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監督,簡言之,就是指有權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是指權主體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對行政立法活動實施的監察和督促。我國法律未就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做出系統和具體的規定,致使我國的行政立法在其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較多。雖然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的立法監督效果並不理想。就行政立法來說,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有些甚至是很嚴重的問題,沒有通過立法監督的途徑去解決,並且如果立法監督制度不加以完善,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制度,這些問題將會長期存在。
一、 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方式
1、權利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中央一級的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地方主要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就行政立法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過程,同時也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有權監督該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權力機關的監督既可以是事前監督,也可以是事後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在行政立法生效前的監督,主要有聽證、審查、決定、備案等制度。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憲法第67條第7項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這里的「抵觸」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是就行政法規的內容而言的,而我們認為,對這里的「抵觸」不應僅僅理解為行政法規的內容與憲法、法律不一致,這里的抵觸還應該理解為行政法規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制定許可權上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2、行政機關的監督
上下級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之間的關系。上級行政機關當然享有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在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行政立法活動的主體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憲法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和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和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對於」不適當的規章「的含義,《立法法》第87條規定了五項不適當的規章,即為超越許可權的;違反上位法的;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經裁決應當改變和撤銷一方的規定;規章規定被認為不適當的;違背法定程序的。目前我國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通過以下方式去實現:(1)改變和撤銷。(2)備案和審查。然而長期以來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一直不盡人意,改變和撤銷並沒有真正運行起來,往往是該改變的沒有改變,該撤銷的沒有撤銷,批准備案制度也不夠完善,行政機關的監督有「自己作自己的法官」的局限性。這樣影響了立法監督的嚴肅性,有效性和法制監督的統一。
3、司法機關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主要是指法院作為掌握司法權的司法機關,對行政權從事立法活動進行制約與控制,《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和發布的規章。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參照使用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就要對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審查其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權、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過審查,認為如果相應的行政規章違法、越權或違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應的行政機關或上級行政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建議。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規章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這也是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形式。
二、我國現行行政立法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建立了行政立法監督機制,但這一監督機制從建立之日起,可以說一直處於萎縮狀態。正如應松年教授所說:一些有利於實現民主,公開的原則,保障公民權益的程序制度沒有制度化、法律化和普遍化。可見我國的行政立法監督機制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1、行政立法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授權法,因此沒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雖然《憲法》和《組織法》賦予各級人大廣泛的監督權,如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程序,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無法運作,其次,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也沒有建立起來,法律規定國家有權撤銷國務院各部,委與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章、決定、指示或命令。有權撤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同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決定和命令,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撤銷下級人民政府與上級人民政府不一致的命令、指示或決定。但在實踐中除規章通過備案制度建立起了可以運作的監督制度以外,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如何監督,尚沒有規定,也無法操作。
2、行政立法監督程序缺乏有效性
程序的作用在於「通過促進意見疏通,加強理性思考擴大選擇范圍,排除外部干擾來保證的成立和正確性。就行政立法監督的情況來說,現有的監督機制宣言性,原則性的規定較多,具體性,程序性的規定較少,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行政立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還是存在大量的問題,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利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的程序更加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的程序非常不健全,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上,我國側重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自我監督,無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利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利,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難以落實。在對行政機關的司法監督上,法院除在行政訴訟中可以對規章「參照」適用外,既除人為不合法的規章不予適用外,法院沒有對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權,這樣,當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法院和當事人也無能為力。在立法後評估上尚未形成穩定的行政立法評估體系,評估行為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很多地方沒有固定行政立法評估體系,另外還沒有嚴格的評估標准。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需要進一步完善。
3、行政立法監督主體缺位,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限
目前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由政府法制機構充任,而法制機構以立法為主要業務,同時作為協助行政首長辦理法制事項的內設機構,不具有基本的獨立性,難以擔當監督行政立法的重任,以規章備案為例,盡管國務院法規備案制度行之有年,但基本上對於備案的規章難以審理,對於違反,越權,違反法定程序和內容沖突的規章也難以糾正。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決定長期以來,我國在民主行政過程中存在這樣幾對社會意識矛盾:一是人治觀念根深蒂固,而法治觀念難以樹立;二是行政支配社會的觀念相當發達,而民主監督行政的觀念仍很淡薄。人民形成依賴性,民主參與意識得不到發展、參政能力得不到增強,長此以往就形成公民參與意識淡薄,對政治缺乏熱情,認為那隻是政府官員們的事情。而人民參與的實質是以權利制約權利,而民主參與能加強民主監督的有效性,對防止腐敗都有一定效果,但是,恰好我國的行政法律監督民主參與度不高。導致監督出現諸多問題。
三、對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
(一)規范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加強行政立法的公開性
程序是權利運作的重要保障。行政立法作為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有必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有權利就要有制約,有權力而無制約,權力就會失控,導致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災難。加強和完善善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有質詢、詢問、調查、討論等程序,但十分原則,也缺乏連貫性,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尚需從程序上加以完備,使立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在程序上更具有可操作性。雖然我國《立法法》第56條至62條,規定了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第71條至77條規定了規章的制定程序,但在行政立法過程中缺少完善的公眾參與和利益協調機制,行政機關雖然也往往通過咨詢,協商等方式收集民意,進行利益協調,但一般對此不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因此目前,行政立法亟待改進的程序環節就是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徵求意見,要逐步擴大聽證會的適用范圍;要建立科學的處理意見的不同機制。要在各方面充分發表意見和辯論的基礎上,通過民主程序決策,而不能憑長官意志定奪。與相對人利益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必須以公眾熟悉的方式公布。加強行政立法公開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行政立法的草案應提前在公開刊物上公布,使公眾有合理有效的途徑了解法規、規章的內容,以便提出意見。其次,將聽取人民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程序。最後,公布對立法意見的處理結果。
我們只有擴大公眾對行政立法的參與權,而且在對參與者就行政立法事項提出的意見和觀點也要給予充分重視。行政立法監督的程序才能不斷的完善。
(二)拓展司法機關的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現代社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較之於普通民眾的守法更為重要,因此現代法制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只有官吏依法辦事,才有法治可言。「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其重要內容,公正的司法,不僅在於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制,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破壞了。在我國行政立法中,尚無法院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權的規定,按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不得提起訴訟,只能通過其他訴訟解決違法實施抽象行政行為的問題。隨著行政立法數量日益增多,《行政訴訟法》又排除對抽象行政行為的訴訟監督,而其他監督機制又跟不上,致使抽象行政行為的違法得不到司法救濟。泛濫趨勢嚴重。因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增強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審查:(1)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2)修改相關條款;(3)擴大原告主體資格。因抽象行政行為具有普便約束力,故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原告應是單個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一定數量的聯合。二是當抽象行政行為可能或者已經發生錯誤時,而在法定期限內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無人起訴時,可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三)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保障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
目前,國家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來自權力機關, 為了保證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行政立法必須受到立法機關的監督和制約。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決定、命令。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憲法和法律賦予立法機關廣泛的監督權,但實際上只是授權,卻無具體的保障措施,形成了權利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有權無法用的局面。因此我們應該在授權中明確授權的范圍,行使所授之權的目的、條件、方式、原則和程序。從而保障基本政策的決定權由民意機關去決定,使行政立法在立法機關的標准下進行。另外,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應增加一些措施,如國家權力機關還應明確立法的監督機構。其次,對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和要求應有相應的受理程序,這樣對於加強監督尤為重要。
(四) 加強備案審查和立法後評估,建立責任制
目前,我國行政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備案審查來實現的,但從幾年的實踐看,規章的備案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規章不備案或不及時備案的比較多,規章不備案國務院就失去了審查權,因此,規章的備案應受到高度重視。行政機關依據所授許可權制定出行政法規後, 要在一定時間內報送授權機關進行備案。國務院制定出行政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國務院各部委制定出部門規章, 應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應當報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通過備案制度, 權力機關可以有效地對行政立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監督。我國的立法評估也沒有形成體系,並且缺乏評估標准。因此,我們應該構建立法後評估制度及其配套制度,規定立法評估的具體內容、程序、方法和標准。另外還要保證立法評估結果的運用,以便在之後的工作中加以運用。最後,無論是立法後評估還是備案審查制度都應該明確責任制,明確責任的程序、主體以及應該負的具體責任,使違法和越權等行為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也能減輕監督主體的壓力,更好的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❷ 國家立法與行政立法在制定程序與監督過程中的異同
(一)行政立法緩慢,嚴重滯後,不能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
盡管建國以來我國頒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規、規章,但由於現代社會行政管理事務的日益繁雜,且變化迅速,我國的行政立法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在許多領域還存在法律空白,給依法行政帶來困難,同時也給違法者以可乘之機。例如,由於我國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有些法規、規章中又沒有最起碼的程序和時效要求,造成行政機關依任意程序行使權力,或非法設置重重程序壁壘,故意刁難相對人,甚至玩弄程序為己斂財聚資,嚴重阻礙著依法行政的實現。由於經濟體制的轉型,在某些經濟管理領域還存在以政策代法律的情況,這種狀況在短時期內是在所難免的,但必須盡快改善,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
(二)行政立法體制不健全,缺乏法制必須統一的觀念。
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行為是根據權力機關的授權而進行的,屬從屬性立法,必須以憲法、法律為依據,不能與之相抵觸,否則無效。同時上下級規范性文件之間也應和諧一致,級別低的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能同級別高的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正如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3]
現行中國立法體制關於行政立法權的歸屬,已形成基本完善的制度,但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尚無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各立法主體間立法許可權劃分不明確,政府各部門都認為自己享有立法權,都自作主張地制定規范性文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法律沖突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部委規章與地方性法規沖突,甚至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的規定不一致,使國家的法制統一遭到了破壞。
(三)行政立法程序缺乏民主性。
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行政程序法,關於行政立法程序,所有的只是國務院1987年頒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和一些省市自行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規則。據此,我國的行政立法程序大體是:規劃、起草、協商和協調、審查、通過、審批和備案、公布等。從總體上說,這些程序基本屬於內部程序,它的公開程度遠未達到現代行政法制的要求。從內容上看,它主要涉及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工作上的協調,基本上是協調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上的相互關系,與行政機關外部無多大關系,沒有公告於民眾,更沒有徵求利害相關人意見的程序要求。因此說,規范性文件多是行政機關單方面作出的決定,缺乏民主性。
(四)缺乏對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
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力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監督程序更為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方面並無有效程序,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方面,我們同樣偏重於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和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自我評價。嚴格地說,行政機關的立法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取得普遍約束力,不能只由行政機關系統內部評價,它需要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實施客觀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力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正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力,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有名無實,難以落實。我國目前的法律只賦予人民法院對行政立法一定的審查權,但無撤銷權。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制度需要完善。
❸ 以下關於行政立法程序的表述中哪些是不正確的
以下關於行政立法程序的表述中哪些是不正確的?
A.一般而言,行政立法要經過起草與立項、審查、決定和公布幾個步驟
B.起草過程中必須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意見,聽取意見必須採取聽證會的形式
C.其審查機構是國務院法制機構
D.審查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對於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可以酌情作出說明
答案:A.一般而言,行政立法要經過起草與立項、審查、決定和公布幾個步驟
❹ 行政程序立法三部曲是什麼時候施行的
2011年6月30日,歷經12年的磨礪,與《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並稱為行政立法三部曲的內《行政強製法》終於容表決通過,並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在行政權力的限制、公民權利的保障領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
❺ 我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❻ 我國畜牧獸醫行政立法程序與美國有什麼不同
我國畜牧獸醫行政立法程序和其他立法程序都與美國有本質不同。
我 國是通過人大立法。
美國以國會立法。
❼ 多項選擇題 在我國行政立法機關的監督,主要通過下途徑( )加以實現的.
在我國行政立法機關的監督,主要通過下途徑(撤銷 ,備案聽證制度 )加以實現的。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❽ 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哪些
1 動議
動議,即向有行政立法許可權的行政主體提出要求進行某項行政立法的建議。動議的功能類似司法程序中的「起訴」,它是行政立法程序啟動的一個條件。
2 預告
預告是行政立法主體將行政立法的草案通過公布的方式告知公眾的行為。它類似於行政決定程序中「告知」程序。預告的功能在於讓公眾了解行政立法草案的內容,以便公民決定是否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3 聽取意見程序之一:聽證
聽證的具體步驟:
通知---確定聽證代表---聽證會舉行---聽證筆錄
4 聽取意見程序之二:座談會、論證會
座談會、論證會作為一種行政立法聽取公民意見的程序,與聽證會相比較之簡單、隨意。但是,它們也是一種重要的行政立法聽取公民意見的方式。
5 聽取意見程序之三:信函、電子郵件等
利用現代通信手段聽取公民對行政立法草案的意見是行政立法程序發展出的一種新的聽取意見方式。
6 決定
行政立法草案在聽取公民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後,由行政立法機關負責人決定是否可以成為行政法規、規章。因行政機關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故行政首長可以在聽取其他行政機關組成人員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最終決定
7 公布
公布系行政立法的最後一個程序。行政立法草案經行政立法機關負責人決定通過後,便成為行政法規、規章。
❾ 行政立法程序必須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哪兩個
立法基本原則是一定的立法主體據以開展立法活動的重要准繩。當代中國立法的基本原則可以分為總的基本原則和各種立法活動所要堅持的具體原則與特殊原則。就立法總的基本原則而言,最為重要的當屬法治原則、民主原則。
1,立法的法治原則。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要求國家生活的有法可依。主要內容和要求是:立法權的存在和運行都應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都應依法進行;規范立法運作的法,在促進立法發展的同時,應該反映和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全面發展;有關立法的法在立法權的運行和立法活動的開展中具有權威性,任何組織和個人如有違反都應受到追究。為此,要切實維護憲法的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立法制度,特別是有關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立法技術等方面的制度。
2,立法的民主原則。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和依法治國的主體。而堅持黨的領導,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和根本利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追求和實現,要求有一個切實代表人民利益的堅強的政治核心,領導、組織、支持人民通過各種民主形式管理國家、社會事務和立法事業。因此,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堅持我國立法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立法觀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使立法事業的發展具有可靠的政治保證和正確的方向指引。同時,貫徹立法的民主原則還要求在立法中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遵循客觀規律,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