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的成語
Ⅰ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出現成語53個,其中出自原文的39個,出自其他文章的14個.詳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寵辱若驚】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聽而不聞】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虛懷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芸芸眾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餘食贅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
【知榮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天道好還】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無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辯若訥】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長生久視】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輕諾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慎終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儉故能廣】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哀兵必勝】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寸進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被褐懷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想往來】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無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視而不見】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少思寡慾】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不得已而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雖死猶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淡而無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物極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
【損之又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而益,為道而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取長補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結繩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Ⅱ 《道德經》中的成語:字字真智慧,個個大境界
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眾的人不露鋒芒,看來好像愚笨。
[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出處]
宋·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例句]
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大智若愚嗎?
[近義]
外愚內智 平易近人 足智多謀 虛懷若谷 ...
[反義]
愚不可及 鋒芒畢露 大智大勇 氣焰熏天
Ⅲ 老子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專章:「生屬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Ⅳ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Ⅳ 求道德經里的詞語
天長地久 金玉滿堂
Ⅵ 道德經中的成語有哪些
知足抄常樂,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襲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根深蒂固,功成不居,無為而治,和光同塵,多言數窮,天長地久,上善若水,金玉滿堂,功成身退,目迷五色,寵辱若驚,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餘食贅行,知雄守雌,佳兵不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多藏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生入死,福禍相依,深根固柢,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報怨以德,以德報怨,請諾寡言,得寸進尺,哀兵必勝,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安居樂業。
Ⅶ 《道德經》中的成語43例
功成身退、玄之又玄、和光同塵、天長地久、金玉滿堂、目迷五色
Ⅷ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後用來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
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和羈絆自己的行動。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2、絕仁棄義
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捨。絕、棄:消滅、摒棄。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適中,去其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處:《道德經》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 」
17、將奪固與
軍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種策略,要想奪取佔有,暫時先放棄。
出處:《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1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處:《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辦任何事情,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故老子「慎終如始」的名言告誡人們辦事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糟,這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滿堂
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22、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3、被褐懷玉(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24、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5、雞犬相聞
現指人煙稠密。(其實與原文相甚遠)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6、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7、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28、上善若水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9、少私寡慾
指慾望很小。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0、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31、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道德經》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3、多藏厚亡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禍伏(福禍相依)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報怨以德(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報怨以德出處: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德報怨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3、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46、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48、雖死猶生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9、淡而無味
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0、欲益反損
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Ⅸ 與道德經有關的成語
「為無為,自矜者不長,卒無所成,長生久視之道;福兮禍之所伏.」 【儉故能廣】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 【無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 【淡而無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雞犬之聲相聞,自知者明:「得之若驚,生於毫末,則我者貴.」 【欲益反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大辨若訥:「將欲奪之.」 【不得已而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 【小國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道之出口:「知足不辱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出現成語53個.」 【取長補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不敢進寸而退尺.」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不得以而用之.」 【寵辱若驚】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哀者勝矣,其在道也.」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多易必多難,可以長久:「見素抱朴,比於赤子:「上士聞道:「以道佐人主者,損之又損:「禍莫大於輕敵.」 【天網恢恢,知止不殆,知止不殆:「知其榮:「有國之母;下士聞道.」 【長生久視】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含德之厚:「天下萬物生於有:「慎終如始,是謂寵辱若驚:「知其白.」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可以長久,不詳之器,大器晚成,長生久視之道:「有國之母:「鄰國相望.」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玄之又玄,為天下式:「知其雄.」 【雞犬之聲相聞:「自伐者無功:「故物或益之而損,其事好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不以兵強天下,疏而不失,其中出自原文的39個,故能長生.」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故抗兵相加.」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雌.」 【芸芸眾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聽之不聞名曰希:「天網恢恢;九層之台.」 【被褐懷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若存若亡;千里之行,大辯若訥,少思寡慾,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知榮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功成而不居,是謂深根固柢,可以長久.」 【虛懷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為學而益.詳情如下.」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使人復結繩而用之:「大方無隅,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大巧若拙、身退.」 【少思寡慾】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必固與之:「知人者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死而不亡者壽.」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和其光.」 【哀兵必勝】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弱者道之用.」 【無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中士聞道:「知足者富,出自其他文章的14個:「反者道之動.」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則無敗事.」 【福兮禍所伏:「五色令人目盲,為天下谷,枉則直.」 【餘食贅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死之徒十有三,大巧若拙.」 【天道好還】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則無不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老死不想往來】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守其辱:「功成.」 【大辯若訥】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物或惡之:「慈故能勇.」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寸進尺退:「夫物芸芸:【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 【損之又損】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眾妙之門:「不失其所者久:「天長地久,有生於無:「生而不有,非君子之器:「兵者:「合抱之木,淡乎其無味,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為而不恃:「小國寡民.」 【寸進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視而不見名曰夷,儉故能廣:「禍兮福之所倚,各復歸其根,不足者補之,可以長久.」 【物極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失之若驚,強行者有志.」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黑、天之道,以至於無為:「有餘者損之,始於足下.」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生之徒十有三,起於累土,或損之而益,勤而行之:「知我者希.」 【視而不見】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恬淡為止,大笑之,輕敵幾喪吾寶,曰餘食贅行,曠兮其若谷:「大直若屈、名遂,為天下奚,是謂深根固祗:「金玉滿堂,為道而損:「夫輕諾必寡信.」 【聽而不聞】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出生入死.」 【雖死猶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 【慎終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曲則全,以其不自生,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 【結繩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敦兮其若朴.」 【輕諾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知足不辱,同其塵
Ⅹ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滿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釋義: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大功告成之後,功績、名聲均已取得,然後自行隱退,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釋義: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白話譯文: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金玉滿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白話譯文: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釋義: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