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季羨林道德經

季羨林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3-15 12:36:49

『壹』 關於季羨林的讀後感4篇

最近讀《季羨林》。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
親近書的日子,讓自己感覺生活充盈而豐盛。走在路上,懷中揣著一本書,感覺好踏實;每天的生活雖然忙碌,但能咀嚼一縷書香,感覺一天的時光沒有白費,否則會有一種欠債的感覺。如何充盈自己的人生呢?
一、良好的心態是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根本。目前的生活雖然是忙碌的,
但卻是充實的。自己知道不是一個完人,但足以能夠克服目前的任何困難。因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大!如果不充分挖掘自己,那樣聲明中的時光會白白的浪費掉。
把組織上給自己安排的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負重看作是一種寶貴的挑戰。向自己的能力挑戰,向自己的「工作方法、技巧」挑戰。自是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但願能接受這種考驗。只要你願意,便不會為自己的付出而疲倦。
我們需要的往往是一種「我願意」的感覺!
二、吝嗇時間,善於利用生活中的「邊角料」時間。
時間如同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會有。在讀書方面,寫隨筆、撰寫文稿、提高
基本功方面要持之以恆。季羨林老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是四五點鍾起床,

『貳』 老子的介紹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里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網路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范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鑒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范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

『叄』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天道理論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准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老子畫像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並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於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為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復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文學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不小。首先,《道德經》高度地發揮了文學的特定社會作用,對當時人們認識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是其實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於歷史和現實、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正確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包容那麼豐富的內容而且首尾貫通,這全賴作者寫文章運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學技巧可歸納為:一、文簡意高,文短味長,善於三字四字構成對句繪聲繪色地描寫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括圖景。後人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數不多,多者八十餘字,少者二十餘字但它卻像一串串的八寶珍珠,一句一理間錯而不斷,中間還往往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對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妙用對句如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類。每句話都熔鑄著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對句的結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並不是「難識微妙』,但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上找出它的妙處。四、老子文章善於用矛盾說明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法則,在造句時信手拈來反正詞,巧妙地結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如:有無、同異、美惡、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後、虛實、強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為本。自六經以下諸子百家論述,文章皆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節結構和表現形式,則別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個道理常以數個同義詞,反復論證,再因語短而味長,理明而事核,而不覺重復;老子要文章形式從其內容不是「文章必以體制為先」;老子文章不求駕空、纖巧,而是靠實,敘述議論,辭正理備,《道德經》八十一章,從頭到尾前後呼應條理清晰沒有混淆之處,體現了結構服從主題的表現。

『肆』 季羨林集讀後感800字

——《季羨林散文集》讀後感

近日閱讀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良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該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從處女作開始一直到新作《憚巴老》,按年代順序排列。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線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范,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處校園、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個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會堂,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得歷史。更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散文知識之豐富性、活動領域之廣闊多樣性和個人體驗之深切性無縫地融合在一起,讀來不忍釋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風格更是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伍』 中國哲學問題——現在在《老子》研究方面做的很好的學者有哪些

現代的學者,還應以陳鼓應先生的研究最為全面吧,他好像有一本注老子的書,中華書局出的。在香港中文大學還有劉笑敢先生也出過注老子、比較老子版本的書。古代還是以王弼注最高,其實現代人的許多註解也是根據他的註解來的。還有其他一些版本註解,如河上公章句本等等。可以上網搜搜就出來了。

『陸』 老子是誰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書的史官)。他與孔丘同時而略早。孔子到周,曾向他問禮。老子見周衰,即離去,莫知其所終。一說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說老子即老萊子。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書分上﹑下篇共5000多字。後人稱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老子》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強調人們在思想上、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抨擊當時的統治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他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著辯證唯物思想,是人們經常引用的經典語言。在物質上,他強調「知足」與「寡慾」,進一步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無私心時處理事情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各盡其力而不爭名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這和當今重視環境保護的觀點相當吻合。難怪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強調,21世紀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即「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書,但它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不小。它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維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修詞凝練,音節鏗鏘,理雖玄遠,文實多姿。其修辭比況,多為後世文士所取法。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由於周天子己經沒有能力維持整個國家的和平,於是諸侯常常互相打戰,弄得民不聊生。老子很討厭那些自大的王侯,也很討厭那些替王候出餿主意的讀書人,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計,因此就寫了一本書叫做《道德經》,裡面告訴我們王侯欺騙老百姓的方法,以及那些出餿主意的讀書人所說的道理,其實是錯的。《道德經》裡面首先記載了「道」,「道」有很多意義,老子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道」變成的,「道」也有「行得通的正路」以及「宇宙間最高真理」的意思。老子認為「道」產生我們,供養我們,卻完全沒有要我們回報他,他又從來不會傷害我們,因此我們都要像「道」一樣不可以傷害別人;我們要學習「道」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更不可以要求別人回報。甚至別人給我們很高的名位,我們也不可以自大的以為我們的名位是應得的。老子思想中,還說如果我們要真的很偉大,就要像大海一樣能夠容納所有的小溪流。他還說我們和別人相處,要像天和地一樣,互相包容,大家才能夠長久快樂的生活,千萬不可以只顧自己,自私自利的獨活。老子還認為世界上死掉的東西,都是長得過於巨大和僵硬的;活著的東西都是細小以及柔軟的。因此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都不可以過於自大,也不可以僵硬,否則我們就會走向死亡之路。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中》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之外,還有小朋友不容易了解的哲學、美學、兵學、教育學…….等等。老子被公認是古代世界的三大聖人之一,與希臘的蘇格拉底和印度的釋迦牟尼齊名。二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了最新的《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前幾年又在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發現《簡本老子》引起了學術界很大的討論和研究。根據統計,有關老子《道德經》研究的書,在世界上就有一千七百多種,甚至紐約時報還選老子為世十大作家的第一名。所以慢慢的老子思想就變得越來越受世人重視了。當然大家最關心的是老子最後去那裡呢?有人說他騎著青牛到西域塞外隱居去了,卻沒有人知到他住在那裡。

『柒』 我想知道國學大師季羨林對道德經全文的理解是什麼

你去問問 唄

『捌』 老子簡介是什麼啊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古屬亳州譙城)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玖』 人與自然 季羨林 陳省身

季羨林序

若干年來,我有一個想法:人類自從成為「萬物之靈」後,最重要的任務是正確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稱之為「天人關系」;要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稱之為「天人合一」 然後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然而,人類,特別是近幾百年來的西方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從表面上來看,人類似乎是勝利了,大自然似乎是被征服了。然而,大千世界發生了許多弊端,甚至災害,影響了人類生存的前途。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說,大自然不會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
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中,每一次勝利,大自然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兩位哲人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再深思。
我有一個公式: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翹尾巴的高度與人類前途的危機性成正比——尾巴翹得越高,危機性越大。
眼前的這一個世紀,是人類生存發展前途上的一個關鍵的世紀。
讀了范曾兄的近著《莊子顯靈記》,「心有靈犀一點通」,引起了我的睱想,寫了上面這一些話。
我認識范曾有一個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一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只是一個國學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謂予不信,請閱讀范曾的著作。
季羨林
2002年3月18日

陳省身序

讀范曾兄《莊子顯靈記》,有當年讀杜工部《秋興八首》的感覺,氣概萬千,涉及當前基本問題,非常佩服。
世界上兩個重要的元素是自然與人。五百年的偉大的科學進展,開啟了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我們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種動物了。
中華民族是很實際的,中華文化尋求人類社會的處理與組織,一個結果是注意到傳代,便自然重「孝」,便把多代連起來,成為一串,不能使串切斷,便「不孝無後為大」,結果把中華養成一個巨大的民族。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春秋時代。我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普林斯頓,常同愛因斯坦見面,也到過他家中的書房幾次,他書架陳書不多,但有一本德譯的老子《道德經》。希望范曾再寫一本《老子顯靈說》。
陳省身
2002年2月28日

--------------

《序二篇》提出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如何看待、如何把握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不同的思維模式。季羨林是中國的文壇巨擘,陳省身是國際數學泰斗,一個人文的、一個科學的頂尖級人物是如何感受和表達東西文化和東西方思維模式的?

季羨林從中國傳統方式的角度,感覺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側重於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強調人要戰勝自然,側重於探討人與自然的對立;而陳省身感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人被自然控制,人會失去個性和自由的偏弊,也感覺到西方文化,過於強調人的主觀性,強調人挑戰自然會帶來生活的災難。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根源是東西方思維模式和哲學基礎的異同。一個是「以物觀物」,一個是「以人觀物」。「以物觀物」就是把人降同於萬物中的一種去理解萬物,並與萬物融為一體,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園牧歌」,才有文學作品中永遠的大團圓結局;而「以人觀物」,則誇大人對大自然的挑戰能力,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擴大,於是才有用「個性」去挑戰「共性」,人的個性充分膨脹,藝術上才有浪漫主義、人本主義、人權主義等眾多奇觀。二位大師就人與自然話題的深刻對話,實際隱含了一個更大的、更宏觀、更有超越性的思考:東西方文化互補,東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發揚自己的長處,避免各處的短處,有一個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

熱點內容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蓋圖版 發布:2025-01-25 07:43:53 瀏覽: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發布:2025-01-25 07:42:04 瀏覽:4
定陶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5 07:39:18 瀏覽:826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
民法自救行為 發布:2025-01-25 06:19:06 瀏覽:366
誅六族刑法 發布:2025-01-25 05:56:49 瀏覽:521
第五版國際商法翻譯 發布:2025-01-25 05:40:12 瀏覽:599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好考嗎 發布:2025-01-25 05:23:18 瀏覽:244
額頭的閉合性粉刺應該用啥防法治療 發布:2025-01-25 05:05:41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