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別立法

國別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3-17 17:59:29

1. 資本主義國家國別史 英 法 美 日 俄 意 德 西班牙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16-19世紀初)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內開始確

立。

經濟上:

(1)14-15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形成直接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貨幣

地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中發展起來。

(2)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國,新的階級力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當權發展資本主義,這樣,這些國家先後爆發革命或戰爭,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充分,還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上,就是革命過程的曲折與反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較少。

思想上: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矛頭指向封建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出現了啟蒙思想,在反動教權主義的同時,還批判專制主義,啟蒙運動不僅解放了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設想。

二、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

基本特徵: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確立,資本主義世界

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經濟上:

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生產過渡,1840

年前後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19世紀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以後,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

政治上:

(1)歐洲封建君主們在聯合打敗拿破崙後,瘋狂進行反攻打算,殘酷鎮壓各種革命活動,歐洲大陸一片

黑暗。隨著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確良848年革命摧毀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秩序,並為新的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2)19世紀60、70年代,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工業資產階級的壯大,它們希望進一步清除

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更快發展。因此,歐美各國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障礙,亞洲的日本也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

思想上:

(1)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亞當斯密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理論,因為適合了工業資本主義

發展的需要,逐漸流行起來。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成為主要的經濟思想。

(2)工業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吸

取了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革命實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鎮壓工人運動:

資產階級在繼續反封建的同時,其階級的反動性日益增長。

殖民擴張:

對原料和市場的強烈需求,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積極地對外擴張。其中,英國和俄國表現最為突出。擴

張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克里米亞戰爭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一方面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沖擊了這些落後地區的社會體制。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三、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1.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階段特徵: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巨大影響,對內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外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加緊侵略擴張。

經濟上: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壟斷組織。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美國和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超過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發展工業經濟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因而經濟發展緩下來,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竭力進行侵略擴張,使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政治上:

(1)壟斷資產階級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2)由於國情不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出現了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國家,以英、美、法三國為典型;第二類是走專制主義道路的國家,以俄、日、德三國為典型,這是帝國主義政治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

思想上:

政治、經濟領域里的巨大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原來支配資產階級思想界的自由主義思潮日漸衰微:社會主義思潮中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裂,在雙方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並在斗爭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列寧主義。

殖民擴張上: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乃到壟斷的形成,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成為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共同要求。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帝國主義在經濟上、領土上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了)。這表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在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斗爭中,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

基本特徵:

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政局動盪的現象。到了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和平發展的局面,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繁榮。但好景不長,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出現,使各國開始面臨更嚴重的政治危機,紛紛尋找出路,原有的國際體系開始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經濟上:

(1)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凋敝、衰退,德、意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但美、日兩國從一戰中受益拓寬了海外市場,由戰前的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結構發生變化。英國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鎊的地位發生動搖,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國「金元「幫助下,西歐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3)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了克服危機,美、英、法等國採取的方法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其中尤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同時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危機。

政治上:

(1)戰後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運動一度高漲,到2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

(2)經濟大危機後,英、美、法堅持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則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戰爭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3)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也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它們對法西斯的態度由縱容到反擊,世界反法西斯聰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四、電子信息時代(1905- )

基本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經歷了「恢復-繁榮-滯脹-穩定發展」等四個時期,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式形成與發展,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戰以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主要表現。

經濟上:

(1)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的援助,迅速恢復生產。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經濟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其中,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尤為突出。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並未解決,70至8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交織的「滯脹」狀態。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在美國的倡導下又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既是戰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開端,也成為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確立的標志。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區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在迅速增強。

(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殖民體系全面崩潰之後,依然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上,利用科技和資本優勢,變相掠奪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加強經濟的滲透和控制。

政治上:

(1)「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進一步加強,它的本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發展,它為適應生產力而產生,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二戰」後初期,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增強,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歐、日本惟美國馬首是瞻。70年代以來,美國霸主地位嚴重動搖,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了「冷戰」局面。隨著蘇東劇變,冷戰局面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一、英國:新航路開辟後引起商業革命,商業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有利的位置,貿易發達,促使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特別是制呢業(羊毛加工業:英當時民族工業),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現圈地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農村中的擴展過程,變地主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原料、市場等),產生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都鐸王朝時期推行重商主義,對外爭奪海上霸權。英國出現清教徒運動。由於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了1640年—168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新議會的召開:資產階級提出政治要求),內戰,建立共和國,護國主制,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說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是曲折的,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確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地位。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689年議會頒布《權議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最終是在工業革命後)。

18中期打敗法國,奪取法國許多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海上霸權地位(第一軍事強國,市場最廣)。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工業革命完成(標志是機器製造業),19世紀中期英國處於「世界工廠」地位(第一經濟大國),倫敦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英國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有廣闊殖民地(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壟斷程度比美、德要低,相對消極採用新科技,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工業產值被美、德趕超為第三位,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同德國在殖民地問題矛盾尖銳(一戰前歐洲主要矛盾),同法、俄成為協約國,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但也受到打擊,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帶著繼續擴張殖民地的野心參加巴黎和會並成為操縱者之一,奪取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聯合法、日打破美妄圖控制國聯來稱霸世界的野心,同法國控制國聯(依然是政治大國)。參加華盛頓會議同美打破日本獨佔中國局面。但根據《五國條約》美國造艦噸位同英國相同,獲得了與英相等的制海權,自18世紀以來海上霸權地位被打破。也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二戰前為維護既得利益,對法西斯侵略推行綏靖政策(首相為張伯倫),二戰中參加反法西斯戰爭(首相為丘吉爾),大事有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之戰,參加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戰役,諾曼底登陸,進攻德國,參加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四次國際會議。

二戰後由於戰爭打擊,殖民體系崩潰,雖然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由於綜合國力遠落於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唯美馬首是瞻,在經濟上依賴美國馬歇爾計劃,金融中心完全由倫敦轉到紐約,淪為一個二流資本主義國家,參加北約,50年代—7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參加歐共體。

英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1)必須重視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走科技興國戰略。(2)在國際事務中,不要企圖控制世界,盡可能避免戰爭,走和平發展道路。(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美國:印第安人開發了北美。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列強西、荷、英、法等到北美殖民掠奪,經過激烈爭奪英排擠荷、法,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隨著移民增加,經濟的發展,英語為通用語言,美利堅民族形成。英國殖民統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北美民族獨立運動發展,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年萊剋星頓槍聲,打響北美獨立革命第一槍,大陸會議(機構)在費城(政治中心)召開,組織大陸軍,華盛頓為司令,1776年頒布《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為北美獨立革命的轉折點,1781年打敗英國,這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近代史上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1789年成立聯邦政府,通過了1789年憲法(進步性:以三權分立確立美政治體制,有利於避免獨裁的出現,總統與議員由選舉產生。局限性:印第安人與部分黑人沒有選舉權,有種族歧視)。

19世紀上半期推行「門羅主義」的外交政策,企圖控制整個美洲。利用歐洲反法聯盟同法作戰之機及對墨西哥戰爭等採取多種手段使美國領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地區,美國開始了西進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展),推動了美國迅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黑人奴隸的存在阻礙了它的發展(是美內戰的根本原因,南北雙方矛盾的焦點為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最終引發了內戰(1861—1865年),林肯總統頒布《宅地法》以法律形式確立西進運動中獲得的土地權,推動西部的開發,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原料;還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為美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解決自由勞動力),推動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被稱為美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這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運用,積極採用新科技,歐亞移民湧入,吸收資本、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遠離歐亞、戰爭沒有,1894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壟斷程度最高,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推行「大棒」、「金元」外交政策,一戰初期實行「中立」政策,大發戰爭橫財,1917年為奪取世界霸權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

一戰後參加巴黎和會,成為操縱者之一,企圖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稱霸世界,提出設國聯,遭到英法抵制,企圖未能得逞,沒有參加國聯。後同日本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銳,倡導召開華盛頓會議,通過了《五國條約》取得了同英相等制海權,開始成為海上強國,通過《九國公約》重新提出「門戶開放」打破日本獨霸中國局面,是華盛頓會議的最大受益者,加劇了美日矛盾。一戰後美由債務國為債權國,推行「金元外交」.出現了「柯立芝繁榮」。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國家政府幹預經濟(宏觀調控,但不是實行國有制),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調整生產關系)。二戰前對法西斯侵略實行「不幹涉」的「中立」政策。二戰初期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羅斯福與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示反對法西斯, 援助反法西斯國家。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美捲入戰爭,二戰擴大到最大范圍。19美、中、蘇、英等在美召開會議,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在中途島海戰中打敗日本,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且派軍赴歐、非作戰,1944年聯合英諾曼底登陸,加速德國法西斯滅亡。參加了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會議。

二戰後初期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同蘇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世界金融中心為紐約,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代替了以英磅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特點各國貨幣同美元掛鉤;1947年倡導成立關貿總協定,企圖控制世界市場;一度操縱聯合國;推行霸權政策(條件:軍事、經濟實力,表現:對蘇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力圖控制資本主義國家: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分裂德國並扶植西德、獨占日本,妄圖控制「中間地帶」亞、非、拉地區:幫助蔣介石挑起內戰,後把第七艦隊開到台灣海峽,發動侵朝、侵越戰爭:即對亞洲實行熱戰)。

五十年代中期後直到八十年代同蘇爭霸,第一階段既緊張又緩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說明優勢在美國方面(當時蘇領導人為赫魯曉夫),六七十年代蘇攻(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直到1989年撤兵:力圖影響海灣地區、印度洋沿岸)美守(由於越南戰爭、經濟危機,要求裁軍,從越南撤軍,改善同中國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當時蘇領導人為勃烈日涅夫)。八十年代美里根總統重新強硬政策:里根主義、「星球大戰」計劃,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實行全面收縮政策(從東歐、阿富汗撤兵)。在六七十年代,隨西歐、日本經濟實力的增長,同美展開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資本主義霸權地位動搖;美、西歐、日本三足鼎立。

80年代以後,通過實行一些措施,逐漸扭轉經濟頹勢。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此後經濟開始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90年代經過改革,美國經濟增長加快,呈現繁榮景象。此間,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

進入九十年代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是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啟示:重視科技,走科技興國戰略;一個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取決於經濟實力,所以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次大戰初期都未捲入,大發戰爭橫財,本土未受到戰爭損失,所以要在和平中發展。

日本:

日本首先遭到美國的入侵。幕府統治危機,出現了以中下級武士為代表的改革派領導了武裝倒幕運動,取得了勝利(經驗:為改革掃除了障礙)。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擺脫了民族,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也是亞洲強國。19世紀八十年代出現工業革命高潮,在政府的扶植下,日本產生壟斷組織向帝國主義過渡(帶軍事封建性)。

對外侵略:對朝鮮戰爭,對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巨額賠款,加速日本經濟的發展。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打敗俄國、佔領朝鮮和中國東北),參加一戰,期間獨霸中國,一戰後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成為列強之一。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五國海軍軍備條約》日本邁入海上強國之列,《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20年代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軍國主義者(軍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勢力抬頭。發動了對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1936年廣田弘毅上台,二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全面的侵華戰爭爆發了。1936年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40年與德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日本在東亞的擴張損害了美英等在華利益,宣布對日禁運,日本企圖奪取東南亞,於是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是西洋戰場的轉折點。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進行社會改革,廢除生產關系中封建落後因素,利用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費用小,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重視教育,接受美國大批訂貨,60年代末日本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了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經濟穩定增長。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日本憑借經濟實力,力圖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它對這一地區的援助、投資、貿易等都占據重要的地位。

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採用高新科技,善於學習外來先進文化,重視教育,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

法國:

新航路的開辟後,「商業革命」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進行宗教改革(胡格諾教),路易十四改革(重商主義政策)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活動,與英國爭奪殖民霸權斗爭中失敗,次於英國。但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較高。法國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主權強大,專制,等級制度,宗教專制,關卡林立)波旁王朝專制統治阻礙法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啟蒙運動的發展(矛頭直接向封建主義,提出自由、平等、人權、法制),為法國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法國大革命:標志――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頒布《人權宣言》,體現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進步性。遭到英、俄、普、奧反法聯盟的干涉。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雅各賓派上台,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不利於工業革命的推廣,實行恐怖政策。1799年拿破崙上台,1804年建立法蘭法第一帝國,頒布《民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立法規范。拿破崙帝國的軍事行活動同反法聯盟的斗爭,具有衛國戰爭、鞏固革命成果性質,後期體現侵略性,同時又具有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的進步性。1814年反法聯盟打敗法國,波旁王朝復辟。

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工業產值僅次於英國,但諸多因素不利經濟發展。

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1871年工人起義建立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性質)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同英俄結成「三國協約」參加一戰,是戰勝國,但是損失慘重,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是巴黎和會的操縱者之一,主張全面遏制德國,與英一起操縱國聯。對法西斯的侵略同英國推行綏靖政策,1940年被德國打敗。二戰後,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靠美國的經濟援助經濟恢復。參加北約,參加歐共體,歐聯盟。

德國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的統一問題提上日程,由普魯士來完成,鐵血宰相俾斯麥領導,相繼打敗丹麥、奧地利、法國,1871年完成統一,推動德國工業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由於積極採用科技,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戰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結成三國同盟,參加一戰,是戰敗國。

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懲。在道威斯計劃下迅速成為歐洲經濟大國,《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成為政治大國。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納粹黨的欺騙煽動,法西斯希特勒上台推行對外侵略,對內鎮壓、屠殺猶太人的政策。挑起二戰,為戰敗國。

二戰後,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紐綸堡審判,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1948年分裂為東、西德。西德參加北約,在美國的援助下經濟恢復。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進行宏觀管理,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注意發展科技教育;尤其重要是聯邦德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辛勤勞動。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創造了「經濟奇跡」,50年代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參加歐共體,1990年東西德和平統一,參加歐聯盟,在國際舞台發揮越來越重大作用。

啟示:必須重視科技,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重視教育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必須勤勞,走和平發展道路。

蘇聯

1922年蘇聯成立後,制定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逐漸恢復,在此基礎上,開始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1928年起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蘇聯新憲法通過,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由於二戰經濟發展一度中斷,但在戰爭中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僅次於美國,而且為戰勝法西斯作出巨大貢獻,控制了東歐許多國家和地區。二戰後初期,成為惟一可以同美國相抗衡的力量,確立了同美國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1949年原子彈試爆成功,打破美國的核壟斷。赫魯曉夫上台後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調整起對外政策,同美爭霸,企

2. 立法的基本原則有

立法基本原則可分,有社會經濟政治原則、專門法律原則、立法方法原則等三方面。中版國社會主義立法權總的基本原則是:(1)社會經濟政治原則(2)專門法律原則(3)立法方法原則。在堅持上述總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中國各方面的具體立法還堅持各自具體的原則。

(2)國別立法擴展閱讀

以高質量立法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則和不斷取得新成績的基本經驗。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有關加強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文件要求,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立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堅持重大立法問題和重要法規報請省委決定,建立健全常委會黨組討論協調立法工作重大事項制度。

二、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良法善治,關鍵在於圍繞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實際需要開展立法。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認真做好有關重點領域立法,出台了一大批人民群眾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規,為推進浙江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3. 求美國2010年人權國別報告,[email protected]

我們的輿論傳媒已開始批評和揭示各地違反人權的狀況,這一進步同我們的輿論媒體的開放性是一致的。人權的歷史就是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就是不斷地揭示並糾正違反人權的狀況。我最近看了1999年一篇由美國駐華大使館提供的「美國社會背景材料」,嚴厲檢討美國社會的人權不充分,題目是「美國人權狀況有改善,但仍有挑戰」,其中有批評美國人權狀況的話:一位美國官員說,美國政府在一份關於遵循《國際公民權、政治權公約情況》的報告上寫道:「美國人權保護狀況在過去若干年裡已有顯著改善,但仍有許多挑戰和難題」。美國的人權法「是在美國長期痛苦的斗爭過程中誕生的,它是歷史的概述,展現了殘忍及非正義與理想及勇氣並存的狀況。」如同說「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發展的」一樣,人權也是在同不尊重人權的不合理的社會體制的斗爭中發展和實現的。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水晶宮般透明而亮麗的世界中。我們應當有勇氣揭露違反人權的現象,在糾正違反人權的不良現象的過程中實現人權。看來,從美國文獻中並看不到美國早有人權觀念的說法。我們有過踐踏人權的「反右」和「文革」,我們也有一些不適應人權觀念的政府官員,我們實現人權的路程可能還要走一段。
「當代人權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自然法傳統、世界各大宗教的倫理觀(東西方的宗教均包括在內)、希臘和羅馬的法律以及格勞秀斯和洛克有獨到見解的哲學著作。18世紀政治理論家們提出的普遍權利概念給國際法提供了沃土,也為美國的憲政奠定了基礎。的確,國際人權法和美國憲法從本質上看是息息相關的,兩者都尋求限制國家干涉一切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由此可知,一國之人權,離不開國際的人權關注。如今,人權法案往往是國際法而不是國內法。我國政府已在多種國際法上簽字。人權原來是對國家「至高權力」的限制,這在國人聽來有點奇怪。我們曾經有過「國家-集體-個人」 的公式,我們提出過「大河沒水小河干」。但我們忘記了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沒有個人利益的發展,不可能有發達健全的公眾利益與權利。限制政府的權力,在當今中國已不是狂妄之言。我們的政府從今已不可隨意拆遷民房或無償徵用農田。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對政府的批評。
「然而,正是本世紀(指20世紀)中葉的極權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駭人經歷,促使取得勝利的盟國設法把在戰時提出的更遠大的目標如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寫進國際法中去。紐倫堡審判表明一種試圖建立某種新的國際秩序的嘗試。這種新的國際秩序將保護人類的尊嚴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慰藉在極權主義統治下遭受可怕的苦難的受害者。」這里可能涉及到前蘇聯和東歐民主國家在嘗試社會主義時的失誤。這是全人類的一筆精神財富,可以供我們永遠吸取。最近,國外某媒體上又出現「20世紀兩大教訓:法西斯和社會主義」。我們對此可能有些本能的反感,但我們須知,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的確有人這樣說。我們不能採取駝鳥政策,不能對此一無所知。我們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不應該不知道20世紀東歐民主國家失敗及我們自身的歷史教訓,那就是我們曾經忽視人權。我們今天已不諱言這段教訓,也不諱言我們在人權觀念上有過錯誤的經歷。
「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權是這個星球上男女老少一切人生來就有的普遍權利。這種人類尊嚴不可剝奪的信念是國際人權法的核心;其淵源多樣,長期以來表述不一。的確,正是由於淵源的多樣化,人權法才具有無窮的威力;人權法也不是建立在任何單一的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基礎上的。」國際人權法的核心是人類尊嚴不可剝奪。這大概是包括囚犯和階級敵人在內的地球上男女老幼的權利。
「美國立國的基礎是個人權利不可剝奪的原則。美國的歷史從許多方面看是不斷斗爭使權利的概念得以實現的歷史,是在至今仍生機勃勃的美國民主政體中為克服新的非正義現象而斗爭的歷史。美國堅定地要在世界上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並視其為這場斗爭的組成部分。」 大概人權概念包括所有人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保護,因而對任何一村落、一磚廠、一家庭內踐踏人權的行為你都有權干預——你不幹預,那是失職。各國在樹立人權觀念時互相吸取經驗教訓。歐美等先進國家為人權斗爭的經歷是我們可資借鑒的。美國的歷史充滿了黑人及其他民權運動的斗爭經歷。經常揭露我們自己生活中違反人權的事,會使我們生機勃勃。
「美國憲法繪制了解釋和實現公民權和政治權以及各種自由的藍圖,是全國各地的公民經過世世代代的艱苦努力才建立起使權利和自由得以實現的制度。這個過程持續了兩百多年,歷經許多時期,有的光明,有的黑暗,時至今日,這項任務尚未完成。」美國人民為在國內爭取人權斗爭還沒有結束!看來那裡並不是極樂世界和完成了的完美極致的狀態。似乎實現人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承認人權在一個地方的實現是一個有待完善的過程,這是一種胸襟坦然的心理。我似乎覺得一個民主的政府也常常為爭取人權而斗爭。為人權斗爭並非民眾和非政府組織的事,它也是政府自己的事務。
「在美國歷史長河中,在不斷為正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美國也有極度破壞人權的經歷,如實行奴隸制,剝奪非洲裔美國人的選舉權以及幾乎破壞了許多美國土著文明。非洲裔美國人遭受的極不公正待遇在南北戰爭(1861-65)後只是部分地得到糾正,又過了一個世紀,到了20世紀50和60年代,民權運動繼續消除這種不公正待遇。民權運動既有勇氣十足的領導人物,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在法庭和立法機構展開頑強的斗爭;這場運動對於憲法的解釋和貫徹起了促進作用,以確保人權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尊重。」美國有過破壞人權的記錄。實現人權要依賴同違反人權的現象做斗爭。人權的實現是一個過程。我們有些地方昨天還宣布人權是資產階級口號,今天忽然說中華文明數千年就有人權傳統,似乎「民為邦本」就是人權。但「邦國為上」解釋不了人權。實現人權是個過程,而不是靜止不動的完善狀態。
「消除奴隸制殘余影響的斗爭如今仍在繼續。從我國這場尚未結束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戰斗中汲取的教訓是可以供國際社會其他成員借鑒的。……美國土著的命運和許多土著文明社會相似,他們的文化和社會均遭破壞並被取代。這些不公正行為的教訓以及美國人民由此而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美國歷史著重記述的。」承擔責任,這是一個負責的民族所能說出的話。不承擔責任,一味袒護自己,自我表彰,諉過於人,這可能不會改善自我。一部歷史也許是記載悲慘不幸而不是歌功頌德。
「美國其他少數民族的成員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美國總的說來是個移民國家。世界各地的男女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繼續成群結隊擁向美國,如今每年的移民已超過90萬。然而,來到美國海岸的移民和到了別國的移民一樣,常常受到歧視和抵制,這又加深了移民的的困境。美國社會是開放的,這就允許處於貧困和社會下層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解脫出來,有所改善。移民團體的這個過程中又深刻地豐富了美國的國民性,19世紀移民同化的「大熔爐」觀念也逐步讓給更廣泛的多元化的觀念了。在美國過去和當前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人權挑戰。我們不斷發現新的難題,也在不斷加強我們的機構解決難題的能力。」
看了這個文件,我們知道原來美國也有人權問題,美國人也批評國內的人權狀況。人權改善無止境。人權觀念必然包含對自己族內的不公正的批評。宇航員在浩渺太空看到的肯定不是清晰的萬里長城,而是人類故鄉地球在荒冷寂然的宇宙中孤獨地飛馳,因而萌生人類一家的感覺。要使我們這個家園美好起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最近也看到中央電視台報道中央有關部門要求檢查違反人權的情況。這是我們機體越來越健全的表現。也許我們中國還沒有面臨外國移民湧入。但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而遭到歧視虐待,這個人權問題也已受到輿論和法律的關注。打工一族的人權,類似於少數族裔在美國大熔爐中的處境。我們的央視「今日說法」常常以案例說明維護人權的重要性。我們的司法制度越來越敢於同違反人權的行為作斗爭。相信,我們的人權改善這個過程會越來越寬廣。

4. 日本對外貿易的法規和政策規定有哪些

一項完整的貿易政策應包括: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目標、政策內容和政策手段。
從對外貿易政策的內部構成看應包括三個層次:
1、對外貿易總政策,其中包括進口總政策和出口總政策
這是根據本國國民經濟的總體情況,本國在世界舞台上所處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及本國的資源、產業結構等情況,制定的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實行的對外貿易基本政策。
2、對外貿易國別(或地區)政策
這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及世界經濟政治形勢,本國與不同國別(或地區)的經濟政治關系,分別制定的適應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政策。
3、對外貿易具體政策,又稱進出口商品政策
這是在對外貿易總政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產業的發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國內外的需求和供應情況以及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分別制定的適用於不同產業或不同類別商品的對外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國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在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內部,一般存在著若干不同的利益集團。在一定時期,某一集團在政治上占上風,則該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就反映這個集團的利益和意志,主要為這個集團服務。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常在此問題上發生爭吵。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該國的立法機構進行。在資本主義國家是由其議會直接通過貿易法案,或由議會授權總統或政府制訂 、頒布有關的法令或規章,如進出口商品關稅的提高或降低、進出口商品的限額、是否實行許可證制、商品檢驗規章以及與外國簽訂貿易協定等。↕
對外貿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機構一般要征詢各大企業集團的意見。大企業主也必然通過各種方式,包括通過其組織──企業主協會或商會向立法機構提出建議,施加影響。
在對外貿易政策的執行和貫徹方面,國家一般設立一系列專門機構,按照對外貿易政策的規定對進出口商品進行管理。如在政府中設立外貿部或商業部作為對外貿易的行政管理機構;在對外開放的口岸地點設立海關作為進出口商品的通道,對商品進行監督查驗、徵收關稅、查禁走私;設立進出口銀行,從金融上支持商品的進出口,發放出口信貸、辦理國際支付結算;設立商品檢驗局和衛生檢疫機構,從進出口商品的質量、衛生和技術標准等方面進行把關。

5. 綠色壁壘的內容具體有哪些

綠色壁壘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簡稱,又稱為環保壁壘、生態壁壘或環境貿易措施等。

綠色壁壘是指一個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對外國商品進口專門設置的帶有歧視性或對正常環保並無必要的貿易障礙。

綠色壁壘通常是以保護環境、自然資源和生命健康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發展的要求,且以國際公約和國別法律、法規等公開立法為依據,具有表象上的合理性。綠色壁壘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使出口方難以預見其內容及變化,不好適應和應對。

具體的更詳細的內容 可以去網路看看

6. 我國古代國際私法的萌芽有何特點

中國國際私法的歷史

1、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史

(1)古代中國國際私法立法遺跡

早在公元六七世紀,唐朝法律(永徽律)中便制定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沖突規范。《永徽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相犯,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這是我國最早的關於國際私法的規定。但沿襲到宋代以後,直到明清時期,絕對屬地主義的法律思想得到了發展。國際私法發展受到阻礙。

(2)近代中國國際私法的畸型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計多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在一些不平等條約中,雖有類似法律適用的規定,其目的均在於排除中國法律的適用。這一時期,中國主權喪失殆盡,就涉外案件而言,已無法律沖突可言,自然就沒有調整法律沖突的國際私法。

但是,中國人民一直在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時代劇變的情勢下,西方沖突法學說順應時代的需要被引進了中國。1918年北洋政府頒布了《法律適用條例》。盡管它是抄襲德、日國際私法的產物,但與同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私法單行法相比,它是條文最豐富、內容最詳盡的立法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的國際私法立法。但由於其脫離中國實際,結果僅僅形同虛設。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立法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凡在中國發生的法律關系或訴訟基本上按中國法處理,創造1959年中蘇領事條約中有一條沖突規范外,直到1979年在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中,再也找不到其他類似規定。國際私法的國內立法則完全是片空白。

1978年改革開放後,涉外民事關系迅速發展,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就國內立法而言,其內容涉及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法律適用規范、國際民事訴訟程序和國際商事仲裁製度。有關規定主要包含在《民法通則》、《涉外經濟合同法》、《繼承法》、《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民用航空法》、《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等法律之中

7. 中國的法律何時完善

法律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善,這不是社會體制與國別所決定的,而是由法律的本身性質所註定。
比如,法律不可避免的具有滯後性,不可能隨時容納社會的變遷;語言限制性,使其表達不可能達到完全的清楚與理解上的一致;還有人的思維與社會心理認知的變化,大多數正義與個別正義之間的必然矛盾等等都使法律本身完善是無法做到的。
但可以做到的是法律工作的素質不斷的提高與完善。
從某種程度上,一個社會律師法官的素養與地位決定了該社會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
隨著法律工作者的教育程度與素質以及整個社會對法律的認同與尊重度的提升,中國的法律也在逐步的走向完善,雖然遙遠但在進步。這需要全社會對公平與正義的信仰來推動。

8. 有哪些像《無線電法國別研究》一樣可以讓人冷不丁誤會

斷句為:無線電法,國別研究。

本書研究了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丹麥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無線電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無線電法立法和執法情況。

總結了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管理模式,以期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和發達國家經驗,在我國今後無線電法立法工作中准確把握立法定位、體系結構和框架內容,為我國無線電法立法工作提供借鑒。

無線電頻譜是關繫到國防安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很多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確立無線電頻譜管理的原則、規則和機制。

我國現行無線電管理的主要依據是制定於199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法律位階較低,條文明顯滯後。我國急需制定一部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迅速推進技術攀升、全面指導並規范各行業、各部門無線電事業協調發展的《無線電法》。

熱點內容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
規章制度執行管控 發布:2024-11-19 02:34:02 瀏覽: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