會群落中,很多人都不是聖人,也有很多人並不天生是惡的,這就預示著,很多人都可能隨時面臨著善與非善的沖突。當這種情況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如何讓這樣一個極大的中間群體趨向善,而不是導致他們最終選擇背道而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對面臨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樹立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
應當摒棄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絕對對立的思維模式,應當勇於承認在黑與白之間也還存在無數級別的灰度色階。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因為在違法行為不可能完全杜絕的情況下,次道德現象使違法者的道德底線提升了,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減小了社會的危害性。人類社會歷史上,法律、道德的發展趨勢是把越來越多原來被人們忽略的東西納入視野,給人的身心更大的空間和自由。所以次道德現象的出現並不會造成原本道德觀的沒落或者崩潰。
反之,次道德的喪失或對次道德現象不寬容,會使一些犯罪分子更加喪心病狂。
既然提倡次道德不是縱容犯罪,也不會影響法律對違法行為的打擊。那麼,承認次道德在「規范」特定人群行為中的價值,並以適當的途徑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倡導,可以把違法犯罪者對社會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利社會安定。次道德作為傳統道德評價標準的補充,顯示了現代道德對弱勢的、邊緣的、為人忽視的道德價值的重視。
我們應當有辯證思維觀念,確立辯證思維方式。對次道德行為中的「惡」堅決貶斥,對次道德行為中的「善」予以適當的肯定、鼓勵和引導。 把姐姐我寫死了···好睏 就只能弄成這樣了···呼呼 都轉鍾了 早安···
❾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