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
❶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道德建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版精神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權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應該看到,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規范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新道德規范尚未形成,從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因此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❷ 怎樣理解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 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與道德並不沖突。主要表現在: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規律。因此,市場經濟並非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而是縱跨了幾種社會形態的經濟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原則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聯系在一起,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必然是在堅持等價交換。尊重物質利益原則的同時,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一起來,社會主義道德性質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與社會進步要求的集體主義精神的統一,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經濟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統一。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型經濟,是主體多元型經濟,因而很難完全避免商業投機行為。但是,規范的市場經濟同時也是公平競爭型經濟、質量效益型經濟和法制紀律型經濟,是文化含量越來越高的經濟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其運行秩序要求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道德價值之中實現,所以道德必須介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成和運作過程,並在其中發揮充分的調控作用。與此同時,人們選擇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人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目的中,就已經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場經濟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當代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性、廣泛性和頻繁性越來越顯示出道德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因而規范經濟行為不僅成為法律頻頻涉及的熱點,也成為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市場經濟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定。 第三,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生長。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歸根結底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道德觀念的變化和發展。從人類道德發展的大趨勢看,道德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趨於進步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將日益成為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新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弘揚這種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又成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內在要求。 因此,我們不應該單方面注重經濟建設或道德建設,他們應該統合於具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 我們所要建立的道德體系,應當是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同時又引導和超越市場經濟的。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而經濟的建設也應該是在道德體系所容許的范圍內有序有度的發展。
記得採納啊
❸ 市場經濟對職業道德的正面影響是什麼
正面影響有4個:
1,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經濟,增強了人們的自主道德觀念。
2,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增強了人們競爭道德觀念。
3,,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利益導向的經濟,要求人們義利並重,增強了人們義利並重的道德觀念。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極為重視科技的經濟,要求人們不為更新知識、學習科學技術,增強了人們學習創新的道德觀念。
拓展資料: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
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❹ 市場經濟是否是道德敗壞的原因
中國一向自認是世界上最文明、最講道德的國家,目前中國的社會道德狀況究竟怎麼樣呢?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間推移,國人漸漸感嘆世風日下,道德日益下滑,人心不古。近一段時間來,各種傳播媒介,針對各種個案討論道德,具體地說是在討論道德底線。以下是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一、全民拜金:目前中國的情況是經濟催生道德的墮落。現在國民經濟是逐年上升,道德逐年下降,正好成反比,到處都是拜金主義。
二、道德淪喪:中國社會現在是道德淪喪。有人說:中國最大的敵人不是美國,不是台灣,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公民道德的淪喪!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已盪然無存,造成現在的種種社會生活的混亂無序。
三、有史以來道德最敗壞時期:目前是中國有史以來道德最敗壞的時期。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沒有發生過像現在這么道德淪喪、道德敗壞的時期。現在是道德最糟糕的時期,而且中國人的道德還要進一步惡化。
四、應回歸道德傳統:現在中國的道德肯定應該回歸中國的傳統,不提升道德觀念不行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古到今,道德在中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犧牲自己以利他人,犧牲個人以利整體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宣傳比任何別的國家都響亮。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當下的中國正在討論的卻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根本談不上去建設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國人的道德是怎麼敗壞的?從表面上看,是中國從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開始的。如果道德淪喪是市場經濟的道德特徵,我們寧願不選擇市場經濟。但事實上是,為什麼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出現道德淪喪的情況呢,顯然,認為市場經濟是中國人「缺德」的根源這種論點是站不腳的。
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了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但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社會的道德倫理機制,這才是中國人變得「缺德」的真正根源。可以說,千百年來,中國從沒有進入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國的道德傳統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礎上的,現在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社會,我們的道德倫理教育要麼停留在以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階段,要麼祭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法寶,但這些道德教育都解釋不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各種現實,與社會現實相脫節和矛盾的道德教育顯然不能再作為支撐整個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基礎。
眾所周知,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發展了幾百年,而市場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經濟學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亞當·斯密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了兩部傳世佳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富論》)。他在《國富論》中闡述了「看不見的手」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已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的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卻長期未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關注,而這兩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和倫理學基礎。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典故:據說,19世紀末日本的明治天皇為了改變國家的落後局面,派人向英國取經,發現了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兩本書:《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並將這兩本書帶回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明治天皇借鑒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並結合日本國情治理國家,日本逐漸強大了;而中國呢,辛亥革命前,嚴復先生於1901年翻譯了《國富論》,卻把《道德情操論》留在了英國。「五四運動」期間,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種理論學派和著作大量湧入中國,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沒有市場經濟社會的倫理學基礎著作《道德情操論》,由於思想理論界對《道德情操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直到今天,中國也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據筆者考證,中國最早《道德情操論》的中譯本是在1997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被整整耽誤了96年,這實在是中華民族之不幸。
為什麼說《道德情操論》建立了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倫理道德基礎呢?因為亞當·斯密在這部倫理學巨著中揭示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基本行為規范,說明了商業產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倘若對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不了解,則不可能理解市場經濟社會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進程。
在亞當·斯密所處的18世紀,英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西方傳統的道德學家們仍堅信「貧則德高、富則腐化」,贊美古代社會為有德的社會,近代商業社會則是「奢侈、墮落」的社會。當時的學術界及社會輿論,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也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是否會墮落。當時大多數的「有識之士」皆認為:商業化的發展必將使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衰敗,終將招致人類文明的衰退。
亞當·斯密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與傳統道德學家們完全不同的看法。亞當·斯密首先指出:在市場經濟中任何交易主體皆基於「利己心」而行動,它還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基本心理驅動力。然後指出:「美德就存在於對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的追逐之中,而節儉、勤勉、誠實等美德一般是從利己的動機中養成。」
亞當·斯密將其倫理學研究建築在激發利己心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仁慈、利他主義等都是不穩定的、偶發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驅動力。面向普通的人們,傳統的道德說教方式——樹立聖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謂的先進事跡教育大眾的方式無濟於事,這樣的理想,在現實中不過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無需道德說教,市場化過程本身就是培育並實現良好道德、倫理的場所。它不僅擁有自動調節社會資源分配的經濟力量,還具有自動調節人性,使之趨向公益的道德力量。
亞當·斯密還提出,自由和獨立的人格是自然產生美德的兩大條件。隨著商業的發達,市場社會的國民在經濟上自立為生的過程中自然會具備道德涵養,勤勉、謹慎等美德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相反,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下,家丁、傭人因其人格不獨立,必然會道德敗壞。
我國研究亞當·斯密學說的專家李非教授,曾將斯密的市場道德理論稱為「道德人假設」,其要點列舉如下:
1、利己心是人類的本能,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發地趨向美德的內在力量;
2、在市場經濟社會里,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主體必須具有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其個人倫理或者說國民性才表現為基於利己心的慎思之德;
3、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社會中,其國民的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將自然而然地同時實現。即國民在積累經濟資本的同時,積累勤勉、節儉、誠實、守約、守時等道德;
4、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富裕的過程就是道德修煉的過程,這是一個無意之中的結果,意味著每一個市場的參加者誰也沒有意識到在經商中使自己高尚起來。
5、從長期看,一個民族或國家將通過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成為有德之國。這是因為市場社會存在著看不見的道德強製作用,無形之手的倫理學涵義正在於此。
1831年,一位年僅25歲的法國青年托克維爾在對美國進行了幾個月的考察後,在《論美國的民主》這本經典著作中無限感慨地談起美國的民主。在那裡,幾乎沒有人作一心為公、自我犧牲的說教,但是人們相信犧牲精神對犧牲者本人和受益者的價值,而且決不乏犧牲精神的表現;人們也絕口不談德行是美好的,但是人們堅信德行是必要的,而且每天都按此信念行事。所以,盡管美國人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非常強烈,他們拚命追求財富,但卻很少亂來;他們的理性雖然不能抑制他們的熱情,但卻能指導他們的熱情。這就是亞當·斯密道德理論實踐的最佳例證,由於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是亞當·斯密理論的典型實踐者,因此其國民道德水準、倫理意識普遍較高。
理解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民主,不難理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將數百億美元巨額財富捐獻給社會的慈善行為,他只不過按照亞當·斯密所奠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行事,鋼鐵大王卡內基、「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行為不也是對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忠實履行嗎?因為在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中,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最終結果就是:市場社會的國民富而有德,因為國民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進行了道德修煉。
跟儒家思想在中國一樣,亞當·斯密的原著雖然比較晦澀難懂,但其倫理思想在西方的影響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亞當·斯密的學說成為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主流道德倫理標准,已經滲透到每個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的骨子裡面。這些國家的政府就是要讓所有的國民,包括從嬰兒到老人,清清楚楚地知道,作為一般的國民,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來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與道德就可以同時實現。
作為市場經濟的聖經和商業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說已無須冗言論證。但由於中國社會的主體人群長期以來對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的了解甚少,在這種背景下,亞當·斯密的商業道德哲學能否結合中國的國情,逐漸形成新的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的道德標准,尚是個未知數。
我們首先應該承認的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虛偽性,其倫理學原理上存在著根本缺陷:虛偽地否認人類本性,否認人具有「利己心」這一不可改變的基本事實,所以難以讓普通民眾信服。更大的問題是,中國從沒有進入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社會,所以中國原有的任何一種道德哲學也無法解釋商業社會的各種現實,很多道德說教甚至是與現在的市場經濟完全矛盾的,所以主張回歸道德傳統的論點可能會使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更加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但是,我們僅僅借鑒了市場經濟的硬制度,卻沒能借鑒市場經濟的軟制度,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教育沒有跟上,造成了中國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一手軟,一手硬的局面。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使得原有的價值觀沒人信奉,而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形成。所以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傳統的、沒落的連同新生的許多道德觀念混雜在一起,尚沒有形成被普通大眾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標准。缺少適當的道德理論引導,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約束作用,中國人也就無所畏懼,不擇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來。
按照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國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前提條件並沒有出現。特權階層依靠制度缺陷和社會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沒有經過道德修煉過程的暴發戶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毒瘤,他們使整個社會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勤勞致富,這些都是違背亞當·斯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理論和商業道德倫理而種下的惡果。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幾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釋了商業社會中道德敗壞和腐敗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妨礙人們勤勞工作、阻止人們實現生活改善願望的制度就是社會道德墮落的根源。例如:特權、壟斷、管制、保護等制度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不僅僅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自然運行,而且還造成了商人的腐敗和墮落,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機取巧而獲得壟斷和超額利潤上,導致腐敗的產生和社會道德的敗壞。「如果取消了特權、壟斷、管制、保護以及暴利等,……則商人階層亦會非自願地被引向努力、節儉、正直等道德領域」。從封建遺制看,諸如限制勞動和資本自由移動的法律(居住法、學徒法等等)皆妨礙人們的勤勉、正直。諸多封建性特權(如長子繼承法、永久所有權等)皆妨害人之本能—節儉。顯然這樣的制度一旦廢除,則依人之本性,自然會勤奮工作,節儉為生。
選擇了資本主義並不等於就是市場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主要看這個國家市場的自由競爭程度。從這一點上來看,俄羅斯和南美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目前也不是市場經濟社會,而這些國家的國民道德水準也不盡人意。可見,如果中國消除不了特權、壟斷以及不勞而獲的各種根源,讓社會中的特權階層繼續依靠權力和關系去掠奪財富,而不是讓國民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去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並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商業社會的道德倫理觀,目前中國社會道德觀念的混亂狀態就難以改變,也就無法防止整個社會的道德下滑。
作者並不主張完全模仿西方的東西,特別在國人最重視和引以自豪的倫理道德方面,如果傳統的道德理論能夠解決現有道德危機問題,則無需畫蛇添足地學習西方。理論無國界,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了幾百年,除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尚沒有任何其它理論能夠解釋市場經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不實行拿來主義,借鑒經過西方社會幾百年檢驗的商業道德哲學,中國很難避免國民「缺德」和「文明古國」世風日下的道德尷尬。
用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說看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追求物質富裕與提升國民的道德水準並不矛盾,只要完善法制,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引導國民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來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就可以雙豐收,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理想社會也就會早一點到來。
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長期以來,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學者,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強調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財產制度相聯系,認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而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與發展的可能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突破,使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經之路。
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徹底拋棄哪些使生產力發展成為桎梏和束縛的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是鄧小平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
鄧小平曾經指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照搬蘇聯模式。所謂蘇聯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時期,比較完整的計劃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蘇聯的經濟體制。這些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包括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執政黨威望崇高、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為有利於快速動員社會資源並集中用於關鍵部門的重點建設,而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任務的完成,我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增多,計劃經濟體制的那種決策高度統一排斥市場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搞平均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一方面是統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都不能很好的發揮。這兩方面都是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必須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❻ 道德與市場經濟的關系500字發言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
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們正是通過對道德的把握,來感受社會關系的脈動,識別社會發展的方向,確定自身生存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地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應當建立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反映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為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服務。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上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的經濟運行機制,對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有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實要求,也有一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價值導向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一方面,作為市場經濟,它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在運行規則上有相通或相似之處。現代市場經濟的共同屬性和一般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它要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市場經濟可以和不同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相結合。要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加快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有助於保證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軌道有序健康地發展。
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但也要看到,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如趨利性、自發性等也會反映到道德生活中來,反映到人與人的關繫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現象,這些因素都會干擾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導向和行為准則,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已成為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要堅持公民承擔社會責任與社會尊重個人合法權益相一致,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著力培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有力的道義支撐。要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既勇於競爭,又有序競爭;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懸殊;既重經濟效益,又重社會效益。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物質利益原則,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既要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去獲得正當的個人利益,也要大張旗鼓地褒獎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的言行,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要正確發揮社會主義道德對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作用,形成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效應,避免市場經濟的消極效應,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所以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而言,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
❼ 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與道德關系問題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中國先秦時期儒、墨兩家的義利之爭,西方古典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關於德與福的關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這一主題和觀念。」然而,自市場經濟誕生以來,關於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研究。總的來說,大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道德淪喪和道德失范為代價的,這也就是所謂的道德「代價論」。在這種觀點看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而這正是由於市場經濟和道德之間存在著異質性而造成的。這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犧牲道德進步為代價。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市場經濟與道德是一致的,市場經濟就是道德經濟,道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以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尺度和外在價值評價共同構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維度,而這與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開門鼻祖——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命題是相一致的。「可以這樣認為,西方早期市場經濟的經濟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命題中,既得到了充分體現,又得到了完全統一,斯密是它的經濟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標上,甚至在基本運行機制上,互相貫通,合而為一,他創造的是一元論,而不是二元論。經濟理論和道德理論的高度一體化,這是斯密的理論能夠獲得成功並對西方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
❽ 談市場經濟與道德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道德具有相對的斗爭性與對立性,現今市場經濟的發展以道德的淪喪作為代價,要發展市場經濟,道德滑坡不能避免。
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的新要求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傳統的義利觀、效率觀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受到挑戰 ,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步確立。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重視個人價值、講求效率、開拓創新、平等競爭、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和人人平等。
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樹立哪些道德理念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同時也是對建國後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的取代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帶來了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的巨大沖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及早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思想、文化、道德觀念。 1.市場觀念。具有市場意識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自身能夠迎接挑戰、跟上時代潮流的標志之一。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市場的方法也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基本方法。競爭是經濟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對於每一個大學生來講,都是一種挑戰。作為未來的科技文化人才,若不懂得市場規律,不懂得經濟規律,是很難在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的。只有樹立了市場觀念,才能了解市場,認識市場,適應市場。只有樹立了市場觀念,才能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做好參與競爭的思想准備。 2.競爭觀念。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人的價值是通過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實現的。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迫使人們求新、求異、拼搏、進取。任何個人都須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市場沒有地位高低貴賤之分,人們在這里一切平等,只有通過平等的競爭,促使人們高水平、高標准地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潛力,才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只有通過平等的競爭,才能體現實力的較量,使有實力的人得到充分的發揮,整體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既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主動參與競爭,又要堅決反對西方利己主義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主義;既要講求目的的正當性,又要講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使競爭意識健康發展。 3.法制觀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大學生應重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法制經濟,並更好地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依法保護自身權利、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能力。目前,法制觀念淡薄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必須樹立起法制觀念,堅持用法律規范、保障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加穩定、更加公平、更加有序的社會環境。 4.信息觀念。信息觀念,也叫情報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及時獲得並准確處理好信息。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從發現問題到決策中間有一個中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信息的接收、整理、識別、判斷、決策的過程,實質是信息的傳遞、加工、轉換的過程。21世紀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它要求人們能及時了解信息,獲取信息,並能盡快地理解、選擇和利用信息。 5.效益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效益。無論是直接的經濟行為還是其他工作,不講究效益就是最大的浪費。沒有效益就談不上發展,效益不高必然發展不快。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促使市場主體在追求效益過程中,遵循「低成本、高效率」和「少投入、多產出」的法則,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在目前我國物質生活條件不夠高,生產力尚不夠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樹立效益觀念對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 6.創新觀念。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通過創新、創造、發明,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勇於探索,推陳出新,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創新方法和創新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和自身素質。 7.自我實現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幾乎都是未定的,對每個人的生存來說,存在的只是可能性,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何種可能性,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都要靠主體自身的努力。因而市場經濟產生的是一切靠自已的觀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主體意識普遍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已將自我實現作為追求的目標,大學生思想觀念變化最深刻的就是以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不斷強化為核心,從無為轉向有為,變被動為主動,變客體為主體的價值觀念的更新。重視自我素質和才能的全面提高,強烈要求尊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8.團隊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它能促進發展,有助於社會安定、人際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競爭性的一面,更要求合作性的一面。樹立協作精神能推進人才、資源配置的社會化和全球化進程,造福全人類。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所強調的整體性、全局性,已經包含著社會化的深刻內涵。因此,既需要發展自主、獨立的競爭性,更需要提高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