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說
A. 法治中國讀後感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現代文明國家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科學決策部署,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經濟轉型、社會轉軌、利益多元、矛盾多發,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正本清源,釐清法治要義,採取切實有力措施,推動國家和社會各項工作法治化。
一是著力制定善法,實現善法之治。王安石說:「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善法是法治的根基。如果法律是惡法,如同源頭活水遭受了污染,法治便無從談起。納粹德國在希特勒集權統治時期,法律在形式上較為完備,並且得到了近乎苛刻的執行,實現了「形式法治」,卻偏離了「實質法治」軌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判斷法之善惡的標准,關鍵在於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權。因為,人權是法治的第一要義,法治的真諦是人權,法治的魅力也是人權。只有人權得到法律的足夠尊重和保障,才具備了現代法治的主要品格和「實質法治」的基本精神。我國各級立法機關應當把人權作為一把標尺,重新審視立法思路,全面梳理既定法律,確保我國現有和即將制定的法律是善法,建設中的法治是善法之治,逐步實現「實質法治」。
二是加快推進立法,健全法律格局。通常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法律體系較為完善,無論國家還是社會的任何大事小情,都會被納入法律框架內,法律「定紛止爭」的目的能夠在社會很大范圍內得以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快速發展,目前已有239部法律、690多部行政法規、8600多部地方性法規。全國人大十一屆四次會議庄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完成了全部立法,相反,今後的立法任務仍然艱巨而繁重。因為,社會立法較為薄弱,民生立法相對落後,法律沖突比較普遍,法律滯後現象較為明顯、法律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國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基礎、部門法律齊全、配套制度完善的法律體系,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支撐。
三是提升法律信仰,培育社會基礎。美國學者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地深入推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但也由於內在道德教育、外在法律制約、違法懲戒機制相對不完善,衍生了諸多嚴峻復雜的社會問題。有因強拆引發的血案,有因寶馬撞人後的毆打,有貪官污吏的巧取豪奪,有官二代、富二代的肆無忌憚,有弱勢群體的求救無門,等等,已數不清有多少這樣血淋淋的個案在刺痛世人逐漸麻木的神經,法律信仰到了喪失的邊緣。放任這種現象,法律就會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變成一紙空文,法治就會更加遙遠。建設法治國家,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手段,著力使每一個公民都自覺做到,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絕不能遇到問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通過不法手段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四是強化法律實施,保障法律權威。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實施,其價值得不到落實,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毫無意義可言。公民自覺守法,是法律實施的基礎。蘇格拉底拒絕越獄的故事告訴我們,他著力把法律推定為人格化的存在,無論法律本身或其執行公正與否,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每個人都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基本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等方面,即守法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不但推遲了中國的法治進程,也給政府威信帶來影響,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嚴格執行法律,切實做到違法必有責、違法必追究、加大違法成本,讓法律的陽光普照大地。
五是推動司法獨立,促進司法公正。司法獨立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黨的十八大確立的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標。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公正司法,也就沒有現代法治國家。我國由於特殊國情決定,不可能實行西方三權分立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必須立足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制度。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特別是要限制官員、限制權力,把權力置於有效控制之中,禁止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妄加干涉,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確保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B. "法治中國"的時代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理念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依法治國理念,需要准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 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麼,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准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 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 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 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幹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 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政法機關的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整個行使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
違法受追究。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權威與尊嚴的重要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執法者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起對執法犯法者的嚴厲追究機制。只有執法者的違法行為都毫無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懲罰,才能給整個社會樹立依法辦事的良好示範。
C.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哪一年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在1996年2月8日提出。
從1996年1999年3月,是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提出階段。這一階段的「依法治國」是治國方式的根本轉變,不僅在黨的政治報告中確定下來,而且已載入憲法。
199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又一次舉辦法律知識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家福講授了《關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加強立法、司法、執法、普法工作。堅持改革、發展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繼續制定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加強立法、司法、執法、普法工作。堅持改革、發展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繼續制定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會議報告中明確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治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田紀雲同志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此,「依法治國」這一治國基本方略,正式載入憲法,完成了從黨的主張向國家意志的轉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憲法地位的確立,進一步成為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循的根本准則。
D. 《法治中國說》第一季什麼時候開播
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電視台攜手打造的五集系列特別節目《法治中國說》第一季大法官說將於10月13日——17日19點47分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連續播出。
《法治中國說》第一季大法官說,10月13日——17日每天19點47分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首播,次日7點14分重播。
很期待這個節目,增長法律知識。
E. 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是多少大提出的
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論斷和號召,實現了從「法制」到「法治」的巨大轉變,是治國理念的巨大進步。
從字面上理解,盡管「法制」和「法治」都有一個「法」字,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開展相關活動、實現相關管理。可是,「制」是制約,是鉗制,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行為。按照以往的有關說法,就是要在法制社會中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治」是在法律制約下的科學有效治理,包含對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全民知曉、全方位領會,包含對法治行為的實時監督和監控,對司法公正的嚴格管控。在「法治」的治國理念下,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焦洪昌說:相較於「法制體系」,「法治體系」內容更加明確,界分為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也就是說,在依法治國的精神領域里,相較於依法制國的概念,范圍更廣,增加了實施、監督、保障環節,並將黨內法規明確納入。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各種法律行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統一。
在法制的觀念之下,制度是「死」的,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在法治的精神中,治理國家的各種法律制度、監督機制都能在現實的環境中實現有效的跟進和隨時的改進。因為治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革新、自我糾正、自我調整的過程。治療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則雙贏,反向用力則雙損。中國共產黨人最擅長、最真誠的就是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自我革命,創新性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理念。
F. 為何《法治中國》專題片引起熱議了
近日:以法治求長治久安——《法治中國》政論專題片引起熱議
關注法治中國的未來:「法治人才的培養在法治建設中承擔著重大使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他看來,法學教育應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出既有精深專業水平,又兼備高尚思想道德的學生,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高度培養人才,讓法治領域人才輩出,為法治中國建設不斷地貢獻力量。
G. 法治國家是法治中國的全部內容對嗎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來 。
法治源中國,是新時期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路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法。
「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說它是「中國版」,是因為「法治中國」是世界的法治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適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說它是「綜合版」,是因為它並不限指「法治國家」,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正因為它既是「中國版」,又是「綜合版」,特別是中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因而是「升級版」。
H. 什麼是法治中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貌似只是說說而已
I. 法治中國的內涵與總體布局
內涵 「法治中國」的內涵
目前對「法治中國」的內涵主要有五種不同層面和角度的闡釋與解讀:一是從國家法治、地方法治、行業法治三大重點板塊的層面和角度;二是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四環節的層面和角度;三是從健全民主、完善法制、制約權力、尊重人權、保障公正的法治五要素的層面和角度;四是從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層面和角度;五是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統一的層面和角度,等等。應該說這五種觀點各有各的理論優勢,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含義:
1.法治國家。即與「警察國家」相對稱,要求國家權力必須法治化。其主要標志,一是人權保障,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權利,並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二是良法之治,即「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三是人民主權,依憲確立分權與制約的國家權力關系,依法執政;四是民權保證,切實保護公民的各項權益,維護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五是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
依法執政是法治中國的關鍵環節。要推進執政黨依法執政,就必須建立和完善保障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依法明確黨與人民代表機關、政府、司法機關的關系;確保黨的決策、執政行為公開透明;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依法追究黨內腐敗和濫用權力行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2.法治政府。即政府依法行政,將決策、執行及監督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其基本特徵,一是有限政府,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明晰的;二是責任政府,政府權力與責任是統一的,政府違反法律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三是誠信政府,政府必須履行其對公眾承諾的責任,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四是服務政府,政府「以人為本」,明確並履行好其服務的職責;五是陽光政府,全面、准確、及時公開政府信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並接受社會監督。
依法行政是法治中國的重點環節。要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就必須控制政府權力的范圍和邊界,健全行政權力行使的組織、程序、法制監督和問責機制;加強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以及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司法審查;推進政府廉政、勤政建設。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真正實現,逐步擴大票決民主並發展協商民主。
3.法治社會。即相對於國家和政府,政黨和其他社會共同體(甚至包括市場經濟組織)行使社會公權力的法治化。其基本要求,一是法律信仰,社會公眾對法律均有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二是守法自覺,社會成員自覺履行法定權利和義務;三是社會自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自我管理自治體的公共事務;四是社會監督,公民、社團、輿論自下而上地維護法律秩序、捍衛民主法治權威;五是社會安定,社會呈現運轉有序、解紛機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態。
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的基礎工程。要實現法治社會,就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依法推進國家公權力向社會轉移,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幹預、不包攬取代;要制定社團法,依法保護和規范社會組織、團體,確保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培植和發展更多的社會組織、團體,形成大社會、小政府的機制;要建立健全激勵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體制、機制,依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總體布局:建設法治中國的總布局簡單地說就是「兩個堅持」。
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這三方面要共同推進,其中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的核心和關鍵。
二是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其中法治國家是主體,主要是規范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政府是重點,和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最多的是政府;法治社會是基礎,全民都要守法、依法辦事。只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都建成了,我們才能說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上全面建成了法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