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傳
A. 道德經和汲黯傳哪個好
我認為趙孟頫的小楷《道德經》比《汲黯傳》更勝一籌,更確切地說我個人更喜歡他寫的小楷《道德經》。從整體氣象上看這兩件作品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趙孟頫小楷《道德經》更具晉人氣韻,而《汲黯傳》更具唐人法度。
我更喜歡趙孟頫小楷《道德經》理由是:這件作品通篇一氣呵成,縱有行橫無列,章法疏朗。我似乎能想像出趙孟頫當時的書寫狀態就是道家無那種欲無求的靜穆氣息,他完全沉浸在老子的道德經的思想氛圍里,寫自己的人生感悟,達到心手雙暢,物我兩忘的境界。這使我同時想起了宋代大書家蘇東坡在寫《寒食帖》的情境,東坡被貶黃州,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食節,不經意寫下千古流芳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從趙孟頫小楷《道德經》的結體和用筆來看,頗具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遺韻,又有剛柔並濟的個人風貌。而他的小楷《汲黯傳》更多表現了唐人的法度,突出表現橫劃的收筆上,因而整體風貌顯得文俊嚴整,但整體氣息不如他書寫的《道德經》來得通暢自然。
B. 道德經的起源
老子生活在復春秋時期制,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 傳說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各種版本都是寫的「傳說」,無法考證,都是傳說。
C. 老子是孔子老師,老子的道德經怎麼傳給了尹喜
作為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孔子曾經求學老子,兩人有過多次交往,算是師徒關系,但奇怪的是,老子為何不教孔子《道德經》,而將之傳給尹喜呢?
然而,春秋晚期爆發的一系列政治風雲,卻可能顛覆大家的傳統認知,當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經,其實還有深層次的政治因素。
所以,老子不教或不給孔子《道德經》,可能不是觀點問題,而是因為政局波雲詭譎,為了自身安全考慮。至於遇到尹喜之時,老子已經逃出生天,此後周朝有何變化,已經不會波及到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朝之亂事件,雖然鮮為人知,但對中國歷史影響卻極為巨大,因為此後爆發單氏取周、三家分晉、戰國時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深度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
D. 請問,道德經是怎麼傳下來的
不顯露鋒芒,是謂深藏若虛,並不代表消極避世。
老子是非常積極的,道德經專中也論述了許多治國之屬道。
老子的思想如此浩瀚、深邃,但是如他所言,卻極少人理解,亦無當權者能夠應用治國。因此,在老子隱退的時候寫一部道德經有什麼好奇怪。即使是悟徹大道的老子,也同樣希望有人認同他,也同樣希望有統治者能用他的學所做到無為而治。
至於史書上所說,尹喜逼老子寫的,是否因為如此而寫書就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感謝上天,幸好傳下來這一部書。
E.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能夠流傳至今
因為幾千年來沒有人能夠完全讀懂,據說當年的孔子也沒能讀懂,更何況之後不明就裡的注釋家們了。正是由於沒人讀懂過,而且解讀的方式千奇百怪,就更能引起世人的好奇心。在眾多的注釋意思的相反表述之中,往往背道而馳,所以就產生出了道教,從哲學走向了宗教。
所以,就顯得《道德經》原文更加重要且流傳至今。由於道德經也只有五千言,其中大概意思不會有太多的變化。盡管注釋者在注釋之中,總是有似是而非的感覺,尤其是讓人產生出「反人類進步」的感受就更讓胡亂猜測滿天飛了。像老子這樣著名的哲學家,當年是很被世人推崇的,怎麼可能胡言亂語呢?必定是道德經具有特別深遠的含義,那到底是什麼呢?中國哲人抱著如此執著的信念,一定要找到其中奧秘,幾千年來研究不斷,但就是不願換個思維方式去想想其中的原因。
沒有解開的秘密通常是可以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道德經就是託了這樣的福。假若當年的古人(包括孔子在內)都能淺顯地讀懂了道德經,今天我們恐怕難見道德經原本了。因為那隻是一本沒有成功操作過的政治讀物。現在的人,都以為道家避世隱居,殊不知,老子本人還是強調應該積極參與政治,無為而治的統治方略。只是當年不合時宜而已。對於修道養生的言論倒被道教挖掘出來了,那隻是老子輔助治國政治,向統治者強調的修道方法。通過幾千年來的誤判,倒是更合適個人的修為悟道。
F. 道德經古本與道教傳本的區別
我記得原本沒有標點的。。
G.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H. 道德經傳播全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李約瑟:①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相媲美,而且成為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②中國人的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老子思想有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它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系。」
I. 在神話歷史中,老子西出函谷關是不是把道德經傳給了尹喜劍氣沖霄決是不是也傳給了尹喜尹喜是開創了蜀
道德經傳了,但是沒有什麽劍訣。
J. 上聯,老子家風道德經書傳後世,下聯是什麼
原創一下聯:
老子家風道德經書傳後世,
莊周夙願逍遙游歷感前塵。
下聯只是說點個人想法,難登大雅之堂,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