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道德例子

古代道德例子

發布時間: 2022-03-13 15:30:36

㈠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1.程母嚴格教子
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都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學奠基人,被人們稱為「二程」。「二程」的母親侯氏,一共生過六個男孩子,只剩下程顥、程頤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愛兄弟倆,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1歲,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報,侯氏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後,又對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吃飯的時候,孩子愛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著他們的性子來,專門給他們愛吃的飯菜,侯氏制止道:「對小孩子不能慣,你慣什麼毛病就會有什麼毛病。小時候養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長大後怎麼辦?」在母親的嚴格教育培養下,「二程「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2. 司馬光教子節儉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朴,更把儉朴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朴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3.成吉思汗母親教子團結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領、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父親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一次部落紛爭中被人殺害了。成吉思汗的母親只好帶著幾個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飢挨餓,備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託在兒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夫人為了教育年幼的幾個孩子,經常講自己母親教育孩子們要團結的故事。她說:「記得有一天,你們的外婆阿蘭阿豁看到五個兒子不團結,便拿出五支箭,讓五個兒子分別去折,他們很容易就折斷了。後來,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讓他們折,結果誰也折不斷。這時,外婆就對她五個兒子說:「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敵不過人多;最好的馬,也經不起百條鞭子抽打。只有團結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才能戰勝敵人!」 在母親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壯成長,後來成了「一代天驕」。

㈡ 古今中外有什麼不道德的故事或例子

蔡京是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各個藝術領域均有輝煌表現。人們承認他的書法造詣,也特別憎惡他的人品。

在宋哲宗元佑年間,當時元祐時的朝臣被貶斥流放或死去的已剩下不多了,蔡京還不滿意,下令列舉他們的罪狀,以司馬光為首,把他們看成奸黨,在文德殿門前立石碑,他親自書寫碑文,發布到各地。

起初,元符末因出現日食,下詔求言,言者大多談及熙寧、紹聖時的政事,就又把范柔中等人定為邪等,寫上姓名。有三百零九人的名字在這兩個名冊中,他們的子孫也遭禁錮,不能在京城及附近做官。

人們還把他和當時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在被揭發罪行之後,貶官流放,被貶的路上還攜帶大量金錢,但是他的作惡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錢也買不到東西。最終,80歲的蔡京於七月二十一日餓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崇教寺。

(2)古代道德例子擴展閱讀:

蔡京的文學成就:

蔡京的書法藝術有姿媚豪健、痛快沉著的特點,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因而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彙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蔡京的散文寫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記》一卷、《太清樓侍宴記》一卷、《延福宮曲宴記》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揮塵集余話·卷一》中。

㈢ 古代有道德的人,事例

柳下惠:坐懷不亂

㈣ 古代的道德故事20字

成語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成語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成語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成語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語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成語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成語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成語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成語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成語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成語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成語典故12、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成語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成語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㈤ 有關古代道德的故事和模範人物嗎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泰伯采葯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采葯,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發,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㈥ 跪求古代有道德的人的事例!

孔子作《春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周禮來維護當時被破壞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史學經世的意識到司馬談、司馬遷纂修歷史的時候變得更加自覺。司馬談說:「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史記·太史公自序》)一名史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躍然紙上。司馬遷著《史記》,更是高標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司馬遷傳》)。閱讀《史記》,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越是變革時期的史事,司馬遷記載得越詳細,用力也越勤。這就反映出他確實抓住了歷史的要害,是為活人寫歷史,為國家的需要寫歷史,為民族的未來寫歷史。唐玄宗時期,被譽為「董狐式」的史學家吳兢用一種特殊的體裁撰寫了《貞觀政要》一書。這是一部記錄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史專題。他在《序》中寫到:「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這不僅是對前朝為政者的仰慕,更是希望當今及今後統治者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杜佑的《通典》雖是私家著作,但他在《自序》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其著史的目的是要「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通典·自序》),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躍然紙上。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進〈資治通鑒〉表》)為編纂原則,更是封建時代優秀史傢具有強烈的關注國家與社會的政治意識的典型代表。

其次,歷代史家及其作品中包含著濃烈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哲對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辯證總結。歷史是客觀的,但是記載歷史過程的史學作品總是要帶上史學家個人的思考。宋代蘇洵在《史論》一文中說「史何為而作乎?其有憂也」;司馬遷說「述往事,思來者」(《漢書·司馬遷傳》),這都准確地表達了中國傳統史學的人文情懷。孔子作《春秋》,充滿著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憂患,筆墨之中隱含著微言大義。司馬談初作《史記》的動機是要歌頌漢興以來建立的豐功偉業,司馬遷繼承父業之後卻賦予《史記》更多的憂患意識。在《史記·封禪書》、《平準書》中,司馬遷對武帝時代業已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的揭露和對武帝封禪求仙的嘲笑與諷刺,更是一個優秀史家內心憂患意識的集中表現。東漢後期史學家、政論家崔

㈦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㈧ 求古代人們堅守道義的例子

1,譚嗣同。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後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裡裝著祖國。

2,岳飛。

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3,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4,田橫。

劉邦當皇帝後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後,認為田橫兄弟本來就平定了齊國,齊國的賢士大都依附於他,如今要讓他流落在海中而不加以收攬的話,以後恐怕難免有禍患。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並且召他入朝。

接著又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帝下詔指示酈商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知田橫,並且說:「田橫若來京,最大可以封為王,最小也可以封為侯;若是不來的話,將派軍隊加以誅滅。」田橫於是和他的兩個門客被迫一塊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洛陽,於途中自殺。

安葬完田橫之後,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里,追隨田橫死去。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為吃驚,認為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劉邦聽說田橫手下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又派使者召他們進京。這五百門客聽到田橫已死,他們也都在島上自殺。

5,審配。

三國時期,袁紹手下的重臣審配,當時袁紹已經死了,他輔佐袁尚,袁尚在城外被曹操擊敗,當時袁尚只想著逃命放棄了鄴城,可是審配一直不放棄,因為他知道鄴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門戶,命門,一旦放棄,袁家就徹底失敗了,所以他只帶領城中的殘兵守城,曹操大軍多次攻城都被他擊退。

後來他的侄子審榮貪圖富貴,出賣了他,開打了城門,曹操極度欣賞審配,說要給他很多賞賜,然後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後來曹操要殺他的時候,他還說:「我的主公(袁紹)的墳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著北方死去!」後來曹操同意了他。

㈨ 中國古代18個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並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樂善好施:李士謙是北朝魏齊時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堅決拒收。這也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8、張良拜師: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9、崔樞還珠: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個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錢財後來傳為美談。

10、捨身救友: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1、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12、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搞梨來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3、晏子朝總是乘弊車駑馬: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總是乘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14、程門立雪: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1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離別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16、緹索救父: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索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17、孟母三遷: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18、趙柔賣梨: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還是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㈩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車答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