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塑造道德
『壹』 簡述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與藝術既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道德同宗教一樣,同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或阻力。藝術與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道德促進或阻礙藝術的發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藝術的發展: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共產主義道德是最先進的道德准則。崇高的、進步的道德准則是藝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阻礙藝術的發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紀法國天才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他的許多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普法戰爭前後的法國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偽善自私,深刻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世態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或許可以出現與巴爾扎克同樣的耀眼光輝。但是落後的道德准則成為他前進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礙,像陰雲一樣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輝。托爾斯泰在高度評價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說的同時,尖銳地指責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穢」。
二、藝術反過來可以影響和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這種改造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時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1)藝術塑造道德擴展閱讀:
藝術的教育作用,是指藝術作品能夠對人們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豐富的,忠實的生活圖畫,而且還因為它體現了藝術家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藝術作品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體現著藝術家對生活的評價和看法。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幫助欣賞者認識生活的同時,教育著欣賞者對人,對生活採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
『貳』 藝術美的本質的四個層次是怎樣的
什麼是藝術?藝是指工藝,術是方法、途徑.藝術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經過人為的發現和改變,將人類社會和大自然中最為美好的事物
的生動再現,是一種方式、方法或技巧.在這里有個前提,也就是說,這種方式方法必須得到多數人們按照當時審美觀念的認可,藝術才能夠成立.若不認可的,也
就稱不上是藝術.藝術是伴隨時代的境遷而發生變化,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藝術什麼都不是!當今世界基本都是眾說紛紜,各有所論,
也很難為藝術下一個完整而統一的定義.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搞藝術呢?究竟什麼才算是藝術?發現美、展示美是我們人類最美好的本性.從人們還是孩童時起,
就逐漸的建立起對審美的認識.人們在穿著打扮中創造美,在居室擺設中構建美,在言談舉止中塑造美,在道德品質中完善美……這些都是人類出於內心善待生命、
熱愛生活的美好願望.可以說,人人都在創造藝術,追求藝術.對於藝術的嚮往是人類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外在表現.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層次、各類別的
藝術群體.藝術具體說來,可大可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園林建築.其種類紛繁、科目眾多,涉及到我們生活得方方面面.舉例來說,我們欣賞的影視劇是一種藝
術,演員的表演是一種藝術,書法、繪畫、攝影、雕塑是一種藝術,時裝設計、表演是一種藝術,音樂、歌唱、舞蹈是一種藝術,裝潢、裝飾是一種藝術,詩歌、散
文等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紋身是一種藝術,美容、美體是一種藝術,甚至一盤佳餚、美羹也是一種藝術,藝術幾乎充斥在我們身邊每一個角落.藝術凝聚了人們那
豐富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展現了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能夠體驗和感覺到藝術那無窮的魅力,將讓我們在精神上得到無與倫比的享受.當然,能否欣賞到藝術
美的真諦,能否去創造美,提升藝術修養和藝術品味將起到決定作用.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叄』 1道德與科學,藝術的根本區別在哪
沒有科學,教育不能成其真,沒有藝術,教育不能成其美。有科學,才有教育的神聖和庄嚴,是藝術,才有教育的靈動和活潑。拋棄功利目的,年輕教育者首先要鑽研教育科學,努力求真,達於嫻熟,然後才能變化無端,臻於藝術之巔。但這並不意味著求真之時不能求美,求美之時無須再求真,實際上,真和美都是無止境的。年輕人的靈機一動,也許更能體現教育藝術的創新之美。 教育藝術要富有激情的活動,別讓教室的四壁把兒童與斑斕絢麗的世界隔開。我們應當經常關心,別讓兒童的思想從入學伊始就塞進教學黑板和識字課本的框框,別讓教室的四壁把他與斑斕絢麗的世界隔開,因為大千世界的奧秘是思想和創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青少年課堂的激情活動,感情的積極流露,可以形成一定的觀點和信念,也逐漸變成激勵他們心靈達到從事道德高尚活動的積極力量。所以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實踐告訴我們,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選擇的方法應能引導他們進行積極活動,能在他們面前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動本身還應包括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可能性,但應適合學生的年齡。重要的是,從孩子們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難的社會意義和智力創造來吸引他們。要使藝術珍品成為少年們的精神需求,藝術對於塑造少年時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義。我認為,要使藝術珍品成為少年們的精神需求,使他們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氣勃勃的心靈勞動――接觸美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空餘時間。這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膩的教育任務。活動使少年的稟賦得以展現和發展。獨特個性和飽滿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個人才能、意向與天才,只有通過活動才能被揭示出來並得到發展。正確地組織少年時期的教育,意味著努力使每個兒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稟賦最相適應的活動中把自己展現出來。 教育是藝術,不外乎說,教育給人以美的愉悅,給人一種心靈契闊的神靈之會,真正達到這種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力量表現在審美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都藝術地融為一體。一個班主任,無論他教的是什麼學科,都應當善於通過論述文藝作品的機智的、有趣的談話,用藝術作品中反映的當代青年的理想來吸引自己的學生。 教師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實踐告訴我們,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選擇的方法應能引導他們進行積極活動,能在他們面前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動本身還應包括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可能性,但應適合學生的年齡。重要的是,從孩子們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難的社會意義和智力創造來吸引他們。活動使少年的稟賦得以展現和發展。如何才能使少年對積極活動的自然追求服從於道德的發展?這種積極活動應當包含什麼?那些決定以後(青年和成年時期)人的獨特個性和決定人的飽滿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個人才能、意向與天才,只有通過活動才能被揭示出來並得到發展。正確地組織少年時期的教育,意味著努力使每個兒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稟賦最相適應的活動中把自己展現出來。 要力求使每個少年都有自己鍾情的工作,我們力求使每個少年都有自己喜愛的、感興趣的和使他們激動的工作;要他們把在這項工作中產生的感情轉到學習中去,轉到自己在集體中的道德態度上去。 要教孩子敢於去做聰慧的冒險,如果我的每個學生在童年時期不敢爬上樹頂,不敢游泳過河,不敢深更半夜到森林中去找回需要的一根木棒或者在行軍時某位同學丟了的指南針,不敢從屋頂上把過早爬出鳥窩的並卡在瓦縫中的雛鳥捉回來,不敢在暴風雪中護送很小的、無自衛能力的孩子回家,那我就把這種教育說成是溫室里的培育。只有學生敢於去做那些事,才能教育出英勇果敢的學生。在那些勇敢行為中永遠會有冒險,但是,沒有聰慧的父親般的冒險,談及教育一般是不可能的。 教師要十分謹慎地掌握對良好行為的表揚,對良好行為的表揚,教師必須十分謹慎。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在學生那裡形成這樣的看法:完成本當完成的一般良好的、正確的行為,是為了得到表揚。孩子們把自己的良好行為不應視作特別了不起的行為。「矬子里拔將軍」式地去表揚某些學生或某些集體,是萬萬使不得的。向學生提出一條禁律的同時要提出十條鼓勵。 一個人能理解「應當」、「不許」和「可以」這些道德准則的含義並能身體力行,這就說明他有了高度的道德修養。要使自己的學生提高到道德發展的這個高度,教師就應當懂得和實施教育上一條簡單而明智的真理,這就是: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不要因為一個學生做了點好事就備受感動 我們成年人應當懂得,當兒童和少年對自己所為的意義還不甚了解,可又期望著邁出善心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表揚的時候,他反而可能成長為一個斤斤計較和愛戴高帽子的偽君子。所以,不要因為一個學生為他人做了點好事就備受感動。對一個正在成長著的人說來,為他人做好事的最高獎賞應當是良心的召喚,是內心裡的歡悅和滿足。 教師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能實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斷恰當,結論合理,對學生要求適當,說話有份量,使學生口服心服。無論表揚,還是批評,能估計情勢,考慮學生年齡、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生性格、脾氣等,並選擇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實踐證明:對學生過分贊揚,會使他們驕傲自滿;過度的批評,會使他們自卑失望;過分愛撫,會消磨他們的意志;過分嚴厲,會養成他們性格上的盲從或固執;過分遷就,會形成他們的鬆懈和放任;過分苛求,會因吹毛求疵而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過高要求,會使他們望而生畏;過低要求,會使他們失去教育意義……。因此,善於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機智的一種重要標志。 總之,教師具有教育機智,掌握教育的藝術,是發揮其教育教學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徑。一個優秀的教師是教育的藝術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來自天賦,而是在實踐中經過長期的勤奮磨煉的結果。 5、教學的科學性 教學的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的真理性和教學方法的正確性,它與教學的思想性是相互統一、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6、教學的藝術性 教學的藝術性一般是指教學手段的藝術性,即藉助某些藝術的手法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調動他們的想像能力,在他們的頭腦中造成鮮明的形象,從而使他們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提高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發揮創造性 事實上,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教學這個系統,來看教學這個系統之中的各要素,不能一概而論。教學的科學性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回答對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屬於關於教學中的『真』的方面;而教學藝術在教學中要回答怎樣教,如何學,屬於關於教學中的『美』的方面。教學的科學性反映著教學中的普遍的、必然的共性,而教學藝術則是具體的和明顯因人而異的個性;教學藝術可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教學的科學性卻不能用風格來標稱。誠如朱德全教授所說的那樣,各要素之間結構合理,組成一個良好系統,教師們不斷地從這系統的角度和高度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定會有利於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學相長中師生雙方都可獲得精神滿足和藝術享受。 另外,教學的雙邊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教師的教學也決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著什麼既定的規則,他們都有各自的個性,並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在教學中也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動,教學方法、技能是無法,至少是很難傳遞和復制的,而情感、興趣、需要、價值等因素或過程,也完全是在科學把握之外的,這樣就導致了教學的復雜性。從具體的教師行為看起來,經過科學總結的教學技能確實並不總有效,而且某一教師的有效技能難以用現有的科學方法明確說明,即使說明了也不大可能完全轉化為另一教師的有效工具。但不管怎樣,可供分享的有效教學技能畢竟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可供分享的教學技能也在總體水平上提高了教學質量。有沒有意識到教學的一些特殊性質,或者說,現有的科學成果有沒有完美地解決問題是一回事,而要不要科學的基礎則是另一回事。「科學也好,藝術也好,都反映同一個現實世界,而所使用的手段卻各不相同。科學用概念、規律和理論反映現實,而藝術則用形象反映現實。這兩種反映手段能夠互相補充,互相豐富,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這兒也可見,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我們所要做的是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和充實其內涵,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不同的對象,來完善其規律。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抬頭看天,天還很高,低頭看路,路還很長,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了解教育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堅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講究教育的藝術性,不斷地前行,不斷地前行,才能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才能完成好這項系統工程。 可見,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是相輔相承的,一個為教學鋪好了路,另一個則為教學增添了無上光輝,他們構成了一個良好的系統。 另外,我們也知道,教學是豐富的,它的豐富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一門科學,更表現在它是一門藝術。作為科學,它要求教育者善於發現和利用教育教學規律;而作為一門藝術,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為本,善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探索興趣,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生活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2008-01-15 06:44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一直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教學是科學,因為它要發現規律並遵循規律,實現最好的教的效果;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因為要有藝術的美感,教學要變成易於人們接受的形式,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有人說,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還有人說,教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 最初把教學說成科學或藝術是西方人的創意,從此,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遂成為一個讓人們感興趣的問題。當極端的爭論勢均力敵時,中庸之道顯示了強大的威力,有人尋找到折中的道路,策略地認為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但我認為,這樣的認識並沒有任何意義。 把教學是科學或是藝術,轉化為教學要講科學,講藝術,或許更為恰當。既然有了關於教學的科學,我們的教學就不能僅憑本能,經驗以及有限的常識,而應該遵循一些規律,如知識的組織規律,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水平等等規律;既然教學不是刻板的循規蹈矩,更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像比利時羅汶大學的雕塑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是一種知識的灌輸,那麼一切的機制和靈性可以盡情地在教學中展演。人在愉快的氛圍中享受知識大餐,享受學習的愉悅感。 教學要講科學,教師就要學科學,教師要學的科學是教育的科學。教育的科學基於人的心理和社會的規則,為教師提出行動的原則或建議。這些建議,必然是善意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建議通常是理性的,它連接著教師的經驗,又超越了教師的經驗,是引領教師提升的精神性的箴言。教育的理性是指向未來的智慧之光,不是束縛教師的法規和教條。教育的智慧之光在與激勵教師的精思和激情,照耀著教師從教學的奴隸成為教學的主人。當教師成為主人,教學的法則就成為他們的手中的鞭,成為他們駕馭教學的有力工具。這樣,教師才有條件在教學中講藝術。 執教學之法為鞭,然後講藝術,講藝術就成為教序的最高境界。教學的藝術不是教學技巧的組合,教學的技巧只是教師走向藝術境界的階梯。弄巧者易拙。只有基於科學和技藝的教學藝術境界才能感染人,感動人,穿透人。 教學雖然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但教學需要科學,也需要藝術。教學需要科學為自己服務,教學需要藝術作為自己的理想。教學有了科學的基礎,就會逐漸成為專業化的勞動;教學有了藝術作理想,就會具有一種詩意的浪漫。科學求真,藝術求美,教育求善。求美因真而神聖,因美而靈異;教學會因科學而堅實和規范,會因藝術靈動並浪漫。規范和浪漫,堅實和靈動,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原則。作為教師,要本著講科學,講藝術的態度對待教學。這樣,教學之業順矣。 然而,現實讓我產生一種感覺,中國目前大多數教學既沒有達到科學的水平,也不能謂之為藝術的行為,或許,這是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的差距。但,這種差距不能不被努力填平。 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 ■孫志勝 教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藝術?這是一個事關教育根本目標和任務的大問題。弄清這個問題,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的科學與藝術之爭 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古代到歐洲的文藝復興,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內,教學基本上被看作一種藝術。到17世紀,這種觀念和認識,因其影響之大之廣之深從而達到頂峰,標志這一頂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論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和他的《大教學論》。他對教學本質的闡釋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此後幾百年,這種觀念發生了變化,代之以教學是一門科學的理論觀點。並且,心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開展,為教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這樣,教學的科學理論框架和體系逐漸成熟並建立起來,教學作為科學的觀念逐漸為人接受,並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比之下,教學作為藝術的研究被沖擊,被冷落。 到19世紀中葉,情況又出現了反復。正當教學的科學化研究大張旗鼓、大有進展、大有成就之時,德國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這位被認為是繼誇美紐斯之後西方最偉大的教學論專家,又重新舉起教學藝術的旗幟,再一次闡述了關於教學的藝術性本質的深刻見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曾這樣論述教學的本質,強調並堅持教學是藝術而不是科學的觀點,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教學的本質究竟是藝術還是科學的論爭。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現代教育學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對教育本質的闡釋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時他還指出:「教學藝術,一大部分在於使新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帶來的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啟發性的立足點,從此產生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建議。」教育教學藝術是「一切人類藝術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一種藝術」。顯然,他繼承、發展了第斯多惠的理論。到了20世紀中葉,美國另一位教學研究專家海特的《教學藝術》專論於1951年問世,標志著教學藝術成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引起教學研究領域中眾多研究人員的重視和關注,從此,教學藝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海特更加明確地回答,教學主要是人與人(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相交流和影響,而這種交流和影響,更多地依賴於情感、興趣、需要和價值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完全在科學把握之外的,如果只是運用科學來把握,就會使它們受到抑制而不能自由地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這是當時美國科學熱、實驗熱背景下發出的另外一種聲音,因為其特立獨行,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發人深思,於是吸引了許多教學研究的人員轉而探討教學的藝術性問題。 教學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然而,在國內,關於教學的本質是藝術還是科學的問題,始終沒有出現過討論和爭辯。一直以來,教學是一門科學,似乎是不言而喻、無可爭議的定論;而教學的藝術性特質,只是隨著改革開放和教育教學改革,對國外的有關研究成果才開始有了介紹、宣傳和評述,並有部分學者、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一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在教育領域,專門研究人員,還有我們的廣大教師,對教學的藝術性研究不足、關注不夠、認識不到位,倒是一些科學家,卻深深感到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由此反思我們的教育,對我們教育教學中科學與藝術、文和理相隔的狀況以及藝術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滿和憂慮。 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幾乎每年兩次回國,參加「科學與藝術」討論會。他認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們的關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後的感受升華又是和情感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成果嗎?它們很可能是確實不可分的。如果是這樣,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李政道先生的科學與藝術不可分之論,啟發我們去思考教育教學問題,思考對教學的本質認識。如果,只是單方面地強調教學是科學或藝術,都是片面的、絕對的、不完全的。教學,其所傳、所授、所解,是各種學科的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與提煉,要求准確無誤、嚴謹細致,從這個角度講,它是科學。同時,它的傳授和解疑之術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動形象、靈活而富有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它又是藝術。 教學之美與教師之美 我們尊崇那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果優秀的名師。而這些名師,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各自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這種風格和特色的形成,要求教學要有情感的投入,並以此感染、調動、激發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心靈的接觸和融通中完成教學任務。它要求教學要有形象性,要求教師在講台上要有演員意識,它要求教學具有審美價值和意義,教師形象要美,授課語言要美,書寫文字要美,教態要美,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組織設計要美。教師的機智靈活、幽默風趣、人格境界,也都是一種美,能對學生產生特別的魅力。所以說,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就是一種教學藝術,而且是一種成熟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 同時,這種教學風格和特色,又是一種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是對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它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一種教學科學研究,是一門學問。 作為教學藝術,風格和特色本身是綜合性的,對它的研究,也同樣是綜合性的。毫無疑問,教學風格和特色,首先需要深入細致研究本學科的知識和理論,並做到精熟通透、融合貫通,這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綜合性的把握。同時,還需要博聞廣識,了解和熟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比如,心理學的、語言學的、美學的,等等。在一個寬厚而扎實的科學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教學才會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收放自如。這樣,教學風格和特色才有知識之源、科學之壤,才會使教學藝術之花開得更加鮮艷,更有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學院經濟管理系)
『肆』 藝術與道德
可以選擇像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萊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部經典巨作
『伍』 藝術與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關系[藝術概論】這課的作業。who koow
關於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就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制約。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只是整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范疇。文化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它所屬的子系統,必然從屬和依附於文化大系統。對於藝術來講,社會文化大系統作為一種總的文化氛圍或文化條件,直接制約著作家、藝術家和讀者、觀眾、聽眾等每一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的合作與欣賞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屈原的《離騷》、《九歌》,到李白、杜甫膾炙人口的詩篇;從關漢卿的《竇娥冤》,到王實甫的《西廂記》;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從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清代畫家石濤的《黃山圖》等等,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這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人類文化大系統從文化結構來看,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精神文化內部來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之間,也是相互關聯、彼此作用的。藝術與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在:一方面,藝術要受到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藝術同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相互關系。
( 1 )哲學與藝術的相互關系。哲學作為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要對作為人類感性認識最高形式的藝術產生影響,必然經過美學這一中介。黑格爾將美學稱之為「藝術哲學」,明確指出美學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橋梁作用。當然,美學的范圍和對象絕不僅僅限於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藝術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現實美,以及審美主客體關系和審美意識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規律。盡管美學的范圍和對象非常廣泛,它包括客觀世界的美和人對客觀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領域,但作為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藝術畢竟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往往要經過美學這一中介來進行。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藝術家在從事創作活動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特定哲學思想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或流露出來。李白的審美理想,深受莊子美學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響,他不但大力倡導「自然」、「清真」的風格,贊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之美,並且自覺地把這種美學境界作為畢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學理想,則受到儒家美學的極大影響,他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融入詩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傾訴了對當時統治集團腐朽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深受苦難的同情,產生了《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品。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出現一批哲理性的藝術作品。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更表現在它能起到促進藝術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把所謂「生命沖動」當作世界萬物的主宰,宇宙間的一切似乎都是由這種神秘力量派生出來的,他從唯心論和神秘論的立場出發,認為只有人的夢幻世界或直覺領域才能達到絕對真實,即所謂的「超現實」。於是,20 世紀 20 年代的歐洲文藝界,形成了一個遍及文學、美術、電影等領域的「超現實主義」流派。文學上出現了布勒東的散文《動物與人》,阿拉貢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等;美術界出現了西班牙畫家達利的油畫《記憶的永恆》等典型的作品;電影界也出現了西班牙導演布努艾爾拍攝的《一條安達魯狗》等超現實主義影片。
( 2 )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藝術。西方現代哲學是指 19 世紀中葉以來,為數眾多的歐美哲學思潮和流派的總稱。西方現代哲學在本體論上,大多具有唯心主義色彩,在認識論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義色彩,在人生哲學上大多具有悲觀主義色彩。西方現代哲學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如果沒有西方現代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就不會有所謂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尼采、柏格森、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都曾經寫過文學藝術作品,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哲學意味,在現代文學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柏格森、薩特、加繆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由於擁有眾多的讀者和觀眾,又反過來擴大和深化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迷惘的一代,存在主義文藝、荒誕派、新小說、抽象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黑色幽默」等數量繁多的西方文藝流派的總稱。這些流派的影響,幾乎遍及藝術的各個種類和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電影、美術、音樂、舞蹈、雕塑、建築等。其思想根源是各種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尤其是克羅齊「直覺說」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尼採的超人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等,與後現代為西方現代派藝術從美學思想到創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現代派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內容上,大多表現西方現代社會的深刻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異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的懷疑和絕望,反映出危機社會中人的異化,物質生產越發達,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虛越苦悶,失去了人的價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質等等。西方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深刻矛盾和病態的社會關系,對於人們觀察資本主義社會現狀有一定認識價值。但是,現代派藝術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會種種病態現象的同時,也宣揚了對人生、對歷史、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悲觀絕望,宣揚非理性主義、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內容更是直接宣揚腐朽沒落的社會人生觀。
西方現代派藝術在形式上大多標新立異,追求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其中一些藝術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增加了藝術的表現手段。但是,現代派藝術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把一些藝術主張推向極端,使得作品怪誕離奇、隱晦費解、抽象混亂,有時達到了極端荒謬的程度。
從哲學與藝術的關系看,西方現代哲學成為現代派藝術的思想根源,現代派藝術又用藝術的方式宣傳了西方現代哲學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現代哲學流派,就會有相應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藝術與宗教在認識、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處。感知、想像、聯想、情感等諸多心理因素,在藝術與宗教領域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審美感情與宗教感情一樣,往往都是超脫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悅而不是物質滿足,具有不少相似之處。馬克思認為藝術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屬於一個領域,它們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與科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或許,這也就是藝術與宗教具有密切聯系的內在認識論根源。
藝術與宗教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文藝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遍及當時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藝術幾乎取代了世俗的藝術,直接影響著各種藝術的發展。宗教對藝術的利用,不僅在西方存在,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各門藝術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僅僅從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繪畫、雕塑、建築、文學的巨大影響。
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門藝術來宣傳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容。對後世歐洲文化發展起過巨大作用的「荷馬史詩」,正是在神的故事和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傳說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從建築藝術來看,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臘的神廟,到中世紀遍布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從佛教的廟宇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響。敦煌、雲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藝術的方式,講述了「捨身飼虎」、「割肉貿鴿」、「五百強盜剜目」等佛經故事,塑造出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它具有促進藝術發展和阻礙藝術發展兩種相反的作用上。由於宗教常常利用藝術來形象地宣傳教義,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實踐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藝術發展的實際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藝術的發展,如中世紀歐洲的教會文學,其基本主題是宣傳基督教教義,宣揚「原罪」,禁慾主義和宿命論思想,產生了大量藝術低劣的福音故事、贊美詩、宗教劇,使這個時期的藝術淪落為替宗教服務的「神學婢女」,受到嚴重的破壞,極大地阻礙了中世紀歐洲文藝的發展,導致了中世紀藝術的普遍衰落。
藝術影響宗教,首先表現在參與宗教活動。早在藝術誕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繪畫、雕刻等,在當時也是一種巫術或宗教活動,遠古的圖騰歌舞本身就是一種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這種原始圖騰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喊高呼的咒語,還有敲打奏鳴的器樂,更有類似繪畫作品的圖騰面具,以及帶有戲劇性的原始宗教祭祀儀式等,只是到後來,這種圖騰歌舞才衍變分化為歌、舞、詩、樂、繪畫、戲劇等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藝術仍然參與著宗教活動,從音樂來看,基督教有唱詩班,有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風琴彈奏的音樂,還有專門的彌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樂,用於基督教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或宗教活動。藝術與宗教的關系,還表現在宣揚宗教思想上。
藝術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這段經典式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階級根源和認識論根源。從根本上講,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藝術卻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確證;宗教勸人到天國去尋求精神安慰,藝術卻鼓勵人們熱愛並珍惜現實生活;宗教作為鴉片麻痹人的精神,藝術卻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的必要手段。因此,雖然宗教由於利用藝術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的發展,但從本質上講,宗教也阻礙、束縛和限制著文藝的發展。
關於形形色色的宗教藝術的介紹和辨析。所謂宗教藝術,是相對於世俗藝術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響或控制下,為宗教活動或宗教宣傳服務的藝術。
宗教藝術中,建築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繪畫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宗教藝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藝術,它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藝術珍品。我國現存的石窟遺跡約有 120 多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大多始於北魏,盛於隋唐五代,延續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現存歷代洞窟 490 多個,壁畫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樂、戲曲等在宗教藝術中也佔有相當的地位。作為對神的情感宣洩,基督教音樂藝術一直受到教會的重視,公元 6 世紀時,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花費了 10 多年時間,親自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和制訂出不少演唱規則,形成歐洲音樂史上有名的無伴奏齊唱樂「格里高利聖詠」,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音樂作品,這可以稱得上是歐洲音樂史上,有詳細記錄的最早音樂作品。
佛教的輸入,更是對中國戲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最早的正式劇場,就是佛教的寺廟,在此之前則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講發達,本來始自以說唱佛經故事的方式傳經,但後來演化成百戲雜陳的戲場和變場,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在文學和表演上鋪平了道路。
宗教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就是《聖經》。《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除了宣揚宗教教義外,也廣泛輯錄了古希伯來人的民間傳說、故事、諺語、哲理詩、愛情詩等,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聖經》對歐洲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 17 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傑作《失落園》等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聖經》。歐洲許多作家,如但丁、拜倫、普希金等,也都曾經利用《聖經》提供的素材,寫出著名的文學作品。佛教文學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經。除了宗教說教性質外,佛經中也包含有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早在釋迦牟尼傳教時就被用來宣傳佛教教義,廣為流傳。佛經中這些故事和傳說,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和影響,中國的變文、小說、傳奇和戲曲都曾從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也明顯受到宗教文學的影響。
關於藝術與道德的關系。首先對「道德」予以界定: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等內容。道德是社會的道德,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 1 )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從總體上講,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14世紀到 16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創造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2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第一,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第二,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第三,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第四,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觀點和方法。
『陸』 藝術與道德
這位仁兄體的問題太大了。我想這幾個問題是長久以來人們討論的話題,也是多少文學、藝術大師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尋求答案的問題。我在這里只能表達一點自己的拙見。
1、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最初的藝術都是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畫,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贊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贊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寫一部書、可以講一堂課, 甚至可以開一門學科、辦一所大學!我實在無法回答你了,因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別,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2、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並沒有這么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宗教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淀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范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系,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回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3、當然道德更重要了。實際上,我認為藝術與道德不構成絕對的矛盾,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較少對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為了道德而放棄藝術,還是為了藝術而不理會道德」的問題。但我想指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封建道德下尤為突出,某些藝術家的藝術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們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然們認識到了他的價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這種受到歷史考驗的藝術往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精華,即所謂傳世之作。這種現象在繪畫及音樂領域尤為常見。我想在每個社會時期都有一些藝術現象與社會輿論格格不入,但過一段時間後,它消逝了,不存在了,這樣沒有經受住歷史考驗的,談不上有什麼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藝術,它與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藝術與道德的矛盾了,你說對嗎??
見笑
『柒』 藝術應該具有獨立性的,還是道德的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第二種,「主觀精神說」。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 藝術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任何藝術作品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必須具有審美價值.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答: (1) . 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2) 「」 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3 。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 代表人是 18 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 19 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系統地以理論方式提出這種說法的應當首推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 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 俄國普列漢諾夫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並且得出了藝術發生於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法國結構主義學者阿爾都塞認為,社會發展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並進而提出了多元決定的辯證法,或者說是結構的辯證法。 藝術的產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從根本上講,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事實上,巫術在原始社會中同樣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藝術是人類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原始社會中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 「實用藝術」,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表現性空間藝術,主要包括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等。 實用藝術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表現性與形式美、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美學特徵。 ▲ 實用性與審美性二者是有機統一 Δ 實用性 (1)應對實用性作寬泛的理解。 (2)實用性與審美性結合 (3)與生產技術有緊密聯系. (4) 應考慮產品的用料、費時、加工和成本等經濟的問題 Δ 實用藝術中,實用性與審美性二者是有機統一的。實用性是審美性的前提和基礎,審美性反過來也可以增強實用性。 形式美是表現性的外部體現,表現性是形式美的內在Δ 它不注重模仿客觀事物的再現,而注重表現某種朦朧抽象的情調和意味。表現性是實用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徵.Δ 形式美,指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徵和法則,包括色彩、線條、形體等、多樣統一等 (參考建築藝術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 建築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體現和時代精神的鏡子,又總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外古今的建築,可以稱得上是千姿百態,由於歷史的悠久,數量的眾多,風格的差異,民族和時代的特色,使得這些建築具有很高的審美認識價值和文化價值。 古代北京及其宮殿鮮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高度發展的專職集權意識和後期儒學一整套宗法禮制觀念;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體現了神權在生活中的絕對地位;中國古典強調人和大自然的融合,歐洲園林則要「強迫自然服從均稱的法則」,重視人對大自然的征服. 作為實用藝術之一,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徵同樣是實用性與審美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園林的實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們遊憩玩賞,這種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園林更加側重於審美性和藝術性。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更是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Δ 自然美建築美 :用水池、假山、花草、樹木營造自然環境;講究亭、台、樓、閣、廊、榭建築形式美,與自然環境協調。Δ文化美: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史上,古代許多動人的詩歌賦,往往是憑借著園林景物抒發出來的;許多流傳至今的繪畫,也是描繪園林的美景;許多文學作品同園林分不開,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等;甚至一些戲劇故事也是在園林中發生的,中國園林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色彩。由於中國傳統園林將風景美、藝術美和文化美融為一體,因而更加富有魅力。採用楹聯、匾額、碑刻、書畫題記等,營造文化氛圍。在中國園林藝術里,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美學思想. 可見,中國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繪畫、中國詩詞、中國戲劇、中國文學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文化、歷史、美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欣賞中國式園林,不但要注意欣賞它的自然美、建築美,尤其要注意欣賞它的文化美。 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Δ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各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特徵。 Δ 雕塑藝術更是在三度空間里創造出立體的形象。Δ 攝影藝術是一門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紀實性造型藝術。 Δ 書法藝術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 Δ 最基本的特徵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出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Δ 造型藝術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論是繪畫,雕塑,都是直接訴諸欣賞者的眼睛,憑借視覺感來感受的。 Δ 造型藝術要反映客觀現實生活,就必須找到恰當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在動和靜的交叉點上,抓住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某一瞬間形象,將它用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固定下來,這就是造型藝術瞬間性的特點。Δ 由於造型藝術必須採用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將事物發展變化的典型瞬間固定下來,具有永固性的特點。 Δ 造型藝術的基本特徵是再現性空間藝術,再現性自然成為它最重要的審美特點之一。Δ 造型藝術同樣要表現形象的內在意蘊,表現藝術家的情感,表現性也是造型藝術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徵。 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採用中國特製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又可稱之為「水墨畫」或「彩墨畫」。 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中國畫營造的空間最主要的有三種,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繪畫與詩文、書法、篆刻四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中國畫的特點來源於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中國畫的傳統畫法有工筆高度概括,灑脫地表現物象的形神和抒發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在處理形神關系時都要求「神形兼備」,在造型和意境的表達上都要求「氣韻生動」。中國畫總體上的美學追求,不在於將物象畫得逼真、肖似,而是通過筆墨情趣抒發胸臆、寄託情思。 代表作米隆《擲鐵餅者》、菲狄亞斯《命運三女神》和古希臘雕刻著名作品《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代表人物義大利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哀悼基督》. 大理石雕像《大衛》,《晨》、《暮》、《晝》、《夜》《摩西》等。其代表人物為呂德,巨形浮雕《馬賽曲》;現實主義流派大師羅丹,代表作《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代表人物有法國著名雕塑家馬約爾,以及現代主義雕塑家、法國的阿爾普和英國的亨利.摩爾等為代表。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門刻意追求線條美的藝術;內容上,它是一門體現民族靈魂的藝術。書法最早也是一門實用藝術。書法最初只是用於人們書寫文字的日常活動,只是發展到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當然,由於今天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很少使用毛筆來書寫普通文字,使得書法的觀賞性越來越實用性,書法作為一門造型藝術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國書法同繪畫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書畫同源」正是對這兩門姊妹藝術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說是書法藝術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特點。 音樂的分類方法很多,一般可將其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音樂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中西方音樂均有著悠久的歷史。舞蹈也有多種分類,特別是藝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芭蕾舞和現代舞需要多加關注。 : Δ 抒情性是音樂、舞蹈的基本屬性。音樂和舞蹈抒發情感的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們不但可以直接表現人類各種細微復雜的情感情緒,而且可以直接觸及人的心靈最深處,激發和宣洩人的激情。Δ音樂、舞蹈這一類表情藝術,長於表現或傳達創作主體的情感情緒,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Δ 音樂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賴於二度創作的表演。沒有表演,也就沒有音樂和舞蹈。Δ 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動作和姿態來表現人物性格,創造情緒氛圍。音樂形象看不見、摸不著,它需要欣賞者充分調動審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體驗、想像和聯想,在內心喚起一定的情感意象,從而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Δ 在音樂中,節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音樂節奏具體指樂音的長短、高低、強弱等變化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幹,也是樂曲結構的基本構成因素。節奏同樣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和表現手段。舞蹈節奏一般表現為人體的律動,即人體動作的力度強弱、速度快慢,以及動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節奏常常體現為人體動作的韻律美。 Δ 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西方話劇史上的悲劇,有「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社會悲劇」、「現代悲喜劇」等Δ 中國戲曲是世界上三種歷史最悠久的戲劇藝術之一,戲曲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的審美特徵。Δ 影視藝術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大眾藝術。 Δ 綜合藝術,吸收了各門藝術中的多種元素,將它們有機融匯在自己的表現手段之中,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Δ 綜合性更加集中地體現在它們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實現了美學層次的高度綜合性,使得它們能夠將視與聽、時與空、動與靜、再現與表現集於一身,從而具有了巨大的綜合表現能力,極大地擴展和豐富了觀眾的審美感受, Δ 情節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 通過不同的情節結構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Δ 主人公,是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 Δ 文學性是綜合藝術的基礎。Δ 表演性是綜合藝術的中心環節 中國戲曲藝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於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 歌、舞、劇高度綜合,集唱腔與舞蹈、念白與表演於一體。 角色行當、表演動作、音樂唱腔有特殊的固定規則。 注重寫意特點,表演、道具布景、舞台時空都具有虛擬性。 Δ 有聲電影誕生的標志,是 1927 年美國的《爵士歌王》Δ 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紅牡丹》 Δ 1935 年,美國影片《浮華世界》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有增無減,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像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 Δ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 ( 像) 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於影視畫面來講,景別 、焦距、鏡頭運動、角度,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Δ 對於影視「聲音」來講,人聲 ( 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並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Δ「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 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學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本身是一個藝術種類,它又可被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各種不同的體 Δ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Δ 文學的廣闊性,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 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 : 一方面是自由靈活,另一方面體現在形散而神不散。 : 主要包括人物、情節和環境。 Δ 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Δ 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Δ 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Δ 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Δ 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Δ 是藝術創作準備階段,是指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Δ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了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Δ作為創作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Δ 藝術風格指藝術家在創作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Δ 藝術流派指在中外藝術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形成的藝術派別。Δ 藝術思潮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是運用一定的形象來感知、把握和認識事物,也就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一種思維形式。 Δ 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不能離開感性形象,總是運用形象來進行思維。Δ 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依靠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 Δ 形象思維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形象思維側重於綜合。更加強調通過事物的整體形象來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來自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必然要在藝術作品上留下藝術家個人的印記。藝術家作為藝術生產的創作主體,他的性格、氣質、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種種特點,都很自然地會投射和熔鑄到他所創作的藝術品之中。 Δ 離不開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環境、閱歷修養和藝術追求。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從題材的選擇到主題的提煉,從藝術結構到藝術語言,都體現出鮮明的創作個性。藝術家從藝術體驗到藝術構思,直到傳達和表現,始終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構思方式和表現角度。Δ 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還來自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由於欣賞主體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層次、文化層次,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造成審美需要的千差萬別,反過來刺激和推動著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 Δ 由一批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們自覺結合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他們或者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甚至與其它藝術流派展開論爭,以宣傳自己的藝術主張。Δ 由一批藝術風格相近或相似的藝術家們,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這些藝術派別一般沒有固一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Δ 是藝術家們本身並沒有形成流派的計劃或意願,甚至自己並不意識到屬於某一流派,只是由於藝術風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在藝術鑒賞或藝術批評中,將其歸納為特定的流派。 : 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並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但是,從總體上講,正是這三個層次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流傳後世的優秀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有的藝術作品或許只有其中某一個層次比較突出,或者有獨創的藝術語言,或者有感人的藝術形象,或者有發人深思的藝術意蘊。但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並且將這三個層次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於客體,那麼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於主體;前者側重於塑造人物形象,後者側重於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 典型與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共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藝術意境則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或許,從有限中把握無限,正是藝術的極致境界。 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具有多義、模糊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從一定意義上講,藝術意蘊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 ,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 ,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於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 ,藝術意蘊是一種更加形而上的東西,它是一種哲理或詩情,是這樣一種藝術境界。 ,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並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某些偏重於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這一層次。 Δ :以孔孟為代表,以仁為核心, 政治與倫理思想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傾向明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嚴謹,講究工整,對仗 Δ :以老莊為代表,以道為核心,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絕對自由,具有超功利傾向詩仙李白, 追求個體精神絕對自由,不拘一格,揮灑自由.Δ: 即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更加徹底地主張循世,與審美境界相通 王維的詩充滿禪意,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必須通過鑒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鑒賞主體在藝術欣賞活動中,並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Δ 離不開大量鑒賞優秀作品的實踐。Δ離 不開熟悉和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規律。 Δ 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水平對藝術鑒賞也有很大影響,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十分重要。Δ 離不開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 Δ 美育與藝術教育在培養和提高藝術鑒賞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使人剎那間暫時忘卻一節,聚精會神地觀賞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審美直覺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和直接性。
『捌』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玖』 女史箴圖能反映出藝術與道德的相互關系 對嗎
女史箴圖能反映出藝術與道德的相互關系(T)。
《女史箴圖》蘊涵了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但是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女史箴圖》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
供參考。
『拾』 為什麼京劇能讓人提升藝術文化修養、養成良好道德品質
京劇成了一種文化象徵,是絕大多數公認的「國劇」.京劇被稱為「國劇」,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它是我國近代傳統戲劇文化的代表.我國的古代戲劇被戲劇理論家稱作是「作者戲劇」,就是說它是一種以劇本文學為中心的戲劇文化.不過到了近代,戲曲的文學性逐漸削弱,在各種地方戲曲里,演員的表演占據了主導地位,看戲主要就是看演員的表演藝術.京劇二百年的歷史使得這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戲劇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所以京劇的藝術也就形成了,由原來的文學藝術變為現在的演員演技的藝術,隨著京劇流派的發展,京劇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廣,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參考《中國京劇藝術網摘》