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的認識
㈠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
㈡ 怎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淺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於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僕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於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化革命之後,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准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容,對於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辨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必然產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准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意識形態。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㈢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這玩意分權重么?又不是資源扶持。如果題主說的是權威性的話, 那無疑是法律的權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兩者的關系就在於容忍度上,觸犯法律是零容忍,而違背道德還是有轉換的餘地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法律規定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准,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人們正向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人與人能夠和平相處。而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道德行為規范也會越來越健全,而法律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健全。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或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後,再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基於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法律的更具有權威性,且必須是人人遵守的規則。
㈣ 談談你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認識。
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認識
一道德對法律的作用:
1.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任何制定法總是基於對道德的考慮而形成的。以刑法為例,理論上,犯罪分為自然犯與法定犯。自然犯在性質上違反倫理,很明顯對這類犯罪的規定是在道德基礎上形成的。法定犯雖不違反社會倫理,但有關法定犯的規定是不能違背道德的(原則上不能違背,而如果有關規定違背了道德的情形將在下文予以討論)。因此,無論是自然犯還是法定犯,均是在考慮道德的基礎上產生的。
2.道德是區分良法與惡法的標准。這涉及到法律違背道德時怎麼辦的問題。應該視法律違背道德的程度採取相應的措施。法律尚未與正義相悖過甚……在實質上仍比無法更優,則應從維護法律威嚴的角度保留與道德違背的法律。而法律與正義相悖過甚,已惡於無法,則應予以廢止。
3.道德增強法律對現實社會的適應性。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的發展存在著緊張的關系,尤其是法律規則。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法律中確定了不少原則,而這些原則正是道德性原則。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原則即是典型。
4.道德是法律的價值追求。在一定時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樣,由人制定的法律必然不能完全反映自然法,即我所定義的道德。越來越趨近於道德的實然道德永遠是法律的價值追求,引導著法律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使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必要的惡」,越來越趨近於正義。
二法律對道德的作用:
1.法律賦予道德以力量。道德本身是沒有強制力的,而在道德基礎上產生的法律有強制力。法律將一些道德規范納入自己的范疇,這時,這些規范依然是道德,但已經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徵。
2.法律使道德得以具體化。道德是抽象的人類規范,法律則是一種明確而具體的人類規范。法律通過將一些道德規范納入其中,從而使道德具體化。
3.法律為道德的遵守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只有當法律得以遵守,才能為道德的遵守提供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
總的來說,作為人類規范,二者各有不足,因而二者缺一不可,互相彌補不足,共同向著道德的方向努力,從而為人類構建一個良好的秩序。
㈤ 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聯系:
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 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 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 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 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 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 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 在道德規范中, 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 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 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 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可見, 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 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 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 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
據史料記載, 法律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 在當時, 人類經過不斷地發展, 逐漸進入到了私有制經濟時期,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就產生了不成熟的法律體系。道德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生,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道德, 例如:最初的宗教等等。
2、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強制制定、實施並執行的, 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從而就使得法律具有強烈的穩定性和權威性。而道德則是社會在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中悄然形成的, 道德並沒有具體的表現, 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內心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規范的。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規范進行調整、規定, 並不涉及人的思想限制。而道德則更加全面, 對人的行為規范、思想等方面均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 在這其中, 更加註重對人的思想方面進行調整, 進而調整人的行為。
4、作用機制不同
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實施的, 若人違法犯罪, 就會依法受到處罰。而道德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譴責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麼樣, 和法律並不相關。
5、內容不同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 兩者是相等的,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不同, 道德更注重對義務的強調, 對於權利的涉及少之又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兩者之間的內容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5)法律和道德的認識擴展閱讀:
法律的門類
1、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2、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
3、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4、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㈥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㈦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相同點、不同點)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法律與道德的產生不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是國家制定的並且帶有強制性的行為規范,並且有相關的部門執行,像國家的司法機關等。而道德並不以國家的產生而山產生,早在原始社會,道德就已經形成,直到現在,道德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受到社會輿論的制約。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政權,也就只能有一種法律,而道德可以有好幾種,比如尊老愛幼、社會公的等都是。
2、法律和道德的規范不同。一個國家的法律是對一個人具體行為的規范,俗話說精神上的犯罪並不是犯罪,沒有具體的實施改造行動,並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但是道德不同,一個人的不道德,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會受到人們精神上的鄙視,只是一種無形的制裁,沒有行動,但勝過行動。比如一個人不尊敬老人,法律並不會制裁他,但是人們會譴責他,會看不是他。
3、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看以個人是否有罪,是要看這個人是否有犯罪的行為,並造成犯罪的實施;道德就不同,一個是是好人或壞人有它的評判標准,這個標准在人們心中,俗話說懲惡揚善就是道德批判的一種表現。而且一個人沒有犯法,並不代表他就是好人,這就是法律和道德在評價標准上的不同。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和聯系:
1、道德和法律的合作關系。法律的實施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哈有助與道德的形成;一個人受到道德的約束,有利於和諧的社會發展,但是當道德失效的時候,法律就會走上台,判定他是否犯罪,是否要受到懲罰。比如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都是道德的范疇,但一旦人們走過這個范疇,就會上到到法律的高度,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而且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哈有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這是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㈧ 談對道德和法律的認識
道德可說是形成法律的基礎,法律以道德為基本前提制定,也是為道德的法制約束武器。道德不具有法定約束力,是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修養,而法律具有強制約束力性,是需要遵循,否則必將會受到其嚴厲制裁與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