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法治環境對營商環境
『壹』 優化營商環境三大原則是什麼
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完善法治保障,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明確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依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為此國務院先後出台多個文件,強調准入前國民待遇,准入後公平對待,准入前後都要平等。
優化營商環境具體做法:
一是做好學習宣傳和普法工作。加強宣傳解讀,指導各級政府部門加強條例的學習,全面掌握法規要求,不斷提高依法履職能力。廣泛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知法用法,營造人人參與營商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是加快配套制度的「立改廢釋」。根據條例規定及時制定相關配套法規文件,對現行法規文件進行必要修改完善,確保相關法規文件與條例保持一致。對條例中提出的改革要求和任務,抓緊制定具體細化落實方案,切實推動條例各項規定落地見效。
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條例出台為新起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強公正監管,優化政務服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完善法治保障,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貳』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
1、優化營商環境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
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與社會關系、市場與社會關系,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有突破有創新,解放、創造和保護先進的生產力,重點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以高水平的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
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要求。這是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體現制度優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2、優化營商環境是政府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優化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優化營商環境當然對招商引資和GDP增長有幫助,但優化營商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招商引資,也不僅僅是為了GDP增長,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體是政府,政府自身也需要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方面,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取決於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權、減權、減利,這是一場刀刃向內地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讓群眾便利的政府自我革命。
另一方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也是政府的職責,應從事前審批型政府、經濟發展的競爭者,轉向服務型政府。這也是對政府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率、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的「大考」。
3、優化營商環境是保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必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並提高競爭力。
現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不利的情況,有些產業鏈供應鏈斷裂了、脫鉤了,有的外企、民企走了,低端的產業、企業死掉了,高端產業、企業卻進不來。應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一方面要「卧薪嘗膽」式的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自主可控,真正本土化;
另一方面,要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和對現有外資企業的粘性,使之不願意離開中國。這兩個方面,都取決於是否能創造世界最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就可以對沖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
優化營商環境的提出: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樣需要繼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叄』 打造法制化營商環境堅持什麼原則
全面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建設法治化營版商環境有助於推進市場經濟權法治建設。
全面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助於促進公共治理現代化。
全面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助於建設誠信中國。
全面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助於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競爭力與領導力。
『肆』 優化營商環境指什麼
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准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營商環境包括影響企業活動的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改革和對外開放眾多領域的系統工程。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招商引資的多寡,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經營企業,最終對經濟發展狀況、財稅收入、社會就業情況等產生重要影響。概括地說,包括影響企業活動的法律要素、政治要素、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等。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營商環境法治化的內涵,則是指一套行之有效、公平公正透明的具體法律、法規和監管程序;營商環境國際化的內涵,是指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世貿規則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體系。在中小企業營商環境構建上,要考慮市場環境、政策政務環境、社會化服務環境、融資環境和法治環境,推動實現投資自由化、對外貿易和投資更加便利化。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更高階段,這要求有三個轉變:一是監管理念的轉變,即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二是貿易體制的轉變,即從現有的貿易壁壘、配額限制轉變為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三是向開放型和創新性政策轉變,如放寬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都將更加開放並具有國際競爭力。
2020年1月1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
2019年10月23日新華社北京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順應社會期盼,持續推進「放管服」等改革,我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制定專門行政法規,從制度層面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條例》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和做法,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人民群眾滿意、市場主體支持的改革舉措用法規制度固化下來,重點針對我國營商環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
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形勢十分迫切,因為它不僅是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通過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等措施上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
優化營商環境究竟有多重要?我認為,優化營商環境不但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更是主動找差距、補短板、精心維護以及長期付出的結果。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因此,世界各國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制勝法寶。
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點在哪裡?我認為,關鍵點是要切實解決企業辦事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其中項目審批就是難啃但必須要啃下來的一塊「硬骨頭」。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審批環節力爭做減法,能減則減,能不審就不審,以求真正做到審批最少,流程最短,真正替企業設身處地著想。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所在,並且非常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核心則是公平競爭。只有進一步深化行政服務市場化改革,營造出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夠激發市場活力。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活動還在持續深入,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過往實施的改革數量居東亞、太平洋地區之首。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46名上升15位,位列全球第31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形勢十分迫切,因為它不僅是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通過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等措施上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唯有如此,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力才能不斷迸發,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曾多次提及營商環境,報告中還專門用一個段落,對改善營商環境提出了具體的舉措。例如要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以及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等多項措施。但由於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尚存在諸多瓶頸。因此,對一些地方來說,優化營商環境應科學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同時,還必須樹立起「搶跑意識」、危機意識,認識到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進而逐漸縮小差距,實現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
當前,營商環境改革的緊迫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國內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等等,才能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
『伍』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有什麼積極意義
國務院開年第一會研究的主題是優化營商環境。政府工作報告引人注目地強調「優化營商環境」。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達到「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破障礙、去煩苛、築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的高度。
據媒體報道,目前營商環境雖整體有所改善,但仍然是部分地區發展的「軟肋」和「硬傷」。具體歸納起來有:一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不夠足,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部分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民間投資增勢疲弱;二是搞地方保護,有的市場准入門檻高,各種隱性壁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投資環境惡劣,有的部門不依法行政,隨意執法、手續繁瑣、效率低下、遇事「推繞拖」等辦事難現象依然存在……
為什麼優化營商環境這么重要?
首先,優化營商環境,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發展瓶頸精準發力。總理在報告中提及「安不忘危,興不忘憂」,清醒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和營商環境欠優、放管服改革滯後有千絲萬縷聯系。
其次,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提高綜合競爭力,這是一個地方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企業不公平對待或搞地方保護」;「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堅決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一定要讓我們的企業家、市場主體真正感覺到營商環境的切實優化」;要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的最佳投資地……
第三,優化營商環境,也是凈化社會風氣,打造法治國家的要求。一些地方頻頻發生的污化營商環境的事例,正是對法治的藐視,對規則,對公平正義的破壞。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改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更要在提高服務水平、營造法治環境等軟環境建設上有新突破,更好發揮制度的支撐、保障、激勵作用。公共服務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建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標國際最高標准,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努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一要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營商環境是一個系統性的環境,除了基礎設施的可得性外,更強調企業開辦、運營、關閉和市場維護全流程的便利化:要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全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最大程度實現准入環節的便利化;要搭建「多規合一」聯合審批平台,形成以「表單共享、材料共享、流程共享」為特徵的全新審批模式,提交「一套申報材料」,填寫「一份申請表單」,即可「完成多項審批」,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不斷提高建設項目審批效率。
二要做強監管的「加法」。著眼優化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環境,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依法從嚴從快處理;進一步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不能對企業不公平對待,不能搞地方保護,要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堅決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抓緊建立營商環境的評價機制,制定相關評價指標和辦法,推動各地由過去的爭資金、爭項目向爭創優質營商環境轉變。同時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用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
『陸』 營商環境如何改善營商環境的建議
摘要 您好很開心回答您的問題,一、著力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優化政策環境。一是建議政府決策部門及時響應市場主體期盼,盡快出台稅收優惠減免、殘保金減免、財政扶持等具體政策措施,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二是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調整稅費目錄和標准,切實為企業減負。三是從自治區級層面制定政策,健全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產品,搭建銀企合作平台,破解融資難題。四是制定配套獎勵措施,表彰獎勵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五是建議結合實際優化區縣考核指標,將超出區縣管理范圍的水、電、氣、土地、金融等考核指標劃歸市級部門考核體系之中,做到權責匹配、人員匹配。
『柒』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句話說明了什麼道理
好的營商環境是有法可依,用法律保護正常的行為和生活,而不是人為的干預與人情社會。
『捌』 談談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首先要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引領和保障改革,即應當按照四中全會的要求,編纂民法典,制定期貨法等一系列新法律,修改證券法、票據法等既有的商事交易法,協調整合三資企業法、公司法與合夥企業法等商事組織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為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奠定製度基礎。
具體來說,一是要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減少公權力對私法主體行為的過度干預,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二是依法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全面確認和保障市場主體的人身、財產權益,消除人們的不安全感,鼓勵人們在合法的范圍內大膽創業和創新,保障市場主體對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三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不僅要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而且還要依法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樹立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法律意識。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也要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進一步從制度層面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從根本上約束和限制公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保障權力的正當行使。要扎牢制度的籠子,使權力的運行守邊界、有約束、受監督,逐步建立一個職能科學、職權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與此相適應,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壓縮行政審批權;轉化政府職能,合理規范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明確審批的內容和程序,推進政府的信息公開。對市場主體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對政府而言,法不授權不可為。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轉化,將監管模式從事前監管轉變為市場秩序維護,最終使從事核准、審批的政府機關逐漸從市場的監管者轉變為市場的服務者。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司法裁判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法保障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監督權,禁止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插手案件的審理;需要深化司法公開,構建陽光司法。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業已生效裁判文書的執行力度,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