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聯系
『壹』 誰能聯繫上寫《道德經》的人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又名老聃,兩千多年的歷史人物了。我們現在就是通過《道德經》這部經典來理解老子的思想。
『貳』 《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聯系
在今天看來。易經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總源頭。開始非常早。應該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伏羲的傳說~~
可以說道德經的思想源自於易經。是老子對易經智慧的領悟的總結發揮。道德經也可以說是對易經的一種註解.
曾仕強說過「老子是為上等人註解易經的;孔子是為中等人註解易經的;墨子是為下等人註解易經的」當然這是一種看法~
『叄』 關系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
道德經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教徒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順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
對個人來說,通常應提倡純朴和自然,應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為一樣。人們不應該尋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敬世界。對政府來說,稍有消極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規章繁冗,通過更多的法律或嚴厲施行舊法律通常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稅賦,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和發動戰爭,這一切都是與道教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按照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據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比孔子年長。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么早期的作品;有關該書的實際創作日期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道德經》本身未提到一個具體的人物、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個靠得住的估計——與實際日期的誤差在八十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范圍還要小得多。
這個問題引起了對有關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對有關其人的真偽的許多爭論。有些權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這個傳說,因而斷定他沒有寫《道德經》。其他學者指出他只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個人的觀點僅為少數學者所接受,我認為:(1)老子實有其人,是《道德經》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3)老子是孔子較年長的同時代人的傳說純屬虛構,是後來的道教哲學家為給老子及其著作塗脂抹粉而編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
由於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下列的說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過婚,有個兒子,叫聰;聰後來成為魏國的將領。
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麼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教哲學家都用此書來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以上內容節選於《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邁克爾.哈特 著)書。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一章》)
============================================================================
書名:老子 作者:李耳
○上篇·道經
《老子》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老子》第四章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老子》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
《老子》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老子》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老子》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老子》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
《老子》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老子》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老子》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
《老子》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老子》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
○下篇·德經
《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
《老子》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老子》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老子》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老子》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老子》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老子》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老子》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老子》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老子》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老子》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老子》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老子》第五
『肆』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道德經》與《德道經》區別為:時代不同來源、不同、順序不同。《道德經》與《德專道經》都包含《屬德經》和《道經》,都是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時代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2、《德道經》:《德道經》是近代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二、來源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2、《德道經》:《德道經》由熊春錦先生以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為底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簡出土的竹簡本為校本,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查證原貌,澄清流弊,恢復了《老子》「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原旨,編纂翻譯而成的書籍。
三、順序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的順序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2、《德道經》:《德道經》的順序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伍』 道德經與發展的聯系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社會經濟有了巨大發
展,道德領域里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經濟與倫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數人的關注。從1986年開始,倫理學界就
有不少同志對此進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產與
道德進步相背離的論點,立即就有一些同志進行反駁,提
出了與之相反的觀點,一場廣泛持久的討論在倫理學界
全面展開。許多理論工作者都發表了論文,陳述自己的意
見。經濟發展究竟是推動道德進步,還是阻礙道德進步?
評價道德進步的尺度是什麼?成為討論中的兩大主要議
題:
一、關於商品生產與道德進步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
上主要觀點有三種:(一)經濟與倫理兩難沖突論,認為商
品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沖突,商品經
濟的發展勢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犧性為代價。因為,商品
生產必然產生個體意識的覺醒和私有意識膨脹這種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當前道德消極現象的出現,就是社會
主義商品經濟生產競爭機制的產物。有競爭就必然產生
商品經濟活動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會私慾膨脹,產生投
機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現象就隨之出現了。所以,經濟與
倫理的沖突不可避免,經濟的發展註定會影響甚至阻礙
道德進步。(二)經濟與倫理自然協調論。協調論者指出,
沖突論者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錯誤。若把謀取必要生活
資料界定為謀利,並且以謀利為惡,那麼人類經濟發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與此相反,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
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
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歸根
結底是經濟關系的產物。商品經濟對道德的影響作用,是
原始經濟和自然經濟望塵莫及的。就像商品經濟是社會
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一樣,道德消極現象是一種伴隨現
象,不是可以選擇的。它產生於自然經濟下舊的封建道德
殘余,也從非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及其相適應的社會關系
中產生。並不只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內在機制的必然產
物。所謂經濟與倫理兩難沖突的論點,誇大了道德的相對
獨立性,這種沖突實際上並不存在。商品生產能促進道德
進步: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
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
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
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
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三)經濟與倫理雙向效應論。論者
認為商品生產的內在本性和運行機制對道德進步有雙重
影響。它在推動人類道德進步的基本趨勢下,也會誘發出
某些消極的道德現象。但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內存的特
殊優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經濟共性可能產生的對
道德的消極影響,把負作用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並且認
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對道德的雙向影響並不是勢均力
敵的。其演變趨勢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應日趨強
盛,負向效應日趨消弱。這不僅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在實
踐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還對外資商品和小商品
經濟等多種成份對道德進步的影響進行了評價。
二、關於評價道德進步的尺度 大家認為,評價經濟
發展是不是阻礙了道德進步,關鍵性的問題是衡量的尺
度。但對道德進步的標准卻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生產
力標准。認為道德的進步性就在於是否與當時的生產力
所要求的那種最先進的經濟關系相適應。尤其是目前我
國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應當把是否有
利於發展生產力做為檢驗道德是否進步的根本標准。
(二)社會和諧標准。認為凡能調節好各種不同利益的關
系、維護社會安定、使社會公平、正義、人際關系和諧的道
德是進步的。否則便是道德的退步敗壞。道德建設的目的
不僅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還要為個人的完善、不斷提高人
的素質、培養人們對集體的獻身精神,從而使人與人的關
系達到和諧。(三)主體活動標准。認為主體性是人的一個
本質屬性。一種道德是否符合人們的需要,是否表達人們
的發展意向,是否有利於促進人的生命運動的健康展開
和主體性的積極發揮,應該成為判斷道德進步的尺度。
(四)、道德質與量的標准。認為道德進步的尺度有質與量
兩個方面。其質應是看在階級社會里居於統治地位的道
德觀念是否反映了先進階級的利益要求,是離共產主義
道德更近一些還是更遠一些。其量是看這個占統治地位
的道德觀念的實踐中貫徹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還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進改革標准、人的全面發展標准、價值標
准、主客體標准、綜合標准
『陸』 怎樣聯系講道德經的羅大佑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柒』 《易經》和《道德經》到底有什麼聯系請老師指點一下!
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從本質上來說。同歸一體。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先說易經。易經是一本預測的書。預測是易經的靈魂。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吧!24節氣吧!這就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陰歷!遠古得《道》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時候還沒有語言。為了在自然界生存。經過了多少艱辛?多少爺爺前赴後繼。鑄成了龐大的易經工程系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大數據!大數據本質上用的是0,1。易經工程系統。用的是陰陽。|。:。經過千百年,知慧再一次重疊。六十花甲。河圖。八卦。六爻。這是預測的工具。缺一不可。運古的爺爺。在原始森林中。為了生存。沒有時間像現代人一樣,說心靈雞湯。預測這一路,還保存著。陳摶。邵康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派。周公。仲尼。朱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理派。科學的思維是推演法。易經的思維是歸納法。互為表裡。成為一體。缺一不可!再說一下,道德經。老子這個爺爺。用他獨特的方法。止虛極。柔弱。嬰兒乎。感悟到宇宙的本源。這些方法是別的爺爺交給他的。他沒說是誰?只是說。故人之所教,夕意而教人。易經。和道德經。本質上說的都是一個東西。永恆的大自然。亘古不變的宇宙定律!只是角度不同罷了。
如果你滿意,就採納了吧
『捌』 道德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作為道教的根本經典,《道德經》也是道教徒修煉和弘道的根本指南,但是《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教化的層面,而是早已超脫宗教的范疇,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性格。對於這樣一部堪稱民族智慧寶典的著作,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持續的探索和研究。
《道德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一個「道」字來印證。《道德經》極力推崇「道」,道教也以「道」來命名,那麼這個「道」到底指的是什麼呢?《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指的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總方法,世間萬物都得按照這個規律方法來生長繁衍。這是「道」字的宗教釋義,而這種宗教釋義也影響了「道」作為一個常用漢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翻開新華字典,道一共有十幾種常用的釋義,我們平時說的門道、同道之中的道,代表方向、途徑;生財有道、醫道、棋道之中的道,代表方法、技藝;公道、天道之中的道,代表規則、真理;傳道、修道之中的道,代表學術或者宗教流派中的一個體系,可以具體理解為道教;而道士、道觀中的道,則是直接指代道教了;另外還有一種代表根本、源頭的釋義,則是直接從《道德經》中得來的。
『玖』 《道德經》和生活有哪些聯系嗎
當然了,多多學習,多多體會,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又何止是能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呢!道德經對中國的軍事兵法、政治治國、包括太極拳都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