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依法治理
❶ 什麼是依法治理
依照相關法律或條例治理國家或社會。
❷ 依法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依法治國的概念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
治國方略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
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概念區別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依法治國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個尺子。以法治國,用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依法治國的政策特點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項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全局性
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那種認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法治有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代表著先進的階級、階層以及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願望,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把法律當做治民的工具。
現代法治與此則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為雖然也要受法律的約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專制政治所決定的。憲法出現在近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憲法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同時,那種認為法治只是一項具體工作而不是一項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方針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四項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遠戰略意義,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整體性
依法治國是一項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從立法到執法、司法、護法、守法、學法的系統工程。應上下呼應,左右協調,前後銜接。那種認為依法治國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學、措施無意義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實行依法治國,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從中央機關及其領導成員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從中央一級的層次上實施,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實行這一治國方略成敗的關鍵也在中央一級。不強調這一點也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應低估從1985年開始的、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和深入開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依法治理包括區域治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縣)、行業治理和基層治理,內容涉及立法(還有行業與基層的建章立制)、執法、司法、護法(法律監督)、普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已經超越「學法必須用法」的視角和把依法治理僅僅當做普法的一個環節的眼界,發展成為一個把依法治國方針和措施從中央推向各級地方、各行各業和所有基層單位的宏偉局面。
目的性
戰略目標是相對於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國家作為現代一種最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標模式,其基本標志和要求是豐富的、具體的、確定的、可預測的。它不應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法治國家」概念,在以往黨和政府的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中從未出現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當然,學者早已提出過)。我們強調狹義上「依法治國」是方針,「法治國家」是目標,主要意義是說明「法治國家」有其具體的豐富的內涵,是一種國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類型與模式,它應具有一系列現代法治原則,不應簡單地將它理解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它應有中國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備現代法治國家的各種共同特徵;它應有自身的性質和客觀規律可循,又可以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創新。研究、發展、設計和明確其基本標志及具體內容,以作為前進的目標、努力的方向和行動的向導,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長期性
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復雜,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其達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國大約還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長期性決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歷史性進程具有漸進性、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而操之過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實現在觀念更新尤其是制度變革上的持續性,以始終保持這一歷史性進程的發展勢頭;如何在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上選擇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響和推動全局的進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❸ 如何開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和遏制宗教
所有宗教活動,必須限定在正規的宗教場所進行,不能非法聚會。
所有宗教場所,社會資金不能進入,不能合股宗教場所,不能承包宗教場所。
所有宗教場所,必須有國家宗教部門統一監管。
宗教場所,必須登記對公的賬戶,不能用私人的賬戶代替宗教場所賬戶。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老闆廟,老闆教堂,最終把宗教場所變成私有制了。
❹ 如何推進基層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工作的重點是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核心是處理好「權」與「法」、回「官」與「民」的關系答。為此,要堅持以普法教育為基礎和前提,以依法治理、落實和完善行政執法和錯案責任追究等制度為關鍵和根本,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政府及其執法部門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牢固確立立黨為公、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的意識,不斷完善和規范各類行政執法行為,努力克服部門利益傾向,解決好政府與市場、公權與私權、公平與效率以及政府管理與社會自律等各種關系,營造統一、健康、有序的執法環境。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加大行政糾錯力度,認真辦理行政復議應訴案件,切實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基層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要及時研究基層普法和依法治理實際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切實解決好有關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經費投入等困難,確保基層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應有作用。
❺ 如何理解"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理論來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自,社會治理具有主體多元化特徵,國家權力、地方力量、社會組織、廣大民眾等在其中相互交叉、彼此影響。對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而法治就是最有效的規范和調整手段之一。法治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穩定性,沒有法治就沒有善治。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公共事務日趨復雜,社會建設任務繁重艱巨,社會治理創新十分緊迫。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藉助法治力量、運用法治方式。為此,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❻ 依法治理在當今社會是如何體現的
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公布,提出到2022年,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執法質量明顯提高,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6月15日,人民日報)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社會治理,促進改革穩定發展、化解矛盾風險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必須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黨的領導、明確政府責任的有效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黨委領導是關鍵,各級政府是主導。強化黨委領導,明確政府責,都要依法進行。治國先治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紀嚴於國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黨風的好轉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風氣好轉;要提高統籌協調能力,抓好社會治理重大工作的總體布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要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領域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社會治理的主體,除了黨委和政府外,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解決這些矛盾越需要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合作。目前社會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政府幹了掌舵、劃槳、服務等一攬子工作,其他治理主體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政府還存在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並存的現象,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合作的機制運行還不夠順暢。解決這些問題,助推社會多元治理,必須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約束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依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奏響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國家治亂興衰的關鍵,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的優勢,有利於疏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於公平化解社會矛盾,有利於公平配置社會資源。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社會治理的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依法處理不同群體、個體的利益紛爭,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各個方面都能接受。要依法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保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法者,治之端也。只有把法治貫穿在社會治理各個方面,才能促進政府和社會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實現社會善治。
❼ 深入推進社會依法治理的方式
積極宣傳法制,懂法守法遵法,與一切破壞法制的行為作斗爭。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也需要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保證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中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治,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使法治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堅持把法治建設植根於中國社會的實際,既注意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又立足於中國國情,不照搬別國的法律制度和政治體制;堅持把法治建設的基礎放在制度建設和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上,不斷提高全社會法治文明水平。[ 參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2月28日發表的《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
在當前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應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守法等方面著手,具體途徑包括: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新法律和改進舊法律,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盡快形成更加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確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實行司法公開,加強對司法權力的監督,打擊司法腐敗;提高司法能力,最大限度減少冤假錯案發生。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倡導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形成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加強執法監督,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確保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
❽ 依法治國是幾大提出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
依法治國,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具體體現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❾ 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發揮黨的政治保證作用的高度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徵就是黨的領導。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依規管黨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四、從嚴治黨、嚴明黨紀,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改進作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旗幟鮮明、態度堅決、意志品質頑強、領導堅強有力。但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一刻不可放鬆。
五、強化「不敢腐」氛圍,逐步實現「不能腐」「不想腐」。xx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當前,要加大正風肅紀、嚴明紀律、懲治腐敗力度,使之「不敢腐」。誰在這樣的形勢下還敢頂風違紀,誰就要為之付出代價!懲是為了治,要綜合施策,加大治本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