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立法體系
1. 歐盟立法的三種形式 規則 法令 決定 具體是什麼
歐盟簡介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合並3個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盟第一次擴大是在1973年,吸收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1年的第二次擴大隻增加了希臘一國;1986年的第三次擴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5年又吸收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入盟。2004年5月1日又有10個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國: 捷克、愛沙尼亞、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爾他、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億人口。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6個月。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歐盟目前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在絕大多數問題上採取有效多數票通過的方式,只保留個別領域使用一致通過原則;取消輪流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制度,改為設立任期為2.5年的常設主席職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系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歐盟成員國明年增至25個後,如何分配歐盟委員會名額還在討論中。雖然最終方案尚未出台,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委員會人數過多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採取每個成員國各1個名額的辦法,或把人數減少到20人以下,採取輪流出任的辦法比較可行。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其地位和許可權正在逐步加強。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產生,議員共626名。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歐盟和成員國在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歐洲審計院負責審計歐盟及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盟收支情況。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委員會由20人組成,法、德、英、意、西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
委員會主席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成員國政府商議候選人後提名,按此方式提名的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並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然後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根據「馬約」,自1995年起,委員會的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1999年6月第5屆議會的議員共626名。
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設在盧森堡,成立於1977年,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帳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歐盟理事會的決策表決機制
作為歐盟主要的決策和立憲機構,歐盟理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於盡可能採用「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實現決策。但這一機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執行,特別是隨著歐盟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一致通過」表決機制的運用越來越困難,於是就產生了「簡單多數」表決機制和「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其中「有效多數」表決機製成為歐盟理事會的主要表決機制。
一、「一致通過」表決機制
在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上,歐盟理事會採用了「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其范圍主要包括:外交與安全、內政司法、稅收、憲法事務、社會保障機制、能源、文化、工業和與發達國家簽署協議等。
二、「簡單多數」表決機制
「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主要用於對程序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歐盟每個成員國只有一票,一項決定以贊同票的多少決定是否被通過。
三、「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由來已久。1987年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都進一步擴大了「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的適用范圍。目前,在涉及內部市場、某些教育事務,以及環境、消費者事務和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等問題時一般都會採用「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一、日前正在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在這個表決機制中,歐盟15個成員國視其在歐盟中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分別擁有兩票到10票的表決權。歐盟理事會的總票數為87票,有效多數為62票。這種「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將運用到2004年5月1日。
二、擴大後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自2004年5月1日10個准成員國加入歐盟。至同年11月1日,歐盟理事會將使用過渡性表決機制。但從2004年11月起,歐盟理事會將採用《尼斯條約》中規定的新版「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即總票數為321票,有效多數為232票並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
三、正在制定中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正在制定的「歐盟憲法」對「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有更新,要求有效多數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和60%以上的歐盟人口。歐盟計劃從2009年11月起執行這一表決機制,但目前歐盟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對該表決機制存在很大分歧。
對外關系
歐盟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關系,並締結了貿易、經貿合作或聯系國協定。目前有165個國家向歐盟派駐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近年來,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調整了同美國、日本的關系,加強與俄國的合作。積極准備吸納中東歐國家入盟,加強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推動歐地合作,計劃與地中海沿岸12國於2011年建成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歐盟重視發展與亞洲和拉美國家的關系。1994年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1996年和1998年在曼谷和倫敦先後舉行了首屆和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並將於2000年10月在漢城舉行第三屆亞歐首腦會議。1999年6月,歐盟與拉美國家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了首屆歐拉首腦會議,並計劃於2002年在西班牙舉行第二屆歐拉首腦會議。
中歐關系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至此,中國與歐共體實現全面建交。1995年和1996年,歐盟先後通過《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和《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強調應更加重視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採取「建設性接觸」的戰略,加強雙方在經貿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對話,並重申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1998年,歐盟進一步採取了一些改善對華關系的措施:決定在聯合國人權會上不再提出或聯署針對中國的提案;修改反傾銷規則,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對華政策新文件,主張提升中歐關系水平,深化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近年來,中歐政治關系良好,高層互訪頻繁,各級政治磋商活躍。中國領導人分別訪問了歐盟一些成員國。歐盟國家多數領導人先後訪華。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在倫敦與歐盟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舉行了首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就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達成共識,將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化。此外,中國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開展了不同級別的政治磋商和對話,中國人大和政協與歐洲議會及歐盟經社理事會保持了正常的交往。
2. 歐盟的法律決策種類
3. 歐盟法的主要內容
首先,歐盟法體系包括成立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的國際條約以及後續修改的一系列條約,主要有比利時、聯邦德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法國分別於1951年、1957年、1965年簽署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巴黎條約》)、兩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以及《合並條約》(《布魯塞爾條約》); 1987年7月1日生效的《單一歐洲文件》;於1993年1月1日生效的旨在漸次消除國境關卡管制的《申根協定》; 1991年12月在馬斯特里赫特歐盟峰會通過的《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盟成員國於1997年和2000年簽署的旨在繼續對《歐洲聯盟條約》進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和《尼斯條約》;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歐洲憲法條約》,歐盟27國領導人於2007年12月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在歐盟法這個層面上,歐盟成立所依據的國際條約以及對其修改的條約的性質是國際法。它由作為歐盟及其前身歐洲共同體成員的各締約國制定,由各締約國按條約規定的程序批准生效。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內法不同,它只對締約國產生特定法律約束力,產生所締結條約約定事項的國家責任,具有國際法的所有特性。
其次,歐盟法包括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等歐盟主要機構根據基本條約,以解釋條約和執行條約的方式制定的,具有國內法屬性的條例、指令、決定等法規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歐盟立法機構頒布的法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條例,它具有普遍意義,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約束力,可以直接適用於所有成員國; (2)指令,它所規定的應達到何種結果的要求,對任何接受指令的成員國都具有約束力,但應採取何種形式或方法,由有關成員國決定; (3)決定,它僅對所下達的有關對象具有拘束力。上述三種形式的法規,是歐盟法的重要淵源。就調整的領域而言,這部分法規是對各成員國國內公權力行使的規制,涉及關稅同盟、貨幣政策、環境保護、競爭規則、商業政策等諸多領域;就內容而言,最能反映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與變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部分法規是歐盟法最主要的淵源。它的效力高於各成員國的國內立法,但要在構建歐盟的各項國際條約的框架內作出,其解釋依據來源於國際條約。歐盟法院的判例也是歐盟法的重要來源。根據《歐洲聯盟條約》建立的歐盟法院的任務是通過爭端的解決來保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得以履行,進而維護歐盟法制的統一。它行使歐盟的全部司法職權,同時還有權對條約條款進行解釋,並有權確定部分法規的有效性。在司法實踐中,歐盟法院審理了大量的案件,其中一些判決提出了一系列對整個聯盟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則,成為各個成員國行動的准則。歐盟法院的判例在數量上雖不如歐盟法規多,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法規所不能替代的。由於建立歐洲聯盟的各條約是歐盟各國妥協的產物,條約中規定國家責任的條款過於粗略或綱領性,不能適應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的具體需要,因而那些含混、不確切的條約條款需要運用判例來重新解釋和補充;並且,受海洋法系的影響,判例成為歐盟法的一部分。由於歐盟重要成員英國是海洋法系的代表性國家,歐盟法要受到判例法的影響。歐盟法院的判例恰恰在綜合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國內法特點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判例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原則、規則自然是歐盟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層面的歐盟法律大多是對社會生活各領域進行管理、管制的公法性規范,既有受國際條約制約的一面,也有自上而下制定法律約束各締約國國內法成為各締約國國內最高法的一面。關於這一層面的法律的性質到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頗有爭議,有一些學者將之界定為「自成一類的法」。這一層面的歐盟法是國內法,它具有國內法的所有特性。它是國家主權對內的表現,是調整一國國內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該國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是一國對內行使主權的產物。國家主權對內是自上而下的最高權力,因此,以國家意志形式表現出來的國內法是自上而下的,有上位法和下位法之分。歐盟這個層面的法律完全符合國內法的特徵: (1)從法律的制定機關來看,作為歐盟主要機構的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具有一國立法機關的屬性和功能,它可以依據基礎條約所賦予的解釋和執行條約的許可權直接制定法律,而歐洲各國的法律與之抵觸則無效,是上位法; (2)從調整對象來看,這些規則調整各成員國國內的經濟、人權、環境、犯罪等社會關系,而不是調整國家間的政治、外交關系,它與國內法一樣依靠軍隊、警察、法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來強制實施; (3)從法律效力來看,它們可以對成員國和成員國的國民直接適用,而無需再經過成員國國內立法程序予以轉化或納入適用,在歐盟范圍內的任何人和機構都必須遵守的,是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最後,歐盟法包括各成員國的國內法。這類法律既包括成員國的公法,如外貿管製法、刑法、訴訟法、警察法,也包括各成員國國內的私法,如民法、商法。各國制定的法律是國內法,這部分法律的性質是沒有爭議的,但它們也要受歐盟法的第二個層面規則的制約。本來歐盟各國的國內法都是獨立的,但成員國在加入歐盟條約時作出自我約束的承諾,讓渡本國的立法權,承諾本國國內法的效力低於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不得與之沖突。因而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尤其是國內公法的制定、修改、廢止要受到條例、指令的制約;同時,由於私法的適用都要受到公法的制約,歐盟各國的私法也要受到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的制約。這也是將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歸入歐盟法的原因所在。但各國文化、風俗存在差異,私法尤以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規范大體上還會保留原來的面貌。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旦歐盟成為真正的國家,原歐盟成員國的國內公法將完全被歐盟制定的、內容規定類似於美國聯邦法的條例、指令所取代,而原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將演變成美國聯邦國家那樣的州地方法。
歐盟法是一個動態的法律體系,即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其趨勢是由國際法向國內法演變,這個演變是由歐盟法中最活躍的第二層面的法來完成的。隨著第二層面的法律的增多,會涉及歐盟各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它的效力高於各締約國國內法,國內法與之抵觸無效,一旦第二層次的法律完全統一並取代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歐盟就變成一國了。關於歐盟法的范圍,學者們並未達成統一的意見。有些學者把歐盟法僅僅界定在第一層次或第二層次,即限定在建立歐盟的條約或限定在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根據基本條約制定的條例、指令、決定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有的學者認為歐盟法是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法律之和。這些觀點都未察覺到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在歐盟法中的作用及它們與歐盟法第一、二層次的關聯性,又對第二層次的法律的性質理解不盡清晰,故無法將歐盟法的三個層次系統地聯繫到一起,亦無法理解整個歐盟法體系發展演變的過程。歐盟雖然是以條約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但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際組織。根據歐盟條約的規定,它已經具有在歐盟各國進行立法的權力;同樣也不能僅將歐盟法理解成國際條約,因為歐盟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它還包括歐盟制定的成員國及國民必須遵守的法律和各國的國內法。
4. 歐盟法律體系的介紹
本書是以研討歐洲聯盟法律體系的結構為主題,一方面對於歐盟實體法進行了陳述,另一方面對歐盟法律體系復雜的內部邏輯進行了闡釋。
5. 歐盟法的基本信息
所謂歐盟法,指以建立歐盟、規制歐盟各國的國際條約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包括歐盟自己為版實施條約而制定權的各項條例、指令、決定和判例以及歐盟各國的相關國內法,旨在調整歐盟各國對內和對外關系的國際法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是一個將國際條約的內容逐漸發展成為國內法規范的法律體系。以立法模式為劃分標准,歐盟法律體系包括了以下三個層面:
6. 歐盟法律體系的內容提要
本書是法國歐盟法領域的權威之作,它以研討歐洲聯盟法律體系的結構為突出特徵,一方面對於歐盟實體法進行了詳略得當的陳述,另一方面對歐盟法律體系獨特而復雜的內部邏輯進行了闡釋,並對歐共體法律一體化進程中的推動力進行了思考。全書結構新穎,在序章之後,分為三篇,第一篇為共同體的憲政體系,第二篇為共同體的規范體系,第三篇為共同體的訴訟機制。全書結構新穎,在序章之後,分為三篇,第一篇為共同體的憲政體系,第二篇為共同體的規范體系,第三篇為共同體的訴訟機制。本書為第三版,既了2003年生效的《尼斯條約》的內容,又根據歐共體法院和歐共體初審法院的新的判例對內容進行了更新。本書為第三版,既了2003年生效的《尼斯條約》的內容,又根據歐共體法院和歐共體初審法院的新的判例對內容進行了更新。著者還精選的參考書目索引。著者還精選的參考書目索引。本書深入淺出,文筆流暢。本書深入淺出,文筆流暢。
7. 指出歐洲聯盟政治體制的特點
歐 洲 聯 盟
「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系……」 ——維克多·雨果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6億人口(2004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義大利首都羅馬市政大樓的資料圖片。1957年3月25日,歐洲六國領導人在這里簽署了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羅馬條約》。
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當時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1973年後,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並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2002年 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 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入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次擴大後的歐盟成員國從目前的15個增加到25個, 總體面積擴大近7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約3.8億增至約4.5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約5%,從現在的9萬多億美元增加到10萬多億美元,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
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
歐盟的主要出版物 有:《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系》和《歐洲經濟》等。
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女郎」
歐盟的統一貨幣 為歐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的主要組織機構有:
——歐洲理事會 (European Council),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負責討論歐洲聯盟的內部建設、重要的對外關系及重大的國際問題。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為奧地利,任期為2006年1月1日至6月30日。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理事會下設總秘書處。
——歐盟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歐盟理事會的表決機制
2004年8月20日,巴羅佐(前排右五)與其他新
一屆歐盟委員會委員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經貿外交
大廈合影。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成員由來自不同成
員國的25名代表組成,將於11月1日正式上任。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是歐洲聯盟的常設機構和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洲聯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聯盟的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等。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自1995年起,歐盟委員會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該委員會由來自不同成員國的25名代表組成。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004年11月上任;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由歐盟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歐盟委員會其他委員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共同協商提議。按此方式提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起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後,由歐盟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 西班牙前內閣大臣當選歐洲議會議長
歐盟總部大樓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設在盧森堡的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
——歐洲法院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負責歐盟的審計和財政管理。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8. 歐盟法律淵源的特點
一、歐洲聯盟法自成體系
歐洲聯盟法是一個既不同於國際法又不同於國內法,而是具有自身獨特特點、自成一類的法律體系。 國際法主要調整國與國之間的行為規范,而歐盟主要調整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關系。 國際法上自然人不具備國際法主體資格,不能對國家提起訴訟,而歐洲聯盟法律是容許的,這說明二者有實質性的差異。 歐洲聯盟具有國內法的一些特徵,如代表成員國參與一定的國際間的條約與協定的簽訂、談判,以特定國家的身份參加國際間的組織與活動,但是它在相當程度上又必須依賴於成員國的贊同,在一些方面並不能代表成員國做出決定。
二、歐洲聯盟法具有聯邦法的屬性
在美國,除了憲法列舉的情況之外,剩餘的權屬一律劃給各州。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聯盟法確實具有聯邦法律的特徵。
不過歐盟法律主要限於經濟社會領域,並不具有聯邦憲法所具有的各州(邦)憲法不得與聯邦憲法相沖突的特徵。
事實上,歐盟除經濟上合作外,其他諸多領域,如軍事、外交(除與歐洲聯盟有約定,也即歐洲聯盟條約的第二、第三兩根支柱規定的合作事項外)基本上是由成員國自行決定。 歐洲聯盟本身所具有的權力本身就是成員國賦予的,是成員國主權的部分轉讓,不為歐盟本身所具有,很多重大事項無法脫離成員國的同意與支持。
但是,隨著歐洲聯盟的不斷發展,有些情況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是歐盟具有進一步「政治一體化」的傾向,歐洲聯盟逐漸由經濟方面的合作邁向經濟與政治合作並重,具有向聯邦過渡的傾向; 二是為實現歐洲的夢想,包括讓·莫內在內的許多政治家、歐洲的一些政黨與利益集團,積極推動歐洲聯盟向聯邦的方向發展。
三、歐洲聯盟法使兩大法系日益融合
歐洲聯盟最初的國家都是大陸法系國家,歐洲聯盟的法律受到大陸法系的強烈影響。 歐洲經濟共同體首先接受大陸法系的方式,尤其是法國的傳統。歐洲共同體的法院機構與司法行政也完全採用法國的模式。
1973年英國、愛爾蘭加入後,聯盟的法律又受到了普通法系的影響。首先,判例在調整非行政案件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1975年的「瑪蒂沙案」中,歐盟法院明確地遵循了「先例」。
20世紀80年代,歐洲法院的程序制度在兩個方面得以發展,一是口頭辯論的運用,二是採取英國的「聽取對方之詞」的規則。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歐洲法院的發展與兩大法系有密切的關系。歐洲法院本身就是在兼取兩大法系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發展的。 歐盟法也為兩大法系的融合提供了條件,使他們能夠相互取長補短。
9. 歐洲聯盟法的基本內容有那些
第二節 歐洲聯盟法的基本內容
一、歐洲聯盟的主要機構
1.理事會
其前身為部長理事會,《歐洲聯盟條約》上改為「歐盟理事會」,由各成員國部長級代表組成,是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和實際立法機構,在歐盟中居於中樞地位。理事會的職責主要是制定歐洲聯盟的各項基本政策,以確保基礎條約的執行和履行。在實踐中,理事會具有雙重職能:一方面作為歐洲聯盟的立法機構,它負責協調各個成員國的經濟政策,指導歐洲聯盟各個領域的工作和活動,制定歐洲聯盟的方針、 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法規; 另一方面作為成員國政府間機構,各成員國政府代表又分別代表各成員國維護本國利益。
2.歐洲理事會
又稱首腦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外交部長組成。它是部長理事會的進一步發展,其職能是為歐盟確定指導方針和方向,對政治合作及對與歐盟共同利益相關的重大事務進行協調並作出決定,並且可以針對歐盟中的政策性問題進行討論和決議。歐洲理事會的決議必須通過部長理事會的程序才能生效。
3.歐盟委員會
這是歐盟的獨立機關,由各成員國一致同意任命的17名委員組成。委員須有成員國公民身份,但以純粹個人的資格接受任命,不聽命於任何組織或成員國政府。其主要任務是:
(1)對是否實施歐盟法進行監督;
(2)對必要的事項提出建議或意見;
(3)在指定范圍內行使決定權,並參與聯盟立法;
(4)為實施理事會決定,行使理事會授予的許可權,頒布法規。
4.歐洲議會
它由成員國公民直接選出的議員組成,議員不得同時擔任成員國政府或歐盟其他機構的任何職務。它不是以各成員國的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橫跨幾個國家的政治集團為單位進行獨立的議事活動。在形式上,歐洲議會是歐盟最高議事機關和監督機關,但實際上擁有的權力十分有限。從其發展來看,其權力逐漸加強,特別是在立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歐洲聯盟還設有貨幣委員會、審計院等幾十個機構從事專門性工作。《歐洲聯盟條約》新設歐洲中央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與區域委員會。
二、歐洲聯盟的幾項重要法律制度
1.關於建立統一市場的法律制度
歐洲聯盟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是關稅同盟。通過關稅同盟,使各成員國調整立法,實行統一的對外關稅,消除成員國之間在相互商品貿易中的各種障礙,實現的所有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人員、服務和資本)在歐洲聯盟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建立統一的歐洲市場,實現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關稅同盟是歐洲聯盟統一對外貿易法的基礎。其特點是:以統一的歐洲聯盟關稅領土取代分立的各成員國的關稅領土;對內取消各成員國之間貿易關系中的一切關稅以及具有同等效果的措施,實行商品的自由流通;對外與第三國的貿易關系中各成員國建立統一標準的關稅制度。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規定了成員國之間人員自由往來、勞務自由提供、資本自由流動的制度。人員自由往來的制度在歐洲聯盟已經基本實現。 目前, 歐洲聯盟內部可以自由流動的資本有:直接投資、不動產投資、匯回本國的利潤、短期和中期商業信貸等。
2.歐洲聯盟競爭法
競爭法是歐盟共同社會經濟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廣泛,從專利、商標到價格歧視、傾銷乃至企業的合並與集中等。歸納起來主要是三方面的禁止:
(1)限制性措施的禁止。 規定企業間任何影響到聯盟內部貿易的,以及妨害、限制或破壞競爭的協議或一致行為的措施,一般都在被禁止之列,個別的可除外。
(2)支配性地位的禁止。 規定任何不正當地利用一種支配性地位和干擾成員國之間貿易的行動都是禁止的。
(3)國家援助的禁止。 成員國援助或授權援助一個企業或一種商品的生產,導致或可能導致破壞競爭的都是禁止的。但某些特殊原因的援助例外,比如給予消費者個人的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援助,用以彌補自然災害或意外事件引起的損失的援助。
3.歐洲聯盟反傾銷法
反傾銷問題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中屬於競爭法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禁止成員國通過商品傾銷來阻礙、限制或破壞共同市場內部的競爭。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展和深入,歐盟反傾銷法已經形成了以條約規定為基礎、以理事會條例為主幹的完整體系,主要針對第三方國家所實施的傾銷行為,適用於所有產品貿易。根據有關條例,反傾銷案的成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1)外國產品在歐洲聯盟市場確有傾銷事實;
(2)這種傾銷給歐洲聯盟工業造成損害;
(3)對被訴產品徵收反傾銷稅適用於所有產品貿易, 包括農產品,但不包括服務貿易。
4.歐洲聯盟公司法
歐盟公司法由歐盟基礎條約的有關條款、歐盟有關機構的立法以及歐洲法院的判例組成,但這些規定基本上都是原則性的。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不同甚至相抵觸的公司法是歐盟公司法的首要目標。到目前為止,歐盟公司法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有關公司法的規定仍然是理論多於實踐。
5.歐洲聯盟對外締約權
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歐洲聯盟具有國際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享有對外交往和締結條約的權力。歐洲聯盟的締約權有兩方面:
(1)明示締約權: 指《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明確賦予歐洲聯盟在一些特定事項上締結條約的權力,包括為實施共同商業政策而締結的關稅和商業協定;同那些與某些成員國具有特殊關系的非歐洲國家簽訂的聯系關系協定;同聯合國的組織、專門權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簽訂的合作協定等。
(2)默示締約權:通過歐洲法院的判例逐步確立。
關於歐洲聯盟的締約許可權,歐洲聯盟擁有專屬許可權和共有許可權,在歐洲聯盟享有專屬許可權的領域,成員國不再有權締結與歐洲聯盟行使的明示或默示權力明顯或潛在發生沖突的條約。
三、司法制度
1.歐洲法院
歐洲法院是根據歐盟基礎條約設立的獨立機構,其職責是保證歐洲聯盟的法律得到尊重,保證在解釋和適用歐洲聯盟法律過程中的法律統一。
(1)歐洲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推選其中一人為院長,並由9名檢察官(即公設律師、法律顧問或合法性代理人)協助工作, 下設1正2副3名書記官組成。法官和檢察官任期6年,院長任期3年。
法官任職期間不得擔任任何其他政治或行政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計酬或不計酬的其他職業。檢察官的工作獨立於法官,他們不代表歐洲聯盟也不代表任何成員國,只為公共利益代言,其意見對法官具有重要影響。
(2)歐洲法院管轄權,包括:
①先予裁決的權力。先予裁決權指歐限洲法院有權對成員國法院提出的有關條約的解釋、歐洲聯盟機構通過的法令的效力和解釋,或者其他機構的章程的解釋問題進行裁決。這一程序適用於成員國法院已經受理並且正在審理的涉及到歐盟法解釋的案件。在此,歐洲法院行使的職能相當於憲法法院的職能。
②受理委員會或一個成員國對另一個成員國違反歐盟法的訴訟。歐洲法院有權對成員國違反歐盟法的事實進行審查,直至宣告違法行為的存在。
③受理對歐盟機構提起的訴訟。歐洲法院有權應當事人請求,對歐盟機構的法令和其他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確定其是否符合歐盟法,從而在法律上制約歐盟各機構管理聯盟的行政行為,歐洲法院在此行使行政法院的職能。
④歐洲法院同樣具有普通法院的職能,有權受理純司法性質的案件。它有權審理非契約上的損害賠償的糾紛,以及聯盟機構與其雇員的僱傭契約上的糾紛。
2.訴訟程序
直接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應遵循的法定正常程序分為四個階段:
(1)書面程序。 這是由原告提出訴狀開始的第一階段。法院書記官將訴狀及有關資料送達被告後,被告在一個月內應提出答辯。對此,雙方可反駁和再答辯。然後書面程序結束。
(2)預先調查。 這一階段,涉及到對事實問題的認定,由法院決定需要哪些證據。收到訴狀後,法院院長即指定法官擔任審判長,相應法庭負責審理,並同時指定檢察官。法官著手審理,並進行必要的開庭、調查取證、鑒定等。全部調查取證完畢,院長決定下一程序開始的日期。
(3)口頭程序。 相當於正式的開庭審理階段,由院長主持。審判長宣讀報告後, 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進行詢問, 檢察官宣讀意見書。
(4)判決。判決由法官秘密評議後作出,以多數法官意見為准。判決當眾宣讀,自宣告之日即起生效。歐洲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不得上訴。
歐洲法院對其判決沒有直接執行的許可權;但由於歐盟法規定了有關成員國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規定了對拒不執行判決的成員國所採取的制裁措施,所以其判決基本上得到了履行
10. 歐洲法律主要有哪些
歐洲的法律主要是由英國的大憲章,還有權利法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