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專制人治法治

專制人治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3-15 11:21:24

『壹』 人治與法治的區別

區別有具體如下幾點:

  1. 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不同。

  2.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4. 政治和觀念基礎不同。

  5. 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同。

  6. 生效依賴的基礎不同。

  7. 治理過程中體現的特點不同。

  8. 規則公布出台的時間不同。

『貳』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叄』 簡述"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肆』 人治和法制的區別

1、定義不同

人治:是指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2、權利不同

人治: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3、重點不同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法制: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

(4)專制人治法治擴展閱讀

法制在社會治理功能方面有不同於人治的以下特性:

1、法制具有明確性。法律的規定通過成文法或者判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條文或者內容具有明確性,使人們清晰地知曉自己行為的後果,實現社會的規范和有序,規章制度設立後,人民了解,則方向明確。

而人治是「一人之治」,即完全根據特定個人的判斷、選擇與決定來進行治理,往往由個人的言語發布命令、指令,其最大特點在於個人的隨意性和內容的模糊性。

2、法制具有可預期性。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這樣才能夠使人們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更好地發揮法律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這樣也有利於限製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任意性。

在法制社會中,法律一經公布,就昭示天下,成為人們的行為規則,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從事各種行為,而不必擔心出現難以預見的後果,因為每個人行為的後果在法律上都已經做出了規定。

而人治則容易朝令夕改,命令的頒布和廢止、更替甚至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情緒變化,因此人治之下的規則不具有長遠的可預期性。

3、法制具有科學性。在法制社會,法律的形成與頒布,是眾人參與的結果,立法的過程可以說是集眾人之長,而司法的過程也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法官對法律進行適用的過程。

而在人治社會,命令的頒布往往是個別有權者的決定,人的理性是有限制的,這一固有缺陷決定了完全依靠個人能力來治理社會具有巨大的風險。

『伍』 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漢謨拉比法典符合這一趨勢嗎

從專制到民來主、由人治到法自治是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無需看漢謨拉比法典,就可以得到的結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成功、上世紀最後十幾年的前東歐政體的演變和韓國民主化的實現都說明封建專制、獨裁專制、人治是社會發展的絆腳石,違反了人民的意志意願,必然被人民鏟除。中國一直被迫追隨這一歷史潮流,否則就會亡國,大清帝國的教訓歷歷在目。袁世凱的倒台、國民黨敗潰台灣,一再說明了獨裁專制、人治是社會發展的絆腳石,違反了人民的意志意願,只要時機一到,必然被人民鏟除。
封建專制就是家天下,是典型的人治,人民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和自由,完全被帝王一家掌控。獨裁專制也是人治的一種,惡劣的往往成了這樣一種情形:公僕就是太陽、公僕放個屁也是真理,一句頂億萬句,老百姓不過是草芥。所以這樣的東西人民不會答應,只要時機一到,必然將它們鏟除。法治才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才能真正監督管理公僕。歷史車輪,誰能倒轉,公僕行嗎?不然,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就是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無需看什麼漢謨拉比法典了,盡管它主張法治。

『陸』 人治和法治,法制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人治: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人治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白話釋義: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6)專制人治法治擴展閱讀:

人治的特徵:

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 「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柒』 從法律史的角度談專制人治法治

到法學院圖書館查閱論文等。

『捌』 簡述人類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進程。

15分。。。
我買書都買了200多塊錢。。。

『玖』 「法治」與「人治」區別是什麼

民主法治與專制人治的區別
第一:民主法治不以某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政治理論觀念為治國理念,憲法不突出某一宗教信仰或某一政黨的思想觀念,使各種宗教信仰和政黨的思想觀念處於政治平等的地位;專制人治以某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思想理論觀念為治國理念,使這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思想觀念高於其它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觀念,從而使政治平等成為空話。
第二:民主法治實行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分權政體;專制人治實行政治與某一宗教合二為一的政體或政治與某一政黨的理論觀念合二為一的政體。
第三:民主法治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由公民在政治平等的基礎上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專制人治的國家領導人由某一宗教團體或政黨團體內部決定產生,雖然專制人治往往也實行選舉,但這種選舉由於不實行差額和競選,選舉人沒有選擇的餘地和不了解被選舉人,因此這種選舉實質上是虛假的選舉。
第四:民主法治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受制於憲法並無權無法改變憲法,憲法具有持久穩定性;專制人治的憲法常常因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變化或因最高領導人的更換而改變。
第五:民主法治政體下的公民能通過媒體暢所欲言地對國家政體提出見解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批評;專制人治政體下禁止公民對政體見解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批評,政府將這類敢於提出見解和批評的人視為敵人。
第六:民主法治政體下的法律規定公民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思想、言論、信仰、出版、集會、遊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並具有實施的細則,因此這些自由權利能使公民真正享有;專制人治的政體雖然在法律方面往往也規定公民享有這些自由權利,但缺乏實施的細則,在現實中往往受到限制和被剝奪。
第七:民主法治政體實施多數人決定並尊重少數人利益的平等原則;專制人治政體往往利用權力脅迫多數人服從自己後,將少數人打入地獄。
第八:民主法治社會具有持續性的和諧穩定;專制人治社會充滿了斗爭和不穩定的因素。

『拾』 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下列歷史文獻中,

答案明顯是來C:首先,題自目中有個關鍵詞為了鞏固 「資產階級統治」 而頒發,資產階級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產物,是屬於近現代的; 由此可排除《漢莫拉比法典》(此法典是為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 《土地法令》是1917年11月7日俄國彼得格勒發生武裝起義,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召開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國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農民耕種,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法令;因而選項B和D都不符合,排除; 《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的,為鞏固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聯合專政、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憲法性文件; 《法典》是拿破崙為了將自己的統治原則法律化,於1804年3月21日法典正式公布實行的,法典明確肯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故選項C符合。

熱點內容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
民法自救行為 發布:2025-01-25 06:19:06 瀏覽:366
誅六族刑法 發布:2025-01-25 05:56:49 瀏覽:521
第五版國際商法翻譯 發布:2025-01-25 05:40:12 瀏覽:599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好考嗎 發布:2025-01-25 05:23:18 瀏覽:244
額頭的閉合性粉刺應該用啥防法治療 發布:2025-01-25 05:05:41 瀏覽:605
名詞解釋立法機關 發布:2025-01-25 04:38:00 瀏覽:721
勞動法司法考試真題2012 發布:2025-01-25 04:37:48 瀏覽:25
道德經密法 發布:2025-01-25 03:56:02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