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發展的規律
1. 道德發展和進步的規律主要有哪些
社會發展一般說來是經濟的發展,一般先有經濟發展,後有道德,比如說過去人像食,就是應該經濟不發達啊,經濟是道德發展的基礎,有了經濟才能有道德,同樣道德也影響經濟,如果經濟上去了,道德沒有相應的提升,那麼道德會約束經濟的發展。
當的行動就是滿足自己需要的行動,偶爾也包括滿足別人需要的行動。人際關系被看作猶如交易場中的關系。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公正、對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從物質的、實用的途徑去對待。
所謂對等,實際上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就對你好」,談不上什麼忠誠、感恩或公平合理。兒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體會到別人也有正當的需要。從而他有時願意為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協」。
(1)道德發展的規律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
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2.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種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與他人發生關系中的個人觀。他意識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從動機和感情來評定行為,希望維持和諧的關系,但沒有普遍性的"制度"。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本階段的人的人際關系已與社會觀點相分化。它採納制度觀,根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強調尊重權威,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否則就內疚。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認為如法律不適社會,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造,往往從人類價值上判斷是非,但又力圖通過契約來整合各種觀點,因此處於遵守法律同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本階段的人建立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3.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規律:
A、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B、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
C、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道德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和准則,形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過程。既受到個體周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成熟和認知、情緒發展,特別是其從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動的制約。
(3)道德發展的規律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人際關系和諧協調的或(願做一個)「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好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使別人愉快、受他人贊許的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遵從一種老看法,就是遵從大多數人的或是「慣常如此的」行為。
4.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4)道德發展的規律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5. 道德發展是無規律可循的嗎
有規律,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就連沒規律也是一種規律。
我認為,道德發展正在往「個人」方面偏重。
6.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6)道德發展的規律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7. 人類道德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為什麼是這種規律
人類道德發展率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律?只要是人類都有這樣的規律。
8. 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學生發展的規律: 1,順序性和階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漸進,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同時權,要求考慮各 階段教育的銜接. 2,穩定性和可變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時期內,教育內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要根據時代特徵,地域特點, 文化特點,不斷革新教學內容,方法,以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師要把握其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採取教育措施,使其獲得最佳發展. 4,個別差異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個個體的身心發展狀況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體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性,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注意做到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意 識與潛意識,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9. 德育過程的規律有哪些如何認識這些規律
1、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具有統一性和多端性
1) 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而學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紀、道德方面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因素構成的;
2) 知,即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范、意義和理解和認識,包括人們通過認識形成的各種道德的觀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們為為實現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為所作出的自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調節下,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自然作出的反應。
3) 在德育過程 中,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4) 在德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為習慣的順序進行。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必須是統一和諧地發展。應當指出,學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現為通情不達理、達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
5) 由於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培養道德行為開始,或從陶冶道德情感開始,或從鍛煉道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學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
德育過程是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響的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
1) 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首先,從哲學觀點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遺傳的,也是不人腦固有的,而後天環境、學校教育影響作用的結果。其次,從心理學觀點看,知、情、意、行作為思想品德的心理構成要素,它的形成與發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現象一樣,離不開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最後,從教育學觀點看,受教育者作為社會的人,有活動和交往的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活動和交往的范圍也必然隨著擴大,教育的責任在於創設活動情境,正確指導交往,沒有活動就沒有交往。
2) 德育過程中的活動與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計劃地按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來組織和指導的,是一種教育性活動與交往,它不同於其他的社會活動,不同之處就在於其教育性。這種教育性,即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德育過程的活動與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展開的,是服從並服務於德育目標的,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與組織性,而不是盲目的、自發的;第二、德育過程中的活動與交往的內容與形式主要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與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圍,而不是一般的廣泛的社會活動與交往。第三,學校德育過程中的活動與交往是依據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起來的,是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 德育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一是德育過程必須適應社會實踐的客觀狀況和客觀要求;二是德育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實際地履行一定的社會道德義務;三是學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衡量和檢驗。
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
1) 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對他不斷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內部矛盾不斷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統一的過程。
2) 事實上,學生思想品德的達成過程是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類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個體品德發展需要與原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其次,還有知與不知的矛盾,最後是正確與錯誤的矛盾。
3) 德育過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德育工作中,要針對不同的矛盾,採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
4) 學生品德正是在為斷產生與解決其主體品德內部矛盾與斗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因此要推動學生思想矛盾運動向著德育目標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發揮道德成長主體——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性。
5) 在德育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道德活動,培養自覺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知、情、意、行,都有賴於培養和發揮學生個人的自覺能動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過程是長期有不斷提高的過程,具有反復性和漸進性
1) 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長期反復教育的結果。這種長期性、反復性和漸進性,是德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符合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的。
2) 學生任何一種優良品德的養成或不良品德的矯正者是期、反復、不斷深化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結果。
3) 德育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螺旋式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德育過程必須反復抓,抓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