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調和論與舊道德

調和論與舊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17 23:01:50

A. 李大釗背景是什麼

李大釗
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內的李大釗烈士陵園,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B. 藝術與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關系[藝術概論】這課的作業。who koow

關於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於文化大系統。對於藝術來講,社會文化大系統作為一種總的文化氛圍或文化條件,直接制約著作家、藝術家和讀者、觀眾、聽眾等每一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的合作與欣賞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屈原的《離騷》、《九歌》,到李白、杜甫膾炙人口的詩篇;從關漢卿的《竇娥冤》,到王實甫的《西廂記》;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從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清代畫家石濤的《黃山圖》等等,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這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人類文化大系統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相互關系。
( 1 )哲學與藝術的相互關系。哲學作為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要對作為人類感性認識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必然經過美學這一中介。黑格爾將美學稱之為「藝術哲學」,明確指出美學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橋梁作用。當然,美學的范圍和對象絕不僅僅限於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藝術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現實美,以及審美主客體關系和審美意識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規律。盡管美學的范圍和對象非常廣泛,它包括客觀世界的美和人對客觀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領域,但作為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藝術畢竟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往往要經過美學這一中介來進行。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藝術家在從事創作活動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特定哲學思想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或流露出來。李白的審美理想,深受莊子美學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響,他不但大力倡導「自然」、「清真」的風格,贊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之美,並且自覺地把這種美學境界作為畢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學理想,則受到儒家美學的極大影響,他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融入詩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傾訴了對當時統治集團腐朽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深受苦難的同情,產生了《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品。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出現一批哲理性的藝術作品。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更表現在它能起到促進藝術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把所謂「生命沖動」當作世界萬物的主宰,宇宙間的一切似乎都是由這種神秘力量派生出來的,他從唯心論和神秘論的立場出發,認為只有人的夢幻世界或直覺領域才能達到絕對真實,即所謂的「超現實」。於是,20 世紀 20 年代的歐洲文藝界,形成了一個遍及文學、美術、電影等領域的「超現實主義」流派。文學上出現了布勒東的散文《動物與人》,阿拉貢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等;美術界出現了西班牙畫家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恆》等典型的作品;電影界也出現了西班牙導演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等超現實主義影片。
( 2 )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藝術。西方現代哲學是指 19 世紀中葉以來,為數眾多的歐美哲學思潮和流派的總稱。西方現代哲學在本體論上,大多具有唯心主義色彩,在認識論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義色彩,在人生哲學上大多具有悲觀主義色彩。西方現代哲學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如果沒有西方現代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所謂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尼采、柏格森、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都曾經寫過文學藝術作品,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哲學意味,在現代文學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柏格森、薩特、加繆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由於擁有眾多的讀者和觀眾,又反過來擴大和深化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迷惘的一代,存在主義文藝、荒誕派、新小說、抽象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黑色幽默」等數量繁多的西方文藝流派的總稱。這些流派的影響,幾乎遍及藝術的各個種類和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電影、美術、音樂、舞蹈、雕塑、建築等。其思想根源是各種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尤其是克羅齊「直覺說」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尼採的超人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等,與後現代為西方現代派藝術從美學思想到創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現代派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內容上,大多表現西方現代社會的深刻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異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的懷疑和絕望,反映出危機社會中人的異化,物質生產越發達,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虛越苦悶,失去了人的價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質等等。西方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深刻矛盾和病態的社會關系,對於人們觀察資本主義社會現狀有一定認識價值。但是,現代派藝術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會種種病態現象的同時,也宣揚了對人生、對歷史、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悲觀絕望,宣揚非理性主義、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內容更是直接宣揚腐朽沒落的社會人生觀。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形式上大多標新立異,追求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其中一些藝術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增加了藝術的表現手段。但是,現代派藝術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把一些藝術主張推向極端,使得作品怪誕離奇、隱晦費解、抽象混亂,有時達到了極端荒謬的程度。
從哲學與藝術的關系看,西方現代哲學成為現代派藝術的思想根源,現代派藝術又用藝術的方式宣傳了西方現代哲學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現代哲學流派,就會有相應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藝術與宗教在認識、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處。感知、想像、聯想、情感等諸多心理因素,在藝術與宗教領域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審美感情與宗教感情一樣,往往都是超脫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悅而不是物質滿足,具有不少相似之處。馬克思認為藝術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屬於一個領域,它們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與科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或許,這也就是藝術與宗教具有密切聯系的內在認識論根源。
藝術與宗教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文藝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遍及當時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藝術幾乎取代了世俗的藝術,直接影響著各種藝術的發展。宗教對藝術的利用,不僅在西方存在,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各門藝術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僅僅從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繪畫、雕塑、建築、文學的巨大影響。
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門藝術來宣傳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容。對後世歐洲文化發展起過巨大作用的「荷馬史詩」,正是在神的故事和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傳說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從建築藝術來看,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臘的神廟,到中世紀遍布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從佛教的廟宇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響。敦煌、雲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藝術的方式,講述了「捨身飼虎」、「割肉貿鴿」、「五百強盜剜目」等佛經故事,塑造出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它具有促進藝術發展和阻礙藝術發展兩種相反的作用上。由於宗教常常利用藝術來形象地宣傳教義,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實踐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藝術發展的實際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藝術的發展,如中世紀歐洲的教會文學,其基本主題是宣傳基督教教義,宣揚「原罪」,禁慾主義和宿命論思想,產生了大量藝術低劣的福音故事、贊美詩、宗教劇,使這個時期的藝術淪落為替宗教服務的「神學婢女」,受到嚴重的破壞,極大地阻礙了中世紀歐洲文藝的發展,導致了中世紀藝術的普遍衰落。
藝術影響宗教,首先表現在參與宗教活動。早在藝術誕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繪畫、雕刻等,在當時也是一種巫術或宗教活動,遠古的圖騰歌舞本身就是一種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這種原始圖騰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喊高呼的咒語,還有敲打奏鳴的器樂,更有類似繪畫作品的圖騰面具,以及帶有戲劇性的原始宗教祭祀儀式等,只是到後來,這種圖騰歌舞才衍變分化為歌、舞、詩、樂、繪畫、戲劇等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藝術仍然參與著宗教活動,從音樂來看,基督教有唱詩班,有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風琴彈奏的音樂,還有專門的彌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樂,用於基督教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或宗教活動。藝術與宗教的關系,還表現在宣揚宗教思想上。
藝術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這段經典式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階級根源和認識論根源。從根本上講,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藝術卻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確證;宗教勸人到天國去尋求精神安慰,藝術卻鼓勵人們熱愛並珍惜現實生活;宗教作為鴉片麻痹人的精神,藝術卻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的必要手段。因此,雖然宗教由於利用藝術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但從本質上講,宗教也阻礙、束縛和限制著文藝的發展。
關於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的介紹和辨析。所謂宗教藝術,是相對於世俗藝術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響或控制下,為宗教活動或宗教宣傳服務的藝術。
宗教藝術中,建築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繪畫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宗教藝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藝術,它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藝術珍品。我國現存的石窟遺跡約有 120 多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大多始於北魏,盛於隋唐五代,延續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現存歷代洞窟 490 多個,壁畫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樂、戲曲等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相當的地位。作為對神的情感宣洩,基督教音樂藝術一直受到教會的重視,公元 6 世紀時,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花費了 10 多年時間,親自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和制訂出不少演唱規則,形成歐洲音樂史上有名的無伴奏齊唱樂「格里高利聖詠」,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音樂作品,這可以稱得上是歐洲音樂史上,有詳細記錄的最早音樂作品。
佛教的輸入,更是對中國戲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最早的正式劇場,就是佛教的寺廟,在此之前則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講發達,本來始自以說唱佛經故事的方式傳經,但後來演化成百戲雜陳的戲場和變場,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在文學和表演上鋪平了道路。
宗教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就是《聖經》。《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除了宣揚宗教教義外,也廣泛輯錄了古希伯來人的民間傳說、故事、諺語、哲理詩、愛情詩等,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聖經》對歐洲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 17 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傑作《失落園》等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聖經》。歐洲許多作家,如但丁、拜倫、普希金等,也都曾經利用《聖經》提供的素材,寫出著名的文學作品。佛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經。除了宗教說教性質外,佛經中也包含有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早在釋迦牟尼傳教時就被用來宣傳佛教教義,廣為流傳。佛經中這些故事和傳說,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和影響,中國的變文、小說、傳奇和戲曲都曾從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明顯受到宗教文學的影響。
關於藝術與道德的關系。首先對「道德」予以界定: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等內容。道德是社會的道德,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 1 )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從總體上講,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14世紀到 16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創造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2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第一,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第二,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第三,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第四,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觀點和方法。

C. 道德還是舊的好:《新青年》新道德誤入歧途

《新青年》自創刊伊始,即糾結於文化、思想和道德上的新與舊,並一面倒地棄舊揚新。1919年《新青年》七卷一號上的《調和論與舊道德》(陳獨秀)就是把題目上的舊道德當做批判對象。還是在1916年,《新青年》即有《吾人最後之覺悟》,這便是「倫理的覺悟」。三年過去,陳獨秀覺悟的是什麼呢:「現在人類社會種種不幸的現象,大半因為道德不進步」,社會種種罪惡「那一樣不是私有制度之下的舊道德造成的」。因而「拋棄私有制度之下的……舊道德,開發那公有、互助、富於同情心、利他心的新道德」,便定格為《新青年》最後的覺悟。這其中蘇俄的影響彌漫可見,但《新青年》把它看成了文明與道德的新大陸,抱住不放,以至沉淪。
幾乎就任一對象而言,新舊大體同時,它是一個自然順序。但陳認為新的既出,舊的即當淘汰。一個社會之所以會新舊並存,「乃是因為人類社會中惰性較深的劣等分子,不能和優級分子同時革新進化的緣故。」因此,「惰性也是人類本能上一種惡德,……新舊雜糅調和緩進的現象,正是這種惡德這種障礙造成的。」《新青年》自恃其新,對那種鼓吹「道德是舊的好」的論調展開批判,免得它誤導青年。雖然,該文沒有具指鼓吹舊道德和調和論的是誰,但,了解上個世紀前二十年歷史的人知道,還是在《新青年》以前的梁任公時代,梁氏本人就是一個不拒新學亦不斥舊學的文化調和論者。當然,《新青年》是看不起梁任公的,還是在那篇最後覺悟的文章中,陳有這樣的評價:「甲午以還,新舊之所爭論,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問題之范圍,而於政治根本問題去之尚遠。當世所說為新奇者,其實至為膚淺。」這里,政治且不論,我們就不妨看看被陳視為膚淺的梁任公,是如何談論舊道德和調和論的吧。
還是在1902年,梁任公作《新民說》。《新民說》和《新青年》都標舉其新,但質地不一。後者對舊全盤否棄,但任公不然,他在解釋新民時說:「新民雲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這里的「本有」就包含《新青年》務欲盡除的舊道德。《新民說》談道德有兩篇,先出爐的是「論公德」,而後又有「論私德」。如果公德篇含有一定的危險(這世界沒有公德,只有私德,後者外推於公共對象即公德),任公不久即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其私德所論,不僅糾偏,其所褒揚,恰恰就是傳統文化中的舊道德。任公聲稱:「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他不但指出「私德之墮落」首先便是「由於專制制度之陶鑄也」;更弘揚儒家私德者三:一正本,二慎獨,三謹小。認為:「今日所侍以維持吾社會於一線者何在乎,亦曰吾祖宗遺傳固有之舊道德而已」。
梁任公的新民道路除了汲取西洋新學之外,另外一條途徑非但不棄舊,反而要推陳出新。如此新舊結合,才能形成一種健康完整的人格。這正是後來《新青年》反對的調和論。但梁任公很公允地指出「世界上萬事之現象,不外兩大主義,一曰保守,二曰進取。」人們在運用時往往會偏取,於是沖突。任公的態度是「兩者並存而相調和」。並認為「善調和者,斯為偉大國民,盎格魯撒克遜人種是也。」他甚至這樣比喻進取與保守間的關系:「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譬之拾物,以一手握,以一手取。」由此可見,任公的新民之道不搞新舊排斥,不搞二元對立;而是新舊調和,並相互配合。
然而,梁任公的時代是20世紀前十年,後十年即為《新青年》時代。後一時代是對前一時代的否定,無論在政治哲學、倫理哲學還是文化哲學上,都有一個新舊問題。《新青年》不但顛覆梁任公,而且全盤否定舊文化,乃至舊道德。儒家倫理就是《新青年》一再批判的對象,它把三綱五常一股腦安在孔子身上。然而,在知識學上,三綱本自法家,孔儒才是五常。三綱固可批,五常豈能棄。常者,恆也。在人倫關繫上,父子兄弟朋友等五倫如果「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那麼,作為五常的仁義禮智信便「共三光而永光」。倫理無分新舊,即使強分,道德還是舊的好。至於《新青年》提倡的「互助、富於同情心」等,原本就是古老的舊道德。但新文化連同三綱帶五常,囫圇猛批,結果倒下去的不是三綱是五常。如果我們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有五常可言,也不會是連基本誠信都沒有的一派亂象。《新青年》打倒了它所認為私有制產生的舊道德(其語言是「徹底消滅」),提倡蘇俄以公有制為名頭的新道德(語言為「徹底發達」)。兩個徹底,便徹底把由它啟動的歷史帶入萬劫不復。
梁任公等人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士紳」,《新青年》等人則是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觀其大體,兩者庶幾不能比。如果我們一邊讀「飲冰室」,一邊讀《新青年》,便可以知道什麼叫「瓦釜雷鳴」。

D. 獨秀文存選的目錄

導讀:一個人和一本書的故事

自序
卷一論文
敬告青年
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
抵抗力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新青年
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
憲法與孔教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袁世凱復活
文學革命論
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
人生真義
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偶像破壞論
克林德碑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新青年》宣言
實行民治的基礎
基督教與中國人
馬爾塞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
勞動者底覺悟
談政治
新教育是什麼?
《每周評論》發刊詞
關於北京大學的謠言
為什麼要南北分立?
貧民的哭聲
對日外交的根本罪惡
為山東問題敬告各方面
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
《夥友》發刊詞
平民教育
卷二隨感錄
公僕變了家長
野心
軍民分治
得眾養民
武治與文治
尊孔與復辟
嗚呼特別國情!
公理戰勝強權
揭開假面
誰的罪惡?
公理何在?
特別國情
日黨的罪惡
亡國與賣國
更加肉麻
赫紓的留聲機器
羽本人可以在中國隨便拿人嗎?
綱常名教
婢學夫人
不可思議的新1日思潮
林琴南很可佩服
二十世紀俄羅斯的革命
多謝倪嗣沖張作霖
卻沒有了自己
兩個和會都無用
自家人不及外國人
同盟會與無政府黨
北京十大特色·
六月三日的北京
吃飯問題
愛情與痛苦
護法總裁的名譽
研究室與監獄
學術與國粹
國會
元曲
科學與神聖
學術獨立
陰陽家
聖言與學術
社會裁製力
偽善的基督教國民
信神與保存國粹
「籠統」與「以耳代目」
法律與言論自由
過激派與世界和平
調和論與舊道德
《浙江新潮》——《少年》
保守主義與侵略主義
青年體育問題
俄國精神
上海社會
再論上海社會
學說與裝飾品
社會的工業及有良心的學者
勞動者底知識從哪裡來?
三論上海社會
四論上海社會
勞工神聖與罷工
民主黨與共產黨
提高與普及
文化運動與社會運動
中國式的無政府主義
青年底誤會
反抗輿論的勇氣
卑之無甚高論
革命與制度
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
卷三通信
答李大槐(佛教)
答汪叔潛(政黨政治)
答胡適之(文學革命)
答常乃德(古文與孔教)
答吳又陵(孔教)
答程演生(國學與國文)
答陳丹崖(新文學)
答錢玄同(小說)
答淮山逸民(道德)
答俞頌華(宗教與孔子)
答曾毅(文學革命)
再答胡適之(文學革命)
再答俞頌華(孔教)
再答錢玄同(譯音)
答鬍子承(思想革新)
答《新青年》愛讀者(孔教)
再答吳又陵(孔教)
三答錢玄同(文字元號與小說)
答劉延陵(自由戀愛)
四答錢玄同(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

E. 李大釗的資料是什麼

好幾種呢!自己選咯!

1.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生於1889年10月29 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 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 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 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 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 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 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 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2.李大釗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這時,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積極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斗爭。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志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大釗同志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釗同志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大釗同志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努力奮斗,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斗爭。一九二二年,他受黨的委託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組織。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他努力為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村蓬勃興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民運動和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志作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並到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志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斗爭。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志等八十餘人。大釗同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兇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志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於、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大釗同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志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大釗同志舉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同志永垂不朽!

3.李大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這時,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積極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斗爭。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志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大釗同志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釗同志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大釗同志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努力奮斗,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斗爭。一九二二年,他受黨的委託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組織。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他努力為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村蓬勃興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民運動和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志作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並到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志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斗爭。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志等八十餘人。大釗同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兇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志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於、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大釗同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志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大釗同志舉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熱點內容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