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如何實現

道德如何實現

發布時間: 2022-03-13 18:06:33

『壹』 如何實現中華道德傳統的現代轉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待傳統文化應當有同情的了解,實事求是的態度,辯證理性的思考。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方法,也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就拿「三綱五常」來說,「三綱」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完全是單向的、專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別是「五倫」,則是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具體內容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良弟恭,長惠幼順,這里講的五倫關系就是雙向的、互動的,其中一些內容可以成為構建現代社會倫理關系的借鑒。因此,必須具體分析和仔細剝離,切忌一鍋煮和一刀切。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當然,任何一種優秀文化傳統,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揚棄與更新,才能永葆青春與活力。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是關系民族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是前提,創新是方向、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要處理好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一般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我們總是說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又說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這成了闡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固定格式。其實,形式與內容是分不開的,民族性存在於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只有不僅體現在形式中,同時也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貳』 政府道德責任是怎樣實現的

1.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謀求和維持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不僅需要形式合法性,還需要實質的合法性,即包含著對倫理道德價值的訴求。因此,政府要避免其合法性危機,應將法律制度、官僚制度等和道德相結合,實現依法行政和依德行政的有機統一。所以,政府不僅需要實現法制化,還要實現道德化,而政治制度的道德化是實現政府道德化的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就是政府的法律制度、權力體制、組織結構、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都必須貫徹公平、正義、平等的原則和具有充分的道德合理性。這種道德的合理性能夠協調好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使整個公共行政體系進入良好的運行狀態。

制度對於個人的道德選擇和道德生活來說,是一種預設的前提,具有先決意義。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關職責和義務的原則應當在對於社會基本結構的原則確定之後再確定。

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其強制性可以不為個體的偏愛所左右,而且對個體的偏愛、價值追求還起矯正作用,把個體的行為納入到統一的社會道德秩序中來。此外,其強制性實現對行政行為的調控。我們要通過自身所蘊含的倫理精神,能夠鼓勵公務員的道德自覺性,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對於道德覺悟低的公務員,則可以表現為懲處和制裁的作用。

2.道德責任的制度化。公務員是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在他運用其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行駛職責時如無任何限制,就極易產生權力腐敗,從而損害公共利益。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就必須以制度化的道德及道德責任追究機制對公務員進行約束和監管,對違規者予以懲罰,從而達到強迫行政主體和公務員遵守行政道德的目的。

首先,建立和完善道德責任規范體系。這有助於將公務員應遵循的道德責任明確化、具體化,為行政行為提供正確的導向,也為調控其行為模式提供准則,從而使公務員避免錯誤行為,尋求正確完美的行為。只有把公務員的道德責任和工作規范、要求以及相應的評價、獎懲措施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並貫徹執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責任意識。此外,公務員的道德培養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制度化的道德責任規范作為一種外在約束制度,對個體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公務員通過制度性的道德能預期到自己行為的現實性後果,被制度肯定的行為受到鼓勵或獎勵,而被否定的行為將受到懲罰和遏制,如此反復出現,使得作為外在理性和善惡標準的道德規范在公務員的內心紮根並得到鞏固,最後形成道德行為選擇的習慣,最終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其次,建立道德責任監督機制。建立相對獨立的道德責任監督系統,比如不斷完善廣大公民和全社會對行政不道德行為的控告、檢舉、投訴制度,加強行政機構內部的科層監督和監察、專門的審計監督,強化各級檢察院、法院司法監督權,充分發揮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等。通過完善道德責任監督機制可使公務員逐漸把各類外在監督轉化為自身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心理,形成真正的自我監督機制。

再次,建立道德責任獎懲機制。對公務員在道德責任上的奉獻行為,國家和社會有義務使他們擁有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相應回報的權利。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為激發行政主體踐行道德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嚴厲懲治不良行政道德行為者,加大懲治腐敗行為的力度,減少不良行政道德,增大腐敗行為的成本,抑制違法亂紀行為。

3.公務員的道德化。基於假設基礎上作出的對公務員進行規范和限制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不能全部解決制度運行中的問題,它只有通過政府的日常工作,通過公務員對公共權力的行使才能使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獲得實現的可能,所以公務員的素質和道德狀況是制度得以落實和實現的關鍵因素。

制度化的道德責任只是一種低限度的一般性的道德要求,但是公務員在行使權力時面臨的環境因素是很復雜的,要使公務員不陷入不道德的境地,僅滿足於此是不夠的,公務員還應當有著至善的道德願望和道德理想追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加強對公務員加強道德責任的教育。首先,要使公務員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在現代社會,政治權力日益成為公共權力,而公共權力是附屬於公共利益的,它只有為公共利益服務,才能體現它的公共性。公務員只有利用公共權力服務於公共利益時,才不會改變公共權力的性質和作用方向。這就決定了公務員必須以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道德價值取向。其次,要使公務員成為踐履個人美德的榜樣。公務員不僅承擔著社會政治職能,而且是公共道德規范的踐履者,一個社會的倫理秩序的良性運行首先需要公務員的支持和維護。沒有公務員對個人美德的踐履,社會很難走上美德供給之路,這不僅是由於公務員的示範性作用決定的,而且是由於公務員可能的對美德社會供給的破壞性決定的。

一切存在著社會秩序危機的時代都是與道德的失范同時出現的,而且首先是由於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們破壞社會共同體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敗壞社會風氣,進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的喪失。因此,公務員應該成為踐行個人美德的榜樣,而不應該成為踐踏個人美德的典型。

『叄』 道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肌唬冠舅攉矯圭蠍氦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此外,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肆』 怎樣實現道德

甚麼是道德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違背道德的事無時無刻不再發生 因此需要法律和輿論監督

『伍』 道德是怎樣建立的

道德是什麼?
他什麼都不是!
某個什麼思想家還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呢
那學校里的女孩子都成千古罪人了?
所謂道德
不過是人性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不寫在規章制度上的規章制度
僅此而已
道德是像lz說的這樣一代傳一代來的
因為對幼年的動物來說,模仿是本能
模仿的不僅是動作,還包括思想
之所以那麼多人違背道德,純粹是教育的關系
缺教養的人大都不在乎禮貌
就是教育的原因了
道德是理智中的
人性才是本能
你可能不會幫一個年老的乞丐
但如果一隻小動物向你發出求助的眼神,聲音
你一定會幫它清理好傷口,敷葯系綳帶,喂它吃的喝的.
你不斷地在付出卻也不會後悔
因為人性照顧弱者的一面展露出來了而已
人們不把它稱作道德
而稱做愛心......

無聊的道德...

『陸』 什麼是道德怎樣產生的

萌芽的比喻:先驗的還是發生的
任何生命的萌芽,不僅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且需要這些條件之間「發生關系」。道德問題的要害無非是怎樣看待他人、他物的問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就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或者地球上有很多人,但彼此隔絕,也不會產生道德問題。所以道德不是先驗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交換、交流、交談、交通、交涉)過程中發生了的,而且不斷發生著的意識形態,是可以被改造、被建設的對象。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和自然的「交往」、「交涉」越頻繁,人對自然越了解(科學技術越發達),環境保護的意識越強烈、環境保護的措施越得力;同樣,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越充分、越便利(市場經濟越發達),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社會風氣越好。超越以擁有為前提,成熟以生長為前提。我們很難設想從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演繹出美好的社會生活,但我們可以期待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開始建設健全的道德體系。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是切切實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換言之,「賽先生」(科學)和「麻先生」(市場)的發展、成熟的過程也就是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挑戰、作出調整、得到實現的過程。如果以固定的、僵化的道德觀念去限制、壓制新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會延誤發展,這些觀念本身最終也會被拋棄。
同時,具體的道德觀念形成以後,就會作為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成為決定性的力量。我們一出生所面對的道德體系,都是有根源,有「來頭」的,是大於個體的力量、背景,或者場域,連莊子也慨嘆「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故而,對於傳統的道德學說,最可取的恐怕還是溫古而知新。
根系的比喻:固本培基還是剪裁個性
道德作為公民內在的觀念系統,無疑是個體選擇行為和判斷是非的標准。而作為公共的輿論,則是個體活動的場域和環境。每個人成年之後,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作為「別人」的「他者」———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鄰居,對他人的求全責備、說三道四,會造成一種苛刻壓抑的道德氛圍,隱私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伸張,靠窺視、打聽、推測傳播信息而不是靠交流、交談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很多問題被埋藏了、被掩蓋了、被扭曲了,一旦爆發,貽害無窮。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培育自覺和負責任的道德主體的同時,需要營造寬容、寬松的道德氛圍。用種樹來比喻,教育者的任務是澆水、施肥,而社會輿論則是陽光、空氣和水,制度和法律則是藩籬和剪刀———一切以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出發點,最終要依靠道德主體自己在健康的道德根繫上開花結果。批評是為了建設,譴責是為了引導。而「整人」的道德環境則是社會發展的沉重包袱。
目前的社會心態之中,被批評者,特別是被批評的既得利益者,缺乏「聞過則喜」的態度,而有便利條件的批評者又缺乏負責任的態度。
出路的比喻:以通為目的還是以塞為目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十字路口沒有了紅燈,大家都會無路可走。道德正如人生道路上的紅燈,當置身於社會這個龐大的「交通」體系之中,和別人的去向發生了沖突或碰撞時,「損己利人」,放棄一些權利,「禮讓三先」,於是你來我往,天下太平。然而,不管是出於道德自覺,還是出於被迫接受,公民接受了紅燈,並不意味著他應該甚至是必須永遠等待下去、永遠放棄下去。紅燈太多的地方交通必然堵塞,只有紅燈的路口難以想像。
所以,一切以「公共」為名義的輿論、機構、設施,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最終的目的都必須是保障「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最不道德的行為就是假公濟私———在公共的名義下謀求一部分人、一小撮人、甚至是個別人的利益。如果片面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而忽視社會對公民的義務,就會造成道德觀念的扭曲和道德心態的失衡。道德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大家各有出路」。
鏡鑒的比喻:正人言行還是招搖過市
很多人習慣於以兌換式的、實用主義的思維來追問道德理想究竟有什麼用,有公平嗎?有正義嗎?有幸福嗎?如果看得見、摸得著才算做「有」,道德理想確實是「沒有的」,道德虛無主義由此產生。但我們為什麼或者憑什麼能知道什麼是不公、什麼是不義、什麼是不幸?不就是因為有一個理想在那裡嗎!理想永遠是超越現實的,就像平、靜、公、正的鏡鑒一樣。鏡鑒的作用,吃不得、喝不得,無非使我們看得見自己而已。我們在道德理想的面前可以反觀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知道什麼是真、善、美,「看見」什麼是假、惡、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理想為鏡,可以正言行。所以說,道德榜樣和道德楷模不能和道德理想本身劃等號,在公眾當中自發形成以後,可以去褒揚、去紀念,但盡量不要去製造,以杜絕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要知道,道德典型中的泡沫一旦破滅之後,受損害的是人的心靈。正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

『柒』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

前道德史的故事:那是一群生活在五百萬年以前的人類先祖,溫熱的氣候給他們帶來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們躲避天敵的優良屏障,奪取食物和配偶的競爭雖然嚴酷,但還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後代,它們無須向其他個體負責,這是一個富庶的霍布斯的叢林世界,沖突只發生在偶爾出現的利益交集。大約450萬年以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我們的星球進入了一次新的冰河期,於是一切都變得嚴峻起來,奪取生存資源的斗爭日趨殘酷,許多個體甚至不得不為此付出生命。這是一個獸性張揚的時代,叢林法則讓所有個體跌入「囚徒困境」的煉獄。但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與新生的洗禮,正是這種絕望孕育了行為與規則的創新。曾經「衣食無虞」的生靈們發現,單靠個體的力量已經無法戰勝環境。於是,一種有利於協作的行為規則開始崛起。這是個體對自身艱難的超越,是霍布斯叢林世界的否定。我們只能這樣假想這一無法確證的奇跡產生的過程。第一,競爭的個體從家庭成員的協作中受到啟發,把親緣利他擴展到血親以外。第二,純粹的基因突變改變了生物行為,進而導致個體間的協作。那麼,進化就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漫長的演進傾向於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變成一種歷史的必然。終於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這種由進化而來的新的行為規則稱之為道德。無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斷還是康德的道德律令,無論是羅爾斯的正義原則還是海薩尼的履約內驅,人類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可以歸入這里,歸於這個引領我們越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識(亦稱之為最後通牒博弈,如果參加博弈的雙方都有一個共識,既相信對方不會按照納什均衡行事,也相信對方一定知道自己也不會那樣行事,結果就是困境的消失,合作得以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說,協作或者道德才導致人的產生!汪丁丁曾以美國最新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證明這個猜測可以成立:早在工具的使用(250萬年前)之前,即大約450萬年以前,由協作產生的社會交往就已經開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祖先的大腦結構。我們的祖先在250萬年以前學會了使用工具,而學會鑽木取火則是10萬年以前的事。這些知識與技能雖然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確立起來的行為規則受到空前的挑戰,既然無法獨立生存會迫使個體協作,那麼個體生存能力的強化則會反過來導致協作的渙散。沒有力量來阻止這種道德的反叛,這種惡的能力是除了生命對死亡的畏懼之外無所不能的。最初的宗教意識也許純粹是一種超越死亡的幻覺,但它卻極有益於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潰。前述故事對霍布斯叢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種具有效率的事件。當宗教意識有利於這種超越時,就會伴隨著效率的提高被自然選擇。制度化的宗教僅僅強化了人類的協作關系,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溝通成本。宗教的這種作用不但體現在經濟活動上,而且還被人類濫用於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審判布魯諾的宗教法庭、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現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都是打著宗教的幌子對異教徒實施殘酷的殺戮。宗教的這一墮落使宗教背離了它的初衷。人類需要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來確保我們不會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叢林世界。這種制度安排就是晚近才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法律制度。宗教審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興起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識的產生和宗教意識的產生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互補。功利主義者們會這樣認為: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產物。上述兩個故事實際表明了這樣的理論框架:主宰霍布斯叢林世界的理性是個體理性,必然會導致囚徒困境式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在集體理性層面上是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我們把演進的理性看作一種協調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矛盾的產物,一種在動態博弈過程中產生的博弈規則和制度安排。對囚徒困境的超越需要人類形成某種規則性的共識,而道德與宗教都是這種共識的表現形式。相對於沒有共識的霍布斯叢林世界,由道德和宗教所帶來的協作就是一種效率,而進化則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道德是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捌』 道德需要怎麼做主要做哪些事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提高我們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有: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積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獨」;身體力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反身內省,存心養性。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玖』 怎樣實現提高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如何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真正高尚的人,他的言行在別人眼中是高尚的,是令人贊賞的,但就他自己本身卻是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是平凡的
因此,我覺得,一個高尚的人,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為了高尚而高尚的包裝.「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所站的位置,而是他朝的方向」人生茫茫路途,不論你現在是健康,是疾病,是貧困,是富有,是悲傷,是快樂,是幸福,不論你處在那個水平,都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你是面朝陽光,還是面朝黑暗,只要你總是向著陽光,就算你身處困境,你也會無比幸福,但若是你總是朝向黑暗,就算有錢從天上掉下來,你也會害怕砸傷頭,世界怎樣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你自己的心態.
至於修養,就是:
第一,重學.重學是實現自我修養的首要途徑.重學的程度越高,修養的質量就越好,對自我修養的實踐就越有益.重學,簡單講就是對學習的重視和自覺.一是知之,這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識的行為過程;二是好之,這是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的學習行為,其外在表現是安貧樂道,篤志好學,學而不厭,虛懷若谷,隨地從師,躬行實踐,遷善改過;三是樂之,這是學習境界的頂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審美體驗,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華,是在對「真」的發現與領悟中產生的愉悅,它是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動基礎之上的對學習的快樂與滿足,使人進入一種自強不息、欲罷不能、學道相融、渾然而一的境界.重學,就是要加強對這三種境界的理解和遵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奠定自己學識和修養的基礎.
第二,內省.內省是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內省亦稱自省或自我反思.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事實上的自我,一個是自己認識上的自我,這兩個自我往往差距較大,因此人們經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心理學上把它稱為人的自我知覺.這種自我認識的途徑,就是我們強調的「內省」.應該說這是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的最佳途徑,從本質上說,內省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活動,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於大學生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使自我修養達到理想的境界.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些傑出人物十分重視內省的反思方法.陳毅之所以成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與他嚴求諸己,謙恭律己,「中夜嘗自省、悔愧難自文」,「靈魂之深處、自掘才可能」的內省精神分不開;惲代英有《每日反思表》;雷鋒每天入睡前要「過電影」,等等.這些都值得青年大學生在自我修養中借鑒和學習.
第三,慎獨.慎獨是進行自我修養的又一重要途徑.慎獨的基本內核是:作為一個人,一定要有堅定的道德信念,不因他人監督而行善,也不因無人監督而作惡,即不管處在明與暗,還是顯與幽,都不做壞事,它要求人們必須有高度的自覺性.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倍養》中強調對於一個有修養的共產黨員來說,他「投有個人的得失和憂患,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青年大學生應該學會慎獨,自覺在「隱」和「微」上下功夫,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唐太宗曾說:凡是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如果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力行.力行是進行自我修養的實踐途徑.力行也稱身體力行.「身體力行」能克服大學生自我修養認知的不足,通過與社會交流、互動,使大學生的自我修養認知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確性.力行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堅定進行自我修養的意志,因為自我修養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提升、循序漸進的過程,意志力是自我修養的基礎,實踐性是意志力的特性,實踐越充分,意志力就越會得到磨煉,意志品質就越會得到鞏固.通過力行,還能檢查到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對的,以便及時矯正與肯定

熱點內容
2014民法段波 發布:2024-11-19 12:32:28 瀏覽:204
勞動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資 發布:2024-11-19 11:37:43 瀏覽:668
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發布:2024-11-19 10:55:18 瀏覽:312
唐山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4-11-19 10:43:57 瀏覽:412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