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服務調解

法治服務調解

發布時間: 2022-03-13 18:05:47

①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做好人民調解的指導工作

在工作理念上,要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 「法不阿貴,法不阿權」,「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我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呈現職工群眾權利意識強與法律意識弱並存的某種「初級階段」特徵,一方面職工群眾反映訴求和民主參與的願望日益強烈,但同時這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不足、渠道不暢,法律意識薄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再加上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導致一方面職工群眾對司法不信任,司法公信力下降,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職工群眾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人信奉「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惡不信善」、「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問結果不計手段,「以錯糾錯式」維權,採取上洋訪、攔截領導車輛、圍堵沖擊國家機關等方式違法上訪,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此,必須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識,充分認識任何組織、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牢記人民是真正的主人,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並且屬於人民,帶頭知法、懂法、守法、護法。要實現從行政強制到民主法治理念的轉變,擺脫依靠行政強制的路徑依賴,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和公平正義觀念,不斷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通過民主法治來妥善協調人民職工群眾內部的利益關系、化解干群關系矛盾,最大程度地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教育引導職工群眾增強守法意識,強化「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法治觀念,充分認識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公民的福祉,也是維權的有力保證。沒有任何權利是絕對的,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權利意識」伸張離不開「法治觀念」護航,權利如不能正確行使,不僅不能成為法治進程的「鋪路石」,反而可能變成社會動盪的「導火索」,教育引導職工群眾學法遵法守法用法,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履行法律義務,以合法合規形式表達利益訴求。 在工作方式上,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方式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法不嚴則無治」,「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法規的生命在於實施,法律法規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皇權至上,權大於法,人治大於法治,缺乏法治傳統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再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一些領導幹部仍熱衷於計劃經濟那套行政化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有的甚至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制度和組織之上,崇尚個人專斷、長官意志和行政命令方式,否定法治原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程序。為此,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適應社會變化,研究和把握職工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創造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繼承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大依法開展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機制,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開展職工群眾工作,依法按章程辦事,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勞動關系,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使職權的能力,不斷提升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把職工群眾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把職工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切實解決好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切實維護和保障職工群眾合法權益,增強職工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要借用外力,整合資源,善於藉助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和法律志願者、公職律師等各界力量,積極推動《勞動法》等勞動法律法規賦予職工群眾的權利落到實處。要加大工會勞動法律法規監督力度,積極配合人大開展勞動執法檢查,督促政府職能部門強化行政監察,監督企業自覺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依法用工規范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另外,「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司法權威與司法腐敗,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司法不公是司法腐敗之源。要樹立司法權威,確保司法不受行政的支配和干預,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要精心打造一支值得職工群眾信賴、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強化司法職業道德建設,增強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牢固樹立司法公正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觀念,懲惡揚善,匡正壓邪,確保在法定期限內依法審結案件,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築牢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要加大懲處貪贓枉法者的力度,及時懲辦和清除司法隊伍中的害群之馬。要充分發揮司法作為解決矛盾糾紛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重建司法終結涉訴涉法矛盾糾紛的良性循環機制,堅決糾正「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等現象,以法治方式解決職工群眾工作中一些復雜棘手問題,確保權益損害能得到及時公正的救濟,使司法途徑成為職工群眾主動自覺而理性的選擇。 在工作機制上,要加強源頭參與,增強法制基礎 《勞動法》等一些勞動法律法規經過近20年的實施,社會背景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勞動用工市場化和勞動關系法治化對勞動法律法規的配套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勞動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在實踐中難以得到貫徹落實,陷入對一些問題的處理名義上有法可依,實質上無法可行的困境,迫切需要加快配套立法進程,進一步增強法律法規制度的操作性和執行力。為此,必須加大參與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積極代表廣大職工群眾參與立法和政策制定,推動盡快啟動《勞動法》修訂工作,讓其真正成為規范勞動關系領域一般關系的母法,對《勞動全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法律進行修訂,增強其操作性和執行力。還要重點推動制定企業工資支付、勞動監察、工資集體協商、企業民主管理等方面相應配套法律。比如,要從法律層面明確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都必須實行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主動積極參與就業、分配、社保、安全衛生、住房、教育等政策的制定。推動制定符合國情的社會責任標准,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在參與各項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充分反映職工群眾的訴求和呼聲。要推動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完善決策機制和程序,增強決策透明度和職工參與度,推動建立健全職工建議徵集制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決策糾錯改正機制,落實決策責任追究制度。要推動完善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工會動作、職工參與、社會協同的工作格局。 在幹部素質上,要全面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 對於廣大工會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來說,法律不僅是各級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依據和「尚方寶劍」,也是他們「為官從政」、盡職履責的安全繩和保護傘。各級工會幹部必須對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時刻保持頭腦中有法治這根弦、行為上有法律這個度,堅持依法行使權力,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決不行使法律未賦予的權力,決不幹預法律不允許的事情,決不懈怠法律所要求的責任,為做好職工群眾工作掌握好法律武器。 各級工會幹部必須帶頭學習法律,遵守法律,自覺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提高服務科學發展、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提高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的能力。 一是要著力提高依法建會的能力。加強對《勞動法》《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學習研究,全面掌握其要義精髓,依據《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重點加強對兩新組織、小微企業和農民工的工會組建工作,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建設,不斷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是要著力提高依法管會的能力。堅持依靠職工群眾辦工會、辦好工會為職工,尊重職工和會員主體地位,下移工作重心,加強分類指導,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更好的條件,激發基層活力;做好工會經費審查審計監督工作,優化經費支出結構,深化工會資產監管,依法促進工會資產發展,不斷壯大服務職工的實力,使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組織是最可信任的「職工之家」、工會幹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 三是要著力提高依法維權的能力。針對勞動就業、收入分配、勞動和社會保障、安全衛生、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推動勞動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主動與立法機關建立工作聯系制度,組織職工就重大法律草案提出意見建議,向立法機關反映職工訴求和工會主張,努力從立法源頭上保障職工利益,提高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善於用辯證思維和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服務教育群眾,協調利益沖突,化解利益矛盾,促進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職工享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四是要著力提高依法履職的能力。切實履行法律和工會章程賦予的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職工群眾各項合法權益,突出維護職工群眾的勞動經濟權益,更加註重維護職工的就業權利,促進更多職工實現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進而實現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他們不斷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要牢記黨的重託、不忘工會職責,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走出高樓大院,擺脫文山會海,破除衙門作風,破除機關化、行政化傾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調查研究,聽真話、明真相、掌實情,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形成正確判斷,在矛盾的初始階段及時將其協調化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

② 依法調解的含義

依照、依據法律進行調節。

③ 如何進一步發揮法治服務的功能和作用

■ 無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都需要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法治的生命線。要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付出更大努力,讓人民群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 法治文化是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法治體系是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加強這五大體系建設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支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鮮明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這「四個更好」,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闡明了法治對於提高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意義(+微信關注求是網)。

一、全面准確理解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引領和規范是法治發揮作用、顯示價值的兩種重要形式。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指引國家發展方向。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規定了國家的國體、政體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動准則,規定了黨和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和奮斗目標,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憲法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是一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則、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在法制上的體現。因此,法治的作用首先體現在保持國家制度穩定,引領和確保國家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是確立行為規則。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國家的最大規矩,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賦予國家管理的權力並明確其邊界。法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明確告知人們,國家希望社會成員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行為是允許並受到保護的,哪些行為是禁止並將受到懲罰的,並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必須遵守這些行為規則。

三是整合社會利益。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法律是社會關系和人的行為的調節器和平衡器,通過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利益訴求,最大限度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平等,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功能在於平等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以法律為准繩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於在尊重個人權益基礎上構築全社會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踐證明,法治是整合社會利益的最有效機制,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社會利益的整合過程。

四是化解社會矛盾。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任何時候都會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關鍵在於怎麼去解決。法律是定分止爭的最有效手段。這是因為,法律明確規定了社會成員的行為和利益邊界,是社會利益關系的最大公約數,能夠被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遵守。以法律為依據構建沖突解決機制,在法治軌道上解決矛盾和糾紛,可以避免或減少矛盾激化和社會沖突,確保社會正常秩序。

五是凝聚社會力量。寶劍和天平作為法律的象徵,向人們昭示了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懲惡,就是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防止違法行為造成更大危害,同時也警示人們不能逾越法律紅線、觸碰法律底線,從而維護社會公正、弘揚社會正氣。揚善,就是清晰告知人們法律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只要遵守法律,就能在法律保護下實現自身利益、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犯。充分發揮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有利於在全社會樹立守法者得利、違法者吃虧、犯罪者必懲的價值導向,扶正祛邪,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

六是保障經濟發展。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既靠政策又靠法律。法律和政策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互聯互動,都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都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營造環境、提供保障。但相對於政策而言,法律更具穩定性、長期性,成熟的政策可以上升為法律,使之發揮更為長遠的指導作用。同時,法律和政策一樣,也要與時俱進,只有適時制定新的法律,及時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健全的法治能規范經濟行為,創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提供穩定的社會預期,引領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④ 法制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加強行政調解工作要堅持三調聯動有效銜接所謂三調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3

⑤ 新的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包括哪些服務項目

1,法治宣傳類
發布動態法律資訊服務,法律法規、典型法治案例檢索、咨詢服內務,法容治宣傳教育陣地服務,推廣法治文化服務。
2,法律服務類
村(社區)法律顧問,7天*24小時在線法律咨詢服務,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特定對象公證減、免費服務,遺囑公證減、免費服務,律師參與信訪接待服務,法律援助來訪咨詢服務,民事、行政案件法律援助服務,代理申訴案件法律援助服務,刑事案件法律援助服務,司法鑒定免費咨詢服務,司法考試考務服務。
3,矛盾糾紛調解類
普通民事糾紛調解服務,專業性糾紛調解服務。
4,特殊人群服務類
刑釋人員回歸接送服務,刑釋人員幫教服務,刑釋人員安置服務,提供遠程親情視頻會見服務,獄務公開服務,後續照管服務。

⑥ 如何發揮人民調解在法制建設中的作用

縣委縣政府作出平安開縣建設的決定後,縣委法建辦深刻領會決定精神,充分發揮法制建設在平安開縣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三舉措」助推平安開縣建設。 一、加大宣傳力度,為平安開縣建設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一是認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雜志、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載體,通過創辦平安開縣建設宣傳專刊、專欄等方式,集中反映本地本部門推進平安開縣建設的動態信息,加大平安開縣建設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平安開縣建設的濃厚氛圍,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二是認真開展「普法示範」活動。把開展 「三三三普法示範工程」建設活動與「百鎮千村平安建設」示範工程相結合,建立領導包點,幹部包村的工作責任制,從工作的實踐中發現典型,打造一批普法工作的亮點和品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全縣普法工作深入開展。三是認真開展「網上論壇」活動。通過網路的形式,認真開展「平安開縣,你我發言」的論壇活動,讓全社會為平安開縣建言獻策,努力提高全縣人民積極參與平安開縣建設的積極性。 二、優化法治環境,為平安開縣建設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一是認真開展「法律八進」活動。大力開展以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監所、進中介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八進」活動,充分發揮法制建設工作的導向性作用,努力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全覆蓋。同時,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違法犯罪預防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二是突出重點,抓好法律服務工作。按照服務城鄉統籌的要求,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把法律服務的「重心向基層傾斜、觸角向農村延伸」,繼續實施法律援助「民心工程」,圍繞民生和「三農」問題,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鞏固完善律師參與信訪接待長效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有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積極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人民調解「應調盡調」。三是廣泛發動,抓好法律文化培育。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渠道,開展各種法律文化建設活動,著力營造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促進群眾性法律文化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大力加強法律文藝創作,以小品、相聲、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制文藝活動,使法律宣傳潛移默化、入腦入心。 三、強化依法治理,為平安開縣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一是普治並舉,強力推進依法治理。開展「法治開縣」、「法治鎮鄉(街道)」、「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區」、「學法用法示範單位」、「依法行政示範單位」、「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針對征地拆遷、勞動和社會保障、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消費領域中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協調和組織開展各種專項依法治理,逐步提升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二是深化改革,努力構建法治政府。在各級政府及部門中大力推廣法律顧問制度,為政府重大決策、行政行為及重大合同提供法律意見,通過前移審查關口,將政府行為導入法制軌道,避免決策錯誤和發生違法行政行為。認真落實上級規定要求,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努力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工作機制,規范行政行為。三是陽光司法,促進司法公平正義。進一步深化審判改革,推進執行改革,完善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制度,加強司法工作流程管理機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強化內部監督,維護司法公正和法制統一。加大生效判決、裁定執行力度,努力破解「執行難」問題,尊重和維護司法權威和法制統一。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群眾平等參與訴訟,努力讓老百姓打得起官司,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⑦ 司法所調解是屬於什麼性質

屬於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即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指的是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版主持下,以國家的權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

⑧ 服務企業調解服務時間的手段有哪些

摘要 1、直接調解的方法

⑨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服務於檢察工作,化解社會矛盾

A 基層檢察機關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社會矛盾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發展階段,涌現出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社會矛盾的化解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全力配合、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社會矛盾化解系統中檢察機關是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檢察機關這個矛盾化解子系統的良好運作。

基層檢察機關直接面對群眾,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具有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基層檢察機關應積極響應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檢的號召,落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築牢檢察機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基層檢察機關應該緊緊抓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充分發揮各項檢察職能,不斷加強法律監督能力建設,把化解社會矛盾貫穿各項檢察工作的始終,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一、基層檢察機關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及其特徵

(一)面臨的社會矛盾種類

1.刑事案件產生的社會矛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利益格局進行了大調整,各種利益主體沖突不斷,引發了刑事犯罪案件的高發、頻發。這些刑事案件不僅給眾多受害人帶來嚴重後果,而且也使民眾的安全感進一步下滑,加重了社會調和的包袱。如故意傷害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屬與犯罪人的家庭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造成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現狀等等情況,都極易引發社會矛盾。

2.民事糾紛案件引發的社會矛盾。民事糾紛案件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如婚姻糾紛、借貸糾紛、買賣糾紛等等。由於民事案件直接涉及群眾經濟利益,矛盾復雜,經常出現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情況,可案件的當事人處理問題時抱守的卻是合理即合法、有理講遍天下的觀念,而非法理上講證據的理念。這些理念最終引發的結果是,當事人不理解或不支持法院處理案件或行政部門處理事件的結果,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如無理纏訴、纏訪,更有甚者聚集親朋好友,圍攻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謾罵相關國家工作人員。

3.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職務犯罪所引發的矛盾。尤其是企業領導人員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發生的職務犯罪問題比較突出,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引發了人民群眾和企業職工內心不滿,企業職工擔心個人利益受損,迅速聚集,或聯名向相關部門反映,或集體上訪,給社會的安定團結埋下了隱患。

4.農村基層幹部職務犯罪所引發的矛盾。有少數農村幹部政治業務素質不強,法制意識淡薄,在工作中出現違法行政、為政不廉,甚至利用職權進行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它破壞了國家法令和政策在農村的實施,侵害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極易激起民憤,引發群眾上訪,甚至會引發集體訪、越級訪。

5.涉農利益和民生、社會保障所引發的矛盾。群眾面對補貼、低保、醫保等涉及民生和社會保障的問題關注度比較高,相關部門稍有處理不慎,就易引發社會矛盾。

(二)特徵分析

1.矛盾內容具有廣泛性,物質利益矛盾居於主導地位。這些社會矛盾就集中體現為刑事案件多發且被告人與被害人矛盾很難調和,群眾和農村基層幹部職務犯罪問題和民事申訴和控告增加等。

2.傳播速度快。一個極小的事件或案件,通過其快迅傳播和無限放大,均可能引發巨大的網路輿論效應。

基層檢察機關要著力做好化解工作,這是檢察機關服務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最好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是化解社會矛盾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作為基層檢察機關要在具體的檢察業務工作中,要注重把化解矛盾貫穿執法辦案始終。同時,社會矛盾又是復雜、綜合、活躍的社會現象。隨著形勢的變化,社會矛盾無論從形式到內容,從過程到結果,從數量到規模,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為適應已發生變化的社會矛盾,針對性的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基層檢察機關應積極探索檢察環節平衡利益、化解矛盾、解決沖突、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新途徑、新方式、新機制。

(一)更新執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基層檢察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必須轉變執法觀念,創新思維方式把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同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機統一起來。

1.堅持樹立能動檢察的理念。檢察機關在辦案與工作中,凡是發現有違法現象,凡是發現有有損於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即使不屬於自己管轄和職責范圍,也要主動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與協調,及時發出檢察建議,並跟蹤事態的發展。能動檢察不是越俎代庖,是國家機關之間互相配合,也體現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屬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執法為民作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力求程序與實體的雙重公正,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要不斷強化保護弱勢群體的意識,設身處地為弱勢群體著想,竭盡全力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除了對法律上所規定的權利給予充分尊重和保障之外,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屬於人的基本權利的,也要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保障,使弱勢群體有冤情可申訴,有委屈可訴說,有疑惑可詢問,有困難可提出。

3.樹立釋法說理的理念。針對案件的主要矛盾,對焦點、難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加強辦案不同階段的釋法說理、政策教育、情緒疏導、思想感化等工作,讓當事人對檢察機關所辦案件心悅誠服。據此,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重點強化對於依法作出不受理、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訴、不賠償等決定的釋法說理;二是將說服教育貫穿於詢問、訊問當事人的始終,糾正在辦案中「審證據、走程序」的執法理念;三是認真聽取被害人意見,耐心細致地做好被害人的心理疏導和安撫工作,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二)嚴格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首先就必須要全面、准確地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內涵。堅持做到嚴格依法、寬嚴相濟、該嚴則嚴、當寬則寬,注重效果。偵監和公訴部門要注意區別對待,懲罰首犯、主犯,對從犯、偶犯、中止犯和坦白自首者從寬;對青少年犯教育、感化、挽救;反貪、反瀆、監所等有偵查權的部門,重點要正確區分職務犯罪的罪與非罪界限,要堅持打擊極少數、教育挽救多數的原則。偵監部門對「可捕可不捕的不批捕」、公訴部門對「可訴可不訴的不起訴」,減少社會對抗,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為防止適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演變成寬大無邊、放縱犯罪,應建立完備的監督制約機制,從訴訟程序、機制設置上防止對「寬嚴相濟」的濫用。

(三)加強訴訟活動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要把做好訴訟監督工作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以人民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為工作重點,加大對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查處力度,做到敢於監督、善於監督、依法監督、規范監督,促進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需求。

(四)堅持用矛盾特殊性的工作方法來處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

基層檢察機關受理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是社會矛盾在檢察機關的集中體現。妥善處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就是直接面對矛盾、解決矛盾,就是救濟和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就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對於當事人反映的問題,要求合理能夠解決的要及時予以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要明確時間限期解決,對於按照法律和政策不能解決的要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綜合運用政策、法律和教育、疏導、協商、調解等方法,加強說服教育和情緒疏導,引導當事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沖突,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在信訪案件結案後要繼續追蹤,對當事人不滿的繼續做好解釋說服工作,對當事人有困難的盡力幫助或聯系相關部門解決,對涉案單位協助完善工作制度,加強配合,共同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五)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

及時發現、妥善處理檢察工作中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切實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是基層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能。堅持通過走訪群眾,並結合辦案進行普法宣傳。通過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現身說法,以案釋法,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堅持在公眾場合開展法律咨詢、法律宣傳服務,使幹部和群眾知道國家公務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應怎樣維護等,以提高幹部的防腐意識和群眾的維權意識。與學校、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動,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現實,定期在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與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做好溝通,以利於對涉案人員的教育並杜絕此類案件的發生。

(六)注重輿論宣傳引導工作,傳遞檢察正能量

基層檢察機關在化解社會矛盾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檢察微博、檢察QQ、檢察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同時要運用好當地廣播電台、報紙和網路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及時發布檢察信息動態,打造陽光檢務,暢通群眾信息渠道。

檢察工作重在基層,難在基層,希望也在基層。基層檢察院要充沛發揮直接聯絡大眾的優勢,充沛發揮檢察職能,堅持穩定是第一義務,堅持源頭管理,強化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努力把矛盾糾葛化解在基層,把促進社會管理的任務落實到基層,將化解社會矛盾貫穿檢察活動始終,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社會矛盾,助力平安夢、中國夢的實現。

⑩ 如何做好人民調解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司法所是我國司法行政系統最基層的職能工作部門,作為縣區司法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承擔著面向基層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服務、法制宣傳教育等項重要任務,是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管理司法行政工作的職能部門,其主要工作職能是:
(一)協助基層政府開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執法檢查、監督工作。協助本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依法治理工作規劃,積極推進和逐步深化依法治鄉(街)、依法治村(居)、依法治廠(礦)等各層次依法治理活動的有效開展;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主動為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政務決策、建章立制和行政執法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協助基層政府依法處理好本地區的重大經濟、社會事務,特別是事關社會穩定和群眾利益的各種涉法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轄區內各村(居)委會依法自治,依法制定和實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特別是農村地區要幫助建立健全村民選舉、民主議事、村務公開等各項制度,逐步實現村務管理的民主化、規范化、法制化;協助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執法檢查、監督機制;加強對鄉村基層幹部法律培訓,不斷提高其依法行政意識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參與重大疑難民間糾紛調解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是,指導村(居)委會和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城鄉集貿市場建立健全調解委員會和三級調解網路,在城鄉結合部、廠村(街)結合部和糾紛多發的毗鄰地區建立發展聯合調解組織,並指導調解組織搞好隊伍建設、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制度建設;堅持調解主任例會制度,多形式開展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調解隊伍的法律素質和調解水平;要及時總結交流人民調解工作的經驗,加強對調解工作的業務指導,結合本地區民間糾紛發生、發展的規律及新情況、新特點,重點抓好防止糾紛激化工作,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民間糾紛排查和專項治理活動,積極協助和參與重大疑難和易激化民間糾紛的調解,並虛心接受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監督,及時發現糾正不當和錯誤的調解;主動向本地黨政領導和有關政法部門反映情況和意見,爭取重視和支持,解決調解工作遇到的困難,有效維護調解人員履行調解職能的正當權利,保障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制度、工作、報酬的落實。
(三)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是,根據司法部的有關政策、規定和本地司法行政機關的部署,負責規劃、指導、監督本鄉鎮(街道)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鞏固健全基層法律服務組織,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和內部管理與運行機制,爭取基層政府支持,不斷改善辦公用房以及裝備設施建設;指導法律服務所認真充分地履行法律服務職能,圍繞基層工作重心,大力開拓業務領域,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業務切入點和增長點,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嚴禁越權或違法執業,並主動爭取本地律師、公證組織的支持和協作;加強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隊伍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執業監督檢查工作,保障其依法執業,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四)代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處理民間糾紛。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代表基層政府及時受理調處群眾要求政府解決的糾紛或調解委員會解決不了的疑難糾紛;在處理民間糾紛中要堅決貫徹調解為主和依法處理的原則,主動爭取有關部門協助,努力解決糾紛所涉及的實際問題,對重大疑難糾紛特別是群體性糾紛的調處要及時向基層政府請示匯報,對隨時可能激化的糾紛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有效控制事態的擴大與惡化;對作出處理決定的糾紛,應當監督當事人自覺執行,對事後反悔拒不執行又不起訴的,可以採取法律許可的措施督促執行,或動員幫助當事人訴諸司法程序解決。
(五)組織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是,根據全國和地方人大普法決議和本地有關普法工作部署,承擔本鄉鎮(街道)普法工作的規劃、組織和實施工作;組織建立基層法制宣傳網路,負責培訓法制宣傳員隊伍;根據各時期普法重點並結合本地實際,切實加強有關重點法律的普及宣傳工作,把普法工作與逐步推進依法治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加強對鄉村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牆(板)報、講台、夜校等宣傳陣地,大力開展法律講座、以案講法、知識競賽、咨詢解答、文藝表演、巡迴演講等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定期對普法工作進行考核驗收,及時總結交流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工作的經驗,不斷提高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六)組織開展對刑滿釋放和解除勞教人員的過渡性安置和幫教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是,在本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部門領導下,承擔本鄉鎮(街道)安置幫教工作的規劃、組織、實施和有關協調工作;組織轄區內的村(居)民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刑釋解教人員過渡性安置幫教隊伍及其組織網路,並指導其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要全面掌握本轄區刑釋解教人員和在押在教人員情況,組織落實接茬幫教措施,建立實施幫教責任制;積極協調爭取多方支持和有關部門扶持性政策與經費保障,及時解決安置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廣辟安置就業渠道,有條 件的應利用社會企業發展過渡性安置基地或創辦安置實體;加強工作調研、指導和檢查督促,不斷提高安置率和幫教質量。
(七)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是,在本地綜治部門領導下,充分利用自身職能優勢,通過法制宣傳努力提高廣大群眾遵紀守法和依法維權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對本地區治安隱患和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和防範工作,協助參與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協助組織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治安模範村」和評選「遵紀守法光榮戶」等群眾性活動;按照綜治部門的部署,積極配合、參與本地「嚴打」斗爭和各種專項打擊統一行動。
(八)完成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交辦的其他有關工作。要不斷增強全局意識和組織觀念,認真完成基層政府和上級司法行政機關交辦的有關工作和法律事務,充分運用各項職能手段,自覺地服從服務於基層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
減肥店老闆走了該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7 10:49:37 瀏覽:530
行政法上的行政就是指 發布:2025-01-27 10:04:10 瀏覽:109
撫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7 08:59:48 瀏覽:152
法學方法論與法理學 發布:2025-01-27 08:50:39 瀏覽:859
合同法上的欺詐 發布:2025-01-27 08:25:33 瀏覽:463
法院與商會 發布:2025-01-27 08:20:23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